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还原史上真实张飞:能文能武的美男子?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随着高陵被确认,彭山莲花村一些村民称当地有墓后,阆中张飞墓葬是否真身、张飞头颅何时“回家”等悬案,也成了网友们时下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于张飞墓之说,民间流传版本诸多,有人称在张飞的出生地河北省涿县;有人称在重庆云阳县;还有人表示张飞墓就在阆中“工作”过的古城西街的汉桓侯祠等,到底哪里是张飞墓地所在呢?前日,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刘先澄称,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

对此,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认为,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一说不应该有争议。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刘先澄表示,张飞其实是个能文能武的“儒将”,其书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是三国时流行的“八分书体”的代表。

怎么回事?历代在史书中描画的张飞的鲁莽形象有误吗?揭开事实真相,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张飞。

追根“探访”猛张飞是能文能武的美男子? 张飞塑像奇特,民间赋予帝王待遇 在阆中汉桓侯祠前,有一根“丈八蛇矛”和一面“战鼓”,相传,这是这里的镇祠之宝。

在张飞庙里,张飞的形象却令人惊奇:一尊高达4.5米的张飞文身帝王塑像,张飞身穿黄袍、头戴皇冠、正襟危坐、文质彬彬,塑像前站着文臣马齐、武将张苞,更衬托出张飞的威严。

张飞文身帝王塑像最早塑于何年,现已无法考证。

在人们印象中,张飞是一员目不识丁的武将。

但在阆中张飞庙中,张飞为什么当了“帝王”?张飞 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刘先澄分析,追谥张飞为“桓侯”,民间一般老百姓是分不清王、侯的,并且在清代年间,当地道台上书,称颂张飞保境安民,嘉庆皇帝遂封张飞为“桓侯大帝”,这可能是阆中百姓将张飞塑成帝王像的原因,但张飞“称帝”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蛇矛作笔,猛张飞是位书法家 人们眼中,张飞一定是勇猛的战将。

实际上张飞的能耐不仅如此,《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他还能写诗,会画画。

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他还是一位不错的书法家。

《三国志》记载:当年张飞以少胜多,把曹操名将张郃打得大败。

因胜利而喜悦,他当即便以石代纸,以丈八蛇矛作笔,在八濛山上书写了“立马铭”两行隶体大字,以示记功勉士兼羞曹军。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电视台经常出现的一则电视广告,威武勇猛的张飞挥舞手中的丈八长矛,高唱:“濛山酒,喝一口,精神抖,单枪匹马战张郃……”也唱出张飞当年战张郃的故事。

据时期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载:“八濛山,(渠)县东北七里,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其上,故名。

”渠江环其三面,自北向东转南而去,上山一条小道,仅容一人一骑,南面是悬崖峭壁,山势险要。

传说,张飞打败曹操手下名将张郃之后,洋洋自得,用丈八长矛在八濛山石壁上凿两行隶书:“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即后世传诵的“八濛摩崖”,又叫“张飞立马铭”。

那么,这块有史有记的张飞所书的“立马”石碑现在何处呢?如今在阆中市锦屏山碑林就有一块。

至于张飞为何有“文气”,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刘先澄说,历史上的张飞本身就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儒将”,猛张飞根本不是“莽张飞”,他的书画在当时也很有名气,还是三国时流行的“八分书体”的代表。

慈眉善目、没有胡须,张飞可能是美男 要说张飞的长相,影视剧中形象实在和美搭不上半毫。

然而,2004年文物部门在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的一个石人头像,使一些专家学者对三国名将张飞的外貌,产生了新的看法。

据说,该石像大约高四米、宽三米多。

当地人传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张飞,在当年张飞扎寨处专门雕塑的。

该“张飞”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竟没有一根胡须,与《》和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张飞形象大相径庭。

四川省文物研究所曾专门为头像做过测量和鉴定,发现该石像的确建于唐代。

对于它是否就是张飞,虽然考古专家没有给出答案,但该石像的发现,使人们对张飞的真实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证。

《三国志》里对刘备“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美髯公”、“相貌堂堂”等均作过比较详细的描述,独独对张飞的长相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正因为这样,也就使罗贯中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在《三国演义》里,他对张飞的形象不惜笔墨大肆夸张,说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活脱脱就是另一个钟魁。

而在戏剧里张飞不仅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更给张飞增加了一张黑脸,这完全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

张飞有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后主刘禅。

能够当上皇后,在讲究后妃美貌的古代,她们的相貌至少应该算是不错的。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她们的父亲、张飞本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由于缺少正史的记载,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还是简阳张飞营山张飞,哪一个才是张飞真实的相貌?这是一个待解之谜。

史料记载 张飞喜好画美人、写草书 多年前,邓拓在《由张飞的书画谈起》一文里说:“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也不少,如、张飞等”,有位读者看了,去信问说:“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长坂坡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人物,怎么也会是书法家呢?”对于这样的疑问,邓拓引了几本古书中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来佐证。

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时期梁人陶宏影的《刀剑录》。

他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

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

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人于吴。

”这个《新亭侯刀铭》便是张飞的书法作品。

《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中记载顺庆府渠县八濛山的故事,刘继兴认为,《蜀中名胜记》的作者是明代文献学家、曾任四川右参政的曹学,此人当时既有文化地位,又有政治地位,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清代人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引自《方舆纪要》上的话也说:八濛山“山下有勒石云: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立马勒石。

盖张飞所亲书也”。

明代的《丹铅总录》中,也有一条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

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

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

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宙威名丈八矛。

江上祠常严剑珮;人间刁斗见银钩。

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

“飞所书也”,说明这个铭文是张飞所书。

青年时代曾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冲天之志,没想到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张飞替他真正做到了。

元吴镇《张翼德祠》诗作云:“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

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

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

”意思是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著名的书法家——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像都比不上他。

在古代,书画往往不分家。

张飞不仅书法作品甚佳,而且还很爱画画,尤其喜欢画美人。

据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张飞的书法真迹尚有存世者,可惜的是张飞画的真迹却至今尚未发现,这也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物探”证实 张飞葬在阆中不应该有争议 张飞墓大致轮廓完好 一直有说法是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但是该说法是从何时提起的不得而知。

四川省社科院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教授说,根据史料记载,张飞在阆中呆了7年,被杀后,头颅被部下带至云阳,被云阳人所葬,但身体没有理由被带走。

综合古代官员安葬制度等,张飞身被葬阆中不应该有争议。

对于阆中张飞墓安葬的是身躯,而重庆云阳县凤凰山上的张飞墓安葬的是其人头之说,阆中文管所长郑勇德表示认同,他还希望,两处张飞庙结为“秦晋之好”,早日将张飞的头和身躯安放在一起,让张飞“身首合一”。

郑勇德说,专家运用“物探技术”对张飞墓地进行了全方位“物探”,经探测后根据地磁场反映数据,对墓地结构勾勒出大致轮廓,初步判断:墓地内的墓穴有墓门、墓道、左右耳室、墓室等结构。

同时探明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反应”,测定墓道口有“扰乱”现象,证实了40多年前一群人掘墓时留下的痕迹;另一处“扰乱”点在墓中的东北角处,有早期(明清)“扰乱”现象。

郑勇德说,张飞墓地历代备受重视,而现代物探技术证实张飞墓地除了两个“扰乱”点外,一切原貌尚存,充分证实了张飞墓完好无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杀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全家的真实动机

第二天,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百家讲坛》 《大明疑案——李长善灭门之谜》网络配图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功勋卓著,、、、胡大海,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是在600多年以后,依旧在被世人熟识和传诵。 而在朱元璋的功劳薄上,排在最前列的就是韩国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度身居宰相高位的头号大功臣,最后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76岁已经年逾古稀的李善长,至死也许都没弄明白,压在他脊梁上诸多罪名的虚实与真假。 曾几何时,李善长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不止一次地称赞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就是这位“在世萧何”形影不离地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把朱元璋从一个草莽一步一步地推上了权力的顶峰。朱元璋每一步成功的背后,都能看到李善长的身影。网络配图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荣耀至极。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善长,除了在关键时候,李善长忠贞不二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朱元璋一步步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从投靠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到大明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都配合默契,相互信赖,对朱元璋交办的事情李善长无不,不敢有丝毫怠慢。然而,就在李善长受到皇帝给予的莫大荣耀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朱元璋不太信任李善长了。因为李善长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皇帝的权力。所以朱元璋就撤了李善长的丞相职位,而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 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他为驸马都尉。朱元璋这个女儿虽然是皇帝的女儿,却根本没有大小姐的脾气,特别守妇道,对李善长尊敬如父。李善长荣誉达到了极致。可是这一下,就遭到了同僚们的嫉妒。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就从此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陛下病了十几天不上朝,你连问都不问一句?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也太不像话了,一生气,就扣了李善长18000石奉禄。史书说,“帝始微厌之”(《李善长传》),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网络配图 在傅小凡老师看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谋反,还是擅自带兵,如果其中有一件是真的,都是灭门的大罪,然而通过推理,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无法令人信服。对于这样的无力指控,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 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理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说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所谓“填星”就代表大臣,“犯灵台”就是要遭灾了。意思是说,将要有大臣遭灾了。这一下,朱元璋心想,杀李善长可是天意。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杀李善长的借口。就这样一声令下,把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满门抄斩。 当李善长被杀之后,太子对父亲朱元璋说,父皇啊,您杀人太多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他说这个和气,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气,而是大自然之间和社会中的生命的能量。朱元璋听完之后没吱声。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乞丐帝王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乞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大业,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新朝代的出现和发展,他就是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他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经常通过给地主放羊来求温饱。十七岁的时候,朱元璋因为父亲、母亲和兄长相继出事,觉得在红尘中了无牵挂的他去了皇觉寺出家,后来由于在寺中出家的生活并不好受,经常要忍饥挨饿,所以他便走上了在全国各地流浪乞讨的生活。这种生活维持了三四年之后,在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在公元1354年的时候,他分兵南岳定远,招降了当时一个山寨中的壮丁3000多人,从此之后他在农民起义军中的到了重用。在公元1356年,朱元璋占领东南重镇集庆,改名为应天府,被封为江南行中书。他控制了当时安徽东部和江苏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还拥有一支10万人的大军,成为了当时洪金洲内部一只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正是由于这支军事力量的组建,才为后来朱元璋起义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公元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张罗了一些有才能之士,比如刘基和宋濂,这些人在朱元璋开拓建明事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朱元璋还获得了东南地区地主阶级的支持,这些人的支持保障了朱元璋军队的经费。后来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公元1358年的时候,由于他在政兴建水利设施、预防洪涝灾害,使得农民田地大丰收,所以朱元璋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爱戴,农民的生活也比较安定了,军队的储备粮也有了充足的储备。这个时候,陈友谅率领军队攻占了太平,后来在江东桥败给了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军队又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公元1365年的时候,朱元璋开始向各地的起义军发动攻击,经过几场战役之后朱元璋收复了广东、福建附近地区的大部分领土。 后来在公元1367年12月的时候,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定国号为明,改年号洪武,定都应天府,大明王朝正式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而朱元璋也以一个乞丐皇帝的身份成为了我国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