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宋拓疆二千里的大功臣!王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宋拓疆二千里的大功臣!王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有一回,穿着黄金甲,兴冲冲地去见,想炫炫自己的戎装英姿。

给高太后兜玩头,一瓢冷水浇了下来:“你是,皇帝穿着盔甲,臣子们穿什么?快点脱下来,不吉利。

” 神宗讨了个老大的没趣。

这正是年轻的神宗皇帝,雄心勃勃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却受到太后约束的真实写照。

熙宁元年(1068),一个小文官给朝廷写了封奏章《平戎策》,对解决西北、问题提出卓越的见识。

神宗和正要阔斧地进行改革,于是对这个建议高度重视。

文官被破格提拔为秦凤路经略司机,相当于西北办公室主任,主抓开拓熙河事务。

这个以出掌军事,担当方面之重的人,名叫王韶。

后世评价:“韶以书生知兵,诚为不出之才。

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者也。

” 01 书生大将 王韶进士出生,江西人。

在西北与西夏交界一带游历多年,采访民情风俗,了解山川地貌。

经过调查研究,拿出的平戎策,有份量,是干货。

指出击败西夏的关键,在于收复河、湟二州。

这两州在西夏的西南部,掌握了这两州,就让西夏腹背受敌,大宋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目前二州在吐蕃、散羌各部手上,大家互相不从属,一盘散沙。

吐蕃原来有个了不起的领袖叫,而现在吐蕃各部的首领基本都是他的子孙,但实力都不强大,又不团结,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

拿下吐蕃,那些散羌就不在话下了。

相反,如果西夏人先打下吐蕃重镇青唐,就必然南下牧马,骚扰秦、渭等州,威胁到陇、蜀各郡,。

所以要立即打击、招抚吐蕃、散羌各部,拿下河湟地区,进逼西夏,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

王韶首先对青唐最大的吐蕃部俞龙珂展开攻心战,亲自率十几个警卫员,深入该区。

直接找俞龙珂谈,俩人在帐中长谈竟日,当晚王韶就留宿在俞龙珂那儿。

老王这个胆子还是够大的,俞龙珂只要起了坏心,这十几个宋兵,分分钟被团灭。

后来,俞龙珂率着他手下的十几万军民,全部归顺大宋。

神宗大喜,召见俞龙珂。

这个蛮子很有意思,他说:听说大宋有个忠臣叫,我们都钦佩他。

我希望皇帝能赐我。

神宗当然如他所愿,还替他取名:就叫包顺。

王韶这次成功的外交,让河湟地区的实力大大地偏向宋军。

但该区,想归宋的一批,想依附西夏的一批,不甘心屈居人下的也有一批。

战争迟早都要打响的。

为收复河陇基地,宋军在古渭城建通远军,王韶为将军。

02 熙河拓边 吐蕃、羌人不会乖乖等着挨打不还手。

熙宁四年,吐蕃数部进攻狄道城。

王韶率军抢占了抹邦山险要山地,直逼到吐蕃联军前布阵,下令:“退后的斩!” 随后连战克捷,击溃吐蕃,把吐蕃营寨烧个精光。

接着连继拿下武胜、镇铫等军事重地,收降吐蕃各部降兵二万多人。

熙宁六年,归降的吐蕃再次叛变。

王韶的反应非常快,前后五十四天,率领宋军爬山涉水一千八百多里,攻取诃诺木藏城,穿越露骨山,共攻取五州,斩首数千,缴获牛羊无数。

大胜。

宋军在他的率领下,百战百胜,斗志昂扬。

战场上捷报频传,把神宗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年入京朝见,授资政殿学士(这原来只是赏赐给当过宰相的人),房子、钱财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料,风云突变。

留守的大将景思立轻敌,在踏白城被羌人、吐蕃联军打得大败。

景思立战死,河州被围。

王韶日夜兼程,赶赴熙州,召开军事会议。

他分析:敌军乘胜,士气正高。

他们一定想,若救河州,正中他们的圈套。

于是王韶立排众议,不直接援救河州。

清点二万精兵,决定直接攻击敌人的老巢。

兵法上说: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避实攻虚,形势转换,河州之围自然解除。

王韶挥师直向定羌城,切断敌军联络线,进逼宁河,分兵进入南山。

致使吐蕃人后方危机,不得不撤了河州之围。

宋军又出其不意,袭击得手,攻烧敌军八千多帐。

吐蕃人穷途末路,头人瞎征率众投降。

王韶押着吐蕃首领瞎征进京报捷。

这是大宋多年来没有过的巨大胜利。

熙河战役,收复熙、河等五州,拓边二千多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王韶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神宗大加赏赐,老王家兄弟子侄都封了官。

王韶任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03 三奇副使 王安石对他大为赞赏,为王韶取得的胜利写诗大赞: 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到汉骑。

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王韶,号称“奇计、奇捷、奇赏”之三奇副使,成为大宋军的新王牌。

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 古人云:慈不掌兵,上了战场,心狠,诡计多,才是生存的王道。

老王就善于用计。

一次,与敌军相持之际,抓住了敌人的密探,从其身上搜出了密信,上面写满了宋军的粮草布置、人员安排等等。

将士们都说要把这探子剁成肉泥! 可王韶却把这探子打了一顿板子,然后在背上刺“番贼决讫放归”六个大字,把他放了。

要知道,此时西羌正打算入侵熙河,而且兵马粮草也很充足,这个探子就是前来窥探宋军虚实的。

当探子回到西羌,知道王韶已做好战备,西羌也就取消了入侵计划。

04 政治上的失败 熙、河几个州都是苦寒贫瘠之地,王韶虽然召募游民,开放交易,但几个州的财税还是。

要其他地方财政支持。

当时的形势,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水火不容。

王安石和神宗皇帝支持王韶开边拓地,也是为改革造势。

司马光等人反对,说:吐蕃、羌人呆的破地方,派兵派粮驻守着,耗费兵粮,无有成果。

不如放弃! 再加上太后高滔滔喜欢保守党,神宗也渐渐顶不住压力。

王安石在政敌攻击下终于罢相,王韶也感到在朝中的处处不讨喜。

带兵有一套的老王,政治上不大行。

于是他多次给朝廷上书,以体弱有病有由,要退休。

不巧的是,还有人挖王韶的老账: 老王当年带兵,手下一些悍将骄兵,偷偷地杀了羌人的老弱病残,来冒领军功。

老王或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敷衍过去。

于是,朝廷下令:把王韶一路贬到鄂州。

王韶死的时候,年52岁。

据说临终的那些日子里,精神有点不正常了,常常胡言乱语。

长了个毒疮,都烂透了,能看到。

怎么一个惨字了得哟! 但后人没有忘记这个为大宋拓疆二千里的大功臣! 大宋后来的皇帝不断地给王韶加名誉:“襄敏”,赠太尉、司空、公等等,死后哀荣之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宋史上的大奸臣:太尉高俅真的有那么坏吗?

(?—1126年),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据史料记载:真正的高俅与《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元祐八年(1093 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王诜是神宗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网络配图 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到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虽然爱踢球,但只是业余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不久,哲宗皇帝去世,端王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个坐冷板凳的人,一上朝看到的全是新脸孔,下朝后看到高俅这个长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亲切,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提拔干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徽宗就让高俅走武官之路,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伸缩性较大。徽宗的意思是让高俅到下面去“镀金”,并没想他真的能建功,边帅刘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恰好,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大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升迁的资本,毫无疑问当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并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达20余年。网络配图 可见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很有些手段。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曾主持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吹吹打打,后面花样百出,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其次,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之前有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刘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 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担任大将。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权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网络配图 再者,高俅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蔡京等也非一党。元年(1126 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贯、高俅也赶到与之会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护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史书记载,当时随从徽宗皇帝的童贯等“六贼”后来都被处死并枭首,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乱世之秋,他的下场比童贯、蔡攸(蔡京长子)等人幸运,倒也并非偶然。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1119 年)到宣和三年,起义地区在太行山以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镇压军的不是高俅,而是北宋一代名将张叔夜,张叔夜当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知州,和同时期的蔡京、童贯相比,高俅也没有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没有参与蔡京、童贯等联金灭辽的错误决策。高俅的历史结局是于1126年病死于开封,盖棺论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大节无亏,总体上尚算是一个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炀帝与唐太宗本来很相似:开拓疆土竟还胜一筹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