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前秦的崛起:揭苻坚是如何成就一代大帝的?
也是个想做大事的人,但得到之前,做事总难以找到方向,得王猛之后,犹如黑暗中看见明灯,又如德遇,信心十足,做事有了明显的方向感。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苻坚让王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行政挑起来,整肃内部,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典范,为此,苻坚罢掉了原办公室主任程卓,换上王猛。有苻坚的支持,王猛上任后,立刻着手改革,他的改革循序渐进,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分七个步骤: 1、精简现有公务员,废除无用的岗位;2、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公务员;3、大力发展农业和桑蚕业;4、建立信仰,树立礼教;5、发展教育,建设学校;6、树立新道德风尚,表彰忠义节操;7、帮助绝祀的世族承袭香火,使家族道德体系在基层得以传承。改革一定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王猛的改革也是如此,当他的改革遇到阻力时,苻坚出面了,他斩杀一位重量级太子党高官以示自己为改革保驾护航,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整个国家走上良性轨道,开始国富民强。网络配图 王猛用以上七个步骤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国家获得了实效,自己也获得了苻坚和这个国家大部分人的支持,他立刻乘热打铁,将改革推向第二个阶段,这是攻坚阶段,即建立法治。 建立法治,不在于法律条纹的精密,而在于法律的执行,而法律的执行就一定牵扯到人,因此推行法制的最大阻力是“人”,而有资格做这个“人”的只有官员和豪强,因此第二阶段的法制,实际上就是冲着官员豪强去的,这个回合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人头落地,王猛的改革,不是通过触动对手的灵魂,而是触动肉体来推行的。 王猛是道家人士,没有儒家那种“仁义”的温情,信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唯一的准绳就是法。史载:王猛以苻坚的舅舅强德为突破口,将强德当街斩杀,陈尸于市,由于是先斩后奏,苻坚救之不及。 这是和的做派,绝不是王猛,没有苻坚的同意,王猛连敌国来的都不敢擅杀,更不可能瞒着苻坚斩杀他的舅舅,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可能是和王猛、苻坚演了回双簧。网络配图 接下来“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 一连串动作下来,满朝震栗,官场风气为止一变,官场风气一变,民间风气立刻好转,民风由奸猾变得淳朴,道路上路不拾遗,晚上夜不闭户。 苻坚见此,大为感叹:“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由此,王猛一年中连升五级,官至国防部长兼总理,时年三十六岁。内政清明,国家富强,苻坚野心勃勃,开始要武力攘外了。内政靠王猛,攘外也要靠王猛。 王猛有苻坚的支持,先向东北破匈奴,而后向东南攻略的荆州,再向西南攻秦岭,又东扩至蒲阪,声威大振。这时,燕国内乱,慕容垂父子来投,慕容垂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气度不凡,圈内人都知此人是帝王之种,而且苻坚早有图燕之志,也正是忌惮慕容垂才不敢轻易对燕国宣战,此次慕容垂来投,苻坚自豪感顿生,幻想着和慕容垂强强联手,共取天下。秦国的老百姓对慕容垂父子的仰慕之情,也如涛涛江水,见慕容垂父子来投,无不兴高采烈。 王猛自然知道慕容垂对苻坚的杀伤力,因此坚决要求铲除慕容垂父子,但无论他怎样向苻坚进言,平时言听计从的苻坚此次却一反常态,坚决不采纳。网络配图 苻坚如此的行为,大概是因为自己出身氐族的自卑,对汉文化有种莫名的崇拜,知道汉文化中,君主要有宽以纳士的品性,因此将这条条款用到了教条的地步,慕容垂终得以封侯拜将(自大和教条是苻坚的两大缺点,王猛去世后,这两个缺点让苻坚摔得很惨) 自古法家变法都是以强力、果断著称。但同样的,这样的变法也极不稳定,很容易就会出现反弹,苻坚也不例外,经历过的惨败后,苻坚被部下杀死。实在是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绍实力远胜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始终拿不下一代奸雄曹操?
实力远胜,为什么始终拿不下曹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末年,汉室衰微。不少割据一方的诸侯,都开始了自己的霸业之路。但经过长年的征战,中原地区只剩下了袁绍和曹操两个集团。这对儿时便相交的旧友,因为各自利益的需要,终于兵戎相见。此时的袁绍,雄踞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无论是地盘上,还是从实力上,都要远胜于曹操。但令人奇怪的是,袁绍却因为重重原因,没能拿下曹操。 当然,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不过从客观角度上看,袁绍之所以没能拿下曹操,却是因为另外一支力量的屡次侵扰。这支力量名唤“黑山贼”,其领头人,竟然还是的同乡,也是出自常山真定。当然,倒不是说曹操的手段过于高明。只是出没的地方,恰好是在袁绍势力的腹地。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手下最有远见的沮授曾给袁绍提出过一处战略大计:“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 沮授的这个袁绍版“隆中对”,不可谓不高明。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方针,沮授也比曹操早了一年多。从这份战略中来看,、张燕等人才是袁绍要首先解决的目标。就连袁绍手下的谋臣都将张燕看做是心腹大患,可见黑山军的存在,对于袁绍的战略目标是有着多大的威胁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张燕的黑山军,会给袁绍带来这么严重的纷扰呢?首先要解决的是,黑山军出没的范围。据《三国志·张燕传》记载:“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联想到张燕出身于常山郡,可以肯定的是,张燕黑山军出没的范围正是袁绍的腹地冀州。据《太平御览》记载:“犊子、邺人在黑山,常牵一黄犊来邺城沽酒。”在《元和郡县志》中,也曾提到过黑山军的来历:“黑山,在县北五十五里,汉末眭固、白饶等起黑山,聚众十余万,号黑山贼。” 可以看到,黑山军活动的范围,恰好是在邺城、河内等地。黑山贼在这个范围内的数次侵扰,也让袁绍无法真正的统一河北诸郡。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有张燕领导的这一支黑山军在自己的老巢四处作乱,袁绍又怎么会安心的集中精力去对付曹操呢? 说到这,或许还有读者会感到疑惑,黑山军的实力肯定是比不过袁绍的兵马的,那为什么袁绍到最终覆灭,也没能剿灭这支流寇呢?其实也很简单。一方面,袁绍也要受到公孙瓒、曹操等人的势力制约,他无法抽调出大部分人马来去围歼区区一支山贼部队。而且精明的张燕也知道与其他势力联合,共同抵御袁绍,甚至想把他赶出去。据《三国志·张燕传》记载:“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可以看到,张燕曾与公孙瓒联合,一同进攻袁绍的冀州,可惜为后者所败。 另一方面,张燕充分利用了黑山险要的地形,与官府玩起了“游击”策略。而这也是张燕率领的黑山军,能在汉末舞台上活跃这么久的原因。此时的黑山军,无疑让袁绍进退两难。一旦袁绍发兵进攻,张燕就让手下,纷纷躲进深山老林之中。当袁绍外出征战曹操、公孙瓒之时,张燕便会派黑山军进入河北诸郡四处作乱。 就这样,在张燕无心的牵扯之下,袁绍、公孙瓒、黑山军以及曹操无疑形成了一种相持性的状态。直到公孙瓒、袁绍相继败亡之后,曹操顺利占据了整个中原地区,成为了一统北方的霸主。聪明人张燕知道自己无路可去,最终选择了归顺曹操,反而落得了善终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