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周公解梦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知道周公是谁的一定不多;小时候总认为,周公是神仙,因为他能解梦;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周公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
周公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还被儒家尊称为圣人,在儒家文化里有着崇高的地位,也被孔子尊称为儒学先驱。
同时周公也是周文王西伯侯的儿子,周文王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姜子牙大家一定熟悉;周文王正是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成就了周朝天下,是周朝的奠基者开拓者,然周公正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关于周公的典故有不少,如古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说法;简单意思就是说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吃饭时因迎接贤士,多次把吃的嘴里的饭吐出;所以就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说。
还有古人常说的行周公之礼,大致意思就是说在西周初期男女滥情,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就规定男女在未结婚之前不能发生关系,后来人们管这个叫行周公之礼。
其次还有周公之梦,这个典故是指孔子经常梦见周公,有着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说。
在儒家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地与梦联系起来。
周公画像
周公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很了不起。
但是周公与《周公解梦》的联系不大,《周公解梦》是后人借周公之名而作的。
《周公解梦》,是根据人的梦来占卜吉凶的一本解梦书籍。
对梦的认知及理解
梦,是窥探内心的一面隐形之镜,是另一个虚幻世界的人生体验。
我们常常会被奇异怪诞的梦境所震惊与惊吓,并感到不安与迷惑。
梦境意味着什么?梦境暗示些什么?梦是一种非常奇异的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
但在人类文化中,无论古今中外,对梦的了解,始终是一个谜。
《周公解梦》是后人流传在民间的一本解梦之书,但却很难发现有解梦之术,并非周公之作。
古往今来,对梦的说法各有不一,有说梦与现实是相反的,也有说梦后有成真的;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有人认为日有所思,夜并非就有所梦。
总之各有其理,只是《周公解梦》一书,与周公本人并不相干,就对此书而言,也并没有发现合理的解梦之说。
周公画像
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做梦?梦境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个话题,古今中外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关于为什么会做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工作压力大,负面情绪多、胡思乱想、有心事等人群都会出现经常做梦;当然,这种回答也不一定不对,但是抛出这些人群外,其他一些没有这些状况的人群是也会出现做梦的情况。
我们可能在梦里会出现,有兴奋,有伤心、有恐吓、有惊吓;甚至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梦都有可能会出现,比如梦里的人,你根本就不认识,梦里的场景你也不知道是哪;现实生活中你从来不知道这些人和地方。
梦里有时错综复杂,有时显而易见、有时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如果用老子的《道德经》去理解人为什么会做梦,就很好理解了;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说宇宙万物自然而然,读《道德经》我们会知道什么是相对论,意思就是说世界万物对立统一,如有反就有正,有大就有小、有真就有假、有好就有坏等,这就是自然的本质。
然而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现实就有虚幻,那么梦就是虚幻的,所以用《道德经》来理解梦,那么梦就是必然存在,所以人们会做梦。
那么梦境意味着什么?回答是意味不了什么,现实是真的,梦境就是假的;即使有梦后成真的事件,也是少见;但是少见不代表不见,少与多对立的,少数是真的,多数就是假的;现实当中都有假,为啥不能梦境当中会有真;所以,对于梦境无需太过在意,顺其自然就行。
老子画像
那么为什么有人经常做噩梦,有人却经常做开心的梦?
一场梦,说明不了什么,但又说明了什么;这就是矛与盾,世界万物对立统一,自然而然,无法改变。
至于为什么有人经常做噩梦,有人经常做开心的梦;做噩梦心理学认为是心理素质差的问题,心态要调整好,不胡思乱想少接触影响情绪和使自己胆怯的事情,就会减少噩梦的出现。
做开心的梦心理学认为是接触的欢喜事比较多,性格开朗活泼,无压力,不纠结,有始有终,恩怨分明。
当然,我们无法去否定以上这种回答一定不对。
但是从《道德经》一书中去理解这件事情,那就是现实生活中能发生的事情,梦境也能发生。
区别在于,现实是真的,要负责;梦境是假,不用负责。
梦境就是一个虚幻世界,现实就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各自都有喜怒哀乐,无需太过纠结。
也许就像心理学那样认为,把心态调整好,其现实生活当中,心态确实很重要,也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文章最后
最终我们可以把梦理解为另外一个世界,而我们却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我们还没有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只需把现实世界的生活过好就足矣;无需操之过多虚无缥缈的事情。
历史上十个“大忽悠”:民族英雄还是亡国奸臣?
自从赵本山的小品“大忽悠系列”火爆银屏之后,“忽悠”一词也随之大行其道。“忽悠”是北方俗语,特别是在东北很流行,意思就是利用语言巧设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忽悠”有胡说、谣传、设圈套、欺骗的意思;也有吹牛、煽动、鼓动的意思;还有劝说、诱导、怂恿的意思,用意十分广泛。“忽悠”一词贬义的成分居多,赵本山在其小品中给该词注入了幽默的元素,贬义的程度也有些淡化,至少现在说起来玩笑的成分居多。 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载入史册的十个最猛大忽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忽悠术: 1、最炫的大忽悠烛之武 忽悠术揭秘:以迂为直,以退为进。避开关键,淡化主题,故意绕开的敏感之处,大谈其他的利害关系,给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为之左右。 忽悠过程回放: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一次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受托出使秦国,开始忽悠,他说:秦晋两国围攻我们郑国,我们知道我们很快就要灭亡了,可是大王想想如果灭掉了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好处多多,那就请您自便,可是郑国离秦国很远而离晋国却很近,你们这么做只能对晋国有利,会让晋国的领土得到扩展,而晋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友邦,这样秦国使者往来路过郑国,郑国还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倒是百利而无一害。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可是他却出尔反尔,朝辞夕改,既没有誉野心又大,如果它再把郑国据为他东部的屏障,那么离侵占您秦国也就不远了。总之这事对你秦国没有半点好处相反却能帮了晋国的大忙,这里面的厉害,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穆公一听,对呀,这事还真得细琢磨琢磨,幸亏你提醒,要不就便宜了晋国了,秦穆公一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还派兵帮郑国守卫,不和晋国玩了。晋国一看秦国撤兵了,也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班师回朝。这事在《左传。》上有记载。 忽悠点评:烛之武短短几句话就把堂堂的秦国国君给忽悠了,挽救郑国。 2、最会下猛药的大忽悠 忽悠术揭秘:挑拨离间,一箭双雕。,善搞场景和气氛,借助外物吸引注意力,于无形之中已下猛药,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即达到目的又不漏痕迹。 忽悠过程回放:手下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公孙捷、古冶子。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宠自傲,为所欲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被人称作“三害”,晏婴于是决定除掉他们,但是还不能得罪了齐景公。机会终于来了,一次齐景公晏婴等四人在园中喝酒,晏婴说:园子里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尝尝鲜吧? 于是晏婴在园中摘了六个桃子,一人一个,还剩两个,晏婴就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这两个金桃吧。公孙捷第一个走了上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 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捷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金桃?晏婴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五千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金桃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金桃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金桃,受此大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挥剑自刎。 公孙捷大惊,也拔出剑来说: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劳大反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已死,我还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这哥仨火气可都够大的。晏婴见三害已除,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我们国家智勇双全的人多得是,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瞧瞧,谈笑之间就除了三害,还跟没事人似的。 忽悠点评:晏婴用两个桃子“忽悠”的让三害自刎而死,不费,不露一点声色,既为民除害,又不得罪景公,忽悠的能力还真不是吹的。不过晏婴口碑一直很好,这次“忽悠”也是为了替民除害。算是史上口碑最好的大忽悠。 3、最草根的大忽悠冯谖 忽悠术揭秘:。将本来没有的事情制造出让人的假象。草根往往被别人所忽视,但却处在冷眼旁观的位置,因此往往更容易洞察上层的弱点,当局者深处局中,更容易被假象迷惑。 忽悠术回放:冯谖是齐相门下的食客,草根一个,不过大忽悠的本领可是非同寻常。一次齐国国君听信谗言,罢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就对孟尝君说我可以让你的相位失而复得,而且比以前更加显贵。孟尝君一听还有这事,那就试试吧。于是冯谖就来到秦国,对秦王说:当今世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齐国,大王想不想让秦国超过齐国。 秦王一听当然愿意啦,问怎么办,冯谖接着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齐国之所以受到天下的敬重,就是因为孟尝君,现在孟尝君因为被罢了官心中很怨愤,他必定背离齐国投靠秦国,他又熟悉齐国国情,你如果得到他肯定对你有好处,你赶快派使者备厚礼偷偷的去迎接孟尝君,千万不能错失良机,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就晚了。秦王被冯谖这么一忽悠,就派人去请孟尝君。 冯谖抢在使者前面赶了齐国,又开始忽悠齐王,说唯一能和我们抗衡的秦国听说你罢免了孟尝君,已经派人来请孟尝君做相了,如果秦国得到此人,齐国就再也不能与秦国抗衡了,大王应该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相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这还了得,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忽悠点评:冯谖轻松自如的就忽悠了两国的国君,还使自己的主人官复原职,他处在低位,善于观察和思考,又抓住了两个国君都想超越对方独自称霸的关键所在,再略施小技,让你深信不疑。忽悠本事可谓超强,孟尝君的食客还真是没白养。 4、最懂逻辑的大忽悠 忽悠术揭秘:用缜密的逻辑混淆视听。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忽悠起来侃侃而谈,,诱导你的思路,使你不由得不,逻辑性极强,但不乏有诡辩的成分。 忽悠过程回放一:是苏秦的第一个伯乐,在苏秦替燕国要回被齐国占领的土地过程中,我们可以洞悉他的忽悠的逻辑能力确实非同一般。苏秦对齐王说:燕昭王是的外孙,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会令燕国和秦国都对齐国不满,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之地归还,那么燕秦二国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就可以得到秦燕的支持,号令天下,天下还有谁敢不从呢,到那时齐国的霸业也可以成功了。齐宣王一听,是这么个理儿,就归还了燕国的土地。你看看,人家分明是要东西去了,却摆出为对方着想的架势,绝对是忽悠的天才。 忽悠过程回放二:忽悠齐国打宋国,燕国渔人得利。当时燕王想攻打齐国,苏秦就建议说:如果让齐国和宋国打起来,定会两败俱伤,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齐国,你就听好吧。当时正赶上宋国的友邦秦国派人到秦国商量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 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苏说: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齐王说:当然是爱齐了。苏又说: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说: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远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您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与赵国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威名大振,还可以得到实惠,那时齐国必可称霸东方。齐王于是攻宋。齐国实力因战而衰。 忽悠点评:是大忽悠们的看家本领。苏秦循循善诱,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既达到了目的,还不漏半点马脚,“忽悠”的本事可谓登峰造极了,无怪乎他能挂六国的相印于一身,游走于列国之间,这“忽悠”的本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学的来的。 5、最会诡辩的大忽悠 忽悠术揭秘:善于诡辩。狡猾而又,为了达到忽悠的目的,不择手段,让你不由得不上当,有时甚至过河拆桥。即使被人揭穿了,还能鬼言巧变,接茬忽悠,让人应接不暇,只有上当的份。 忽悠过程回放:拆散齐、楚联盟是张仪的“忽悠”杰作之一。他对楚王说: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 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占领楚国的六百里土地归还。楚王一看有利可图,就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商量收回土地事宜。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归还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地,而是六里。 楚王得知此事气坏了,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秦王提出换取楚国黔中之地的条件,楚王竟然答复说只要让我亲手杀了张仪。你不用换我奉送了。张仪到了楚国买通楚王上下,又开始“忽悠”楚王说:我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你的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觉得这事可行,再加上下属替张仪说好话,气也消了。就这样,齐楚两国都背离了“合纵”而与秦国结盟。 忽悠点评:张仪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游说诸侯,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忽悠的本事可见一斑。但是他出尔反尔,过河拆桥,似乎有些卑鄙。他的忽悠本事用道德去评判就逊多了。 6、最具投资理念的大忽悠 忽悠术揭秘:。眼光看得长远,舍得投资,能在某人未发迹之前就把他忽悠住,有耐心,有的放矢,好饭不怕晚。 忽悠过程回放:秦国的太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因不受宠爱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生活很是困窘。这时吕不韦就找到了子楚。吕不韦本是河南大商人,游走各国,挣了不少钱,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到子楚“奇货可居”,就对他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不信,吕不韦又说: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的没有儿子,而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又不受宠,长期在国外当人质,你是无法争太子之位的。子楚问怎么办,吕不韦说:我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打通道路替你说话,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感激不尽,说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吕不韦算是把子楚给“忽悠”住了。吕不韦给了子楚很多钱,让他交结宾客,有了钱好办事,子楚门前达人贵族络绎不绝。 吕不韦到了秦国拜见华阳夫人,就“忽悠”开了,说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最难得的是常常念及夫人,说子楚心中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这话可是受用得很,华阳夫人听后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忽悠”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继承人,说子楚不受宠爱,如果得到夫人提携定会感恩戴德的。经过一番“忽悠”,子楚终于被列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庄襄王继位后立吕不韦为相,从此吕不韦权倾一时。 忽悠点评:吕不韦堪称史上最能“忽悠”的政客,从一介商人“忽悠”到一国之相,靠的就是独具慧眼,敢于冒险,营造忽悠的氛围,达到成功忽悠的目的。而且摄政多年,“忽悠”能量真是不小。不过晚年没能把“忽悠”住,落得饮毒酒自杀的下场。看来就是再有本事的“大忽悠”也终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7、最牛人的大忽悠 忽悠术揭秘:趁虚而入。人的愿望越强烈,就会越束缚自己的思维,有时甚至犯些低能的错误。对人对事都会疏于防范,让人趁虚而入。 忽悠过程回放:称帝后,为了能仙福永享,一心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这时候徐福就出现了,他选准秦始皇东巡去泰山封禅之时趁机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里面住着神仙,吃了山里的仙药,个个长生不老,他愿意,为皇上取仙药。秦始皇龙颜大悦,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命他入海求仙。 这事在《》中有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没多久,徐福就将金银财宝挥霍一空,于是又面见始皇,说他见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礼薄,需要些俊美的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一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礼少了神仙肯定不愿意,于是就派500童男女随徐福再次出海。他再见到徐福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徐福依然没有找到仙药。 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结果海上出来个大鲨鱼护卫着仙山,异常凶猛,所以无功而返。这还行,到嘴边的鸭子怎么能让他飞了呢,于是秦始皇亲自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鲨鱼搏斗,杀死鲨鱼兴冲冲的往回走,想这下子可好了,徐福终于可以拿到仙药了。不想在返回咸阳的路上就病死了,最终还是没得到仙药。而徐福呢,东渡日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忽悠点评:徐福敢于忽悠生性残忍的暴君嬴政,胆子着实不小。他正是抓住了嬴政求药心切的弱点,趁虚而入,达到自己的目的,见势不妙又溜之乎也,跑到,落得个逍遥自在。堪称史上最牛的大忽悠。 8、最有文化的大忽悠 忽悠术揭秘:移花接木。采用以伪去真的手段,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忽悠过程回放:前夕,诸葛亮为了达成孙刘联盟,忽悠,明知是周瑜的妻子,却说:我有一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退曹兵,只需将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送给就行了,这两个人对你们来说无足轻重,就像一粒米一片树叶,可是对曹操来说就重要的多了,曹操专门打造了座,就是给二乔盖的,周瑜问他有什么根据,诸葛亮说有诗为证。 曹操的儿子写了首《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一听气的不行,诸葛亮还劝他息怒。古代“乔”和“桥”通用,曹植说的桥指从铜雀台出发链接金虎台和玉龙台的两座桥。诸葛亮移花接木,真是能忽悠。 忽悠点评:诸葛亮足智多谋,能说会道,三岁不烂之舌极具煽动性蛊惑性,最终忽悠成了“孙刘联盟”,形成三分天下之势。须知战乱年代,各为其主,忽悠也不仅仅是达到一己私利,为国为民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诸葛亮堪称最为才智过人的大忽悠。 9、最雷人的大忽悠 忽悠术揭秘:装耍无赖。不要脸是看家本领,耍无赖是惯用伎俩。,人至贱则无敌。 忽悠过程回放一:安禄山年轻时有一次偷别人家的羊,遭到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不说自己偷羊,却扯什么抵御番邦,无赖的本性暴露无疑,忽悠的本事看来是天生的。 忽悠过程回放二:安禄山见杨贵妃很是得宠,就认了比他小十八岁的杨贵妃为干妈,安禄山每次入朝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安禄山十分肥胖,玄宗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这个安禄山“忽悠”时还是挺能搞气氛的。 忽悠点评:脸皮厚是“忽悠”的最基本的条件,安禄山甘当儿臣,甚至充当跳梁小丑,没点厚脸皮耍无赖的性体还真是做不来。可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发动叛乱,本性暴露无疑,无赖到底还是无赖,最终落了个被自己的亲儿子谋害的下场。 10、最山寨的大忽悠史思明 忽悠术揭秘:睁眼说瞎话。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常人说瞎话会有不自然的反应,或脸红或口吃,瞎话谎话张口就来,煞有介事,让人不由得不信。 忽悠过程回放一: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方的少数民族奚族居住的地区,被排外的奚王捉住准备杀死,史思明一本正经的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首领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就会招来灭族之灾。奚王被他唬住,赶紧松绑,奉为上宾。 忽悠过程回放二:奚王当时正有意巴结大唐,来了使者真是天赐良机,和史思明一商量,史思明说:我们派去的人档次不能低了,低了显得不重视,效果会更不好,不如派你的大将军去,这样才够分量,唐会非常高兴。奚王言听计从,算是让史思明给忽悠住了。当一行人到达边塞时,史思明又忽悠守城将领,说奚王表面上是去朝拜,实际是要偷袭你,你看他们最厉害的大将军都来了,于是奚王派去的人全部被杀死。史思明把奚族的大将军捆绑好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领赏,张守珪将此事上奏给唐皇,大大称赞史思明。史思明从此官运亨通。 忽悠点评:史思明说瞎话不加思索,生就张口就来的“忽悠”本事,不按套路出牌,一般人是做不来的,外加凶狠残忍铁石心肠,最终达到他飞黄腾达的目的。发动叛乱也是其本性使然,终究会有败露的一天。光靠“忽悠”到底是靠不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真的有一个叫蒙毅的将军吗 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还不知道:历史上的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相信大家都看过成龙的一部电影《神话》和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神话》,影视剧中的主角蒙毅个性分明,尽忠职守,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为了帮取得长生不老的灵药而战死沙场。我们当然知道世界上不可能存在长生不老药,这不过是影视剧编造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将军呢?他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有位叫蒙毅人物,但是和电视剧中的形象并不一样,真实的孟毅并不是一位将军,而是一位文臣,和他的兄弟一文一武护佑着秦国。当时蒙毅官拜上卿,跟后世的宰辅一个级别,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蒙毅的命运。估计大家能猜到,没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宦官。当时的赵高身为宫廷的中车府令,经常都侍奉在秦始皇的身边,深得秦始皇欢喜,不过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有一次赵高一不小心就把秦始皇惹毛了,一声令下把赵高打入死牢。 秦始皇把赵高打入死牢后,就想找个人来处理赵高,他就想到了蒙毅。于是秦皇就把蒙毅叫来,对他说,这个人,把我惹毛了,你看着定个罪吧。蒙毅一想,既然都把你得罪了,还打入了死牢,那还用说,直接来个死罪不就完啦。反正他和赵高有没有什么关系,反正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就直接给秦始皇奏折,说要杀了赵高。 结果呢,秦始皇一时忙,没有急着看奏折,就给忘了,几天下来,发现没有赵高确实不方便,于是就有点心软,就下旨把赵高放了,让赵高继续伺候自己。而赵高这个人本来就心胸狭窄,出来听说自己差点被杀了,秦始皇他是不敢怨恨了,结果蒙毅就被殃及鱼池,让赵高记恨上了。直到秦始皇驾崩,赵高逐渐掌握大权,于是就把蒙毅给抓了起来,狠狠的发泄了一番心头之恨,然后再把蒙毅杀害。 历史上的蒙毅虽然不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威风凛凛,但也算是运筹帷幄,苏轼曾评价说过: 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