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预计今明两天(7月12日至13日),四川盆地至江淮一带的降水强度将逐渐减弱。14日开始,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加强,主雨带也将随之北抬至四川盆地到华北、黄淮一带。气温方面,今明两天高温主要集中在江南、华南一带,强度相对较弱;14日起,高温天气将再度发展增多。
江淮等地强降雨渐收敛 华北等地雷阵雨频繁上线
7月9日以来,四川盆地至淮河流域出现新一轮强降雨过程。过去一天,上述地区强降雨仍在持续,监测显示,11日8时至12日6时,四川东北部、重庆中部和北部、湖北西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上海北部及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四川达州,重庆云阳、忠县、巫溪、彭水和黔江,湖北恩施,河南信阳,江苏南京和镇江等局地大暴雨。
今明两天,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渐南落东退,西南暖湿气流减弱,江淮一带的降水强度也会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在华北一带雷雨天气将频繁上线,京津冀地区将出现明显降雨。
具体来看,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内蒙古东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江淮大部、江汉东部、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河北中部、安徽中部、江苏中南部、湖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明天,西藏东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北部、江淮大部、江汉大部、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陕西南部、四川盆地大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明天夜间开始,副热带高压又将出现北抬趋势,主雨带也会随之北抬至四川盆地到华北、黄淮一带。预计14日至16日,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将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
提醒公众继续做好灾害防范工作,避免在暴雨集中时段前往山区、河谷等危险地带,出行应提前了解当地天气和路况,注意交通安全,并警惕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危害。
江南华南等地高温耐力十足 北方分散性高温“闪现”
气温方面,今明两天由于副热带高压东退减弱,高温主要集中在江南、华南一带,强度也相对较弱。中央气象台今早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今天白天,湖南中南部和东部、江西、浙江大部、福建、广西东部、广东中北部以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河北中部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新疆东部、湖南东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至39℃。

14日,随着副热带高压再度加强,高温天气将“重振旗鼓”,再度发展起来,覆盖范围也将向北扩张。大城市中,未来一周,福州、南昌、长沙高温将会连续不断,耐力持久。14日之后,武汉、重庆等地也将重新加入高温“群聊”,热度上升。
另外,今明两天,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也将有分散性高温出现,不过持续时间短,强度也不及江南、华南地区,普遍在35℃至36℃。提醒公众外出继续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勤补水,避免中暑、热射病等。
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
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阻止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的西凉军联合攻。《·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后来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孙权曾派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为界。《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期间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财物。《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的原因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三国志.传》记载,东吴灭亡时,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跨海作战能力,风云莫测的大海上依然。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是相对的,难道在陆地上作战就没有风险吗? 对于将一统天下为志向的孙权来说,这种风险以及其损失,是否会超过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陆地冒险呢? 美国军事理论作家曾经分析了一场公元前200年的战争,统帅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实力强劲却最终失败。马汉在《》里评价: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发时所率领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战的士兵,就不会损失掉33000人了。(《海权论》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欧阳瑾译) 时代,欧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环球,所用的船只也不过是帆船,三国时东吴的帆船已经有了许多横渡千里大洋的经验,远征公孙渊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大。孙权和陆逊的退缩,更多是在于对未知的畏惧,即使这种风险可能比陆地上还要低。 从军事上看,来自海上的进攻,时间、地点飘忽不定,地面难以防御。清初海霹雳多次从海上发动对清军的偷袭,杀敌斩将,还能就地夺得补给。 综上,如果孙权大胆践行跨海征辽东的想法,成功的几率相对地面北伐,是要较高的,届时不仅可以获得战马,实现拒南北夹击魏国,还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线对魏国直接攻击。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称霸海洋,其原理就在于此。 《三国志》中,一个带领“三千徒众”的海贼管承,亲征都难以歼灭,最后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三国志·传》) 如果是孙权大军从来上来,魏国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了。 自然,陆逊是农业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拦孙权也是好意。不过对于“亲射虎”的果敢孙郎来说,偏安难以接受,理想重于一切,远征公孙渊,当是他生涯最后能够一统中国的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百家姓里师姓排第几?姓师的人全国有多少
百家姓里师姓排第几?姓师的人全国有多少?在中国人口中,李姓人口众多,是大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姓氏。你知道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更多姓氏的由来介绍,请关注华易网的百家姓文化专题。百家姓里师姓排第几在百家姓里,师姓排名第300名之外。师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产生于远古时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师(Shī)姓部分源出比较复杂,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师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在我国北宋初年问世,流行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蒙学教材《百家姓》中,师姓排名第369位。据有关学者研究,宋朝时期,师姓大约有62000人,集中于四川、河南、湖北三地。其中,四川为师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师姓人口的一半以上。姓师的人全国有多少当代师姓的人口大约有2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师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目前师姓的第一大省为陕西,大约占全国师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姓师的宝宝名字推荐师仲奕、师昌敏、师北法、师煜心、师滩续师传玺、师孝莲、师瑾璨、师扬溶、师震选师玮椿、师书地、师诩婕、师弈成、师顺淼师蔓菁、师恒吟、师霆洲、师海沉、师维补师胤熹、师境海、师璐吟、师今锦、师姜桦师纪源、师海洹、师夜珠、师瑷妮、师哲帧师渭波、师美忠、师柳儿、师钊乾、师曼路师比特、师恩贡、师栋帅、师明峰、师策奕师柯娜、师梅杰、师梦丹、师欣倪、师欣巧师欣芙、师欣蓓、师欣蔓、师歆祎、师永秀师沫馨、师泓静、师淑颖、师玉倩、师玥辰师玲然、师珞依、师琰怡、师琳玥、师瑾豫师秋妍、师筱婍、师美姗、师羽妍、师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