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雍正用什么手段应付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干部问题上,皇帝移棋设子往往不拘常规,有时甚至让人目瞪口呆。

直到后来人们才明白,当时他考虑的是整个大棋局,可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举措。

考核县太爷 对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是官场的例行公事,一般不会有什么新闻。

1724年又是一个考核年,上任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一个县官的处理不同以往,让各级干部吃了一惊。

此人名叫常三乐,是直隶吴桥县令,负责考核他的是直隶巡抚李维钧。

通过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查阅文书档案,走访地方士绅,李维钧给常三乐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

据此,他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因为教书育人对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却不大,对他比较适宜。

吏部看了考核报告,向李维钧提出一个问题:你说老常工作不胜任,到底有什么具体表现,给吴桥县造成了什么严重损失? 尽管常三乐工作吃力,但是钱粮该收也收了,社会治安也说得过去,也没发生过什么群体性事件,还真挑不出大毛病来。

吏部说,既然没发现实质性问题,把人家调离重要岗位,理由不充分,也不符合惯例,提醒提醒算了。

李维钧坚持自己的看法。

吏部自地说,咱也别争了,还是请示领导吧。

雍正帝看了报告,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其实常三乐真该偷着乐。

山东曹县盗贼猖獗,社会治安很成问题,老百姓直叫苦。

县令王锡玠不抓不管不判,结果被皇上直接摘掉乌纱,还判了五年徒刑。

正二品的云南开化总兵仇元正,为人老实本分,但作风拖拉,工作长期没起色,雍正帝勒令其马上退休回家。

这样,就有人开始怀念起朝后期那些年,当时官员们真是太爽了,就像晚清的所说,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当,真是太笨了!那时,皇上的脑血栓比较严重,对人对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常说“”,官场的贪、懒蔚然成风,通不过考核的很少,被严肃处理的更少。

实在看不下去了,往往罚俸了事,干部经济上吃点儿亏,政治前途一点儿不受影响。

眼看雍正帝的治吏新政如此严厉,各级官员在震惊之余,终于回过味来:看来,官是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干活呢。

但是,有的人思想一时转不过来。

代理湖广提督岳超龙表决心说:“为报答皇上厚爱,我一定做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

”雍正帝不以为然,批示道:“要求太低了吧!当官本来就不该贪,这算什么高标准?如果只满足于‘清官’的好名声,却倒了油瓶不扶,不就是绣花枕头吗?”清廉是官员的起码条件,否则一切免谈。

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

作风上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

这就是雍正的用人观。

改变观念谈何容易。

无官不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常态,以致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官员评价标准:只要不贪腐就是“好官”,至于这“好官”为国为民有什么贡献,倒没人在意,可谓“一白遮百丑”。

为了纠偏,不能不创新工作方法。

提拔工勤员 1728年元宵夜,内阁普通工作人员小蓝正在值班,忽然进来一位高个子中年人,看起来一定是出来散步的内廷值班员。

两人一见如故,边喝茶边侃大山。

高个子问,你是什么官?小蓝地说,不是官,小小工勤员,收收发发,抄抄写写,给领导沏沏茶。

高个子问:其他人呢?小蓝回答,都回家看灯去了。

高个子很好奇:你不喜欢看灯吗?小蓝说,当今皇上励精图治,听说晚上都不睡觉,万一有个急件,没人跑腿要误大事的!高个子点点头,又问小蓝将来有什么打算。

小蓝说,假如天上掉馅饼,能到渔船管理所工作就好了。

我家孩子多,这样就是闹饥荒也饿不死。

高个子哈哈一笑,告辞。

第二天一上班,雍正就问:哪个渔船管理所有空缺?下面说广东南海县有。

雍正说,让内阁的小蓝去吧。

大家正在惊讶中,雍正又让人告诉小蓝,要吃鱼自己下水捞,不能占渔民便宜。

只要是正派能干的官员,雍正都会予以重用,哪怕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田文镜主政河南、山东的时候,配合雍正新政,狠狠打击贪官污吏,大力整顿官场作风,就连中央干部到地方收了谁的礼,他也敢向皇上报告,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雍正把他树为模范总督,号召高级干部向他学习。

户部向各省要钱扩充小金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人敢点破。

户部一个叫李卫的中层干部,曾多次向“一把手”提意见,人家就是不理。

李卫就弄来一个柜子,写上“尚书专用钱柜”字样,放在衙门口羞辱领导。

当时雍正还是雍亲王,他记住了李卫的名字。

当皇帝后,几乎年年提拔李卫,李卫也不含糊,在哪儿都阔斧地工作,政绩斐然。

但是李卫为人粗粗拉拉,比如直呼领导“老张”、“老李”,工作方法也简单粗暴,许多人对他有看法,对他的举报就没断过。

雍正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这个人浑身是刺不假,但没有私心,都是为了工作。

你们要不服气,给我推荐个又能干又温柔的完人怎么样?不管大家对雍正皇帝的团队有什么意见,但是,他们大多为人正派清白,勤奋能干有建树,这是公认的。

两个翅膀才能飞 雍正帝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

他每天睡眠不超过四小时,只有过生日那天才给自己放一天假。

现存档案表明,他光在奏折上就批了1 000多万字,是全部《》字数的三倍还多。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创造了一个盛世神话,最后也留下了一堆麻烦事: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国库空虚。

早在当藩王时,雍正就深为忧虑。

雍正上任后,既不容忍“贪”,又不容忍“懒”,两手抓,两手硬。

他首先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

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比让官员学习《论语》管用得多。

与此同时,雍正奖掖勤与能,责罚庸与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

大家如梦初醒,意识到不是现在官不好当了,而是过去当官太容易了;谁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于是,各级官员很快适应了新形势,纷纷行动起来。

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

创设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进改革;取消人头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一等大动作,如果没有肃贪治懒的铺垫,是不可想象的。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仅3 200多万两,到雍正七年(1729年),已增长到6 000多万两,几乎翻番。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遗留的烂摊子,儿子帝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在他手中基本收拾停当。

对此,日本的华裔学者杨樵感叹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 康乾盛世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巅峰,雍正承前启后,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人物,所以“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

然而,康熙登基早,乾隆寿命长,两人执政时间加起来长达124年之久,而夹在中间的雍正时代,只有短短的12年8个月。

考虑到这个事实,人们对雍正的卓越成就和超凡智慧,对他的执政团队的“实心任事”和敢于担当,不能不肃然起敬! 时光。

让官员告别“贪”、“懒”形象,插上“廉”、“能”双翅,扶摇天地,大有作为,这个雍正成功的秘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仍然在闪着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惠帝朱允汶的帝王宝座为什么只做四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逝去,因太子早死,以皇太孙朱允汶继帝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对朱元璋采取的极端皇权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交大臣以实权,他本人亦虚心纳谏,使朝政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氛。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一个“洪武”,一个“建文”,可见建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去掉朱元璋的苛政,建立文官政权,推行宽松和谐的政策。当时,朝廷一片清明。这和朱元璋的初衷确实有差距。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因为他看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特别还有的大臣引经据典说,当年认为所生的如意“类我”,准备废掉惠帝,结果导致如意被杀身亡。朱元璋也考虑,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他重用黄子澄、、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改革取得表面的成功,但是,任何一个帝王都要作的一件事“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某种意义上说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朱允汶对朝政放手,注意倾听大臣们的意见,放手让他们管理。但是,他对内廷宦官管理的非常严密,甚至苛刻,所以,有的宦官不断给朱棣通风报信出主意,说朝廷大军都在北方打仗,现在南京空虚,如果趁此时提兵南下,他们联合拥护朱棣的王公大臣作为内应,一举夺取南京,天下局势可定。 于是,朱棣指挥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藩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宝座,只坐了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诸多的朝代,诸多的帝王,其中,有绵延八百年的,也有转眼即逝的北辽;有最长寿的,也有最短命的东... ...并且,在诸多的朝代中,一共出现了九位太上皇。 那么,这九位太上皇又是谁呢?他们又都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呢? 第一位太上皇就是的李渊。626年,玄武门发生政变,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几个兄弟。此时的并不知情,他正愉快的嫔在内湖上泛舟。当一群将士突然涌到眼前,称其是奉李世民的命令,来为自己护驾的时候,李渊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得知朝廷局势已被李世民掌控之时,李渊无奈退位,宣布让李世民继承大统。李世民是一个心思非常缜密的人,他既要皇位,也不想因此失去所谓的“义”。所以,为了防止后世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他的谋臣们想出了一个妙计,那就是:让李世民尊称李渊为太上皇。 这样的话,既可以保全自己的颜面,也不会让外人多说什么。于是,李渊就成为了皇父。 第二位太上皇是唐睿宗。李隆基在710年,发动政变杀掉了韦后,随后,又拥戴父亲做了皇帝。唐睿宗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儿子给予的,所以,在继位三年之后,就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二日子李隆基。而让位的李旦,在享受了五年太上皇的生活之后,就孤独的死去了。 第三位太上皇是李隆基。因为,有了自己让父亲退位的前车之鉴,他的儿子也学会了。公元755年,爆发。第二年,那些叛军就直指长安。当时,已经71岁的李隆基被迫仓皇出逃,但是,逃到成都的基,还是不愿放弃自己的皇位。 当时,太子李亨担起了对抗叛军的重任,但是,令李隆基没想到的是,李亨居然单方面在肃州宣布继承皇位。按照唐朝的规定:李亨需要尊称远在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回到了长安,但是,奈何,因此,自己也不得不退位做太上皇。 第四位太上皇是。公元1125年,金人以背弃盟约为由发兵,围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在如此危机的情况下,有大臣就提出让宋徽宗退位,以平息金人的愤怒。他们逼迫退位之后,立太子为皇帝。 虽然,赵佶成了太上皇,但是,金兵还是不肯退兵。1127年,赵佶和儿子赵恒都被金人掳走了,这就是历史上的“之耻”。后来,赵佶和赵恒都悲惨的客死他乡。 第五位太上皇是宋高宗。宋高宗在继位之后,一直没有儿子,后来,他就封了的后人赵昚做太子。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君王,他在去世之前,却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正因为如此,后来,宋朝一直没有赵匡胤一脉的皇帝,这也使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然而,金兵南下,很多官员就提出,希望可以让赵匡胤一脉的后人担起护国大任。 于是,已经统治宋朝三十多年的,在无奈之下,宣布禅位,并将皇位传于赵昚,他就是宋朝历史上的。 第六位太上皇就是宋孝宗。当初,赵构迫于朝政压力将皇位让给赵昚,但是,南宋面临的困局,并没有被破解,甚至,一度有加重的趋势。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赵昚也像赵构一样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则成为了名义上的太上皇。 第七位太上皇是赵惇。赵惇在继承皇位之后,并没有变现出多么睿智的治国之才。当初,宋孝宗在禅位的时候,赵惇已经四十多岁了。而且,疾病缠身,根本没有能力管理国家,以至于,中宫的李皇后,担起了治国的大任。 无用的赵惇,不仅罢免了等忠贞之臣,还重用了许多奸佞小人。一时间,宋朝的官场变得是乌烟瘴气。赵惇不仅不思进取,连最起码的孝道都难以做到。据史料记载,宋孝宗在患病的时候,宋光宗不仅不去探望,还不允许太医医治。 更令人不解的是,就连宋孝宗的去世,宋光宗都拒绝服丧。因为这件事,文武百官对宋光宗的意见是越来越大,最后,等人在求得太皇的允准后,逼迫宋光宗禅位,让太子继位,是为。而赵惇被安置在了寿康宫,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第八位太上皇是。1449年,北部疆域受到了蒙古瓦剌部的侵犯,敌军的前锋也快要逼近大同。当时的宦官王振就一直怂恿皇帝出兵,无奈之下英宗只好自己亲率大军征战瓦剌部。然而,明英宗指挥的失误,以及明军行动的太过缓慢,导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敌军俘虏。 当时,留守都城的等人,就乘机拥戴继位,是为宗,朱祁钰就尊称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后来,双方议和之后,明英宗回到了京城,做了七年的太上皇。 在1457年,他发动了“”,重新登上了皇位。 第九位太上皇是乾隆。乾隆二十五岁登基为帝,在他祷告的时候,就曾发过誓,如果,自己可以统治六十年,就主动退位,把皇位传给太子。但是,让乾隆没想到的是,自己竟是如此长寿,到1796年,乾隆已经统治清朝六十年了。 虽然,乾隆还留恋帝位,但是,想到自己曾经的诺言,他还是选择了退位,宣布将皇位传给太子。但是,退位的乾隆,并没有就此颐养天年,当年,在他禅位的时候,就表示要保留过问国事的权力,乾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 中国历史上的这九位太上皇,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功绩,不管命运如何,他们都是当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都是一朝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