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文帝的仁政是如何实现的?少私寡欲为国为民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你们知道究竟靠什么实现仁政?少私寡欲为国为民,后世帝王无法超越,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纵观历史,西汉时期的“”乃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盛世,《》作者曾用动情的笔墨记叙“文景之治”时的生活场景,“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这一安宁繁华社会的出现,显然都要归功于盛世开者——汉文帝。

不吝言辞地称赞汉文帝“德至盛也”“岂不仁哉”,若非汉文帝仁德施政,这清明通和的盛世也不会享誉史册。

那么,汉文帝的仁治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他的治国之道又是什么?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刘恒早期曾有诸多享乐纵欲的嗜好,比如喜好游猎,“(帝)日日射猎,击兔伐狐”,甚至痴迷到了“一日再三出”的程度,大臣贾山曾为此上书劝谏。

除喜好游猎之外,文帝还常常纵马驰骋以寻求刺激,史载“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

”大臣袁盎以帝王安危关系国家社稷安定为由进谏文帝,成功让他放弃了这个危险的嗜好。

另外,曾有不少地方官员进献千里马给汉文帝,汉文帝在戒掉骑马兜风的爱好后,“(帝)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当然,对于宫廷所用御马,他也下令加以缩减,“省厩马以赋县传”,减少御马数量并将其供给普通邮驿,以节省国家开支。

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汉文帝善于虚心听从谏言,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喜好之前,即“克己欲以厚天下”。

汉文帝在“克己欲”和从善入流的同时,还难能可贵地做到了“抑己恶”。

最典型的便是过中渭桥惊舆马事件,廷尉张释之判处此案“一人犯跸,当罚金”,因受到惊吓而极为恼怒的汉文帝认为此案处罚太轻,张释之以法为准据理力争后,“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很明显,汉文帝并非圣人,也会恼怒,但他在听取臣下的判处依据后,内心进行了一番关于“私我”与“公法”的斗争,最终国家法理战胜了帝王的内心意志,汉文帝抛却帝王尊严而遵从国法,认同了张释之此前裁断,而不像其他帝王那样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之上。

汉文帝为人处事奉行“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信条,以“仁”立身,以“仁”治民,将自身仁善推及百姓,从而成为史上第一位真正实践儒家所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封建帝王。

刘恒当初还在封地为王的时候,其实与长安诸臣并无太多瓜葛。

高后死后,长安历经一场血腥政变,身居北地的刘恒在仓促间被众臣选中继承帝位。

启程赶赴长安之时,刘恒所带亲信只有宋昌、张武等寥寥数人,史载“即日夕入。

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虽然为巩固手中权力和保住自身性命,汉文帝入主长安后立马下令宋昌领南北军,拱卫京城与皇宫外围,张武任郎中令负责宫城治安,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非常时期的倚重演化成一种用人倾向——宋张二人只是在恰当的时间各尽其才,事后并未成为权臣,而这也是文帝为国用人的高明之处。

很多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往往会刻意提拔自己的亲信心腹,尤其是那些“从龙之臣”更是恨不得个个加官进爵。

然而汉文帝却不然,在合理任用从代国来的亲信之外,他也对和高后时期留下的老臣颇为器重。

说起来,当初正是在以、为首的高祖旧臣拥戴之下,刘恒才能突出重围登基称帝,这些的老臣阅历广、资历久,再加之长年身居要位,文帝即位后,为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前途,必须继续重用他们。

史载“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周勃、陈平、灌婴、张苍等荣获军功的老臣先后被文帝任用为丞相。

在张苍因推算律历失准与荐人失察而被免相后,汉文帝曾想借此改革“非军功不能为相”的用人制度,《史记》记载:“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

” 本来,汉文帝是打算任命小舅子窦广国为相,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决定任命以勇健材力见长的高祖旧臣为丞相。

除此之外,文帝即位后,先后任季布为河东太守、栾布为将军,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召田叔询天下贤人、复孟舒为云中太守。

上述众人治理地方与完成任务,无不政绩出色,文帝对高祖旧臣一派确实是做到了人尽其才、量才任用,不论文武均同等视之。

当然,汉文帝的用人观还体现在他通过举贤良征辟、直接咨询和间接考察等途径,起用了一大批新人。

刘恒召为博士后,又下诏举荐能言极谏者,颍阴侯随骑贾山依诏上《至言》,博士贾谊上《积贮疏》,升迁为太中大夫;则在数年之内由太常掌故,升迁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再为博士,拜太子家令,后又因对策精辟升为中大夫;张释之则由谒者迁仆射、再拜公车令,期间又因弹劾太子、不下司马门,拜中大夫,最后官至廷尉,史载“文帝由是奇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则因论将有味,帝令其持节云中复魏尚之职,“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文帝起用的这些新人,无不身怀才干,他们就任后对朝中政治、经济、边防和军事发展变革有着极大贡献。

文帝一朝,老臣“少文多质”以持重,可稳定社会,使吏治宽厚,与民休息;新臣则锐意革新,明镜高悬,变革天下。

文帝兼两者而参之,使众臣人尽其言、各尽其才,有条不紊地处理军国大事。

汉文帝虽然知人善任,有着一颗仁厚之心,但也应注意到,就是因为自身太过仁义,才导致文景两朝的诸侯问题日益严峻。

汉文帝在位时期,骄纵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等诸侯王,贾谊及晁错等人力劝其削藩,文帝未能全数采纳,最终酿成了景帝时的“吴楚七王之乱”。

不过汉文帝之所以放纵各地诸侯王,也并非全因仁义,乃是由其在位时的国情决定。

彼时匈奴强盛,文帝若是不顾边境安危,对各地诸侯痛下杀手,匈奴势必南下掠境,国家内忧外困相交则必定。

匈奴问题高悬于顶,促使文帝对待各地诸侯只能采取怀柔政策。

再者,长安一众高祖旧臣在崤山以东与巴蜀等地也有封邑存在,汉文帝的一封诏书中曾写明“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邑各三百户,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足等十人四百户。

” 陈平、周勃、灌婴、、陆贾等身居高位的老臣,早在汉初就被授予侯爵,也是他们联手推翻了集团,迎代王刘恒入长安为帝,功劳最大的周勃事后被文帝加封为万户侯,掌百官丞相之职,史载“(周勃)朝罢趋出,意得甚”。

若是贸然削藩,这些与山东诸侯王关系密切的老臣会不会功高得意而僭越谋反?文帝不知道也不敢尝试,当年吕后刚死之时,、吕禄等人不敢立刻进行逆谋,就是因为内惧高帝老臣、外惧山东诸侯势力。

能够制衡这些德高望重且势力强大的高祖旧臣,恐怕也只有山东的诸侯王们。

出于多方面考虑,汉文帝最终没有骤然削藩。

当然,汉文帝对于削弱诸侯强国势力也并非没有部署。

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上疏:“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属于汉。

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

其势不可久。

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

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

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

” 这封奏疏的大意就是建议汉文帝册封皇子到梁、代等军事要地就藩,并扩大两国领地,以拱卫长安。

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将最宠爱的嫡次子派到梁国,监督防御吴楚等诸侯强国。

景帝时,这一部署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刘武率众力抗反军,很难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彻底平定叛乱。

汉文帝仁德修身、治民安境,其长时间地推行仁政既是百姓社稷之福,也为他本人赢得千古美誉,成为历代赞颂的圣明天子。

“富由德兴”、“德者得也”,仁德施政才能开创盛世,汉文帝以其成功的治国实践,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了统治者的仁德人格会对国家政治造成什么样的有利影响。

从这一点而言,后世想要缔造盛世的帝王,几乎无不效仿,但却再没有一人能够超过汉文帝刘恒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建立的是汉朝,为什么三国却是称为魏蜀吴?而不是魏汉吴

我们都知道,末年,天下大乱,,自称西汉皇族后裔,以恢复大汉为己任。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魏王废黜,称帝改元,代汉建魏。 后世为了将曹丕建立的王朝与其他国号为“魏”的王朝区分,称这个王朝为曹魏,也就是加了皇族的姓。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当时已经自封为汉中王的刘备,听说汉献帝已经遇害,就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改元,国号仍然是“汉”。 以“汉”为号的王朝很多,后世为了区分,将刘备建立的王朝称为“蜀”或“蜀汉”,还有“刘蜀”、“季汉”等称呼。 刘备控制的区域主要有汉中、巴、蜀、南中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蜀,这也是曹魏贬称为“蜀”的原因,“季汉”则是根据之前的西汉、东汉顺序排下来的。 曹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吴王称帝改元,国号为“吴”。 后世为了将孙权建立的王朝与其他国号为“吴”的王朝区分,称这个王朝为孙吴,也就是加了皇族的姓,还有一个东吴,是根据中孙吴的位置。 至此,三国已经形成,从古到今,我们的统称都是魏蜀吴,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呢? 可能有聪明的朋友已经反应过来了,就是曹魏和孙吴的国号都有体现,刘备的“”却用了“蜀”,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是如此,让刘备父子恢复大汉的努力成为笑柄呢? 悦史君认为,这笔帐要从《》的作者陈寿开始算起。 刘备建立的“汉朝”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短的,而且没有史官专门修史,更是导致资料缺失。 曹魏和孙吴则都有官修的“魏书”、“吴书”,还有私人写的史书,客观上史料要丰富一些。 陈寿本是蜀汉的官员,经历了蜀汉被曹魏攻灭、曹魏又被西晋取代,成为了西晋的官员,在孙吴被西晋攻灭后,开始收集三国资料,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也是官方认可的史书,但也是在这里,陈寿分别列为“魏书”、“蜀书”和“吴书”,也就是说刘备建立的“汉朝”被称为“蜀”。 陈寿本身是蜀汉人,写作《三国志》的时间距离蜀汉灭亡才20多年,他当然知道刘备建立的是“汉朝”,而不是所谓的“蜀”。 悦史君认为,陈寿之所以要把刘备建立的“汉朝”称为“蜀”,就是因为他在西晋为官,西晋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曹魏、西晋都贬称刘备建立的“汉朝”为“蜀”,陈寿出于现实考虑,也就在《三国志》中写成“蜀书”了。 可怜刘备父子、诸葛亮姜维等人一直以大汉为号召,国号也始终是“汉”,但后世却因《三国志》的缘故,称呼他们为“蜀”,也是一种悲哀。 更让人觉得无奈的是,翻遍二十四史,除了刘备一朝,其他王朝都没有这种情况,典型如五代时期的南唐没有被称为“吴”,北汉也没有被称为“晋”。 这么看下来,更是为刘备君臣抱屈啊,毕竟“魏汉吴”才符合实际情况嘛! 随机文章为什么要警惕人工智能,未来25年超级人工智能诞生(超越人类成上帝)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揭秘三峡压新主四川出天子,网络谣言阴谋论骗取不明真相民众回光返照一般持续多久,短则几小时/长则一两天(身体抗拒死亡爆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推动全球人类文明发展(西方崛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齐桓公任用的改革家 齐桓公传奇人物

改革 大难不死逃回齐国即位后,面临的却是一个留下的烂摊子,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连年征战,大国兼并小国。齐国国力急剧衰退,社会动乱不断,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威胁,面临着被强国吞并的危机,形势可谓万分紧急。 齐桓公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国君,他本来想让鲍叔牙为国相,但是鲍叔牙深知自己能力不够,他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虽然管仲曾经险些害死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为了复国大计,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命人用计从鲁国接回了管仲,并且让管仲为国相,放手让管仲着手进行改革。 果然管仲不负众望,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齐桓公也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可谓功不可没。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伟人。他被尊称为,他的学说被集结为一书,成为春秋众多流派之一,他还把他的治国理论运用在治国理政上并且,他被成为中国第一,同时代的周游历国却始终不得志,因此非常羡慕管仲。管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后世影响深远,管仲被称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人”,他的思想是深刻而务实的,即便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齐桓公任用管仲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往事。当初齐国内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各自带着自己的心腹逃往别国避难,公子纠带的是管仲,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带的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在逃难过程中,擅长射箭的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服上的带钩,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命。 幸好公子小白吐血装死才逃过一劫,从此公子小白就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后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管仲不得已和公子纠一起逃往鲁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幸好在鲍叔牙的一再劝说之下,齐桓公这才答应放过管仲,把他从鲁国押解回国,也幸亏鲍叔牙这人有识人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管仲,只有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所以主动让出相位,而管仲也对齐桓公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全心全意辅佐国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内积极发展经济,使齐国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走向了全盛时代,管仲提出的很多改革思想也为后世所借鉴,开创了时期一系列改革的序幕,推动了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可以说管仲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人物。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品格也成就了他的千秋霸业,成为后代明君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