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国名将马超全家被诛,百年后子孙竟成统治者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谈起大名鼎鼎的“西凉”,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武力水平在诸将中处于顶尖水平,年纪轻轻就立下赫赫战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起兵反曹,接连击破敌军,甚至逼得不得不“”。

因为马超造反,一族几乎被尽数处决,仅留下马超与堂弟一同投奔。

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大多数人持肯定态度,然而在1800年之后,一位记者的无意发现却引发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争议和关注。

上世纪末,人民日报驻亚美尼亚特约记者马良在采访期间,他从一群当地人口中得知了亚美尼亚有一个与中国相关的特殊姓氏——马米科尼扬。

在当地的传说中,这个姓氏的祖先来自于遥远的中国。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马良强烈的好奇心,在当地人的引见下,马良与苏里·马米科尼扬在著名的埃里温教堂外会面。

通过这次交谈,他得知在这个家族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其先祖确实是中国人,而且其面部细节也与中国人有几分相似。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并不知道先祖的准确名字。

为解释这一疑惑,马良请教了相关历史学家,最终在《亚美尼亚人史》里发现了有关马米科尼扬家族的信息。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3世纪时,一位名叫马抗的王子来到波斯避难,当时的中国得知此事后曾派人前往波斯,与波斯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交涉,希望对方能主动交出这个“落难的王子”,甚至还以战争相威胁。

阿尔达希尔一世既不愿意让这位王子回去受死,也不愿与中国发生战争,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将这位名为马抗的王子送往波斯属国亚美尼亚。

马抗在得到亚美尼亚国王特尔达特二世的收容后,成为亚美尼亚将领,率领军队一路南征北战。

屡建功勋之后,马抗得到特尔达特二世的赏识,被赐予当地姓氏“马米科尼扬”。

那么这部史书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此书作者莫夫谢斯是公元五世纪时著名的亚美尼亚史学家,在该国拥有“史学之父”的称号,况且他生活的年代距离马抗前往亚美尼亚避难不过短短一百多年,这一记载应该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对照中国史料之后,马良发现最符合“马抗王子”身份的人应该是三国时期之侄、马岱的弟弟马抗。

据孙盛《蜀世谱》记载:“马超从弟岱,字伯瞻,腾兄翼之子也。

父翼入许为北军中候,后还凉州,凉州乱,将亲族数十西入。

岱弟抗,随翼西入,或至西海。

”此书记载马抗等人逃往西海(今里海)地区,这与如今亚美尼亚的地理位置基本吻合。

另一方面,波斯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亚美尼亚国王特尔达特二世的统治时间分别为公元226年-241年与公元217年-238年,与曹操屠杀马腾家族的历史事件恰好处于同一时期。

马超家族被诛杀的时间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马抗四处躲藏加上一路颠簸,数年之后才抵达波斯也十分正常。

不过这并没有完全解决史料中的问题,马抗为什么是“王子”身份,而这位强硬的中国皇帝又是谁呢? 其实,马抗本来就出身世家大族,其父辈掌控着西凉地区的部队,波斯人将他称作“王子”也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

至于那位神秘的“皇帝”,则应该指的是追杀马超一族的曹操。

毕竟曹操在当时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虽无皇帝之名,但也有皇帝的实权。

因此曹操也极有可能被波斯人误认为“中国皇帝”。

马超家族久居西北,本身就有羌胡血统,还一直与中西亚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马抗出逃波斯也是合情合理的。

此后,由于加强对亚美尼亚的控制,意欲强制改变亚美尼亚人的信仰,两国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450年,马抗后裔瓦尔丹·马米科尼扬带领亚美尼亚人发动起义,尽管在波斯军队的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但是波斯帝国在此役之后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亚美尼亚的政策。

30年后,马尔丹的侄子——瓦安·马米科尼扬再次与波斯发动战争,这一次终于取得胜利,波斯帝国被迫承认亚美尼亚的自治权,随后由马米科尼扬家族成员出任亚美尼亚自治总督。

为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亚美尼亚人在首都埃里温的广场上,为他们树有巨型雕像,仿佛仍在向路人述说着他们当年的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自古江东多好汉:三国史上唯一一对战神级父子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三国关羽失荆州究竟是哪位的责任?

失荆州,是因为大意所致。其实荆州之失,责任不全在关羽,更不是大意而失,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七大因素。一是错用关羽。在隆中为刘备规划成就霸业、复兴汉室的战略时,曾提出以益州为根据地,荆州为前哨,外结,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则由荆州出兵,夺取中原。荆州归属关乎刘备集团霸业的成败,所以自刘备“借”到荆州后,便由诸葛亮亲自镇守,战死,才不得不奉命进川。接下来由谁来主持荆州大政呢?按《演义》的叙述,刘备给诸葛亮信中已暗示,让关羽接印。网络配图 人们常说,关羽失荆州,是因为大意所致 诸葛亮对关羽感情用事、孤傲自负、没有全局观念的性格弱点,是很不放心的。可主公内定他哥们儿,不得不交权。后来事实证明,刘备错用了人。 二是失和东吴。诸葛亮交印前,一再告诫关羽“北拒,东和孙吴”,是保全发展荆州的关键。然而关羽却忘记了军师之言,压根儿就瞧不起孙权,平时疏于交往。 关羽却忘记了军师之言,压根儿就瞧不起孙权 孙权为了测试孙刘联盟能否维持下去,派特使为儿子向关羽之女求婚,欲结,却遭到关羽辱骂。于是孙权采纳、意见,不顾联盟破裂,下决心取荆州。 三是东吴少壮派将帅吕蒙、陆逊多讲现实功利。为夺回荆州,不像老一辈如看重联盟关系,屡次劝说孙权出兵。他们“”,针对关羽性格弱点,先是去其疑,换下吕蒙,以名气不高的年轻人陆逊充任陆口前线指挥官,让关羽放松对东吴的警惕。接着,增其骄,让陆逊给关羽写封谦卑恭维的信,给关羽戴高帽子,并求两家之好,麻痹关羽,暗中却派水军特战队,趁关羽率主力部队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际,打掉沿江岗哨,奇袭了荆州。网络配图 四是、傅士仁叛变。 糜芳、傅士仁因没有做好出征部队后勤保障,受到关羽责罚,并声言取樊城后再处治二人。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既然对糜、傅已不信任,却又命二人守公安、南郡。糜、傅惧怕关羽秋后算账,一经孙权策反,立即投降,交出城池,关羽失去了支援保障基地。 五是陆逊善待关羽队伍中荆州籍官兵的留守家属,按月发放粮米,有病遣医治疗,人道主义的关怀动摇了军心,使其纷纷逃亡。关羽只知硬碰硬,不会打心理战。 关羽只知硬碰硬,不会打心理战 六是、孟达拒绝支援。关羽残部退至麦城时,曾派向附近上庸守将刘封、孟达请求支援。但二人强调“山郡初附”,人心不稳,拒绝出兵解救。实际是刘封对关羽反对他这个“义子”做刘备接班人的报复。 七是诸葛亮指挥思路不明。《》第七十三回,探子报告说曹操欲联合东吴取荆州,诸葛亮便命关羽“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曹吴联合是实,但取荆州的是孙权而非曹操,曹操只做了策应,这已使关羽腹背受敌。网络配图 失荆州也有诸葛亮的责任 再说诸葛亮命关羽攻樊城,是虚张声势打了就走,还是动真格的?攻下后谁来守,攻不下又如何?尤主力部队已随关羽出征,荆州如被偷袭怎么办? 自从离开荆州后,诸葛亮就未再过问荆州事,好像有了万人敌的守卫,他便无须干预,乃至魏吴联手袭荆州,益州竟没有高度重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却迟迟不派军支援,这不合诸葛亮的指挥风格。 假如不是小说家有意突出描写关羽的悲剧性格,从另一面说明了关羽眼中只忠义于他大哥刘备,关爷掌管的荆州防务,不必外人置喙。可是关羽失荆州的种种原因,却留给后人许多值得反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