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甘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俗话说 自古英雄出少年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少年才俊在孩童时期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因为他们的智力远远超出了同龄人,因此被誉为 神童 。
例如我们熟悉的和方仲永,曹冲是之子,自幼聪慧,,曹冲称象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曹操十分喜欢这个儿子,经常夸奖他,想让他继承大统,可惜十三岁就病逝,曹操悲痛不已;方仲永无师自通,虽然没上学,但是可以指物作诗,声名鹊起,可惜被愚昧的父亲给毁了,可见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

今天来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古代神童——甘罗,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
甘罗出身显赫,爷爷是战国中期秦国名臣,可能是因为家族的基因良好,在他爷爷的影响下,甘罗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智慧,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可治理国家大事,是中国年纪最小的政客,后来拜在秦国丞相门下,颇受吕不韦的赏识。
甘罗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能言善辩,足智多谋,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妙计来解决问题。
吕不韦想派张唐去做丞相,然后联合燕国攻打,可是张唐一再推辞,不愿前往,吕不韦非常生气,甘罗于是前去解围,成功说动张唐前往燕国。

后来甘罗出使赵国,向分析秦、赵、燕之间的局势,最国进攻燕国,秦国不费就从中捞到了十几座城池,秦王大喜,封他为上卿,相当于丞相的地位,十二岁的甘罗因为这件事名垂青史。
甘罗当上上卿之后,就好像人间蒸发一样,立马从史书上销声匿迹,史书上再无他的其他记载,就连生卒也是不详。
按道理说,像甘罗这种功绩卓越的人在史书中肯定会有大量记载,为什么突然间就没有了后续? 既然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就只能参考民间传闻或者自己推测。
早有传闻,甘罗因冒犯王后而被赐死,秦始皇和王后下棋的时候甘罗在一旁观看,王后的棋子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甘罗弯腰捡棋子的时候故意捏了一下王后的脚,甘罗因为自己的放肆行为丢掉了性命。
但是这种说法不足以令人相信,因为秦始皇自始至终都没有立后,又何来的王后。

也有人说甘罗最后归隐田园,放弃了政治生涯,如果他真的,肯定会像激流勇退的一样受到世人的追捧和称赞,但是事实上也并没有这样的准确记录,是否归隐,无从考证。
个人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像曹冲一样英年早逝,病死或者是被杀死,由于甘罗曾是吕不韦的门人,在秦始皇诛杀吕不韦的时候他很有可能被视为乱党而受到牵连,导致史官从史书上抹去了他的人生后半部分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韩信为什么甘心让汉高祖刘邦削藩?
天下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地图上去看,天下又是那么的小,最后,你一个人就占了89个县,其它功臣们,却是一个县都封不着。这公平吗? 在这种背景下,功臣们大都报着一个幻想,那就是消灭韩信后,会把韩信所占的地盘,切割开后封赏功臣。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一说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各位将领都纷纷请示收拾韩信。但是,刘邦却是沉默不说。因为,刘邦知道,这样大张旗鼓的攻打韩信,绝非上策。 于是,献策伪游云梦。网络配图 伪游云梦,实际上就是下旨召见韩信的翻版。如果刘邦下旨召见韩信,韩信估计不敢去见刘邦的。因为,让韩信孤身到刘邦的地盘,韩信恐怕会想太多的,到时,韩信一个想不开,就决定造反,那可坏事了。 而且这样一来,韩信就有了足够了时间准备造反,到时再想收拾韩信,估计就难了,更主要的是,一个弄不好,还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伪游云梦,说得好听点,就是刘邦到韩信的地盘附近拜会韩信。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小一些。因为,毕竟是在自己地盘附近拜见刘邦,韩信的胆子估计比较壮一些。但是,韩信没有想到,刘邦就是敢到他家门口附近捉他。 韩信是六国故地最强势的藩王,而且还具有传奇色彩。只要韩信存在,就相当于关东有一个强大的、潜在的盟主。如果把韩信清理了,刘邦再削夺六国故地的藩王时,他们就更难实现有效的联合了。 而且,韩信在楚地称王后,又犯了一个大忌。因为,的得力干将钟离昧,被刘邦通缉,跑到了韩信那里,韩信把他收留了。这绝对是大忌。中央政府通缉的要犯,藩王给窝藏起来,这本身就是它对抗中央政府的铁证;更主要的是,钟离昧是一员猛将,现在天下统一了,韩信作为一个藩王,收留这种人,是想和谁打仗呢? 如果单纯说到韩信与钟离昧的感情,并不足以解释这件事。因为,不久前季布可以受到刘邦重用,钟离昧也有机会受到刘邦重用的。换而言之,蒯通的逐鹿天下理论,虽然还没有说出,但是,大家都也清楚,一个人忠于自己的主公,一个人工作卖力,如果就该死,那刘邦如何要求天下人呢?网络配图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韩信真的想让钟离昧活下来,也完全可以用类似逐鹿天下的理论劝说刘邦,并把钟离昧推荐给刘邦。不久前,朱家就是这样保全季布的;而且季布也因此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韩信犯下这种大忌,刘邦收拾韩信,其它藩王也不会与韩信产生共鸣。因为,这是韩信公然违背藩王的起码行为准则。其它各大藩王,相信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 这是刘邦可以削夺韩信的主要背景。剩下的事,就是刘邦应该怎样具体行动了。 于是,陈平劝刘邦,政治军事并用。争取兵不血刃解决韩信。 伪游云梦,我们常常过分模糊了它的难度。 第一、韩信听到刘邦游云梦,也知道刘邦这是之意不在酒。否则,韩信就不会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了。换而言之,韩信也知道,这次去拜见刘邦,那是凶多吉少的事。 第二、韩信也绝不是什么迂腐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不惜牺牲郦食其夺取齐国,不惜拿钟离昧人头脱罪可以看出来。而且,作为一个大军统帅,一声令下,常常就是伏尸数万、流血几十里的;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优秀的大军统帅,奸诈狡猾是最基本的素质。一个真正迂腐的人,是永远也无法成为优秀的大军统帅。因为,军事本身就是尔虞我诈、冷血残酷的竞技场。 换而言之,刘邦绝不要指望韩信不知道他想干什么,刘邦也不要指望韩信会心慈心软,更不要指望韩信会犯迂腐的错误。网络配图 因为,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韩信闭着眼睛,也知道刘邦这次出游的目的是什么。因为,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欺骗对手、迷惑对手是他的长项,一个人想和他玩这一套,那就是传说中的关公门前耍。 因为,韩信是最优秀的统帅,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古语又云,慈不掌兵,一个人看惯了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场,他的内心恐怕早就只剩下了利害,而忘记了感情。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邦不能布置出韩信不敢轻举妄动的政治、军事格局;如果刘邦没有灵敏的情报网络,刘邦估计就会变成西安事变时的蒋委员长。 因为,韩信派上几万大军,突然把刘邦一行人包围了,刘邦肯定跑也没处跑。 其实,我们只要简单的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韩信就算与、联合起来,从形势而言,也处于绝对的劣势。更可况,韩信也缺乏让彭越、英布与他合作的自信。这样一来,韩信哪敢与刘邦摊牌呢? 所以,韩信从齐地被调到楚地;在楚地又被刘邦活捉。很大程度上都是形势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名将章邯有多厉害?大秦最后的猛将,楚霸王项羽都难胜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大秦最后的猛将,若不是被逼迫投降,都难胜他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当周文的军队攻破的时候,的朝廷还在懵圈。 之前并非没有收到过关于叛乱的情报,但都被把持朝政的赵高斥为假消息,弃之不信,还把报信人斩了。那之后,自然也没人再敢传递叛乱情况上来了。 这就导致叛军都杀到家门口了,南北主力军团才接到回京救援的口信。但要指望他们赶到,估计二世的坟头,可以割草了。 就在这危难之际,大秦最后一位猛人就此登场。他成功阻碍了起义军的闪电作战,之后更是的将囚犯编入军队,在骊山山脚大破来犯之敌,把他们赶出了函谷关。并在三个月后,带兵攻破张楚政权的首都,剿灭了起义军,干掉了势力最强的造反者,成功让大秦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一段时间。 这位猛人,就是章邯。 当周文在戏水一侧,观察秦军的布阵后,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立刻就意识到,对面的主帅不好惹。 他的判断,一点没错。 章邯,字少荣,他是在灭韩之战中,因为作战勇猛,才得崭露出头脚。天下统一后,进入政坛,一步步升迁,始皇在位时,便受到重视,被任命为担当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成为帝国大臣中少壮派人物。 从后来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以发现他基本继承了战国时期名将的作战思路,擅长率先以弱示敌,以守为先,随后秘密筹备军力,再等对方出现疏忽,便以雷霆之势反攻,从而一举克敌。 靠着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灭了周文的军队,陈胜的军队,以及最后还要了项羽的叔父,那位的造反者项梁的命。 周文的部队来到戏水的时候,章邯,正在这里当监工。 当然,不是一般工程的监工,而是坟墓的监工。 鉴于修筑的工程过于重要,他手上的监军自然也不普通,正而是京畿地区的精锐部队:中尉军。 中尉军, 顾名思义,是由中尉统领的。中尉的职责,是既负责宫城地区的安全守备,也负责整个首都咸阳的守备,这其中,就包括负责官员府邸的安全。另外,在皇帝出游时,还要充当出行的清道夫。所以,从政治上讲,这个职位同时具有了国家和地方双重身份,因而能位列九卿之一。 中尉军由两部分军队组成,其中之一为分散于首都内各县的地方军,另一部分则为集中屯驻守于城外的京城卫戍军,约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征兆服役士兵组成。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服役一年,满期轮换,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帝国武力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将在章邯手中,成为决定大秦命运的主要力量。 戏水这侧,章邯将手下的中尉军,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三阵,后卫两阵。 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呈长方形纵深布阵,约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接着便是步兵和车兵的混合纵队。车兵身穿铠甲,执矛、戈等长兵器,分骑由四匹马所牵引的战车。步兵,则根据铠甲的厚重程度,分为重装和轻装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侧都设立弩兵,以遏制来自侧翼,以及后方的敌人的攻击。整体上来说,此阵形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攻守兼备。 而左军,依托渭水而立,摆的是左曲阵。这是一个由四个分阵组成的曲尺军阵。由弩兵、车兵、、步兵混合而成。弩兵阵,包含立式、跪式弩兵332名,成八路纵队排列。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战车在前,骑兵跟随其后。战车以三乘为一列,骑兵以四骑为一列。弩兵阵内侧是混和阵,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长方形军阵。左曲阵阵形复杂,大阵套小阵,四阵组合自如,变化自如,可谓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构成与右阵相似,只是排列从纵向改成横向。 后卫两军,左翼再摆左曲阵,右翼右方阵,皆充当军团的支援部队。军团的指挥部,就位于左方阵与右方阵的纵深部,处于军团后方。其大营,则位于前锋三军之后,依托后卫军团做移动。 阵形之内,只见金鼓旗帜变换分明,指挥命令上行下效,行进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变化多端,自然就让对岸的周文暗自心惊。 周文知道,虽然从双方的兵力上来说,己方占据了优势。但由于地形所限,他的部队并不能完全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战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过再三的盘算,周文决定先试探一下再说。于是便率先派出轻锐部队,筑起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部。 对岸的秦军则放任对方渡河,等待部分敌人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头并进,转换阵形,露出九阵,合拢结合部,准备开始攻击。 而这套攻击战术,极为先进,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着模样,反复出现,反复让对方吃下苦头。 这套战术,如果用当年明月借的话来称呼,应该叫做“要你命300”战术。 整个攻击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波攻击,是迎着冲过来的对方,由来自队伍最前列弩兵齐射来招呼对方,三轮齐射过后迅速退至两翼,接下来,阵门开,战车出动,突入敌军军阵,以成建制的队列直接冲击已经挨了一轮箭的,阵形略乱的敌军,步兵则紧跟其后,借机扩大战场。 而就在两军团陷入肉搏战时,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敌军身后,烧断栈桥,隔绝两岸敌军的联系,彻底形成局部优势兵力的格局。 简而言之,这套战术可以概括成,先是弓箭射,再是战车冲,最后步兵上。各军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始终能占据主动。 后来的时代里,随着马鞍的完善,战车逐渐被机动性更高,冲击力更强的骑兵取代。再加上火药的发明,到了的手中,配合着著名的三大营,这套战术就变成了“先用火枪崩,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靠着这套战术,蒙古人被打的只有招架没有还手,只能臣服。 而在欧洲,有一个小矮个也沿用了相同的战术,先用大炮轰,然后骑兵砍,最后步兵上,成功威慑住整个欧洲,成就了自己的皇帝之路。对,他就是。 此刻的周文,当然不知道这些事。 他现在也不在乎这些事,因为他正头疼于收拾他被击溃的部队。 这是起义军首次被击败,而结果却可能是要命的。因为在这之前,起义军能如此,其实也是因为其暴起过于迅速,大秦还没有反应过来,相当于打了个。一旦进攻速度变慢,就会让大秦缓上一口气,有时间调动资源来对付自己,那结果就难料了。 周文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办法,他打不过去。 那能不能诱使对方过来? 然而没想到的是,无论耍什么手段,对面却像死了一样,毫无动静。 直到那一天。对面好像终于耐不住了,开始准备渡河进攻。 于是周文终于可以呼出一口气,然后,又倒吸了回去。 因为他发现,对面的阵容,似乎又多了不少人。 哪来的人呢? 工地上的人。 这就是章邯的作战方案里,重要的一步。他非常擅长在平和,乃至弱小的外表下,秘密筹集和运输兵力,几年后的项梁就是被这招废掉的。 而这次的兵力,更加特殊。是他向朝廷提议,以赦免罪名为条件,将修建陵墓的工人、囚犯编入了军队两翼,从而弥补了己方兵力不足的状况。 所以说,,无论什么时候,指挥官,永远是一个军队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了章邯这样的大将,工人、囚犯立以变成极具杀伤力的大军! 渡过河的章邯,以中尉军为主力,新补充的兵力为侧翼,彻底展开反扑。 当夜,周文的部队,就败退出了函谷关。章邯重新控制住了大秦的门户。 两个月后,章邯集结兵力出关,向屯驻于曹阳的周文军发起全面进攻。曹阳一战,周文军再次败退,章邯领军追击,击杀周文,击溃他的部队。随后率军,试图解除吴广军对荣阳四个月的包围。 章邯用兵,极为谨慎,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和粮道——军需辎重只要到位,什么时候,军心都不会大乱——所以他并非直接扑向荣阳,而是绕开荣阳,直奔北部的敖仓。 敖仓是最大的战略粮食基地,此时被吴广的军队占据。章邯夺回此处,并击败了前来支援的吴广军,奠定了解除荣阳包围战的第一步。 此后,章邯再率军击败围城军队,和城内守军会师,扫除该地区叛军势力,重新控制住了进入三川地区的门户——荥阳——出了荥阳,一马平川,如此的地势,是整个秦帝国此时最关键的所在。 掌控了荥阳,自此便可以以居高临下之势,俯视震撼整个关东地区。 荥阳地势图:蓝色的线是黄河,黑色的这几条线是一道道大山脉,夹在中间的就是著名的豫西通道。最左边,是著名嗓子眼,函谷关。 两个月后,章邯的军队攻占陈县,陈胜为车夫所杀,陈胜吴广起义到此宣告失败。 此后,章邯领军挥师北上,攻击。同时经过精心的策划,做好了围点打援的准备,成功击退齐楚两国援军,迫使魏王投降。 但至此之后,却接连为项梁率领的联军击败,一路退守濮阳城。 被迫退守的章邯终于意识到,对面同样是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的部队,是如今大秦的主要对手,需要集结优势兵力,谨慎作战。 于是,他再一次龟缩不出,示弱于项梁,结果成功麻痹了他。与此同时,章邯在暗地里通过黄河漕运补充军备军粮,小心翼翼调动河东郡和河内郡秦军沿黄河北岸西行。同时,他奏请朝廷,抽调正在河北攻击的军团一部一起南下,渡河攻击楚军。 二十二年九月,援军如约到达。章邯于是率军自濮阳往定陶一带活动,于夜晚突袭楚军联军。定陶城内秦军,也接应出战。项梁对此毫无知觉,措手不及之下,被秦军击溃,项梁战死。 这一仗很能彰显章邯的打仗特点:只要出现劣势,马上先避风头,使之骄傲,自己面上装,背地里却在霍霍磨刀,悄悄集中优势兵力,然后突袭,最好夜战。 总之,凭借着章邯的神武,大秦终于得到喘息的机会,甚至还有了扭转局势的可能。 只是可惜,最后并没有把握住。 对章邯来说,之所以没有把握住,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遇到了不怕死的超级战神项羽,硬生生用的奇策,使得楚军士气高昂,击败了章邯的主要援军、由王离统帅的长城北部军团。 不过,章邯就是章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有序撤退到漳河一带,以三川郡为靠背,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和楚军反复拉锯7个月之久。 渡过河的项羽,以军为先锋,试图寻找章邯主力决战。章邯,则一直坚守不出,有序撤退到河内郡安阳县方面据守。 对秦军来说,只要河内不丢,那么他们的粮食后勤就有充分的保证,时间一长,等对方粮草不济或者是开始疲惫的时候,他们就有反攻的机会。 奈何,这时,章邯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他的上司在斗争里败给了赵高。完全掌控朝政的赵高,对李斯阵营的章邯就有了想法,不仅减少了支持,还派人催促出战。 这就让章邯头疼不已。而对章邯派出的使者,赵高竟不给见面,还试图劫杀。这更让章邯心惊胆战,又感到心寒不已。 终于,在赵高的一再逼迫下,无奈的章邯只能选择向联军投降。 作为一个老将,这样的选择,是无比痛苦的。曾经的忠诚,曾经的光荣,曾经的骄傲,曾经的意气风发,到了今天,终于要消散在风雨里。 走出来投降的章邯,是无奈的,是痛苦的。 他流着泪,向项羽诉说着赵高的无耻,诉说着百年大秦就此的没落。 投降后,被剥夺军权是想得到的,但令章邯想不到的是,他的20万兵竟被项羽坑杀! 此事,就此成了章邯的心结。章邯,开始变得不再像章邯,没有了意气风发,没有了他一贯的谨慎稳重。如果不是再起纷争,他可能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而现实是,他还是让历史再次记住了他,虽然,是用最惨烈的方式。 楚汉相斗,被项羽安排堵住大门的章邯,成为第一个被兵仙打击的对象。 不过,这次,面对韩信军队的多重包围,章邯没有再次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尽。 这或许并不是因为汉王刘邦不值得追随,而或许是那20万部下被项羽坑杀后,他的心也早已死了。 那一个差点救了大秦的章邯,那一个在当时可排第三的名将,先是错投项羽,后又被韩信打败,就这样成为了秦末排名第一第二名将的功名垫脚石,惜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