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七大恨标志着明金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指的是什么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的“”指的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名正则言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上得了台面的理由,至于起兵举事更得遵从师出有名这一原则,否则便是叛逆。

努尔哈赤公然反抗,理由便是著名的“七大恨”。

那么所谓的“七大恨”到底指的是什么? 天命三年(1618年,明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天,发兵征明,十五日攻下抚顺。

“七大恨”是明金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标志,其具体内容在明金双方的官书中皆有记载。

四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书七大恨之言”,遣四名被俘汉人持书,进呈明帝。

《满文老档·太祖》卷六记载: “四月十三日,八固山十万兵征明国,作书告天曰:吾父、吾祖,于明帝边境,不折其草,不扰其土,而彼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吾父、祖,此一恨也;虽杀我父、祖,吾乃仍欲修好,曾勒誓于碑曰:无论尼堪、女真,若越帝境,见之即杀,若见而不杀,殃及于不杀之人。

如此誓言,明国背之,遣兵出边,护卫叶赫,此二恨也。

自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年明国人出边,入女真之地侵夺,我以誓言杀其出边之人,彼不顾前誓,责我擅杀,拘我往广宁叩谒之使者刚古里、方吉纳,系以铁索,挟令吾献十人于边上杀之,此三恨也。

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致使吾已聘之女转嫁蒙古,此四恨也。

将吾数代看守帝边居于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之女真所种田谷,不容收获,遣兵逐之,此五恨也。

听取边外天谴之叶赫所言,备书恶言,遣人对吾施以种种侮辱,此六恨也。

哈达助叶赫,两次来兵侵吾,吾报之往征,天将哈达赐吾,而天赐之后,明帝又助哈达,挟令吾必送还原处,叶赫将吾所遣之哈达掳掠数次。

夫天下各国互相征伐,天谴之人败而亡,天是之人胜而存,岂有使死于锋刃者更生既得之俘虏复还之理乎。

明国助天罪之叶赫,如逆天然,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妄为判断,此七恨也。

明国对吾欺凌羞辱甚多,实难忍受,故以此七大恨兴兵。

祝毕拜天焚表。

” 《满文老档》和《明神宗实录》对“七大恨”的载述,虽然详略不一,用词、语气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可以作为评论的依据。

首先,对这七大恨,需要做些核实工作,看看哪些是真恨,哪些并不能称之为恨。

先说第一恨。

杀其父、祖,这既是事实,但又不完全准确。

觉昌安、塔克世确是死于明军之手,但却是误杀,是战乱中之中的误杀,不是蓄意杀害。

二则是明军为了惩罚掠边“夷首”阿台,因而出边攻打古勒城,并非是“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父、祖。

况且,事后明廷即承认是误杀,并送还尸体,给予敕书三十道,使努尔哈赤承袭祖职为都指挥,后又以其父有“殉国忠”,晋为都督佥事,这也是明廷弥补其过之举。

因此可以说,努尔哈赤的这一恨站不住脚。

第二恨为明朝违誓出边“护卫叶赫”,这一恨有些强词夺理,难以成立。

建州与明辽东守臣立碑刻誓,仅仅是指双方不要越界,以免因采参伐木引起争端,并不是规定明兵不能越过边境一步,不能出边。

须知,努尔哈赤管辖的建州地区,也是大明的辖地,明兵当然可以进入女真地区,调节纠纷,惩治违法之人。

而且,明朝为什么要出兵边外,援助叶赫?这一点,努尔哈赤自己是很清楚的,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斥责叶赫纳林布禄贝勒逼其投降,因而引发叶赫部的反抗。

显然,明朝政府介入是为了平衡双方势力,并非是存心偏袒叶赫。

第三恨,伐木之争,这件事确实是明朝理亏,确系欺人太甚,实为大恨。

第四恨,明遣兵出边助叶赫,致使努尔哈赤已聘之女转嫁与蒙古,这就是当时轰动于世的“老女”之争事件。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叶赫布寨、纳林布禄贝勒等九部联军,为建州女真打败以后,第五年,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共同遣使,请求和好互相结亲,愿以布寨之女许与努尔哈赤,以纳林布禄之弟金台石之女许与,努尔哈赤遂筹备聘礼,与四国“歃血会盟”。

但不久,纳林布禄即背盟违誓,将金台石之女嫁与蒙古喀尔喀斋赛贝勒,将布寨之女另许他人。

因此女艳丽多姿,是当时名传满蒙的美女,然而,佳人命薄,由于政治角逐,年方十五既以许聘,中经多次改聘,直到三十三岁,仍未婚娶,成为“老女”,最后嫁与蒙古,一年而亡,实为可悲。

已聘之女,而且是异常漂亮的美女,不能迎娶到家,反而被悔婚,这当然是一大恨事。

但是这怪不得明朝,明朝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过错,叶赫纳林布禄之所以悔婚,是因为杀父之仇。

九部联军失败时,叶赫布寨贝勒被建州士卒“掩而杀之”,战后叶赫索要遗体,努尔哈赤竟将尸体剖为两半,仅归还一半与叶赫,如此不共戴天之仇,焉能不报?因此,这一恨,也是努尔哈赤强加给明朝的。

第五恨为明朝不许收割柴河、三岔口、抚安三路庄稼,此恨与事实出入也很大。

所谓柴河等地,原来都是哈达王台、蒙格布禄辖区,努尔哈赤灭哈达后,就遣派人丁,大量耕种哈达旧地。

但是,明朝不承认建州灭哈达的行动,认为这是叛逆不法行为,而且因为这些地方邻近叶赫,易起争端,威胁叶赫安全,威胁明境安全,故一直不许建州人员往种收割。

就此而论,这个不许收谷的第五恨,又是强词夺理,缺乏根据,难以成立。

第六恨为偏听叶赫之言,遣人侮辱建州,此事指的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明使入境。

万历帝遣守备肖伯芝宣谕抚臣意旨,责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垦哈达之地,不要攻打叶赫。

努尔哈赤将此事列为明朝对他欺凌侮辱的切齿大恨,其理由似乎不太充分。

第七很为明朝责令建州退还哈达,恢复其国,偏袒叶赫,此事前面已经讲过,根本谈不上什么恨。

总之,努尔哈赤所谓明帝欺人太甚的“七大恨”,只有第三恨伐木之争,明朝全无道理,第一恨杀、祖之仇,明朝应负其责,但不是无故蓄意杀害,而是误杀,并且明朝也承认其过,有所抚恤和封赏。

其他五恨,理由都不充分,很难成立。

“七大恨”的具体仇恨,固有很多不尽准确之处,但努尔哈赤利用这七件事来说明的主要论点,来表达女真对明朝政府的暴政的愤怒,却不是没有根据的。

“七大恨”集中反映了女真十分痛恨的两个问题,一是明朝政府欺凌女真,二是明朝反对女真各部的统一,这是千真万确的,是为两百多年双方交往的历史反复证实了的。

努尔哈赤就是要用“七大恨”来表达他和全体女真坚决反对明朝政府的欺凌,坚决反对明朝阻碍女真统一的目的,他要维护女真的正当权益,他要当统一女真各部的强大的女真国汗,仅此而已,并没有与明为敌,取而代之,入主中原的想法。

“七大恨”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目标,是正义的,是合情合理的,女真就应该统一起来,这是时代的潮流,民族的希望,应予以充分肯定,它对激烈女真奋发图强、,反抗明朝政府的压迫,起到了巨大作用。

因而,“七大恨”的具体内容是否站得住脚,实际上并不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个帝王在位期间3位皇后因他而死 让人太痛恨

皇后被称为“一国之母”,既然是一国之母,只要没有,皇后的身家性命还是比较安全。但在在位期间,他弄死了三个皇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嘉靖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出自于,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初为皇后与嘉靖皇帝感情和谐,两人结合也算一段美好佳缘。但是这样一位皇后还是死了,而且死的颇为蹊跷。据记载,某日嘉靖皇帝与陈皇后在后宫闲坐,一位的妃子为嘉靖皇帝奉茶。网络配图 嘉靖皇帝看张姑娘的手特别好看,多看了几眼,再顺手摸了几下。陈皇后顿时醋意大发,摔杯而起。嘉靖皇帝见陈皇后发火,他火更大。天子一怒,吓的陈皇后当场流产。陈皇后流产后,落下病根,半年后离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陈皇后流产不是被吓的,而是被嘉靖皇帝踢的。网络配图 如果说第一位皇后的死亡与嘉靖皇帝关系不大,那么第二位皇后的死亡嘉靖皇帝绝对脱不了干系。嘉靖皇帝第二位皇张,张皇后就是上文所说的妃子。张皇后上位后谨小慎微,也一度得到嘉靖皇帝的喜爱。但嘉靖皇帝是一个翻脸不认人的主儿,张皇后命运堪忧。 某日宫中举行宴会,张皇后与嘉靖皇帝都在产,张皇后在嘉靖皇帝耳边耳语了几句,嘉靖皇帝立刻将轻歌曼舞变成了修罗场。嘉靖皇帝下令,摘掉张皇后的桂冠,扒掉张皇后的外衣。不仅如此,嘉靖皇帝还亲自执鞭,鞭打张皇后。网络配图 可怜的张皇后被打的满身伤痕,皇后之尊却被皇帝如此羞辱,张皇后着实可怜。嘉靖皇帝虐打张皇后之后,将张皇后打入冷宫,张皇后最终抑郁而亡。张皇后的遭遇还不算最惨,最惨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三位皇位方皇后,这位皇后被大火活活烧死。 后宫从来不缺女人,张皇后被废后,方皇后崛起。方皇后崛起的很快,以坐火箭般的速度摘得后位,但她并没有笑到最后,一场大火要了她的命。某日,方皇后所在的宫殿着火,们向嘉靖皇帝禀报,希望嘉靖皇帝加派人手灭火。嘉靖皇帝得知此事后,异常残忍的说道:“方皇后住所起火是天意,既然是天意,干嘛要灭,随它去吧!”就这样方皇后最后竟然被活活烧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那么恨孝章宋皇后?真相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为何对嫂子充满仇恨,死前,她说的话有很大关系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来说说开国赵匡胤的第三位妻子,他就是孝章宋皇后。孝章宋皇后出身异常显赫,祖母是义宁公主,义宁公主是的闺女,孝章宋皇后的母亲是,永宁公主是后汉太祖的女儿,她的妹妹也都嫁的非常好,其中孝章宋皇后的小妹嫁给的就是著名宰相,这样说的话,孝章宋皇后的家世确实是比较厉害的。 而孝章宋皇后本人更是贵不可言,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大宋的皇后,孝章宋皇后嫁给赵匡胤的时候十七岁,这时候赵匡胤的大儿子都比她大,天下之母的身份,在一个十七岁姑娘的头上,可以说孝章宋皇后一生都会很幸福的,然而,天不遂人意,孝章宋皇后从二十五岁之后,不幸就来到她头上了,即便是死后,她都是非常不幸的。 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此时的孝章宋皇后只有二十五岁,按照现在来说,二十五岁的孝章宋皇后还是一个妙龄少女,然而,这时候她却面临着重大的人生转折,给她带来转折的就是宋朝未来的皇帝赵光义。 孝章宋皇后当皇后的时候,赵匡胤已经有两个孩子了,我们上文说的赵德昭,当时他十八岁,还有一个叫赵德芳的孩子,当时他只有十岁。赵匡胤死后,孝章宋皇后为了不沾嫌疑,和赵德芳保持距离,不过孝章宋皇后对十岁的赵德芳比较好。 司马光有一本叫《涑水记闻》的书,在这本书中,司马光记载了赵匡胤死之前的一些事情,他在这本说中写到,太祖驾崩后,孝章宋皇后跪在太祖灵柩前面,孝章宋皇后当时派遣内侍王继恩前去找赵德芳前来,当孝章宋皇后看见王继恩匆匆前来,于是孝章宋皇后问了四个字“德芳来耶?” 按照司马光的描述,虽然皇后让王继恩找赵德芳了,可是王继恩并没有按照孝章宋皇后的要求去做,王继恩出去后直接找到是赵光义,把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告诉了赵光义。当王继恩将这一消息告诉赵光义的时候,赵光义是犹豫不决的,但此时王继恩说了一句话:“事久,将为他人有”。 这里的“他人”是谁呢?就是孝章宋皇后看好的赵德芳或者赵德昭了,于是赵光义和王继恩直接就前往皇宫了,当孝章宋皇后看到这两个人的时候,无奈的说到:“吾母子性命,皆托于官家”,听了孝章宋皇后的话,赵光义来了一句,别担心嫂嫂,我们一起富贵。(共保富贵,无忧也) 后来就是赵光义当皇帝了,他当上皇帝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孝章宋皇后赶出东宫,皇后不在东宫的时间长达十二年,可见赵光义对自己嫂嫂多么薄情寡恩。公元995年,四十四岁的孝章宋皇后去世,去世光义命令群臣不能参加她的葬礼,她也没有和赵光义合葬,更没有被供奉在太庙中,有些大臣建议赵光义应该将皇后和太祖合葬,赵光义直接将大臣贬官了。 赵光义如此对待自己的嫂子,后世之人对他有很大的争议。先贤李贽说,赵光义之所以痛恨自己的嫂子,就是因为她知道斧声烛影的内幕,但无论是李贽的说法,还是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孝章宋皇后说的一番话,这些都已经注定她以后的悲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