高丽参是我们大家很多人都很熟悉的中药材,同时我们也都知道高丽参的功效作用是非常多的,但对于其产地很多人是不了解的,那么高丽参是哪里产的?高丽参要怎样吃才最补?
高丽参是哪里产的
高丽参主要产自韩国、朝鲜半岛一带。正宗的高丽参是选用了生产6年时间的人参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炮制的,高丽参既怕冷也怕热,只能生长在阳光斜照的地方,土壤必须干燥,不允许雨水沉滞。高丽参分为有红参和白参两种,通常高丽参指的就是红参。红参的加工化解了人参的“燥热”性质,同时也增加了其功效价值。对记忆力减退和运动协调能力下降的人以及经常喝酒或接触带乙醇成分的食物、药物的人,高丽参具有提高脑力工作能力、增强记忆力和改善脑缺血性障碍的功效。高丽参具有很好的防癌抗癌作用,这与它其中含有的成分有关。由于高丽参的皂苷成分和非皂苷成分有抑制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也可抑制癌细胞转移。因此高丽参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高丽参要怎样吃才最补
高丽参具有大补元气,益血,养心安神的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可以将2-3片高丽参含于口中细嚼,是最简单服用方法。将高丽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焖盖5分钟,代茶频饮。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1-2片,放置嘴里含服,等到参片没有味道之后再咀嚼咽下。这种方法简单便捷,不受地域限制,随时随地补参不麻烦,切片泡茶冲饮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上3-5片,放在杯子里。然后倒入开水,盖上杯盖等半小时左右,可以代替浓茶。可以重复冲泡,直至参茶变淡无味,然后可以嚼食,不场合限制,适合长期饮用。研磨粉末服用将完整的原支参,研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每次3克,早晚两次,磨粉是方式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高丽参的营养价值,一般使用于比较名贵的高丽参。

高丽参要吃多久才有效果
高丽参在临床上是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的,也是中药的一种,有滋补强壮、生津止渴的功效,而且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对于抗癌、镇痛、调节血压等都是有效果的。一般情况下一年吃两根就可以了,不建议长期服用,大概一周左右就开始见效了,具体的还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的。高丽参属于补品,口服以后能够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半年吃一根就可以。建议如果身体免疫力比较偏低的话,需要多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高丽参有什么效果
高丽参属于加工之后的红参,具有滋养元气的作用,对于产后的孕妇,可以适量的服用,产后出血有较好的滋补作用;而且高丽参还具有健脑的功效,对于工作、学习长时间用脑的人,具有较好的营养作用,可以提高自身记忆力。高丽参中还含有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活性的成分,提高患者对于癌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还具有安神的作用,对于神经衰弱的患者而言,能够较好的缓解症状。
高丽末期著名将领崔莹最后是如何死的
崔莹生于1316年,卒于1388年,享年73岁。别名崔荣,出生江原道铁原郡,是高丽末期的一代名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崔莹的家世背景很不错,他出身于文臣世家,是高丽国平章事崔惟清的玄孙。崔家在当时的高丽国是挺有名望,如果崔莹跟随家里的情况来发展自己,他会轻松很多。但是崔莹简直就崔家的反例,他从小就身体强壮而且极有胆魄,喜爱舞刀弄棒。后来他跟从道讨伐倭寇,正式从为一名武将,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崔莹胆子一向很大,而且极有魄力,在日本对朝鲜半岛长达40年的骚扰期间,崔莹在一次次率军击败日本军队的情况之下崭露头角。 之后,崔莹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对他委以重任。公元1354年,他晋升为大护军与军队一同高邮的。在14世纪50到60年代的十年间,崔莹率领军队四处征战,前前后后经历战场无数,都说沙场无眼,他身上的那些深浅不一的刀疤就是他的军功章。在这十年里,他多次大败倭寇,于1359年被任命为西北面兵马使。而至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年里,他的人可谓是大起大落,前三年保卫京都被升为典理判书,1362年与1363年判定兴王寺之乱被升为赞成事,1364年他率军灭德兴君巩固恭愍王的统治,1365年被奸臣辛旽诬陷导致削爵流放,1371年再次被恭愍王起用。崔莹的一生都在战场之上,最后却因被叛军抓住,然后以在开京被斩杀做为结局。 崔莹怎么死的 崔莹怎么死的呢?曾经看过韩剧《信义》的观众,应该对镐饰演的崔莹印象深刻。那么历史上的崔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崔莹,1316年出生于高丽时期的富裕贵族家庭,是高丽国平章事崔惟淸的五世孙,而崔莹的父亲也是当朝的司宪纠正,因此崔莹从小生活的条件就很是优越,虽说是生于文臣世家,但他身体强壮,又热衷于兵书和武术,所以崔莹并没有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而是选择做了一名武将。 崔莹作为一名武将,一生杀敌无数,打败了日本海盗,平定了日新之乱;不仅攻占了鸭绿江以西诸多城镇,还击退了蒙古军队。因此,崔莹的一生为高丽的安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料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事:1388年,宣布援朝所有的领土都归明朝所有,因此叫高丽将铁岭以北的地方归还于辽东。后崔莹建议侵略明朝辽东,但右军都统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觉得星君困难,没有充足的粮饷,因此士气低落,李成桂就决定带兵回高丽,以征讨逆臣为名发动政变,将崔莹所率的禁卫军击溃,包围了王宫。一个月后,崔莹在阻止这场叛乱的时候被抓,李成桂将高丽王废掉,并将崔莹流放至忠州。 不久之后,崔莹被押回来,李成桂下令将其处死,崔莹终年七十三岁。临刑前的崔莹言辞和神色没有丝毫变化,被斩杀的那天,百姓停止买卖来表示悼念,且。 崔莹评价 崔莹是高丽末期的一代名将,一生都是传奇。明明生在文臣之家,却偏偏走了武将之路;明明生来该是笑谈岁月的风流才子,却偏偏活成了舞刀弄剑的沙场战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人们对崔莹评价如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崔莹是高丽王室的守护神,又因为他多次击退倭寇,被高丽人当作救国的领袖。他从一个小兵卒做到大将军,靠的全是自己在战场上的拼搏,由此可见崔莹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而且崔家是一个文臣之家,自古以来文官与武将是不太相容的,所以崔家对于崔莹从武这件事应当是反对,但是他能摒弃少爷身份去从军营底层做起,还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就可以看出崔莹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 崔莹在成为将军之后,对士兵的管束十分严格。他的军队,军纪严明,士兵必须按照纪律做事。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他不允许逃兵的出现,但凡只要士兵后退了一步,他就会对后退的士兵处以很严厉的惩罚。崔莹是一个的人,他为人很正直,他可以很严厉的对待违反军规的士兵,但是平时对待士兵却是很好的,因此他军队里的士兵都对他十分的敬重。 而且崔莹为人十分的清正廉明,他的父亲曾经教他要“视金如土”,崔莹一直都谨记在心,所以即使是后来他成为大将军,身处政治权力中心时仍然坚持本心,十分受人们的敬重。 崔莹将军有几位夫人 崔莹是高丽国的大将,戎马一生,受到高丽人的爱戴。崔莹将军将大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保卫国家之上,那么他的感情又如何呢?历史上崔莹将军有几位夫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目前存在的崔莹将军墓碑上,可以知道崔莹将军是与他的夫人合葬的。而且根据历载,崔莹将军只有一位夫人就是柳氏。在前两年热播的韩剧《信义》中,饰演崔莹将军一角,剧中崔莹将军最后也只有一位夫人。 崔莹将军是一代武将,而且他是一个正直的武将,自古以来正直的武将对于感情的忠贞度也高一些,所以按照崔莹将军的性子来说,他只有一位夫人是很有可能的。或许是和武将的生活方式有关,要打战的时候他们常年在战场杀敌,他们计较的都是生死问题,哪有那么多的心思去搞的事情。 不打仗的时候,他们也生活在军营里,面对的都是一群大老爷们,再说在外打战多年,对于谈情说爱的事他们也不太懂。从崔莹将军的生平简历来看,我们能够发现的是崔莹一直在与倭寇打战,不然他的军衔不会升的那么快。因为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的见的,到目前为止所能知道的关于崔莹将军夫人的资料并不多,也就是他的墓碑上记载着他与柳夫人的合葬。 按古代习俗来看,如果不是夫妻关系特别好,是不会合葬的。而且如果他有三妻六妾的话,也应该不会合葬在一起,所以崔莹将军应该只有柳氏一位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啥?唐太宗向高丽投降还割了半壁江山?韩剧为什么会有这个梗?
在韩剧《帝国的早晨》中,堂堂的大唐李世民竟然在战场上被高句丽将领杨万春射瞎了眼睛,进而大败而归。在这部电视剧的结尾,高句丽军队甚至攻破了的首都长安,并让李世民跪地求饶,逼迫唐朝割让了大半个江山。这在我们国人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 但是,神奇的是,除了《帝国的早晨》,韩国只要有涉及高句丽战争的影视剧,李世民都是一副独眼龙的形象,那么,韩国的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历史根据呢?这个烂梗到底出自哪里呢? 帝国的早晨剧照 烂梗的来源——18世纪的一本朝鲜小说 在中国的记载中,无论是正史还是各种野史,我们都找不到关于李世民被射瞎的半点记录,那么,韩国方面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史学界考证,最早关于李世民眼睛被射瞎的记录来自朝鲜的一部小说,叫《三渊集》。 《三渊集》是朝鲜的小说家金昌翕于1732年完成的作品,其中卷十一有诗一首,其中写道: 高丽旧疆踔远矣。 凤城或云是安市。 千秋大胆杨万春。 箭射虬髯落眸子。 若道南汉形胜弱。 文皇何如洪太始。 前四句翻译过来就是高句丽旧时的疆土很大,凤城这个城市也叫安市,在这里,勇敢的将领杨万春用弓箭射瞎了虬髯的眼睛。其中,安市城是贞观十九年唐军与高句丽军队大战的地点,这一次由于天气原因加之高句丽军队的顽抗,致使唐军没能攻下城池。安市城直到671年才被唐军大将李绩攻陷,高句丽随即灭亡。虬髯在这里则是指李世民,由于此时朝鲜对于中国还有敬畏之情,因此还不敢直呼太宗名讳,只敢用代之。 诗射瞎李世民眼睛的高句丽将领杨万春则最早出现于17世纪朝鲜文学家尹根寿的《月汀漫笔》,这本小说第一次记录了安市城主梁万春(后演化为杨万春)在城墙之上抗击唐朝军队,但并未提及李世民眼睛被射瞎一事。可以说,这个梗的都来自于不具备历史参考价值的文学小说,其真实性比《演义》还要低的多。 唐太宗李世民 虽然不具备任何真实性,但是谣言总是传播的最快的,自从金昌翕写完这部小说后,李世民眼睛被射瞎的故事就在朝鲜传开了,后世的朝鲜文人,几乎不假思索的就沿用了这种说法,而且情节越来越荒谬,越来越露骨。金昌翕还只敢用虬髯这种隐晦的说法来指代李世民,而到了1855年《梦经堂日史》,则直接记到太宗被杨万春射中左目。 到了1911年的《桓檀古纪·太白逸史》,则更是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细致描写,其中记到: “世民愤不自胜,敢出决战,杨万春乃呼声张弓。世民出阵,矢浮半空,遂为所中,左目没焉。世民,穷无所措,从间道遁” 可以说,时代越往后朝鲜对于太宗的贬损就越多,从避讳的虬髯到太宗再到直称名讳世民,足以看鲜态度的转变。 萨尔浒战役 因为憎恨清朝进而迁怒唐朝 我们知道,李氏朝鲜对于中国的印象一直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年间帮助朝鲜战胜日本侵略者后,朝鲜对于明朝的感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万历朝鲜战争后,朝鲜人专门建设了大报坛来感激明朝的救命之恩,在后来明朝与后金的战斗中,朝鲜更是坚定的站在明朝一边,并派出援军参加了,以至于后来后金为了安定后方,专门入侵了朝鲜,这就是丙子胡乱的起因。即使在明朝覆灭后,朝鲜依然保留旧时的衣冠,并沿用明朝的年号。可见,直到17世纪,朝鲜对于中国,仍然抱有极大的善意和尊崇。 但是随着李定国和郑成功军队的失败,朝鲜发现明朝的覆灭已经成为了事实,清朝对于中国的统治已经渐渐稳固,他们将不得不接受被“蛮夷”统治的事实。由于无法接受被“蛮夷”统治的现实,朝鲜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开始直转之下。朝鲜人认为,中原文化在清朝的统治下已经彻底衰亡,朝鲜已经是中国文化最后的传承者,是的“小中华”。 李定国(1621年—1662年) 朝鲜人厌恶清朝,但是又不能明说,所以只好把这种仇恨寄托在朝鲜以前的历史上,而上一次朝鲜与中国发生冲突的时间恰好是,因此,朝鲜人理所当然的就把唐朝当做了清朝的替代品,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出气筒。而朝鲜方面记载的演变也正好印证了这一趋势,17世纪时朝鲜对梁万春抵抗唐军的记载还仅仅是陈述事实,不但没有李世民被射瞎这回事,连主观情感的表达也很少见。 而到了,则对这起事件添油加醋,最后演变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版本。当然,当时的朝鲜人其实也并不是对这段历史全无了解, 比如朝鲜官员李德懋就记到:“安市城主世传姓名杨万春。三渊诗亦用之。然尹月汀谩录。已辨其出於唐书演义。不足取信。”可见,当时朝鲜的文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假还是心中有数的,丑化唐朝更多是为了表达对清朝的愤怒与不屑。 清朝版图 为韩国现实政治服务的历史研究 如果说清代时朝鲜人对于太宗的贬损更多是因为清朝压制所做的无奈之举,那么现代之后韩国对于这段错误历史的转播可就是别有用心,有意为之了。思说,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在韩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一个经济日趋发达的半岛强国,韩国急需为自己构建一个与自己经济地位相符,可以向世界吹嘘的民族神话。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写道: “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财富像权力一样也被看做是优点的证明及道德和文化优越性的显示。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 亨廷顿认为随着东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会重新构建对于自己独特文化的自信,而这一点,在韩国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唐朝版图 与韩国今日的经济实力相比,朝鲜民族的历史显得异常的渺小和悲惨,为了满足自己因经济增长而日渐膨胀的民族自信心,韩国人必然要塑造一段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历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算是胡编乱造也在所不辞。而打败当时的大帝国唐朝,将大名鼎鼎的太宗皇帝射成独眼龙无疑可以大大满足韩国国民日渐增长的虚荣与傲慢。真实的历史就这样因为现实的政治需要而牺牲掉了。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和以讹传讹终究只能让韩国人自己自嗨一下,而作为局外人的我们,这种不负责任的历史谣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在韩国人自娱自乐时,我们更要警醒自己,中华文明已经足够伟大,其中有着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传承,我们决不能像韩国人一样意淫某些并不存在的辉煌,进而沦为他人的笑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