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被杀后,李密上了大隋的黑名单。
这让他很受伤,不得不亡命天涯。

先后投奔郝孝德领导的平原郡起义军和领导的齐郡起义军,不知是因为长相还是其他原因,李密一直都是坐冷板凳。
受不了别人的冷落,李密只好逃往淮阳郡,改名刘智远,当上一名私塾先生。
可能是壮志未酬吧,平时没事时几杯烧酒下肚,就开始发牢骚,见还是没人关注,干脆就写诗。
不料,不写还好,一写就被人揭发他写反诗--“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还好他消息灵通,屁股一翘,跑到梁郡,暗中到妹夫梁郡雍丘令丘君明居住,之后又认识游侠王季才,两人相见恨晚,李密干脆搬到他家去住了。
可能是李密这种人性格太豪爽了,得罪小人了都不知道,这不,又将妹夫丘君明的一个侄子--丘怀义得罪了。

于是丘怀义又去告官,等巡捕来的时候,李密早就溜了,结果丘君明、王季才二人被杀。
这个结果,可能丘怀义也不愿看到,以为只是报复一下李密,没想到连自己的叔叔都搭进去。
这就是做小人的下场! 在两年里,李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逃亡路上度过的,还好,他还有几分运气,要是其他人,早见阎王去了。
最后,李密实在不想跑了,对天长叹:难道大就没有我李密立锥之地吗? 于是,616年(隋大业十二年),李密下定决心去瓦岗山,投奔那里的老大翟让。
这一年,李密三十五岁。
先说说这个翟让,东郡韦城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本来是当地的一名法曹(派出所所长),他却,犯了死罪。

将要秋后问斩的时候,监狱的一名公差黄君汉,爱惜他武艺高强。
一天夜里,他偷偷地对翟让说:“翟法司,天时人事,也许是可以预料的,哪能在监狱里等死呢?” 看到一线生机的翟让,惊喜地说:“我翟让,是关在圈里的猪,生死只能听从黄曹主的吩咐了。
” 黄君汉见他如此回答,随即给他打开铁链。
翟让立即跪下,对他三拜,说:“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说完,流下泪。
不料,黄君汉大怒,说:“我本以为你是个大丈夫,可以拯救黎民百姓,所以才冒死来解救你,你怎么却象儿女子弟一样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你就努力设法逃脱吧,不要管我了!” 从鬼门关里走一趟的翟让,回到家乡后,立即将乡里的一些渔民猎手,聚集到到附近的瓦岗山,一切准备就绪后,树起反隋旗帜(待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岳飞和韩世忠相比,谁的官职更高?
和相比,谁的官职更高?现在就告诉你,很多人都想错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岳飞和韩世忠相比,谁的官职更高?现在就告诉你,很多人都想错了!岳飞和韩世忠这两人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两个人都出身贫寒,都一步步从基层靠着战功成为了统率的大将,最后又同时位列中兴四大名将。不过知道韩世忠的人其实并不多,主要原因就在韩世忠虽然也是受到的迫害,不过他保全了性命,并且晚年生活相对自由悠闲。反观岳飞,含冤被杀,使得后世更加同情和敬仰。 韩世忠其实和岳飞是一样的爱国,当初岳飞蒙冤之时,满朝文武只有韩世忠站出来质问秦桧,“莫须有”三个字何以服天下。回顾韩世忠的一生,他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功劳也是巨大的。出身西北边陲的贫困农民韩世忠17岁从军,随军攻,破关入城,杀其守将。之后,他更是独自率领军队死战,斩杀了西夏监军。 公元1121年,韩世忠以偏将镇压。 公元1126年,金军进攻浚州,宋军数万都溃败了,只有韩世忠力战突围。他被提拔为河北总管司选锋军统制。 公元1127年,韩世忠护送康王,单骑战敌主将。他被提拔为御营左军统制。 公元1129年,韩世忠平定过苗刘的叛乱,使得社稷转危为安。他成了武胜军节度使。 公元1130年,韩世忠在黄天荡以8000人阻击十万之众达到48天之久,虽败犹荣。因为功劳,他,因升为神武左军都统制。 公元1131年,韩世忠在大仪镇以少胜多,杀伤金军无数。 不过至于说二人的官职高低,由于韩世忠比岳飞年长大概13岁,加上岳飞年仅39岁就含冤被杀,所以韩世忠的官职其实是比岳飞大的。比如公元1129年的时候,韩世忠因为在苗刘之乱中成功的击败叛军,救出了赵构,所以他成了武胜军节度使,御营左军都统制。此时的韩世忠已经在南宋将领中有一定的名声和地位了。作为对比,此时的岳飞以八百人击败了张、王部数万人,升为了武经大夫,刚刚踏入军官的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寇准:宋朝著名宰相,贬官期间写下一首好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可谓是属于文人的天下,下至布衣书生,上至王公贵胄,将相王侯。写诗作词对他们来说,只是家常便饭。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总是能够把心中的情绪写进字里行间,甚至成就绝世佳作——著名宰相在贬官期间做下此诗,把涛涛黄河,写的如此忧伤萧瑟。 而这首古诗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寇准。尽管此时的他,还没有做到宰相的位置,但是他的诗中,却已经透露出了,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用自己心中的理想,给黄河岸边千年不变的风景,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俗话说,为圣贤者“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毫无疑问,寇准就是这样的人。即使身处逆境受到排挤,却依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理想。 《书河上亭壁》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那一年对他而言,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本来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的仕途,却遭受了的波折,眼看着锦绣前程就要断送,现实的生活,离自己报效天下的愿望越来越远。他心里的忧愁在所难免,可是他也只能伴随着的一道命令,来到这古老而又荒凉的黄河岸边,从此开始一段不得志的生活。 他对着的水面,不仅开始感慨这段时间的遭遇。叹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想当年一朝春风得意,如今却又失魂落魄。当真是应了曾经写下的那句古诗——“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站在苍茫的黄河岸边,让他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悠悠数千载岁月,这里的风景始终如一。任凭世事如何变迁,滔滔河水始终向东奔流,不曾停息。而他就像是在水中漂浮的船儿,随着世间的波浪浮浮沉沉,可谓是人在江湖,。 世人都说“独自莫凭栏”,可是真的到了他这种境地,又有几人能够逃脱心中的思绪,不去挂怀曾经的一切。独凭危槛,望尽天涯,却始终找不到归去的道路,望不断内心的忧愁。茫茫愁思,随着黄河之水在他心间泛滥,直语将他吞没。 此时的他就,如同是生长在丛林之外的野树,受人排挤,远离核心。只能在苍茫的天空下,独自守候着秋风,任由无情的风雨,卷走他的。无情的现实,让他几近,天色初凉,寒波汹涌,可是都比不过他内心的凄凉,挡不住命运的摧残。 在无尽的长空之下,他与那几株野树都显得如此孤独,拥有着同样寂寞的人生。只不过他仍旧不愿意就此放弃希望,他心中还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因为如今朝廷的形势,已经如那的斜阳,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摇欲坠。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景象,为此他想要再次振作起来,用自己的能力去挽救当前的局势。不图位极人臣的的虚名,只为天下百姓的安危,江山社稷的安稳。他要用自己的身躯,托起大宋的太阳。 只不过眼下的情形,让他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机会。纵有力挽狂澜之志,却无英雄用武之地。可怜宋朝著名宰相,只能在贬官期间做下此诗,把涛涛黄河,写的如此忧伤萧瑟。 人生在世多有不称意之时,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命运。其实人生中的挫折,也未尝不是一种锤炼,不经历起伏又怎能成熟!只有看尽了世间百态,阅尽了世事沧桑,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最终走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