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大战之前,大军压境,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
但是,孙权在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在赤壁打败了曹操,获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那时的孙权,是何等的豪壮!可是,孙权在后又夺取了荆州的江北南郡,建安二十年又从手中夺回了江南三郡;同年,孙权在濡须又没让曹操占到便宜。
就是在这样一种各方面都有利的形势下,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向曹操投降了!而这一年,东吴并没有其他大的战事。
网络配图 孙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向曹操投降呢? 孙权当时所处的形势 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占有了江南和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当时的中国除了曹操以外的一支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同样,孙权也成为曹操最主要的攻击目标。
赤壁大战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结束,此后,曹操和孙权都有哪些交战呢? 建安十四年春天,曹军来到谯县,制造快船,操练水军。
秋天从涡水进入淮河,渡过肥水,屯兵合肥。
建安十七年冬天曹操征伐孙权,第二年春天进军濡须口。
曹操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擒获了孙权属下的都督公孙阳,然后撤兵回去。
建安十九年七月,曹操率兵征讨孙权,双方没有发生较大战事。
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率军十万包围了合肥。
当时,守卫合肥的曹魏主将是,整个合肥城只有区区七千多人,然而,就是这个张辽,却将孙权打败,还差一点儿活捉了孙权。
建安二十一年冬天,曹操率军来到居巢。
第二年春天对孙权的濡须口发起了猛攻,孙权败退而走。
曹操这时候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大战呢? 建安十六年(公元206)七月曹操亲征关中的、韩遂,年底平定。
建安二十年三月进攻汉中的,十一月张鲁投降。
可以看出,从曹操这这方面来说,他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在孙权。
另外再看看刘备和孙权的战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以刘备已经得到益州为由,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因为在赤壁大战时,刘备以自己土地太小为理由,要求孙权借给他荆州的南郡。
刘备推脱不还,说等到得了凉州,再把荆州还给他。
孙权非常生气,派遣夺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个郡。

刘备也攻下了原属孙权控制的公安。
由于曹操占领了汉中,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成都,刘备提出来和孙权讲和,于是,两家将荆州分属,江夏、长沙、桂阳归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网络配图 在此期间,刘备和曹操只在汉中有战事,曹操留在汉中的大将是、,刘备的大将是。
到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攻汉中,第二年收复。
这是在孙权投降曹操以后的事情。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孙权的战事最多,形势最为严峻,他不仅战线长,而且要面临着两大敌人的威胁,而这种威胁还都是致命的。
刘备不是已经和他结盟了吗?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他的威胁吗? 荆州是东吴的命脉,刘备对于东吴的潜在威胁更加严重 刘备于公元十九年攻进成都,投降。
刘璋这个人没有多大的能耐,但由于在他执掌益州期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所以这益州还算富庶。
再加上益州各郡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刘备得到整个益州,并没有太大消耗,所以,益州的获得,是让刘备得到了一个大大的便宜。
有了益州的刘备,再加上荆州的江北部分,可以说,刘备已经成了气候。
这也是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吧。
孙、刘虽然讲和,但对于孙权来说,西属的荆州却是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随时都有可能把他勒死。
孙权的战线分为东西两线,东线战事主要围绕在居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巢湖地区。
这一地区对于曹操很重要,孙权由此北上,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这要比刘备得到一个汉中要严重的多。
对于东吴来说要轻于曹操,因为这儿长江水面宽阔,曹操要想过江,恐怕要做长时间的准备才行。
当然了,土地是越大越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丢了这一地区,也不是孙权所愿,只不过,孙权更大的忧患在于西线。
西线就是荆州。
刘备西征入川,留下守卫荆州。
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发生了战事,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土地也都有了归属,但由于这是三家的一个纠结之地,就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
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就像是自己的脖颈,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只要倒出手来,打出来就能卡住他的命脉。
假如从荆州地区攻击东吴,顺流而下,孙权将彻底失去优势,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两相比较,西线要比东线更为重要。
荆州的关羽并不是刘备一般的将领,他是一个有战事决断权的将军。
还在徐州时,刘备就留下过关羽独立守备小沛;曹操攻打荆州时,关羽独立率领过水军,刘备能够渡过沔水暂时脱离危险,也幸亏得到关羽的接应。
纵观刘备集团,除了刘备也只有关羽能够独立带兵。
所以说,东吴会不会受到来自西线的攻击,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刘备,更多的还要看关羽。
正因为如此,孙权必须在两线都准备应战。
后来孙权曾经想结好关羽,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也是这种担心的一种表露。
这虽然是后话,也充分说明了荆州对于孙权的重要性。
网络配图 东线应付曹操,西线还得重点防备关羽,凭东吴的力量,恐怕还真有点儿疲于应付。
假如这时候能够把战事停下来,孙权一方面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专务西线,换句话说,在东线罢战就是为了专心西线防务,得机会进攻夺回荆州,这恐怕就是孙权投降曹操的本意吧。
孙权投降,用当时人的话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出于真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那曹操为什么会同意呢?就当是的情况来说,刘备准备着要和曹操夺取汉中,关羽在荆州随时可以进攻襄樊,孙权又时时惦记着合肥,这东西来回的跑,也有点儿疲于奔命的意味。
虽然说曹操是家大业大,但在外的将军手里有兵,曹操是不能长期让他们“独立自主”的,这样他一个人就得来回跑。
也许,孙权看明白了这一点,知道有这种和解的可能,所以才提出来和曹操和解。
顺便说一句,这种投降,其实际意义就是一种和解。
孙权投降,为他日后偷袭荆州获得了成功,因为他攻打关羽是“请示”过曹操,打着是为朝廷出力的旗号进行的。
或者说,曹操所以放任他孙权攻打荆州获利,就是因为有了建安二十二年投降的这个基础。
偷袭荆州得手给孙权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这让东吴的力量更加强大,政权更加稳固,但作为一个日后的来说,总感觉这气节方面非常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赤壁之战的大功臣黄盖为什么差点冻死在厕所里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瓦弄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瓦弄之战简介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1962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 瓦弄位于下察隅区域,居于下察隅镇驻地与印度边界的中间。 基本信息 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 历史背景 简介 上世纪60年代那场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军事较量早已远去了,但留给世人无数的回忆和感慨。印军在战前气势如虹却在战争中被如同般打得一败涂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家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时候仍然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把枉以小人心态想在中国身上大捞一把的印度弄了个,也让世人再一次见识了中国军队的强悍与不可欺! 似乎因中国军队胜得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容易,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报导均说这场战争是在张国华将军指挥下仅有西藏边防军参战下实施的,并无王牌军队参战,事实果真如此么? 1961年起,雄心勃勃的尼赫鲁自认为看准了中国国内经济困难的虚弱,在中印边境推行"前进政策",在中国付出了极大的和平努力及周恩来总理的多次诚恳协商无果之后,中印边境战争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了。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印度想要一振大国雄风的心理可以理解,可惜的是,他找错了对手。 1962年夏天,印度政府为了加强反华气氛,其国内的舆论又大肆鼓吹同中国开战,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面对印度政府严重恶化中印两国关系,并得悉印军进入克节朗河地区建立据点后,中央军委预料到下一步印军的入侵规模还会扩大,于是指示总参谋部向西藏军区下达了加强战备,准备反击的命令。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中央部署 根据军委的命令,为在必要时配合中印边境的西段反入侵、反蚕食斗争,并阻止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入侵,西藏军区拟订了作战方案。为便于作战,西藏军区以原第52师的2个团和第53师的1个团,组织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藏字419部队),辖步兵3个团和若干保障分队。中印边境、中锡边境(当时锡金已被印度占领)上的边防部队也转入临战训练和准备。但这些部队均只是中国边防部队的编制,相对来说并无特别辉煌的战史,也就是算不上所谓的王牌。 参战部队 曾看到过一本书中模拟罗瑞卿将军的口吻说:我的意见是让54军上。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54军,54军一部的参战,改变了中印边境战争我军没有王牌军参战的历史。 但实际上54军并未全上,只是上了其一部130师。但就是这一部,却为成就新建番号的54军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54军是由战绩显赫的44军和45军合并而成,各取一数成54军。能在强兵如林的54军保留番号的部队均非是。 第130师是爆发后中共在冀中地区组建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平原游击战争,著名的"回民支队"就是这支部队的一部分。1942年日寇调集重兵发动的"五一大扫荡"后,冀中主力部队陆续转入外线,其中有六个团由吕正操带领撤到晋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吕正操带领约一个团的冀中子弟兵进军东北,出关后部队壮大为保一旅,由邓华率领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后来编为邓华纵队的第一师,即东北民主联军7纵19师。在解放战争中,19师参加了血战四平街,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擅长城市攻坚。平津战役后该师编为44军130师,直捣广东。广东解放后,44军军部改编为海军南海舰队,130师作为主力编入新组建的54军。该部在首任军长,我军传奇勇将丁盛的率领下曾入藏平叛。 我军伤亡之谜 1962年瓦弄之战,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一场硬仗,消灭印军1200多人,但我军伤亡是多少?有以下几个不同说法: 1 、前几天看凤凰卫视的《瓦弄之战》,是采访原130师师长董占林,最后,董老提到伤亡情况时说伤亡1100多人,牺牲300多。 2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史》中,记载伤亡情况是亡198人,伤554人,合计752人,这其中包括昌都军分区部队的伤亡。根据昌都军分区司令的回忆,昌都军分区伤亡97人,其中亡33人。算下来,130师伤亡就是655人,其中亡165人。 3 、当时丁指副军长韦统泰的回忆文章,提供了另一个数字:亡210名,伤554人,合计而且还注明这个数字不包括昌都军分区的部队伤亡。而且文章最后还写道“300多位长眠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原始森林。。”,这个死亡数字与该文前面的数字不符,但与董占林提供的数字一致,但整个伤亡数字与其他资料不符。 4 、按照54军和160师资料,该师瓦弄之战伤亡669人,牺牲160人。 将军简介 丁盛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勇将。衡宝战役中,时任45军135师师长的丁盛率所部打破林彪的既定部署突入敌后,被白崇禧桂系部队四个主力师团团包围,连林彪也对丁盛的生还绝望了,却不想丁盛竟率所部不但顽强地挺住,还把敌人打败了,促使林彪迅速改变命令,开始全线进攻,全歼敌四个主力师。经此战,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支完整的军事集团宣告灭亡,被刘伯承元帅称为"腰斩七军"。在西藏平叛战斗中,这位丁盛将军还曾违抗上级不许毁坏重要的宗教建筑的命令,把炮弹从布达拉宫的窗口射了进去,曾受到林彪严肃批评。 作战 就是这样一支王牌的部队和卓越主帅的部队进入中印边境参战,外强中干的印军下场可想而知。在瓦弄,130师如静伏的猛虎一般悄悄地守候着猎物的到来。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亦简称"丁指 "),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规部队。11月6日,"丁指"更是进抵西藏察隅,次日,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阵地攻击。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战,曾击败""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战后,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 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其后,丁盛奉命在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情况报告,又率员分赴四川各地作巡回报告两千余场次,再率员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军区汇报。一时间,丁盛及54军声名大振,进一步垫定了54军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了王牌中的王牌。 回首 中印边境战争的硝烟已在历史中渐行渐远,2003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和总理瓦杰帕依先后访问中国,正式开中印两国友好合作的序幕。而此时,中印之战已过去40多年,印度士兵的枯骨早已融进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土壤中,只有矗立在藏边风雪中的喜马拉雅山山脊和潺潺流淌的冰川天河之水作为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和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随机文章解析第五代战斗机世界排名,歼-20力压美饿位列第三佐助通灵外道魔像为何没出现,鸣人和佐助谁更厉害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宇宙中黑洞是否真的存在,黑洞被证实真实存在/最恐怖星体银河系有多少太阳,科学预测有数亿星系类似太阳系/恒星的15%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