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祖籍广东潮州,年轻时全家前往南洋,盘踞南洋几十年后,成为东南亚一带最大的海盗头目,据说手下成员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战船百艘,专门抢劫过往的商船。
朱元璋对陈祖义的船队很头疼,因为陈祖义不但抢劫商船,连政府的使船也不放过。
洪武年间,陈祖义的势力已经从日本,台湾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势力之庞大难以想象,很多东南亚小国也要向其纳贡。
网络配图 海盗的猖獗使朱元璋开出了50万两白银的天价捉拿,但是根本没有用。
陈祖义不上几年就攻陷了沿海50多座城镇,后来在明政府的联合打击下,陈祖义跑到了东南亚三佛齐的渤淋邦国,在国王手底下当了大将,等到老国王死后,他干脆自立为王,当上了渤淋邦国的国王,海盗王在海外有了自己的固定地盘。
陈祖义也曾经给永乐“进贡”,希望能够获得政府的承认,他毕竟也是明朝出去的。
但是他“进贡”的方式很特别,从来不自己带货物,而是空船出海,一路上抢到什么送什么。
返回的时候照样是一路抢,不但抢劫国王的商船和使船,连明政府的使船也不放过,几次下来,永乐皇帝也受不了,洪武时期的通缉令重新有效。
其实陈祖义就是一个海盗,他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可能在他看来,自己一路抢劫商船去给皇帝进贡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明朝政府无法容忍,因为他的行为已经使明朝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的损失。
这次,陈祖义的赏金已经涨到了白银750两,这差不多是明朝大半年的财政收入了,可见永乐对陈祖义的不满,陈祖义也荣登史上悬赏金额最高的通缉犯名单,不过对陈祖义来说,他该干啥还干啥,照样抢劫。
不久,他把目光盯在了一支庞大的船队身上,这就是下西洋的船队。
1405年,郑和船队首次下西洋,到达了陈祖义的驻地,陈祖义假装归顺,实际是是想探听郑和船队的情况。
两年后的1407年,郑和船队返航再次经过陈祖义的驻地,陈祖义决定动手了。
网络配图 陈祖义根据郑和船队的规模,断定郑和船上“有宝”,就决定抢劫。
该开始他的手下还有点犹豫,毕竟郑和船队的估摸和势力太大了,不是他一个小小的海盗能拿的下来的。
但陈祖义一再鼓动手下,说“明朝的船队虽众,但操船者初涉远洋,大多为河塘之师;明朝的船虽大,但行动迟缓,且不熟地形;明朝的水师虽强,但多年未战,骄兵,且以马步兵为主。
” 陈祖义说的也许对,但是他小瞧了郑和,也许在他心里根本就没瞧得起过郑和,前半辈子没下过海,所有的功劳都是陆战得来的,而且还是个,太监有什么本事……。
他没想到的是郑和对陈祖义早就有防范,从占城返航的一路上,郑和听到了全是对陈祖义控诉。
沿岸很多小国海路不通,航道全被这个海盗给截断了。
而且陈祖义要袭击郑和船队的消息被另一个华人,东南亚爪哇旧港的统治者施进卿知道了,施进卿老早就告诉了郑和。
陈祖义率海盗船来袭击时,郑和船队迅速包围敌船,用火攻烧毁了0艘海盗船,杀海盗5000多人,还缴获了7艘船,至于陈祖义,当场被生擒被带回京师,最后被永乐皇帝当众斩首示众,铲除了东南亚海上的祸患。
网络配图 在郑和未下西洋的前航海时代,以陈祖义船队的规模和势力,完全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支精锐海军,他如果能够合理协调海上秩序,促进海上贸易,对国家也是大功一件。
可是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不加区分的海盗抢劫上,迫使明朝政府以悬赏和闭关锁国来应对。
(很多史学家也说,东南沿海海盗猖獗也是朱元璋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
他在向永乐朝贡和受封之后仍然不改本性,甚至袭击明朝使船,最后终于被杀。
陈祖义为了避祸逃亡南洋,成了名震一时的海盗王,对那时的东南亚小国来说,他是个大麻烦。
对永乐皇帝来说,他的作用就是借他弘扬了国威,拉进与东南亚国家的距离,仅此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是到底死在哪里呢?比干是死在卫辉之地,而不是死在朝歌。
纣王时期,到处征战,每打下一座城池,纣王就留下一部分比例来驻守,打下的城池多了,兵力都分散了。
周武王起兵造反,一路打到朝歌时,纣王大惊,因为没有兵啊,能不着急吗?纣王也是一个急脾气的人,不肯防守等援军,觉得面子上过意不去。
但是又没有兵怎么办呢? 纣王就想了个办法,监狱里关了很多死刑犯,于是纣王把他们放出来,说:“我可以免你们的死刑,但是必须跟我征战,胜利了你们也就获得生命和自由了。
”于是纣王就带着这群死刑犯和朝歌的残余兵力,! 当时比干知道了,一看这是一群乌合之众啊,这怎么能打仗?他们肯定早就怨恨纣王,不等打仗,他们就得先把纣王弄死啊。
于是比干急忙赶赴卫辉,劝解纣王不要硬来,要固守等待援军。
可是这比干也是不懂事,守着士兵就把话说出来了。
大家都知道御驾亲征打的就是一口气,这还没打比干就扰乱军心,纣王一听大怒“比干临阵扰乱军心,当斩立决!”比干就这样憋屈的死在了卫辉,死后直接葬在了卫辉,临死朝歌都没去成。
这事,说不上怪谁,比干好心提醒纣王,但也是扰乱了军心,放在古代这种事情必须杀。
事情看起来纣王也没有什么昏庸的事迹,但是怎么后人都评价纣王是残暴、昏庸、无能的呢?为什么所有的坏话都用在他身上呢? 谁让他被灭国了呢,谁让他战败了呢,历代都是成王败寇。
周武王胜利了,为了安抚天下,为了树立自己伟大的形象,当然狠狠地去污蔑纣王,有的没得脏水都泼在了纣王身上。
周武王不能向天下说:“我是以下犯上,谋权”吧,罗列纣王的残暴,才能彰显武王的英明,是替天行道,要不怎么让天下人信服? 所以,历史上的纣王并非是被妲己蛊惑,挖了比干的心,看看是不是心,那只是神话故事。
比干只是没有看清形势,被所谓的直言进谏害死了,当然也有他糊涂的成分,并非纣王害死的。
真实的历史中,纣王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重视扩张领土,曾经出兵攻打的很多部落,把中国的疆土范围扩展到了江淮一带,一直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可谓成就颇大,影响深远,只是用兵不利,被周武王有机可趁,成了亡国之君。
小编认为,成王败寇,历史长河中,那哪一代新主不是使劲的污蔑亡国之君,这才能体现新的英明,并且是替天行道。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正确认识历史人物,还原历史本质。
大家觉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