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中国历史上与幼女睡觉时间最长的帝王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汉昭帝睡幼女,不但合理合法,而且必须睡,非睡不可。

如果不睡,有人不答应,谁呢?皇后的外祖父。

霍光一心想让外孙女专宠生子,将来好继续接的班,但他忘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外孙女未成年呢,如何怀孕生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野史说,如何如何荒淫,用一无聊大臣发明的“合欢车”奸淫幼女。

此类的文章,你看看就得了,千万别当真,都是些小样儿的眼球经济或者干脆就是人身攻击。

在“唯礼是大”的古代,身为的皇帝,想睡幼女,那是真的不容易。

为何不容易?原因很多,赵炎简单说三条。

渠道不允许,皇帝轻易难以接触到血亲之外的幼女。

譬如选秀,多数朝代都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低于十二周岁的女子不得入宫。

除非皇帝自己偷偷溜出宫外搞“援交”或嫖宿,可古代没这玩意,奈何! 制度太严,别说睡幼女了,皇帝就是过寻常性生活,也有“礼乐志”、“交祝约”等等的桎梏,随行的人多,干涉的人也不少,要问:皇帝今儿个在哪就寝呢?皇后会派人盯梢,看哪个狐媚子妖妃迷住了丈夫。

总之一句话,不得消停。

过不了自我德行关,皇帝从小接受儒化教育(还未发现哪代皇帝不读经史的,异族如满清皇帝也读),儒家谆谆教诲,做皇帝要先仁君,要仁者爱人,等等。

睡幼女,显然是泯灭人性、必遭天谴的恶行,仁何在?爱何在?皇帝若在这方面管不住自己,又何以君临天下? 不容易不等于没有,历史上睡幼女的皇帝确实出现过,如有个的昏君就公然闯入民宅奸淫民家幼女,嘉靖帝使用大量幼女经血炼丹,背后有无嫖宿劣迹,想来是隐晦的。

但这些挨千刀的家伙,残害单个幼女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幼女的生命力孱弱,架不住他们的辣手。

本文所说的睡幼女的皇帝,跟前面两位不同,他是特殊历史时期遇到了特殊的机缘,是合理合法的睡,而且一睡就到成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条历史定律,叫子承父业,或曰子继父职,皇帝死了,嫡生的儿子接班,这是封建纲常所规定的。

如果皇帝死的时候儿子还小怎么办?不用思量,照样接班。

这个定律使得中国历史频出小皇帝,最小的有多小?出生仅100天,如。

之后,本来是不该出现小皇帝的,可他晚年嗜杀,严重的不信任儿子们,临死前抓狂了,安排所生的年仅八岁的接班,是为汉昭帝。

这就是时期的特殊。

小皇帝是常有,小皇后有没有呢?非常的罕见。

因为皇帝大婚通常需要成年后才进行,皇后的遴选标准同样如此。

这么说吧,汉昭帝的婚姻,是一个历史特例,他之所以过早地拥有了幼女皇后,是因了他姐姐的一段婚外情的缘故。

这就是机缘的特殊。

汉武帝身边有个亲信,叫上官,武帝临终前封他为安阳侯,与大将军霍光一起辅佐汉昭帝。

恰好上官桀和霍光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的是霍光的女儿,两家关系十分亲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昭帝接班时,因年龄太小,姐姐鄂邑长公主就在宫中照顾弟弟。

长公主有个情夫,是她儿子豢养的宾客,叫丁外人。

昭帝和霍光知道此事,特下诏将丁外人调进宫内侍奉长公主。

这位当姐姐的可真会投桃报李,弟弟帮了她,她也帮弟弟找老婆,也不想想弟弟才多大。

上官安听说此事,觉得是个机会,就去走岳父霍光的门子,想让女儿入宫。

霍光倒还不糊涂,认为外孙女尚年幼,才六岁,没有答允。

上官安不死心,又去找丁外人,答应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丁外人心头发痒了,赶紧屁颠屁颠去找长公主说情。

情人的话比圣旨管用,上官安之女果然顺利入宫,初为婕妤,一个多月就变身皇后。

结婚时,汉昭帝11岁,上官小皇后仅6岁。

皇帝睡幼女,从此开始。

姐姐的婚外情,倒让弟弟睡上幼女了,当真是奇闻。

至于年幼的弟弟会不会睡,那是另外一码子事,不必赵炎来咸吃萝卜淡操心。

女儿当了皇后,上官安如愿以偿当了桑乐侯、车骑将军,逢人便吹嘘,直呼“皇帝为吾婿”,见过狂妄之徒,未见过如此狂妄之徒。

他也没忘为丁外人求侯,霍光不允。

从此翁婿交恶。

不久发生燕王刘旦的谋反未遂,牵涉到了上官家族和长公主,刘旦和长公主自杀,上官家也被族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官小皇后因为年幼,刚9岁,又是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得以幸免,继续其幼女皇后生涯。

汉昭帝睡幼女,不但合理合法,而且必须睡,非睡不可。

如果不睡,有人不答应,谁呢?皇后的外祖父霍光。

霍光一心想让外孙女专宠生子,将来好继续接皇帝的班,但他忘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外孙女未成年呢,如何怀孕生育? 可霍光不管这些,他让御医们宣称皇帝身体欠安,严禁与其他妃嫔同房,宫女们都必须穿上缝制严密的内衣内裤,春光不得外泄。

这一招够厉害,汉昭帝就只能与上官皇后一人睡了。

公元前74年,汉昭帝病死,年仅21岁。

这一年,小皇后也才15岁,前后刚好十年。

汉昭帝没儿子,大臣们开会研究,一致同意,继位,上官小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没过几天,霍光又说昌邑王淫乱,用小太后的名义废了他,改立流落民间的前废太子之孙为皇帝,史称(好像有一部电视剧戏说过这段历史)。

这么一来,15岁的上官皇太后又成太皇太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器晚成的十大著名人物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四十二章:“大方无隅,。” 10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9 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8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受伤而死,其子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7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 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6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5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4 黄忠在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 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3 为了避难,43岁的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2 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1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惠帝朱允汶的帝王宝座为什么只做四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逝去,因太子早死,以皇太孙朱允汶继帝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对朱元璋采取的极端皇权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交大臣以实权,他本人亦虚心纳谏,使朝政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氛。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一个“洪武”,一个“建文”,可见建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去掉朱元璋的苛政,建立文官政权,推行宽松和谐的政策。当时,朝廷一片清明。这和朱元璋的初衷确实有差距。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因为他看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特别还有的大臣引经据典说,当年认为所生的如意“类我”,准备废掉惠帝,结果导致如意被杀身亡。朱元璋也考虑,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他重用黄子澄、、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改革取得表面的成功,但是,任何一个帝王都要作的一件事“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某种意义上说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朱允汶对朝政放手,注意倾听大臣们的意见,放手让他们管理。但是,他对内廷宦官管理的非常严密,甚至苛刻,所以,有的宦官不断给朱棣通风报信出主意,说朝廷大军都在北方打仗,现在南京空虚,如果趁此时提兵南下,他们联合拥护朱棣的王公大臣作为内应,一举夺取南京,天下局势可定。 于是,朱棣指挥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藩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宝座,只坐了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