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陈连升是什么人?鸦片战争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鸦片战争中第一个的少数民族将领——陈连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湖北恩施自治州,市中心的硒都广场上,屹立着一座雕像:一位英雄策马执剑,威风凛凛,马的嘶鸣声与战场上的厮杀声如在耳旁;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虎门沙角炮台,也矗立着一尊英雄雕像:英雄仗剑而立,,剑已出鞘,那份杀敌的威武尽显,这两尊雕像雕塑的是同一位英雄,人民没有忘记他,他的名字叫陈连升。

四十年(公元1775年),湖北鹤峰邬阳关,陈连升出生在深山之中的一座吊脚楼上,这个孩子的到来,让这个土家族家庭洋溢着一片喜庆,婴儿的父亲望着东升的旭日,给孩子起了名字——陈连升,寓意步步高升。

父亲可能不会想到,多年后,他的儿子陈连升确实步步高升,成为一名军营里的将军。

稍长一点的陈连升一边读私塾,一边随父亲打猎,体格强健的他还被一位武艺师傅看中,收为徒弟。

陈连升练得一身武功,却并没有到处惹事生非,在他的脑海里,练了功夫是要当英雄的。

十七岁那年,陈连升被一位地方官看中,问他学武艺想干什么?陈连升毫不犹豫地答:“做那样的英雄!”地方官惊叹不已,此后,陈连升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而像岳飞那样保家便成为他一生的志愿。

从军后,陈连升参与过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及湘粤少数民族的起义,官职一升再升。

虽然军功在身,却他深感百姓生活不易,为自己一直未能造福一方而愧疚。

当被调往广西左江镇任都司时,他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

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成了陈连升的上司,不久后,林则徐就召见了陈连升。

两人一见如故,对为民谋福,为官之道,军情政事等话题进行了一番长谈,陈连升不是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他的见解与林则徐,林则徐记住了这位土家族军官。

1838年底,已经升任广东增城营参将的陈连升受林则徐急调,赴虎门前线保卫海防,这一年,陈连升已是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林大人的禁烟主张早已耳闻,对虎门面临的形势更是心知肚明,他却依然毫无畏惧,他知道,这是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也正可实现自己保家卫国的愿望。

陈连升随林则徐赴虎门后,一直协助林大人禁烟、销烟。

林则徐果然没有看走眼,陈连升不仅办事妥当、有头脑,还满怀一腔爱国热情。

后,中国人士气大涨,而英方利益受损,不断前来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还有陈连升等人一起分析形势,讨论应对措施,一致认为为了防范英军来犯,须将防线推到官涌山一带,在这里加强防务,积极备战。

于是,陈连升被派往最前线——九龙官涌,担任参将。

官涌山位于九龙尖沙嘴北边,如若守住这个山头,就可控制一大片洋面。

陈连升到任后,加紧修建工事,安装火炮,日夜备战。

果不其然,1839年11月3日,英军迫不及待地前来挑衅。

在虎门外的穿鼻洋,被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抗击下,没讨到便宜仓皇败退。

第二天,便退而攻打九龙官涌。

从4日到13日,10天的时间里接连攻击六次。

但不管正面攻击还是企图从侧面包抄,不管是偷袭还是炮攻,英军每次都被陈连升的守军击退,从而驱逐出尖沙嘴。

六战六败,打得英军士气低沉,我军人心振奋,陈连升成了百姓心中的战神,英军眼中的仇人,特别是英军的谈判代表义律,对陈连升更是恨到了骨子里。

此番胜利后,陈连升升任三江口副将,调守虎门沙角炮台。

沙角炮台位于虎门南端的沙角地域,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战略意义重大。

陈连升深感责任之重,不敢有一丝粗心大意,一到任就积极布防,带领官兵加强演练、巡逻,添置大炮,埋设地雷,严防以待。

老将陈连升坐镇水沙角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坐镇靖远炮台,防线布控完备,看起来一片大好情势,却瞬间急转直下。

由于虎门一带布防严密,英军根本撕不开一个口子,想攻下广州的意图便落了空,但随即集结多艘战舰沿海岸一路向北,鸦片战争由此爆发。

当时的沿海地区,除了广东布守严密,其余皆是防备松驰,,英军轻轻松松攻占定海,到1840年8月,已然到达天津大沽口外,逼进京师,速度之快,让人乍舌。

皇宫里的帝得知消息,吓得惊魂失魄,一改主战的态度,派出琦善与英国人议和,同意英方提出的通商和惩办林则徐的条件,让英舰撤回广州。

随后琦善接任林则徐之职,一边与英方谈判,一边命虎门减兵撤防。

陈连升没有话语权,手上的兵士也少得可怜,但他的决心更加坚定,防守国土的职责决不能因此松懈。

战争来得比预想中还要快。

当琦善一心一意与英方谈判时,英方却已急不可耐。

1841年1月7日一大早,英军派出大小战舰二十余艘,突然向沙角炮台发起猛攻。

陈连升指挥将士向敌舰发射火炮回击,敌舰难以靠岸;企图登陆的英军却遭遇阵地前沿的地雷,无法靠近。

沙角炮台的官兵总共六百余人,还不到英军的半数,而炮台的火炮总数也只有30多门,远不及敌军的近百门火炮。

陈连升也知道,指望琦善派援兵是不现实的,而处在后面防线的靖远炮台的关天培将军,手下也只有数百名官兵,即使有心也无力赶来支援;更让人心塞的是,士兵们向炮膛里塞的火药,都是掺杂着杂质的劣质炮弹,威力远远不够。

现在,唯有拼死力战! 然而关键时刻,汉奸出现了。

正面攻击不下,英方改变策略决定绕到沙角山后面登陆,对我军阵地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路,就是汉奸带领的。

本来就危急的形势更加严峻了,陈连升与兵士腹背受敌,就是劣质弹药也。

敌军逼近,陈连升跨上战马,高举利剑,大声疾呼:“中国的土地,绝不能任夷人蹂躏!”说罢,冲入敌军中。

官兵们随即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陈连升官兵们的气势让英军胆颤,然而长刀终究抵不过枪弹......在杀死几个敌军后,陈连升将军不幸中弹跌下马来,壮烈牺牲,他随军的长子和次子绝不投降,杀敌到最后一刻,同时阵亡。

沙角炮台的兵士阵亡有二百余名,受伤被俘者达几百名,却无一人投降。

参战的一个英方军官后来承认,凡亲眼目睹过中国人在此次交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都不会把中国人当懦夫看。

就连陈连升的战马,后来被英军掳至香港,也丝毫不屈服,不让人骑,不思饮食,望着北方悲鸣不己,一年后,这匹马最终饿死在香港。

人们称其为“节马”,在沙角炮台为它铸起一座雕塑,永远和它的主人——陈连升将军站在一起! 血色夕阳下,沙角炮台的战斗悲壮地结束了。

英军惦记着多次打败自己的陈连升,特别派兵找到陈连升将军的尸首,残忍地碎尸,抛入大海。

他们根本不懂,为了保卫国土,抗击敌人,陈连升将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头可抛,血可洒,尸体可碎,可中国古往今来的英雄们的爱国之魂又怎么会被斩碎?!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民族气节又怎能被斩断?! 陈连升将军,成为近代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也是鸦片战争中第一个以身殉国的将军,他为鸦片战争写下了壮烈篇章,一百多年来,受到人民的敬仰! 陈连升将军壮烈牺牲仅14天后,琦善就与英方拟定了《穿鼻条约》,条约上赫然列明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赔款600万银元;19天后,即1月26日,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

随后,英军一路北上,关天培、、陈化成等将军接连殉国。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它就像一把利刃,刺穿了华夏大地,中国人民走进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富豪猗顿:中国历史上靠白手起家暴富的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世界级的大富翁,他们或因贪致富,如、,或依靠皇权致富,如、梁冀;或抢劫致富,如石崇、;或弃官从商致富,如;或因祖上留下巨额遗产致富,如巴郡寡妇清。他们用较短的时间,积累的财富动辄百万乃至千万亿万,其致富积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于中外皆属罕见,在这些富翁界闪耀的名星里,生于时期的猗顿,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其本名反被人们忘记了。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史载他“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都不行,不是务农的料。就象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学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关系、没有门子找不到工作,上了半天大学,你再翻回来让他回家和父辈一样种地养蚕,要力气没力气,要心情没心情,一是干不下去,二是干不好。但猗顿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他的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穷则思变,拜师求教。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大学毕业后当公务员当然是第一首选了。但由于时机不对,当不了国家干部,难道就自甘堕落不成?对于一个有志气的青年来说当然不会,于是自主创业成为第一选择。猗顿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上进心极强的有为青年,懂得“穷则思变”的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愿意一辈子受穷,终生贫贱?但下决心自主创业试图脱贫致富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难了,选什么职业就是第一个大难题。猗顿一直,寻找致富的门路。和其他农夫一样种地养蚕?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不如他们有力气,也不如他们有经验,干什么好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猗顿听说全国首富陶朱公搬到自己家乡附近居住,,连忙“往而问术焉”,问什么术?当然是请教致富秘诀啦!陶朱公是当代财神,岂是那么容易见的。他倒不是,而是隐居于此,做人低调,不想见客。猗顿就象时的三顾茅庐一样不厌其烦地拜访陶朱公,终于感动了“上帝”,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牸原意是母牛,引伸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陶朱公不愧是经商的鼻祖,一眼就看出了适于猗顿经营的产业:畜牧业。猗顿家境贫寒,不适于干本钱大的行业。而畜牧业本小利大,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根据“鸡生蛋、蛋生鸡”滚雪球的原理渐渐繁衍壮大,日久定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一言点醒梦中人,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迁徙西河,在土壤潮湿、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山西猗氏南部开始了他的养殖计划。猗顿毕竟是个文化人,与其他牧民不同,他很快钻研出放牧的诀窍,摸索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到养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猗顿率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大干快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骡群,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勇闯“致富冠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猗顿并没有在陶朱公指点的畜牧业上停滞不前,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富有的养殖专业户,雄厚的原始资本让他,他把眼光投向了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制盐贩盐,而他饲养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贩盐运输工具。干什么钻什么,猗顿在盐业这一行又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了出盐时间,非但如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猗顿把盐运到西域,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器,顿时眼光一亮: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猗顿就成了珠宝业的行家里手。《淮南子·汜论训》记载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记载说:“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此时猗顿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赞比王公,名驰天下”,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两千四百多年过去了。但猗顿的白手发家经历仍然给我们尤其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学子们以很大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每个学有所成的学子跟猗顿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丧失斗志、失意落魄、不满现状、天天唠叨抱怨生活的不公并不能换来致富机会,生活逼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试图成为创业的能手。还是学学猗顿吧: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肯于学习并学得真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富翁;从小事做起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干一行钻一行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勇于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成为大富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唐诗人卢仝为人不羁 穷诗人如何成一代宗师?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