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他治疗“头风”顽症,演义中说华佗要开曹操的头颅惹怒曹操被杀,但史料上并不是这么记载的。
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

《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
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
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
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吗?网络配图 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
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
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
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网络配图 据《》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
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他认罪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网络配图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
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
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
华佗的罪名主要是后者。
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
“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浩差点害死夏侯惇 可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还要重赏他?
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诡诈之道横行。最好的兄弟背弃了当年的友谊,投靠了反复无常的小人。曹操让率军进攻吕布,双方交战,互有损伤。夏侯惇估计吕布也必然撤兵休息,没有多做防备,不料吕布在的建议下快马突袭夏侯惇,成功劫夺许多粮饷辎重。不但如此,吕布还派遣一只敢死队,假装逃兵投降夏侯惇,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伙人突入夏侯惇大帐,竟然劫持了夏侯惇。堂堂曹魏第一重臣,竟然被当成肥羊,被索要财物交换。网络配图 夏侯惇部下将士,本来就刚经历一场大败,军心不稳,此时竟然主帅被劫持,恐惧和愤怒顿时弥漫整个军营。军队一旦失去了斗志和纪律,必将随时面临死亡。此时,一个小人物闪亮登场,让部队迅速恢复了正常,得以从死亡的边缘走过。这个人就是韩浩。韩浩站到人群的最前面,喝令将士不得惊慌,带领自己的部下把守住夏侯惇大帐入口,并让士兵召集所有将领共同议事。韩浩告诉诸位将军,只有严格约束手下士兵,千万不要冲动,更不能扰乱军队的建制,如果此时吕布率军进攻,那后果不堪设想。诸位将领觉得有理,立刻传令下去,整个部队立刻安定下来。然后韩浩来到夏侯惇的大帐,在大帐前高声大喊:“你们这些亡命之徒,竟然敢劫持大将军,还想要活命吗?况且我们接受命令讨伐乱贼,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将军而放走你们吗?”韩浩说的很硬气,就算是绑匪抓到了夏侯惇又怎么样?即便绑匪杀死夏侯惇又怎么样?都不可能改变绑匪必死的命运。此话一出,不但是绑匪目瞪口呆,连夏侯惇手下的各位将领也大惊失色,韩浩到底要搞什么?这么说,不是想把夏侯惇往火坑里推,逼着绑匪杀掉将军吗? 确实,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安全,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会去估计人质的安全。韩浩这么说,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人质谈判的原则。韩浩流着泪对上司夏侯惇说:“不是我不顾念将军,实在是不能违背国法!”韩浩然后下令士兵进攻,就算是劫匪杀了夏侯惇也在所不惜。那些绑匪看到韩浩竟然如此凶恶,连上司的性命都不顾了,那劫持夏侯惇还有什么意义呢?几个劫匪都吓得连忙磕头,放弃抵抗,说他们不过是想多要些钱,拿到了钱就会离开了,希望给他们一条生路。手下士兵也很快抓住了劫匪。韩浩不和他们客气,下令全部处死。网络配图 等到夏侯惇被救之后,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很是感慨,对韩浩这个人也另眼相看,曹操说:“你的这个做法应该成为后世的榜样!”于是,曹操下令,只要是以后有人敢劫持人质,都应当共同击杀劫匪,不必顾惜人质的性命。从此之后,劫持人质的事件竟然就没有再发生了。其实,韩浩的这个做法并不值得推崇,劫持人质的事件也根本没有消失。韩浩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合理的一面,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过,当劫匪意识到劫持人质不能挽回他们必死的命运,有两种常见的选择,一种是像吕布的几个逃兵一样,放弃抵抗,企求生存,但最后的结局大都是被斩杀。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或许人们会许下一些诺言,但是哪里有什么真诚,一旦人质相对安全,劫匪必死无疑。另外一种就是撕票,拼个鱼死网破。反正都是一死,拉个垫背的也好。可以说,想韩浩一样行事获得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不过,曹操为什么会赞扬韩浩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在末年,绑架盛行。战乱时节,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一些战败逃亡的士兵或者啸聚山林,或者突入城镇,抢夺财物,劫掠人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曹操治理下的兖州、青州,更是治安不好,劫掠盛行。很多时候顾惜人质往往使得劫匪逍遥法外,助长了不良风气。曹操借助表扬韩浩,告诉世人,我曹操对绑架抢劫是绝不会手软的!这道命令颁布之后,绑架事件就算不会绝迹,也必然大大减少。 网络配图 第二个原因,是保护人才,保护韩浩。虽然说夏侯惇为人忠勇,和韩浩感情也不错。当初就是夏侯惇听说韩浩品行出众才去拜访韩浩,并让他在自己的部下为将。可是韩浩对夏侯惇如此无情,夏侯惇不可能心中没有任何想法,高度表扬韩浩,更可以让夏侯惇不敢轻易出手。当然,韩浩的做法对夏侯惇个人确实有些冷血,但是对稳定大局非常有利。于是,曹操借韩浩的刀,镇压那些妄图不轨的人。后来,曹操把韩浩调到自己的身边,担任全军的中护军,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韩浩做事不顾忌权贵、只看重国法,遵循军纪,正是选拔军官,负责主帅安全的最佳人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称象的曹冲深受一代奸雄曹操喜爱 为什么没能继承大统?
不少人第一个接触的人物是,因为他很早便出现在课本中,巧妙利用等量替换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面前风光了一把。虽然这个典故至今存在争议,但曹冲是个神童却是不争的事实,曹冲5,6岁时便达到了成人的智力水平。 曹冲是曹操和小妾环夫人所生,少年时便十分聪慧,善于观察,而且性格仁爱,在曹操众多儿子中十分。曹操对其甚是喜欢,多次公开在大臣面前表扬曹冲,甚至表露出让曹冲继承其大统的意思,曹冲的事迹也不仅仅只有称象一件。还有一件事不仅表现出他的机智,也表现出了他的仁爱。网络配图 当时处于乱世之中,国家刑罚较重。有个掌管仓库的小吏,发现库房中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啃噬,小吏害怕遭到严重刑罚,琢磨着要反绑自己前去自首。这件事被曹冲知道后,对他说:“等三天再去自首。”之后,曹冲用刀戳破衣服,做出像被老鼠啃咬的痕迹,对曹操说:“民间风俗认为老鼠咬破衣服,主人就会遭受厄运。”曹操对曹冲向来比较宠爱,就安慰他:“那是无稽之谈,不必放在心上。”此时,小吏将马鞍被咬坏的事上报,曹操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好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放在身边都会被咬,何况是拴在柱子上的马鞍。”小吏就此躲过一劫。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曹冲,一个小吏的生死与他本不想干,却能为之殚精竭虑,可以说曹冲十分仁爱。网络配图 这样一个集智慧仁爱于一身的小孩,也难怪曹操对他十分喜爱,可惜的那年冬天,年仅13岁的曹冲病倒,不久后便夭折了。曹冲病倒的期间,向来不惧鬼神的曹操竟然为他祷告。曹冲死后,曹操悲痛地对说:“失去曹冲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曹操自然不会傻到去打击自己的王位继承人,而是实在深陷悲痛无法自拔。网络配图 曹冲死后,曹操追赠给他骑都尉的官印绶带,并把宛侯的儿子曹琮过继给曹冲做后代。曹冲的死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是曹丕毒杀了曹冲。然而并无根据,而且曹丕即位后,追赠谥号邓哀侯,又追加称号邓公。对兄弟如此残忍的曹丕,心中都在惦念着曹冲。 乱世之中,英年早逝的人物太多,曹冲因早夭而为继承大统确实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