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龙城飞将”说的真的是李广吗?有人说可能是”卫青“!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龙城飞将”说的真的是吗?有人说可能是”“!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很多人都熟悉龄的一首《出塞》,里面有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龙城飞将”,说只要有这位龙城飞将在,便可以“不教胡马度阴山”,抵御外族的入侵。

很多人比较好奇这位龙城飞将到底是什么人,大部分人认为就是时期有“”称号的李广,但是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认为这个飞将军并非是李广,而是另有其人,很可能就是卫青。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飞将军真的是卫青吗? 龙城飞将到底讲的谁,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而且也根本没有办法考证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不论你说是谁,都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理由,我们也没办法把王昌龄叫出来让他告诉正确答案。

所以,在这里我只分别举例,不能给出答案,老规矩,先看下全诗。

《出塞》唐·王昌龄 汉时关,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 认为“龙城飞将”是指李广,理由很简单,司马公在《》中为李广冠以“飞将军”的称号: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史记·李将军列传》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飞将军就逐渐简化成飞将,这里就不细表了。

再加上李广难封的悲催境遇,和后世文人怀才不遇产生了共鸣,以至于古诗词中,凡是要抒发怀才不遇等心情的时候,大家都会用上李广的典故,特别是在,几乎所有诗中,飞将、飞将军,都是专指李广的。

如《古风五十九首·其六》的末句:“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这就等于是指名道姓说李广了,后来也在《六帖》中对此作注,说“李广骁勇,匈奴号曰飞将”。

捎带一提,飞将通常指李广,但并非只有李广是飞将,、隋末单雄信、唐末等人,都被称作过飞将。

卫青 认为是指卫青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龙城之战。

这一战由亲自部署作战计划,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其中就包括了卫青和李广两位,但李广兵败被俘,最后逃回,而卫青就比较牛了,直捣龙城,斩敌700余人。

你可能会说,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大军,这才斩首700余人而已,但你要知道,这一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否则汉武帝也不会亲自部署,而且四路大军中,其他三路都是经历过很多战争的大将了,卫青确实第一次率军出征。

龙城之战,可以看做是卫青的成名之战,当然,也多亏了同行的衬托。

因此,以龙城代指卫青,似乎说得过去。

龙城 龙城在哪里?历史上(唐朝以前),叫龙城的地方海了去了,如诗人刘孝绰《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一诗中,写道:“寄语龙城下,讵知书信难。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者的家乡是彭城(徐州),所以龙城应当是代指家乡彭城。

再如唐朝作《柳州寄京中亲故》一诗,同样是写家乡亲人的诗,题目中就点明了柳州,但诗中也有龙城:“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 但更多时候,龙城是指胡人的都城,如唐朝沈佺期《杂诗三首》中写道:“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里就明显是指胡人都城了。

如果你查阅百科,会发现龙城还有更多所指,如匈奴祭天之处、也可以代指帝都、甚至可以直接代指匈奴。

而所编撰的《唐百家诗选》中,把“龙城”作“卢城”,阎若璩考证李广当年镇守的右北平,就是卢龙,因此卢城+飞将,理所应当指李广。

这咋说呢,反正除了这两个版本,我没见过其他作“卢城”的说法,也没办法考证,只能说如果真是卢城,那就可以拍板认定是李广了。

龙城飞将 还有一种观点,说龙城、飞将是共用了卫青、李广的典,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不值一提。

地名+人物连用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说常山、美国特朗普,但这都是指一个人,拆开来指两个人,没有这种用法,这就好比把和梅西放在一起,正确说法是琅琊诸葛亮,阿根廷梅西,但你要说琅琊梅西,就显得很傻了。

所以,龙城飞将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卫青+李广。

小结 龙城飞将到底指谁,没有定论。

但我个人认为是李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无论龙城还是飞将,都跟李广扯得上关系,卫青却只有一个“龙城之战”。

而这一战虽然是卫青成名之战,但并非他职业生涯中最光辉的战役,历史上更没有将卫青称为飞将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梦见赶飞机很多阻碍

梦见赶飞机很多阻碍,五行中水,得此梦,主身边多有小人之迹象,与他人因金钱之事相处多有不安,事业难为,冬天梦之吉利,秋天梦是不吉利。在外求财者梦见赶飞机很多阻碍,往北走吉利,往南走不吉利,如近期与投资相关事宜者,属牛之人,属鸡之人多能帮扶于你,此乃吉兆也。老年人得此梦不利,乃是家中多有变革之事,与家人相处不安,财运难以提升。求学者梦见赶飞机,主学业中可有作为之意,乃是聪明伶俐之人,多可与他人间合作共处,如有与他人融洽相待,事业更胜一筹。从事技术,科研等相关行业者梦见赶飞机很多阻碍,五行主水,财帛丰厚之迹象,求财之人应与他人间共进退。从事酒水,酒店服务等相关行业者,五行之水,事业稳固,乃是他人相助,方可有得财之利。

大清帝国官场“潜规则”:曾国藩怎么样收礼和送礼

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按照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 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 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 十年(1860)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三个省的一切文武官员。而就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如果大致以一两白银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30100元,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而按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为2510元。古今薪酬制度之一脉相承居然如此巧合。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从时期起,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十二年(1747),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网络配图 然而事实上,对于帝国内绝大多数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按照西方标准,这种规费收入当然属于腐败,但是“中华帝国的朝廷和百不认为收取规费有什么不妥或者是腐败,只要此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以内就行”。 而这个习惯性的限度,据张仲礼的研究结果,督抚级的官员平均是十八万两。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的顶级富人之一了。 然而,顶级富人曾国藩却活得像穷人一样。 总督时期,曾国藩的衣着。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这一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二年(1863),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什么忙。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国藩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剿捻回任再督两江后,为家中女人们制了个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早9点到中午1点),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傍晚5-7点),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从早到晚,基本上不得休息。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 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如此“”,不符合曾国藩“”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一为商量军务,二为给曾国藩贺寿。鲍超的军队向以能战、能抢闻名,因此他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个富人。其他部下不敢给曾国藩送礼,鲍超却不管这一套,他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其中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曾国藩览之而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收了一件什么呢?一顶小帽。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鲍超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又带了十六包东西回去了。网络配图 曾国藩还收过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同治四年(1865),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两年前他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开了之先声。机器运抵上海之后,他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既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当然,除了清的一面,曾国藩也有“浊”的一面。总督时期,曾国藩在人情来往上开支不少。 两江总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曾国藩既袭此任,在许多方面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联络京官,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动作。曾国藩做京官多年,深知每年冬天那笔炭敬对京官们来说意义何等重大。曾国藩致送的对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同乡京官,今冬炭敬犹须照常馈送。” 这笔钱,每年至少数千两。 除了炭敬,另一笔比较大的花销是程仪。如前所述,迎来送往是官场上的重任。有人出差路过,他除了请人吃饭,还要给他一百两银子的程仪。 至于“别敬”,则频率较低,只有在地方官需要进京时才发生。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日,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这一年十二月他抵达北京,在北京过完年后出都赴保定就任。在出发之前,曾国藩身上带了一张可以兑换二万两现银的银票。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呢?主要就是为了给京官们送“别敬”。多年没有入京,那些在穷京官生活中挣扎的故友新朋们盼他如望云霓,他的别敬当然不可能过少。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核别敬单”,“定别仪码”,“定分送各单”,可见这件事他是多么在意。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余送别敬一万四千馀金,三江两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总共送了一万四千两,他仍然认为不厚。 要想顺利报销就要给“好处费”网络配图 除去人情往来,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 同治七年,捻军被消灭,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报销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费”问题。 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因此,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也就是“好处费”多少而定。报销前,曾国藩托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报销一节……托人探询,则部吏所欲甚奢。虽一厘三毫无可再减。……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须银近四十万。如何筹措,亦殊不值细绎。……若辈欲壑,真难厌也。”也就是说,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探探他们的口风。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1.3%。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1.3%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四十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怎么办呢?只有继续公关。曾国藩命江宁(南京)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了一个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中枢的批复到了。出于对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同意他们免于报销,曾国藩对此,说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不过,曾国藩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