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堪称成吉思汗第二的蒙古奇女子满都海为什么死的不明不白?难道真是死于太监汪直之手?

时间:2025-02-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第八位,也即是成化皇帝。

作为皇帝,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时间不短,执政所为也颇有争议,值得细细评价,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朱见深,而是他执政期内的另外两位传奇人物,这俩人,一位是蒙古中兴雄,一位是成化第一宦官,这就是满都海与。

汪直,明朝著名权宦,后世评价一般负面居多,被与王振、曹吉祥之流并列,被称为大奸。

(近如王振、曹吉祥、汪直等,或参预机宜,干政令,招权纳宠,邀功衅。

或引左道,进淫巧,以荡上心。

误国殃民,莫此为甚。

) 实际上汪直此人并不简单。

他一生故事很多,也算是个传奇人物。

明朝权宦很多,由于的身份,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大多站在藐视的立场,往往先戴着负面的眼睛。

汪直曾手握大权,最后虽被贬南京,终究得以善终,且身后未被清算,光这一点,就比不少名臣都强上很多,也可看出此人之不凡。

强如、,结局甚至都不如汪直。

满都海,在明朝史书上记载不多,在蒙古史料中却是个传奇人物,被称为“蒙古中兴之母”,她出身于汪古部,汪古部与蒙古黄金家族是世代姻亲的关系,女儿阿海公主就嫁与汪古部首领阿兀思,从此世代通婚,互称“安答”,满都海也成为了黄金家族后裔满都古勒的侧室并为他生下二女。

满都古勒不久去世,满都海成了寡妇,也是蒙古高原上最吸引人的寡妇,她本身文武双全倒是其次,关键在于她的身份和蒙古的习俗。

作为已故大汗的遗孀,她选择了谁当丈夫,谁就能成为下任蒙古大汗。

最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满都海决定嫁给孛罗忽留下的孤儿巴图蒙克。

这个决定之所以,不但因为满都海的年龄比巴图蒙克大很多,有大十五岁和二十五岁两种说法,个人更倾向于大十五岁,从辈分上算满都海是巴图蒙克曾叔祖母(高出三代),而且还因为孛罗忽不久之前还是满都古勒的敌人。

满都海有自己的考虑,从继承顺位上来看,黄金家族当时已人丁凋零,这得益于瓦剌部的屠杀,也先即是制造的瓦剌首领,巴图蒙克已是当时最高顺位,虽然他只有四岁或七岁。

当时的草原还是,瓦剌经过了也先的辉煌开始衰落,分裂为四部,但总体实力依然强大,始终与蒙古本部落也就是鞑靼部争夺汗位,如果与任何一个外姓部落结婚,不仅将面临着被卫拉特各部落联手进攻的局面,还将失去鞑靼部的支持,对于立志要统一东西蒙古的满都海来说显然会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嫁给巴图蒙克是明智的选择。

随后的历程也证明了这点,巴图蒙克成年后成为了被称为“蒙古中兴之主”的达延汗,这与满都海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汪直最活跃的时期是成化十二年(1476年)到成化十九年(1483年),满都海活跃的时期是1467年1480年,致力于统一蒙古的她一生都在南征北战,两人的活跃期之间有四年是重叠的。

除了东击卫拉特也即瓦剌,鞑靼也不忘屡屡犯边,与汪直的巅峰期有四年左右的交集,而汪直是个好武功的太监,还曾长期镇守边关,与鞑靼作战无可避免。

满都海的事迹在汉人典籍中几乎无迹可寻,即便在对边患记录比较翔实的《明实录》中都没有只言片语,较有名的一些私人著作中更是毫无头绪。

但在蒙古史料中,不管是公认蒙古三大文献的《黄金史纲》《蒙古源流》还是其他如《蒙古黄金史》《蒙古家谱》等著作中,都是不吝笔墨,大加褒扬,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很遗憾的是,由于蒙古史独特的叙述方式,其细节仍然互相冲突,语焉不详。

满都海是蒙古史上仅次于成吉思汗的第二号人物(道润梯步校注《蒙古源流》) 由于对满都海的记录不完整,所以对此段历史感兴趣的网友在没有具体史料考证的情况下,大部分也只能自行脑补,满都海的主要功绩是下嫁当时尚是儿童的达延汗维护了黄金家族的统治,征服右翼,进攻东蒙古瓦剌等,由于其是女性携幼夫出征,使其更具传奇色彩。

但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蒙古中兴之母”的传奇女子,蒙古史籍中对她的记载却在1480年就戛然而止,再也找不到了,根据她的年龄来推测,当时满都海应该只有三十二至三十五岁,远低于正常死亡年龄,这无疑很不正常。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征战一生,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到他六征蒙古时却突然结束了,连怎么死的都没有任何交代,这就引起了当代网友的好奇,对其死因进行诸多猜测,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难产说,这种说法认为,1480年满都海三十几岁,还处于女性的生育年龄。

达延汗成年后,满都海与他生了七子一女,其中至少有两对双胞胎,这个生育率是非常高的,在当年草原约等于无的医疗环境下,如若生产时遭遇凶险,基本等于宣告死亡,而三十几岁的孕妇也是高危产妇,如果说是死于难产,也是有可能的。

战死说,将军难免阵前亡,对于常年亲自征伐的武将来说,战死是归宿之一,这也是很多人支持的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就必然要请出汪直,结合他的活动来进行分析。

汪直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崭露头角,到了成化十五年(1479年)已经权倾天下,炙手可热。

汪直在政治上的是非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直年少喜兵”,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十分出彩的。

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意图犯边,汪直受命监军讨伐,在建州之役中表现得有勇有谋,女真人被杀戮大半,由于篡改了,战役具体细节不详,但看事后的封赏是改不掉的。

担任总兵官的朱永原为抚宁侯,此役后被封保国公,汪直加俸三十六石,并由此总督十二团营,成为第一个掌握禁军的内臣。

(直听之,用抚宁侯朱永总兵,而自监其军。

师还,永封保国公,钺晋右都御史,直加禄米。

) 朱永由侯爵直接升为公爵,可见其功劳。

汪直更是直接加了三级俸禄(明朝太监无品级可升,最直接的封赏就是加俸),并得以掌管禁军,此役之,可见一斑。

对比一下,在中军功第一的也只是因功被封侯,军神终其一生也未被封侯。

辽东的女真和西北的蒙古始终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女真被汪直暴击了,鞑靼又不安分起来。

满都海对于蒙古部落来说是中兴之母,对于明朝来说,她只是个鞑酋,是个挑起边患的首领。

满都海中兴蒙古的志向必然与明朝扫平边患的目标产生冲突,战争很快就来了。

成化十六年,鞑靼大举入侵河套,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朱永任总兵官出兵抵御。

汪直探到蒙古王庭设在威宁海,于是派朱永领兵诱敌,自己跟王越率精兵两万,经过二十多天的潜行到达王庭所在地猫儿庄附近,趁天降大雪夜袭蒙古大营,大获全胜。

此战后,汪直加俸四十八石,王越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

成化十七年,鞑靼军又入侵大同,汪直总督军务,以王越任总兵官出兵征讨,在黑石崖处又大胜鞑靼,取得了又一次胜利,汪直得到的封赏是加俸三百石,对于十二石为一级封赏的太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

(十七年秋,命直偕越往宣府御敌。

) 而蒙古史料中对满都海的记载,到成化十六年就戛然而止了,这显然很不正常。

小编认为,要把成化十六年和十七年这两场战役结合起来看。

成化十六年(1480年)间,鞑靼部的实际首领正是满都海,那段时间正是她高调征伐时期,一向亲征的满都海必然参与这次战役,那么她必定在汪直夜袭的蒙古王庭之内。

现在很多网友猜测,满都海正是死于汪直的那次夜袭,小编认为很有可能,但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

还是从封赏来进行分析,战后,王越因功封伯,汪直加俸四十八石,封赏程度超过了汪直大败女真那次,显然夜袭王庭的战绩是真实存在的。

而到了成化十七年黑石崖击败鞑靼那次战役,从记载上看,战功并没有之前的大,汪直得到的封赏却是创纪录的加俸三百石,但王越却没有得到相应奖赏,这又是为何? 小编的观点是,满都海在成化十六年的夜袭中已身受重伤或是战死,但当时明军并未知晓,只按大胜来论功行赏。

不论满都海是当场战死后被带回或是受重伤逃回之后身死,鞑靼为了报仇,在不惜腹背受到瓦剌威胁的情况下兴兵,结果又遭失败,在这次战斗中,明军得知了鞑靼统帅满都海已在上次战斗中身亡,所以明宪宗追加了汪直的功劳,给他一次性加俸三百石,属于补偿性封赏。

这在明军斩首记功的考核中也可以得到体现,蒙古首级是最值钱的,何况是杀死了鞑靼的首领,这在明初以后是没有过的军功。

《古今治平略》:凡首功四等,曰北虏,曰辽东女直,曰西番苗蛮,曰内地反贼。

关于满都海之死,历来是很多明史爱好者很感兴趣的话题,也有不少网友跟小编探讨过,比如网友寒窗烟雨2的分析也差不多如此,他的论据是:第一,在那次夜袭之后。

达延汗居然提出和结盟一起对付明朝,这太奇怪了。

此人是他杀父仇人,而且是满都海生前重点打击的对象! 第二,在那次夜袭后,达延汗入侵明朝的次数极多,比以前次数起码增加了十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其生命结束! 这个论据由于时间关系,细节小编未来得及加以考证,不过事实是存在的。

这么大的功劳,史书中为何不见记载? 可能是由于此后封贡之后,蒙古逐渐已不再成为边患,女真取而代之,为了保持对右翼蒙古也就是鞑靼部落的友好,刻意而为之。

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汪直的宦官身份及后世的定性,很可能是被刻意隐瞒了。

而对于蒙古史料来说,传奇英雄满都海死于一个宦官的夜袭,无论如何是非常不光彩的事,加上蒙古史籍记载也没那么讲究,干脆就从此不提了,满都海在成化十六年之后,就在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过,取代她的,是她的丈夫达延汗的崛起。

不论如何,满都海是历史上少见的巾帼英雄,不论作为对立的明朝还是蒙古各部落,对真正的英雄都值得尊敬,古今史家对其评价都是相当正面,时至今日,内蒙古呼和浩特仍有纪念她的满都海公园。

最后,以蒙古历史重要文献《阿勒坦汗传》中的诗歌来作为结尾,纪念这位黄金家族守护者: (她)以虔诚之心坚定祈祷, 将贵子小心谨慎地守护照看, 使孛儿只斤黄金家族如意珠般繁荣兴旺。

如此无误一失地守护达延汗, 点燃孛儿只斤火焰之情如此这般。

随机文章秦始皇心中的长城与康熙皇心中的长城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圣巴特岛圣巴特古斯塔夫三世机场,跑道仅640米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一亿倍光速飞出银河系要多长时间,14个小时横穿银河系(难以实现)四川省什么姓氏的人最多?四川九大姓氏排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四大杀神,楚霸王项羽只能排第二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那种勇绝当代、盖世无敌的猛将,但若论杀人杀上瘾、砍人如砍瓜的杀神,也就只有下面这几位。 第一位、 白起(?—前257年),秦国名将,号称“人屠”,白起是战国四名将(白起、、、)之首,中国历史上自、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他从一名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战。据梁超考证,在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而死于白起之手的就高达一百万人,占据了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中最恐怖的当属长平一战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关于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1995年5月,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该村村民李有金父子正在位于韩王山的果园中犁地。突然从地下不断翻出人体的骨骸,随着土坑的越挖越大,翻出的人骨也越来越多了,这些骨骸层层叠叠,有仰面、有俯身,甚至还能明显的看出人骨中的箭头及刀剑所造成的创伤,现场情景恐怖至极。随后这个消息被迅速上报,后经部门证实,确认这些尸骨就是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屠杀的赵国士兵遗骸,由此可见,白起的“人屠”之名是。 第二位、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除了他的勇武盖世和与凄美的爱情之外,还有就是他每次都用屠杀的方式来结束战斗,最恐怖的一次就是坑杀秦国降兵20万。项羽共进行过六次大屠杀: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上述的杀戮,全部都是在战胜之后,进行骇人听闻的屠城与杀降,因此,项羽之亡,是亡于自己。 第三位、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在中国历史上,冉闵是以勇猛著称,史称其为骁勇善战,武力过人。冉闵于350年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其为冉魏,352年冉闵被前燕杀害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遥想当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族亡种的边缘,在冉闵的一道“杀胡令”下,中原的百姓便与入塞的胡人无日不战,最终杀得胡人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等人都是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但冉闵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远在他们之上。 在两晋的时代,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两脚羊”。 他们不仅大肆杀戮汉人,还残忍的烤而食之。最终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奋起反抗的杀胡令.“杀胡令”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著名的杀伐令:“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此兆告天下!”。 第四位、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名礼,字仁贵,名将,被誉为“大唐军神”。薛仁贵出生于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于贞观末年投军,他冲锋陷阵数十年,为大唐帝国。薛仁贵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 良策息干戈 、 三箭定天山 、 神勇收辽东 、 脱帽退万敌 等传奇。薛仁贵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龙朔元年,命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出兵天山九姓铁勒。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阵前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个铁勒勇士,其余敌众皆慑于薛仁贵的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铁勒降卒十于万。随后薛仁贵又追击铁勒败军,擒铁勒首领兄弟三人,并屠尽其族人。 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九姓铁勒从此衰败,在未对大唐帝国构成任何的威胁。而薛仁贵在随后的远征辽东时,对高丽人更是大杀四方,以至在高丽人中提起薛仁贵这位大杀神,小孩夜里都不敢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秦第二位帝王姚兴修建逍遥园竟是为了他?

是后秦的第二位,他的父亲就是灭掉前秦,建立后秦的皇帝。在姚苌去世后姚兴便接替了父亲的皇位,在姚兴登上皇位后,他肩上的胆子更重了。因为前秦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完,尤其是前秦的,自从后秦建立后,他便一直与后秦作斗争,在局部战斗中仍然没有分出输赢,于是姚兴的军队和苻登的军队便准备决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场决战中,姚兴所带领的军队打败了,苻坚也狼狈的逃跑了。此次的废桥决战对于姚兴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打败了前秦遗留下来的苻坚的军队势力而且还为他统一关陇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之后姚兴的威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于他日后的统治是十分有利的。直到此时姚兴才为父亲姚苌办理丧事,随后他也正式称帝了,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姚兴还积累了众多的人脉,同时让大将尹纬担任辅国将军。 没过多久,后秦姚兴皇帝又带领着军队前去消灭苻坚手上的残余势力,这次苻坚也被姚兴成功抓获且杀掉。为了杜绝后患,苻坚的军队被姚兴解散了,分派到不同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在平定了所有的割据势力后,后秦姚兴皇帝终于把陇东地区掌控住了。姚兴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的皇帝,经过一番治理使得后秦的实力有所壮大和发展。可是在后期姚兴患上了重病,借此机会,朝廷内部起了各种纷争。在平稳了内乱后的第二天姚兴就因病去世了。 姚兴 鸠摩罗什 姚兴将残余势力都消灭后,便开始一系列的治国策略。 姚兴在长安修建的逍遥园就是给鸠摩罗什所建造的,供他来研究经书。那么姚兴与鸠摩罗什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姚兴与鸠摩罗什,起初鸠摩罗什生活在西域,在吕平大将把西域平定后,他便把鸠摩罗什带到了凉州。很快,姚兴就把凉州攻破了,于是鸠摩罗什就被接到了长安。这个时候他已经有58岁了。来到长安后,姚兴对鸠摩罗什十分恭敬,礼遇很高。鸠摩罗什很快就收了三千多位徒僧,姚兴对经书十分感兴趣,只要一有闲暇时间他便会带领手下前去听鸠摩罗什讲解经书。因为鸠摩罗什在凉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有能力读懂一些汉字书写的书籍。他在读已经翻译成汉文的经书时,发现汉字和经书的原意有着很大的出入,于是便向姚兴提议把这些经书重新翻译一遍,姚兴听到后十分高兴,还派了许多名僧人前去帮助鸠摩罗什一起翻译。 因为姚兴创造了一个十分良好的环境,鸠摩罗什一共翻译了有将近100本经书。姚兴受到鸠摩罗什的影响,对佛教越来越入迷,于是姚兴便在全国范围内鼓励信奉佛教。姚兴在这个时期修建了许多佛教建筑,可是因为过度信奉佛教,长安遍地都是佛僧,而且因为大肆修建,导致财力物力耗费了很多,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至此,后秦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当然姚兴的这一行为也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经书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姚兴政绩 姚兴是后秦时期的文桓帝,他出生在366年的时候,在416年的时候去世,他属于人,是武昭帝的第一个儿子,从394年开始登上了王位,直到去世才离开了皇帝的位置。在前秦时期姚兴是当时的太子舍人,之后建国才被封为了皇太子,后来武昭帝去世,那个时候的国家正值战乱时期,姚兴为了国家的发展,只好秘不发丧。直到后来国家安定下来姚兴才登上了帝位,而姚兴政绩也是非常突出的,是一位十分出众的统治者,那么姚兴政绩包括哪些方面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姚兴政绩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说明,他在位时间达到了二十二年,在这段期间可以说他一直勤于政治,将治国安邦、保护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百姓,姚兴还大量的修建了水利工程,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姚兴政绩还包括为了佛教和儒学的发展建立了许多的寺庙,并且将之前朝代残留的一些力量全部铲除。姚兴让国家的西方边境恢复了安宁,而且还开始在东方和北魏的军队进行抗击,到了399年的时候姚兴带领军队进攻了东晋,很快就得到了洛阳地区,并且让晋地淮汉等地的势力全部归降,让国家的疆土扩大了许多。本来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政绩了,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的突出,但是后来却因为长期的征战国家出现了经济方面的危机,这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