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朝剑圣裴旻,真的曾一天打死31只老虎吗?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裴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倘若说起打虎英雄,世人都会想到,这是一个赤手空拳可以与老虎相抗衡之人。

但是,人毕竟是有智慧的,一般而言是不喜欢不借助工具去攻打战斗力比自己强的生物的,因此能够利用工具获胜之人,也是受人推崇的,比如裴(péi)旻(mín)便是其中之一。

裴旻是唐朝时期的剑圣,曾经一天射杀31只老虎,为人们所赞叹。

但是却也有人不相信他的战绩,《唐国史补》便记载,“剑圣”裴旻尽管一天射杀过31只老虎,却被一唐朝老农嘲笑没射过真正的老虎。

裴旻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是唐代开元时期的人物,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曾先后参与过对奚人、契丹和的战事。

据史书记载,裴旻官至“左金吾大将军”。

据说裴旻还曾经教过剑术。

因此,到了时期,人们将李白的诗、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唐代三绝”,也将裴旻称之为“剑圣”。

“剑圣”的名号并非是浪得虚名的,据说裴旻在北平任职之时,曾经在一天之中射杀了31只老虎。

有这样的功绩,裴旻自然是骄傲的,但是当他洋洋得意之时,却来了一个泼冷水的人。

有一个老农告诉裴旻:“你射死的这些,都是彪,像虎而不是虎。

你要是遇上真虎,也就无能为力了。

”裴旻说:“真虎在哪儿呢?”老头说:“从这往北三十里,常常有虎出没。

”也就是说,裴旻射杀的其实并非是老虎,而是“彪”,因为老虎一般都居住在北方30里的地方,并不在他射杀的范围内。

同时,倘若裴旻遇上了真正的老虎的时候,一定不会是对方的对手,只有逃命的份。

裴旻也是个骄傲之人,怎么可能就此被老农奚落呢?为了证明自己,裴旻骑着马跑到老虎出没的山林,想要向老农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是,当老虎真的出来的时候,裴旻却害怕极了,丢下弓箭转身便跑。

或许是因为这次的经历给裴旻留下了极大的阴影,因此自此之后,裴旻再也没有射虎了(《唐国史补》:“旻跃马而往,次丛薄中。

果有一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

旻马辟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

自此惭惧,不复射虎”)。

虽然裴旻在射虎的故事上留下了笑话,但是对于他的剑术,人们是不会有所怀疑的。

在《独异志》中就记载过裴旻舞“剑舞”的经历,他持剑起舞,只见“走马如飞,左旋右抽”,突然间“掷剑入云,高数十丈”,随后从高处落下的剑,裴旻竟然能用剑鞘接住,使其直入鞘中,令人震惊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文静:唐朝最惨开国名将,最后被满门抄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文静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的开国李渊在末期于太原起义,这时候的李渊还想不到自己以后会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能够建立唐朝,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家族势力,在李渊征战四方的时候,李家的宗亲几乎全部出了力。 不过要说李唐的开国功臣,李世民肯定是首屈一指的。李世民发动了后,成为了皇帝。在李世民在位期间,他创建了,这个排行有失偏颇,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帮过李世民的。 除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外,唐朝依然有很多开国功臣,很多人都没有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现如今看到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排在最后一位的,秦琼对唐朝的贡献是的,他之所以排在最后一位,原因就是玄武门之变他没有给李世民出力。这样看来,李世民让秦琼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唐朝最惨的开国功臣是谁呢?此人就是刘文静,相信现如今的人们对这个名字是比较陌生的。他没有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行列。那么刘文静为唐朝立下过什么样的功绩呢?刘文静的父亲在隋朝时期就是官员。 到了刘文静这一代,他依然成为官员。虽然刘文静是在李渊手下工作,这时候的刘文静就知道李渊有征战天下的野心。只不过此时还没有显示出来。此后李渊在太原起兵,这时候的刘文静充当了李渊的谋士。 李渊虽然起兵,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首先面对的就是突厥,不过刘文静给李渊出了一个计策:“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面对这样的计策,李渊听从,并且付诸行动。 在此之后,刘文静一直为李渊出谋划策。唐朝建立之后,刘文静获得了免死的特权,在当时只有三人有这种特权,分别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这样的特权足以说明刘文静的厉害之处。不过刘文静有了免死特权之后过得并不太平。 皇帝想要杀死一个人,肯定是易如反掌的。其次刘文静的免死只有两次,超过两次是没用的。刘文静领到了免死铁券,可是在这之后一年,事情就发生了,刘文静被诬陷谋反。那么只剩下一次免死的刘文静会是什么结果呢? 武德二年,刘文静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这时候的刘文静已经没有了免死铁券。此时的刘文静明白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临死前说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那么刘文静真的想要谋反?不可能,当时诬陷的人是裴寂,换句话说,就是李渊想要刘文静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名将李光弼是契丹人?李光弼的生平事迹介绍!

名将是契丹人?李光弼的生平事迹介绍!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一代名将,曾率军平定,还镇压袁晁起义。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清楚李光弼并不是,而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酋长,后来在战争中牺牲。李光弼为大唐立下盖世功劳,但也遭到鱼朝恩等人的嫉妒,最后愧恨长逝,结局令人感到惋惜。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李光弼的话,正好可以通过下面的文章认识下李光弼,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边地民族慕风向化,纷纷表示归顺,加上唐朝推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因此许多少数民将领为朝廷效力,也就是所谓的“蕃将”。但谁也没有想到,唐朝爆发统治危机时,有一位来自契丹的蕃将,为唐朝“续命”上百年!不过此人的下场却有些悲惨,被宦官迫害,郁郁而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就是唐朝的“中兴名将”李光弼!别看李光弼,其实他是契丹人,“其先,契丹之酋长”。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在时归顺,后来做到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别看李光弼是“官二代”,但他年少时就很努力,一边习武,一边学文,“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汉书》”。 少年时期的李光弼投身军旅,屡立战功,在王忠嗣的麾下备受赏识,“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后来王忠嗣甚至对属下说:“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缺少良将,在的推荐下,“以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率领五千孤军在河北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 但是由于瞎指挥,致使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失守。李光弼率军赶赴灵武,之后奉命坚守山西太原,继续与叛军作战。太原之战中,李光弼兵不满万,却与十万叛军对抗,最终以少胜多,“斩首七万级”,对扭转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之后,李光弼又参军参与邺城之战,由于朝廷的错误决策,导致失败。 九位节度使中,“独光弼整众还太原”,之后朝廷加封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全权负责指挥与叛军作战。在之后的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率领少量军队,与展开较量。身为三军统帅的李光弼,在交战时激励士卒,最终唐军再次获胜,“斩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军资器械粮储数万计”。 762年,李光弼因战功被封为临淮郡王。此时浙东一带又爆发了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一度发展到20万人,对唐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朝廷急忙调李光弼率军前往镇压,李光弼经过十几次战斗,就把起义军打败,活捉袁晁。朝廷增加李光弼的食邑,“与一子三品阶,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立下了大功,特别是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史书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室再造,李(光弼)、郭(子仪)之力也”。郭子仪虽然名望超过李光弼,但军事才能不如李光弼。郭子仪最后高寿善终,但李光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战功卓著的李光弼遭到了宦官们的陷害,因此他一直留在徐州,不敢去长安,即使下诏,李光弼也没有离开徐州。时间一长,部将也开始对李光弼产生不满,“光弼愧恨成疾”,最终在764年郁郁而终,时年57岁。临死前,部将们询问后事,身为孝子的李光弼说道:“吾淹军中,不得就养,为不孝子,尚何言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