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帝简介 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末代,在位16年。
之孙,之侄,、思宗、安宗堂弟。

父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封湖南衡阳,天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就藩,弘光元年十一月初四日病死于梧州。
第三子安仁王朱由爱(左木右爱)承嗣。
隆武称帝后,病重,不久由榔被封桂王。
隆武被俘后,于当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称监国于肇庆。
他于1646年在广州做了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永历帝倚仗建立的大西政权的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两广一带抵抗,因此维持时间较长。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政权灭亡。
永历帝被清军逼到缅甸,逃到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收留。
后来降将攻入缅甸,他被俘。
于1662年1月在昆明被绞死。
终年40岁。
死后庙号昭宗,谥号匡皇帝。
清年间天地会私谥出皇帝。
南明是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权的统称,前后共历十八年。
一六四六年,南明弘光和隆武政权相继灭亡,桂王朱由榔随之在广东肇庆登基,改元永历,后来在大西军首领李定国的支持下,移至昆明。
一六五九年,清军攻陷昆明,永历帝再次败逃,这一跑就跑到了缅甸。
仓皇入缅 选择逃亡缅甸,永历帝的权臣马吉翔起了重大作用。
马吉翔靠偷奸取巧、拍马逢迎赢得了李定国欢心。
昆明陷落前,朝臣大多主张迁往四川,永历帝也赞同这一主张,但马吉翔认为一旦入川,李定国将被袁宗第、郝永忠等大顺军将领分权,故而联合李定国亲劝说李定国西撤,致使永历帝不得不向中缅边境撤退。
马吉翔认为只要进入缅甸国境就可以保住身家性命,不惜趁夜鼓动士兵判乱,逼永历帝入缅。

在马吉翔鼓动下,当晚,在夜色笼罩之下乱兵大肆掳掠,永历帝受此惊吓,急忙渡过曩本河,到达缅关。
守关士兵得知有近两千人马随永历帝避难缅甸,便要求放下兵器后才允许入关,永历帝同意,就这样轻易地被缅人解除了武装。
永历帝及其随从历尽艰辛抵达缅甸都城阿瓦后,便立即派人前往缅都与缅王接洽。
但是缅王拒绝接见流亡朝廷的使者,只派汉人从中传达信息。
后来,为了便于监视永历帝及其随从,缅王令人在阿瓦城隔河对岸用竹子围造了一座城,让永历君臣居住。
咒水之难 暂时有了,永历君臣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习惯了纸醉金迷的南明朝臣不几日便故态复萌,不图进取,苟且偷安。
18年(1661)5月23日,缅王的弟弟莽白发动宫廷政变,处死缅王自立。
新王派使者向永历帝索取贺礼,此时的永历帝已拿不出像样的东西,遂以其事不正为由不送贺礼,因而激怒了莽白。
莽白决定铲除永历随行官员,派人通知永历朝臣过江议事。
鉴于双方关系紧张,南明文武官员心怀疑惧都不敢前往。
缅王又遣人来说,此去只是缅王邀请群臣饮咒水盟誓,以增强双方的信任,否则关系断绝。
在缅方坚持下,次日,马吉翔及其他大小官员参加饮咒水盟誓。
文武官员一到达盟誓地点就遭到缅兵攻击,被骗来饮咒水的官员全部遇难。
缅军随即突入永历君臣住所,把永历帝、、皇后、太子等25人集中于一所小屋内。
永历帝妃妾等百余人大都自缢而死。
为防永历帝自尽,缅王又遣人前来抚慰,送来一些生活用品,幸存人员方得苟延残喘。
难逃一死 永历帝留在缅甸,终究是一个祸患。
1660年,吴三桂几次上疏清廷,力主入缅进讨,清廷采纳了吴三桂的意见,派出八旗兵由北京前往云南,会同吴三桂一起进兵缅甸,捉拿永历帝。
随着清政权的逐步稳固,缅甸政府也不愿为收留南明流亡政权而得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
李定国等明朝将领为迎回永历帝一再与缅方兵戎相见,清军又将入境进讨,使得缅甸政府不得不为本国的安全考虑。

顺治18年(1661)正月初六,缅王派使者到云南,提出以交出永历帝为条件请清军合攻李定国。
吴三桂立刻答应了缅方的请求。
顺治18年(1661)8月24日,吴三桂率兵由昆明分两路西进。
不久,清军迫近缅都,缅王派人将永历帝及其随从移交给清军。
吴三桂随即撤出缅境。
元年(1662)3月,永历帝及其眷属被押回云南昆明。
吴三桂认为若押解回北京,路途十分遥远,担心发生意外,建议就地处决,清廷准奏。
4月,永历帝被处死。
南明永历朝廷至此烟消云散。
拓展阅读: 永历帝朱由榔轶事典故 在晚明的最后几十年中,南明政权曾希望借助于天主教的力量,弘光帝就曾派人去澳门搬兵求援,而永历帝作为南明政权最后一个即帝位的人也曾如此。
1646年,澳门葡萄牙当局发兵300、携大炮数门前来助战,一时使南明收复了不少失地。
为了感谢传教士,1648年永历帝家族皆入教,同时宫中受洗的还有嫔妃50人,大员40人,无数。
其嫡母王太后、妻子、太子慈炫都进行过洗礼,但永历帝本人则并未受洗。
永历帝朱由榔 1648年10月再度危机,永历帝再次派人赴澳门求援,澳门的葡萄牙当局仅以火枪百枝相助,显得微不足道。
于是,王太后又决定派使臣陈安德与传教士卜弥格直接赴罗马向教宗求援。
她在致罗马教宗的书信中诚恳地祈求“天主保祐我国中兴太平”,并希望教廷“多送耶稣会士来”中国“广传圣教”。
此书信历时两年之久方才抵达。
而当卜弥格携教宗复书返回抵交趾(安南)时,已经是1658年8月,南明政权已经濒于瓦解,教宗的回信最终亦未能送到永历帝之手。
王太后曾经向罗马教廷派遣使节,这在中国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我国古时候方孔钱的历史价值,由环形钱演变而来
我国古代钱币的俗称。是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钱币,由环形钱演变而来,成为我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以秦的半两钱为最早,清末的宣统通宝为最晚。这种钱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通宝 通宝 中文名 方孔钱 外 形 是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钱币 俗 称 钱币 年 代中国古代 招财进宝方孔钱 我国古代钱币的俗称。是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钱币,由环形钱演变而来,成为我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方孔钱以秦的半两钱为最早,清末的宣统通宝为最晚。这种钱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 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通宝方孔钱 以后两千多年间的钱币,除一度行刀布外,中间都有一方孔,故称钱为「方孔钱」,也被戏称为「孔方兄」;「孔方兄」其由来为西晋鲁褒著《钱神论》以讽时弊,拟钱为长兄,字曰「孔方」。方孔钱是由圜钱演变而来的,以秦朝的「半两钱」为最早,中华时期的「民国通宝」为最晚。 大清镇库方孔钱 兽骨 龟壳 铜 贝壳 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之后就是战国时期各国布币刀币然后统一七国圆心圆孔钱,之后就是外圆内方钱,然后清末银元 乾隆通宝方孔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方孔钱币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的铲币、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秦币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通宝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交子‘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崇宁通宝 传说来历有三: 1.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2.携带方便,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盘缠"一词的来源此。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巡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3.有做人的道理在其中,铜钱为外圆内方,做人也需要如此,做事圆滑,但内心保持方正。 随机文章揭秘陕西渭南最新盗墓大案,盗掘文物价值高卖不动/引7伙盗墓贼宇宙黑洞是怎么形成的,霍金说掉进黑洞不会死会进入另一个宇宙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去哪了,黑洞的出口通向哪里/从白洞吐出好望角是谁发现的,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前往东方时的意外收获海螺共和国是什么时候独立的,1982年独立/美国未承认主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究竟有多重要呢?直接让蜀国由盛转衰
一本《演义》读到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当然,隆中对并非因为它的名字重要,而是因为内容,隆中对的核心就是--荆州,得荆州者得天下。出山前一直强调荆州的重要性,而且他出山后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夺取荆州,倘若没有荆州,诸葛亮也没有信心夺取天下。 为了荆州这块地,三国中最负名望的,死于荆州保卫战;,也间接性死于丢荆州;而虽然名为为兄弟报仇,其实也是间接性死于荆州。可以说,桃园三兄弟,皆亡于荆州。 那么荆州到底是多重要的一个地方,令诸葛亮如此看重?看一下地图。 在三国地图中荆州管辖范围。此时的中原地区因为常年累月的战争,已经没有了多少人口,而荆州虽然偏安于中原以南,但却拥有广袤的江汉平原,凭襄阳之险,免于战火,能人异士纷纷迁居襄阳,其中不乏诸葛亮、水镜等。 此时的荆州不仅有着大面积土地优势,还有着大量的人口、人才优势。刘备建立的蜀国大部分是云贵高原你的山地,荆州人口和面积远大于四川盆地,倘若刘备拥有荆州,进可占据襄阳为跳板,,退可以川蜀做后盾,打持久战。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孙、曹、刘三家瓜分。刘备占五个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还有半个江夏郡,然后刘备用半个江夏换了南郡。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借”,历史上没有借荆州这回事。 图为刘备得到的荆州,除江夏郡属于孙权,南阳郡属于曹操之外,其余都刘备。后来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入蜀作战。在夺取了汉中之后,关羽所在的荆州这边也积极配合,往北攻陷了中原门户襄阳,曹操赶忙抽兵回援襄阳,结果被关羽来了个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蜀军迅速占据襄阳。 此时,通往中原门户襄阳已经被打开,直逼中原,蜀地也已经取得汉中,威胁关内,刘备的实力达到巅峰,依然是三国中最大的势力。曹操都因此准备迁都,避其锋芒。 但很遗憾,曹操孙权迅速结盟,夹击荆州。由于刘备在荆州留下的人有问题,导致关羽腹背受敌而无援军。 图为彻底失去荆州后的蜀汉(褐色部分为诸葛亮后来占领)。刘备先后失去两位兄弟,又丢失了门户荆门,打击很大。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以“雪弟恨”为由,尽起蜀地之兵75万征吴。结果被一把火少得,刘备也在退兵的路上险些被抓,被诸葛亮救获。 退兵至白帝城,刘备病重,诸葛亮接受托孤大任。此时蜀国全国之兵几乎丧失,面对上面这张地图,可想而知诸葛亮的压力有多大,诸葛亮被世人推崇不是没有理由。 关羽把荆州搞没了,刘备又把士兵给打完了,然后俩个还都死了,让孔明强行擦屁股。此时诸葛亮的潜台词估计是:“坑爹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