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房玄龄稳居宰相二十二年,他有什么厉害之处?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提起优秀的宰相,房玄龄是大家嘴边的名字。

的确,他是一个成功的宰相,他的事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妇孺皆知。

房玄龄名叫房乔,字玄龄,与合称为“”,但杜如晦却英年早逝。

之后,他辅佐贤君唐太宗李世民,使大唐一步步强盛起来,是“”的重要开创者与执行者。

李世民一辈子离不开房玄龄,进入暮年,房玄龄屡次请辞,李世民说:“国家久相任使,一着忽无良相,如失两手。

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

” 在李世民的心中,已将房玄龄比作双手。

为了报答这位明君,房玄龄直到生命终结也没有再辞官。

那么,房玄龄稳居宰相二十二年不倒,有没有秘诀呢?遇到李世民这位千古贤君固然是一方面,但房玄龄自身素质起着主导作用,他务实的态度与宽广的胸襟是成功的保障。

要说秘诀主要有三方面: 一,一心为公 一次,李世民让谏议大夫评价几位宰相,他对房玄龄的评价为“孜孜奉国,知无不为。

”这确实是对房玄龄一生真实的写照。

有三件事可以表现出来: 李世民剧照 其一,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南征北讨,打了无数胜仗。

每次胜利后,众将士大都竞相搜刮奇珍异宝,而房玄龄却忙着收录图谱书籍,敌方阵营中如有能臣良将他便倾心结交,推荐给李世民。

中的、虎牢关大破时献计的薛收、与他齐名的杜如晦都是出自房玄龄的推荐。

其二,户部度支郎中一职出现空缺,这个职位掌控全国赋税的统计与调配,十分重要,但对官员的要求也很高。

在没有合适人选时,为了保证这一重要职能的顺畅,高居宰相之位的房玄龄竟然亲自兼任一个小小的郎官。

其三,贞观二十二年,已经病危的房玄龄仍然担心国事,上表进谏,劝太宗停止征讨。

太宗看到表章感叹道:“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 二,谨慎 房玄龄的官当得很谨慎,而且是官越大,地位越高越谨慎。

中房玄龄率先对商议先下手为强的建议,胜利后,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杜如晦、五人为首功,奠定了他在太宗朝的地位。

贞观三年,李世民想拜房玄龄为太子少师。

面对这份荣耀,房玄龄谨慎地推辞了,只担任了太子詹事。

虽然干的工作都差不多,但放着太子老师不当,却当了太子下属,可见房玄龄的。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又一次提出拜房玄龄为太子少师。

这次他不好在推辞,但考虑给太子当老师责任重大,于是上表太宗,请求辞去尚书左仆射这一宰相职务,专心当老师。

李世民下诏又是劝慰,又是鼓励,还略带生气地训斥了几句,老房才以本职兼任太子少师。

但太子少师需接受太子跪拜的礼仪,老房深感不安,犹豫再三,也没敢接受太子的跪拜。

朝中大臣听说后,都称赞他谦虚的美德。

房玄龄越谦虚官越大,进位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李世民还将爱女下嫁到房家。

房玄龄的人生达到了顶峰。

三,本分 这一点作为臣子极为重要,皇帝为了显示与大臣的亲近,可以开个玩笑,套个近乎。

或者许下能够怎样的僭越行为,大臣们可千万不敢当真,必须牢记君臣之道。

房玄龄对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出发前将首都长安托付给房玄龄,并交代均由老房做主。

面对重托,房玄龄并未托大。

有一次,房玄龄接待了一位告状者,房玄龄问他:“你状告何人?”那人说:“就告你房玄龄!”老房略一思忖,对他说:“你一句也不能说。

”吩咐左右,将此人直送前线,由皇帝裁决。

李世民听说老房送来一个告状的,心中已大概知道怎么回事。

预备好了刀斧手伺候,当那人刚刚说出要告房玄龄,李世民将其斩首。

并致书房玄龄:以后这种小事自己决断,别耽误我打仗。

如果老房敢自己处理掉这个告状者,李世民心里势必充满狐疑。

而这样处理,房玄龄虽然挨了批评,但君臣关系安好。

处于如此高位,仍能清醒认识自己应处的位置,仍能如此本分,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

这三个秘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房玄龄一生恪尽职守,孜孜奉过,成为后世宰相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朝宰相张九龄为什么被称为张曲江?

,时期的宰相,的最后一任。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张九龄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保持了开元盛世的最后几年的稳定。 张九龄石像(网络图)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张九龄马上将此事告知了,从而挫败了武惠妃谋立太子的阴谋,稳定了宫廷形势。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张九龄识人,刚见到就断言此人日后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请斩杀安禄山。但唐玄宗却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意见,二十年后,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乱”,几乎导致大唐王朝的灭亡。 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时,张九龄极力阻止。这下也引起了皇上对他的不满。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时的谶词: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其中“两角犊子”被解读成牛,言下之意必有的人来祸乱大唐。唐玄宗认为他荒谬,当场将他杖于朝堂之上,几乎把周子谅打死。十七日流放广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这时,想起了当初他立相时张九龄也竭力阻止,就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张九龄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处处与他作对的往事,新仇旧恨一并发作。于是张九龄也受了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而在张九龄被罢相后没几天,太子瑛和瑶、琚两位王子也被贬为庶人。 张九龄被称为张曲江的原因 张九龄之所以被成为张曲江,最主要的一个是,他是韶州曲江人。古代人有个以籍贯来命名人的习惯。比如,的米芾,祖籍山西,迁居襄阳,因此后世人称之为“米襄阳”。比如,的,在会稽上阳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为。所以,张九龄被称为张曲江,主要还是后人以他的家乡来命名他了。 张九龄雕像(网络图) 早在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时候,他见到安禄山时,就直接断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祸乱幽州。他就向皇上请示,趁这个机会诛杀安禄山。然后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并不相信他,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反而在日后愈发重用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骑兵,兵锋直逼的首都长安。惊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个劲的往四川方向逃跑。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张九龄曾经劝告他诛杀安禄山的事情,后悔不已,写下了一副对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对张九龄的纪念。同时派人到已经在开元二十八年就已经死去的张九龄在曲江的墓前去扫墓,并追赠其为司徒。正是由于唐玄宗的这段对联和张九龄的远见卓识,也成了他被成为张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没有受小人的诬陷而被罢相,或许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样,延续开元盛世的辉煌,但正是有了这些许遗憾,所以人们才越发怀念他。 张九龄的风度 在贯穿整个唐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张九龄这个人,他的风度被世人。其个人风度,不仅表现在他的外表上,更具备了常人无可企及的内涵。而“九龄风度”也成为了当时世人官僚争相模仿的对象,更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赞誉有加,乃至于张九龄被罢相后,唐玄宗在认命之后的宰相时,都要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画像(网络图) 唐玄宗是个很有识人眼光的皇帝,在开元年间,他任命的宰相,大多成了名相,而张九龄也是其中之一。那么,张九龄的风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仪容仪表。张九龄是个很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还是外出办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的样子,而且衣着整洁,温文儒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貌、举止或许可以被模仿,但气质是绝对模仿不来的。 二、正直的为人和卓越的远见。在张九龄一代,他的政治远见有种媲美的能力。当他初见安禄山的时候,张九龄就认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是祸害唐朝的人。而果真,安禄山叛乱了,被平定后,张九龄执意要杀了他,但当时皇帝并没有同意。几十年后,安禄山再次叛乱,把已经七十多岁的唐玄宗逼往四川。这时,唐玄宗才想起了张九龄的劝告,后悔不已,题了一副对联纪念他:蜀道铃声,此己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张九龄的诗 《》说: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也就是说,张九龄这个人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造诣,在当时都有一席之地。实际上,纵观中国历史,能达到像张九龄这样,文政齐发的人,犹如,少之又少。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的地位,在文坛上,也有其不可动摇的影响力。 海上生明月(网络图)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是开元年间的宰相,其风度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津津乐道,即使在他罢相后,每当任命宰相时,唐玄宗总是要和张九龄比较一番。 张九龄比较著名的诗作有:《晚霁登王六东阁》、《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咏燕》、《赋得自君之出矣》等,尤其是在他遭贬之后所做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了。 张九龄诗作的风格,以清澹为主,被成为中国唐代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和他同时代的,他的恩师兼好友张说曾评价他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在他的诗作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有的是简单、清雅之风。他崇尚自然,借物寓情,手法独特,《诗薮·内编》卷二称他为:“唐初承袭梁、陈,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而张九龄诗风的清澹派,也由此定论。 张九龄诗篇的格调,基本上都是清新、积极、向上的,即使在他被贬谪时所作的诗篇,也丝毫看不出有消极、悲观的色调。 张九龄的诗作,即使在被贬时,字里行间也不见他消极的感情,相反的,他总是以一种洒脱、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古时候女子十四五岁就可以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

在很多历史书籍以及影视剧中,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代的女子出嫁年龄普遍都比较早,而且早得还不是,在当时的社会制度规定中,女子到了十四五岁就可以出嫁了,如果到了十八九还没有婆家,会被人耻笑,认为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 可是看看现在,《婚姻法》上面有明确的规定,女子必须年满二十周岁才能结婚,少于这个年龄,民政部门是不肯答应的。如果像古代那样,十四五岁就要结婚,结婚的男子一定会被告上法庭,被冠以逼婚未成年少女罪,这可是典型的流氓行为,是人人喊打的对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女子十四五岁就可以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了呢? 其一是古代女子成熟一般比较早。这一点需要从人们的寿命说起。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普遍寿命都不长,即使是老儿,能够活上个五六十岁就算是长寿了,所以古语才有“人到七十古来稀”的说法。简单地说,就是指人的寿命超过了七十岁,恭喜你超越了平均水平,是大寿星了。 正因为整体人群年龄普遍偏低的因素,所以作为适应自然最为强大的人类,早熟期也提前来到,很多女孩在十四五岁就达到了成熟期,可以生儿育女了。这一现象在自然界也非常普遍,雌性动物普遍比雄性动物早熟,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所以也概莫能外。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换乳牙)发长;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这段话的意思很好理解,简言之,女子到了十四岁的时候,大姨妈就有了,血脉畅通,生儿育女自然不成问题了。 其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同时战争也比较频繁,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这也是古代的“人口红利”。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那些封建帝王们,也往往要求女子必须早结婚。 如《左传》中曾记载:“女子十七未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是有关越王的历史资料信息。当年的勾践,被吴王打败后,一直想着如何复仇,为此他不惜“”,同时为了补充在战争中失去的男丁,所以规定国内的女子,必须最晚在十七岁之前嫁出去,否则会连累自己的父母。 应当说,这种硬性的规定,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女子早婚早育的问题,一直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始终。 随机文章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尼古拉特斯拉的惊世预言,精准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结束时间欧洲风暴阴影巡航导弹,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却被轻松拦截中国四大家鱼是哪四种,鲢鱼/草鱼/鳙鱼/青鱼成为中国食用最多的鱼为什么神仙怕人间皇帝,需要靠凡间皇帝吸收香火存在(不然消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