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要做好一件事情都很难。
特别是需要许多人合作的事情,尤其难。

最痛苦的,是一个聪明人面对一群猪队友,那种无力吐槽、无处哭诉的感觉,相信今天许多人都体会过。
但是,事情还得做。
你不动手,麻烦不会自己飞走。
抗倭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个中层干部,面对重重困难,不气馁,不退缩,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拉出了自己的队伍,打响了一个国际品牌。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窜至浙江慈溪,进攻龙山所。
明军一万多人前去迎战。
明军总兵力是倭寇的十几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歼倭寇。
但是熟悉明军战斗力的倭寇却毫不在乎,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个头目分别率领,主动进攻明军。
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明军各部迅速崩溃,四散奔逃。
一名刚刚上任的年轻参将怎么也无法让部下不逃跑,于是自己跳上一块大石头,连射三箭,把三名敌军头目都射死了。
正在逃跑的明军见状,就又跑回来集合。
倭寇士气受到打击,就退去了。
网络配图 这名三箭退敌的参将,叫做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
他出身于世袭的将门世家,17岁就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3年升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的备倭防务。
两年后他被调到浙江,1556年被任命为宁绍台参将。
他刚刚上任的第一仗,就是上面的龙山所战斗。
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正式面对倭寇,此时他还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
虽然戚继光本人依靠神奇的箭法获得了名声,但是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明军的腐败无能让他深感震惊。
在其后的几次战斗中,戚继光的部队虽然表现得比其他部队好,但是素质终究不高,又不听从指挥,无法打硬仗,所以始终不能按照戚继光的预想那样彻底歼灭敌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板再有想法,下面的团队不行,终究还是做不成事情的。

这使得戚继光萌发了自己训练军队的想法。
他向等上司请求,给他3000士兵进行训练。
上司最先给他配备的,还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杂牌老兵。
戚继光不喜欢这些兵,希望能够在浙江就地征兵,让他从头开始训练,三年以后一定能够御敌作战。
戚继光的同僚听了他的想法,都。
有人说,抵御倭寇自然有总督、巡抚们来主持,我们管那么多干什么?而且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听说倭寇是可以消灭的。
只有等他们劫掠够了离开时,我们就去海上追击一下,或许可以将功折罪,还可以从中渔利不少呢。
戚继光面对这些聪明绝顶的猪队友,不禁喟然叹息,但还是忍不住反驳道:“能工巧匠能够把无知觉的生丝精炼为熟丝,我们将官却不能把有知觉的民众训练为能战的士兵,岂不是比普通工匠还不如吗?面对他们不惭愧吗?而且每次都等倭寇劫掠够了再象征性地追击,我们作为军队,怎么能够保障人民的安全?对付倭寇,如果不能将其大创尽歼,那么就无法杜绝他们再来。
”于是,向总督胡宗宪呈上训练浙江本地人当兵的建议书。
网络配图 胡宗宪读到建议书,地把它扔在地上,说:“浙江人要是可以训练,我自己早就练了,还等你来动手吗?”过了一会儿,又让手下人把信拿起来重新读,说:“这件事别人应该都已经听说了,我要是不同意,他们可能会把以后的军事失败归咎于我。
我姑且让戚继光练兵吧。
”于是给了他3000绍兴兵。
这些兵经过戚继光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军容严整,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问题仍然不小。
他们内心十分畏惧敌人,进攻的时候,离敌人近了就退走。
如果敌人退了,他们又追,敌人回头抵抗,他们就又退走。
说到底,还是怕死怯懦,不能进行硬碰硬的短兵相接的战斗。
而且这些兵有时还妄杀平民甚至战友的首级来虚报战功。
戚继光最终对这些绍兴兵也失去了信赖,决定要自主招募新兵来训练。
他听说义乌地方为了争夺矿山资源,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
双方均有几千人参加,最终义乌本地的农民、矿工把外来的永康等县的开矿者逐走了。
戚继光发现义乌人在械斗中表现出了、勇敢剽悍的战斗精神,于是便向胡宗宪要求去义乌招兵。
这回胡宗宪很快就答应了。
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来到义乌,在县令赵大河的帮助下,一共招募了4000多人。

他招兵是有标准的:凡是那些脸皮白净、行动伶俐、看见官府的人也毫不顾忌的人,都不要。
因为这些人都是城市的油滑之徒,关键时刻靠不住,会开溜,而且还会拉着其他人一起溜。
万一被上司抓住,他们又有足够的口才嫁祸于他人。
所谓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
这种人在军队中,不但不能作战,反而会起到瓦解军心的作用。
戚继光大概此前早已被这种人折磨得不行了,感受非常痛切,所以宁缺毋滥,坚决把这种人剔除。
他要的是那些黑大粗壮、皮肉坚实的乡野老实之人。
这样的人才好指挥,能打仗。
把兵招来之后,戚继光就对这些人进行了思想教育,鼓励他们为供养他们的百姓提供保护,努力杀敌。
然后严明纪律,教士兵们识别旌旗金鼓等不同指挥信号。
再就是练武艺。
戚继光一再强调要学战场上实用的“真艺”,反对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法”。
网络配图 这个队伍,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这是戚继光自己挑选材料、自己精心打造的一柄护国利剑。
它后来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
戚继光治军的方法,也被后来的许多军事家所借鉴、继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的。
为了对抗,曾国藩在湖南老家办团练武装。
他,本来不懂军事,完全就是靠读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而组建的部队。
最后,我们知道,他的湘军大获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最传奇的帝王:光武帝刘秀靠一根棍子建百万雄兵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光武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历朝历代所有中,开国皇帝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然而反是都有例外,比如说今天的这位皇帝,他的人生用开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靠一根棍子建立,天降陨石助其灭几十万大军,这个人就是光武帝刘秀。 三无青年刘秀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父亲是刘钦,乃汉朝宗室大臣,八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玄孙,然而刘秀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在刘邦之后,因为的出现,汉室人员庞大,在众多的汉室宗亲里面,刘秀也不能算是优秀的一位,再加上刘秀的哥哥,刘秀就更加显得毫无优势了。 刘演常以刘邦自居,大概有英雄天下的气概,再加上当时的刘秀最大的愿望并非夺取天下,而是种田,因为他认为种田能够养活自己,成年后的刘秀回到老家,之后刘秀终于他实现了他的梦想,回家种田,成为了一名自力更生的农民,还顺带做做生意,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 跟随哥哥起义 哥哥刘演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欲图大事,当时西汉虽说已经混乱,篡权之后,天下纷争不断,刘演也想着通过起义来建立自己的势力,结果惹怒了朝廷,还连累了刘秀,虽说他选择了逃跑,然而还是被抓,从牢房出来之后,刘秀在哥哥刘演的游说之下选择了造反,可是造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钱没人没兵器,据说刘秀起事之时,把自己的马匹给士兵用,自己骑牛。 天降陨石助其灭40万大军 在西汉末年所有的势力中,刘秀一支可以说是最弱的,为了生存他选择了加入“”,在一群草寇之中,刘秀依靠自己的知识,竟然发展成了最为厉害的人物之一,引起了天下人注意,其中就包括了王莽,于是乎就召集了40万大军来围剿绿林军,当时刘秀手下只有几万人,面对40万大军的进攻。 一个个都吓得屁滚尿流,,就在这个时候刘秀站了出来,他在城内征集士兵,竟然凑出了两万人,就在双方对垒之时,上天掉下了陨石,这些陨石直接砸向了王莽大营,此时,40万的王莽大军彻底崩溃了,大家都慌不择路,在逃跑时光踩踏和淹死的人就有几万人,最后王莽被杀了。 哥哥被杀,刘秀辞官 在王莽被杀之后,刘演也被杀了,原因也简单,那就是刘演的势力太大,朝廷必定要除去他,此时的刘秀面对哥哥被杀,按照道理来说应该继续造反,然后他选择了辞官向皇帝示好,皇帝看到刘秀如此的忠诚,就说赏你一根节杖,去河北替天巡牧吧,皇帝的初衷是为了杀掉刘秀,因为河北当时民风彪悍,到处都是强盗,如果刘秀去了河北,不出几天必定被杀。 成河北最大势力 各路诸侯都已经磨好刀了,就等着刘秀到,刘秀吓得连各大城的城门都不敢进,带着随从在城外露宿,拿着皇帝赏赐的象征着无上皇权的棍子,心里想到:“要是能给我一些人就好了。”结果河北的豪强都主动的找到刘秀,愿意跟随刘秀。 就这样,刘秀建立了,刘秀灭掉了河北最大的势力,成了河北最大的势力,不到二十个月的时间,刘秀建立了百万大军,成了天下最大势力。 成零差评皇帝 依靠这些兵力,刘秀成了东汉皇帝,汉朝到了刘秀手上,已经是满目苍夷了,然而刘秀短短几年间的时间,就让人口达到了两千万,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刘秀建立的东汉都是很强的,尤其是刘秀统治期间,而刘秀也成了历史上唯一零差评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于谦:带兵上阵,制造一场战争奇迹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一代文臣,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带兵上阵,创造一场战争奇迹。 在的统治的时期,明朝的朝政被宦官王振把持着,也不是说朱祁镇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只是个还不懂得是非曲直,喜欢一意孤行的皇帝。王振虽然是个,但是也想要统帅,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就在这时,明朝正和蒙古大军激战,王振找准机会,怂恿朱祁镇亲自挂帅出征。一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战场上刀剑无眼,皇帝身为一国之君,一旦在战场上出现意外,这个国家就要乱套了。 可是,喜欢意气行事的朱祁镇就真的听了王振的,决定。结果没有作战能力的朱祁镇,土木堡之战被蒙古大军打败后被俘虏。这朝堂上彻底没了皇帝,就是美丽主心骨。一国之君被俘,一众将领被杀,二十万大军都被蒙古打败,可想这是多大的耻辱。蒙古军更是一路逼近京城。 京城里的官员们彻底慌了,这是要灭国的征兆啊!要将士没有,都被土木堡一仗打完了。要将领没有,差不多都死在了蒙古。皇帝成为蒙古的阶下囚,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很多大臣都看不到希望,纷纷主张不如求和,赶紧迁都逃命。 这个时候没人愿意接受这个烂摊子,可是于谦站出来了,于谦知道想要收拾这样的残局并不容易,可是如今除了他,没人愿意做这样看似必输的事。于谦决定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认为这是臣子的本分。首先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民心,力保郕王称帝,让朝堂有了主心骨,谁要是敢替迁都,敢主张逃命,直接杀。并且不断鼓舞朝臣将士,稳定了京城的民心。之后更是开始囤兵囤粮,将京城和附近地区能用上的兵都集结了起来,虽然多为后勤兵,兵力堪忧,但是也集结了十万大军。 蒙古大军看到明朝一系列的措施,开始以朱祁镇的性命相要挟,如果于谦敢用兵,就敢杀了朱祁镇。于谦却没有被吓退,直接回绝说:“社稷为重,君为轻。”这句话直接断了蒙古的后路,也断了自己的后路,此战必须赢。之后将京城的城防布置的如铁桶一般,直接带领将士出门迎战蒙古大军,只要是将士敢退,立马斩杀,一时之间军心大振,人人都想着这是一场背水之战。 十万大明残兵对阵蒙古二十万精锐,在京城内设下埋伏,杀蒙古大军措手不及。蒙古大军决定撤退,可是于谦下令以炮火猛烈攻击,杀敌万人,蒙古军首领只能下令部队从京城仓皇逃脱,几天之内于谦排兵布阵将蒙古大军扫除干净,将明朝从灭国的漩涡中拯救了出来。 于谦虽是一介文人,在众臣都不敢出面迎敌的情况下,敢于以一己之力一挽狂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堪称战争的奇迹。他是忠臣,虽然将皇帝的性命抛掷脑后,却是将大明朝的性命继续延续下去。于谦的那句“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相信你一定听过,这句诗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也是于谦的人生态度。于谦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也是明朝难得的治国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