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一统江北,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彼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有人说,曹操之所以有此成就,是因为他的雄才大略;有人说,曹操之所以有此成就,是因为他有诸多谋士,为他运筹帷幄。

诚然,他的成功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但是他能够有此成就,还离不开那些为他征战沙场的将领,尤其是他麾下有之称的嫡系将领,即、、、曹纯、曹洪、曹休、、。
这八个人为曹操势力的壮大,为曹魏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俗说话,虎父无犬子,那么他们的后代才能如何?结局又如何?他们成为曹魏新的顶梁柱了吗?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盘点一下。
一、夏侯惇——子孙皆封列侯 夏侯惇,字元让,此人年轻时便以性烈闻名,年仅十四岁,便击杀了侮辱自己恩师之人。
后来曹操起兵,他是最早的追随者之一。
如此看来,可能有人认为,他可以勇武有余、忠义有余,却是个十足的莽夫,其实不然,夏侯惇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志》记载:“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
”意思是说,他虽然戎马一生,却虚心好学,经常亲自迎师求学。
或许正是因此,他不但没有成为一个莽夫,反而成为了一个可以的名将——他一生中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深得曹操倚重。
他的儿子中,次子夏侯楙凭借自己的战功,被封为了列侯,并曾西将安,驻守长安,还成为了曹家的女婿;长子夏侯充则继承了他的爵位。
不过因为他的功绩太过卓越,曹魏王室,又格外开恩,将他其余的七个儿子,两个都封为了列侯。
也就是说,夏侯惇的儿孙,虽然没有什么耀眼的功绩,但是结局非常好。
二、夏侯渊——儿子们差距很大 夏侯渊,字妙才,是夏侯惇的堂弟。
他在曹操起事之前,就与曹操关系密切,曾在曹操犯法之后,替曹操顶罪。
再加上他本人能力卓越,最擅千里奔袭,曾虎步关右,所以曹操非常看重他,曾让他镇守汉中。
只不过,夏侯渊不同于他的堂兄夏侯惇,他并不喜欢学习,在军中有“白地将军”之称,曹操时常劝说他,他也不以为意。
结果最终中计,在汉中之战时,被蜀将斩杀。
他的儿子中,长子夏侯衡娶了曹操的侄女为妻,并承袭了夏侯渊的爵位;三子夏侯称早逝;四子、六子、七子夏侯和皆在曹魏出仕。
他的次子和五子夏侯荣则不同于众兄弟——夏侯霸到了晚年,为求自保,弃魏投蜀,成为了曹操嫡系将领中,唯一一个叛徒;夏侯荣少有奇才,早早的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年仅十三岁,便放弃逃生机会,以身殉职,他们也是夏侯渊诸子中,反差最大的二人。

三、曹仁——只有长子拿得出手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族弟,也就是说,他不仅是曹魏的嫡系将领,还是曹魏宗室。
此人能攻擅守,堪称曹魏第一名将,当初曹操败于赤壁,狼狈回到北方,留下来断后,并抵御了近一年之久的人,正是他。
曹仁有三个儿子,即长子曹泰、次子曹楷、三子曹范。
曹泰虽然不及曹仁,却也曾率军出征,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官至镇东将军,可是他的两个弟弟,却没有什么成就,只是靠曹仁余荫,被封为了列侯。
四、曹纯——儿子娶女儿 曹纯,字子和,是曹仁的弟弟。
他年少时便心中有丘壑,管理家务井井有条,后来追随曹操,成为了虎豹骑的统领。
在这期间,他曾随曹操攻打南皮,不但献计破城,还斩杀了袁谭;也曾随曹操平定乌桓,俘虏了单于蹋顿;还曾参与长坂坡之战,杀的刘备抛妻弃子,不但辎获了大量的辎重,还俘获了刘备的两个女儿。
《三国志》记载:“(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因为刘备这两个女儿的结局,未见载于史料,因此有说法称,曹纯将其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曹演。
史料中,关于曹演的记载也非常少,只知此人曾官至领军将军,到了在位期间,被封为了平乐乡侯。
五、曹洪——儿子成西臣 曹洪,字子廉,也是曹操的族弟。
他虽然也是一代名将,战功赫赫,但是他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还是其忠义。
当初曹操刚刚起兵,并参与讨伐之战时,因孤军冒进,被董卓部将徐荣击溃,不但自己受伤,战马也失去了带他逃跑的能力,这个时候曹洪把自己的马匹让给了他,并道:“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这一句话,不知曾让多人后人铭记并感动,然而他的两个儿子,却没有什么值得后人铭记之处——其长子曹馥承袭了他的爵位,次子曹震受他余荫,被封为了列侯。
六、曹休——二子皆被追封 曹休,字文烈,是曹操的族子。
他年少时便隐姓埋名,奔袭千里,前来投奔曹操,不但被誉为曹家的“千里驹”,还被曹操视若亲子,待遇堪比。
曹操时代,他曾随曹洪出征,并识破了的疑兵之计,从而大败张飞;曹丕去世时,他则被选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帝。
后来他出兵伐吴,大败而归,引发了背部的毒疮发作,并因此去世。
其长子曹肇继承了其爵位,并官至散骑常侍、屯骑校尉,却在曹叡临终前,被遣归家,去世后被追封为卫将军。
曹休的另一个儿子曹纂,则早早的被封为了列侯,官至殄吴将军,去世后被追封为前将军。

七、曹真——英雄儿狗熊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养子。
最开始的时候,曹操并将其视为亲子,并使他受到了与曹丕相同的待遇,后来他回身一箭,射杀了一只猛虎,更得曹操欣赏,于是得以成为了虎豹骑的统领之一。
他最卓越的战绩,则是在北伐时,两次抵御有功,并曾料诸葛亮先机。
时人称“曹子丹佳人也”。
然而他的卓越,并没有遗传给自己的儿子。
说起他的长子,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那就是为辅政大臣时,祸乱朝纲,最终败于高平陵之变,被诛灭三族的。
他最窝囊之处,不是败在了司马懿手上,而是明明还有翻盘的机会,他却在听闻司马懿不会害他性命之后,选择了投降,由此可见,他是货真价实的草包,而他的五个弟弟,即曹羲、曹训、曹则、曹彦、曹皑,也没有逃过司马家族的毒手。
若曹爽兄弟中,有一个绝类曹真,其家族或许便不会有此厄运了吧? 八、夏侯尚——儿子死于之手 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
他能力卓越,且甚得曹丕宠信,曾娶曹魏宗室女子为妻。
然而此人却是痴情的种子,曾因宠幸一个小妾,冷落了正妻。
这个时候护短的曹丕不干了,他派人去缢死了夏侯尚的小妾。
可是令曹丕没想到的是,夏侯尚对小妾爱的太过深沉,不久之后,便郁郁而终了,他尚且年幼的儿子夏侯玄继承了其爵位。
夏侯玄的能力,在曹魏宗室的红二代、红三代中,还算比较出众的,他曾任征西将军,假节并督雍、凉军事。
然而他却站错了队,追随了曹爽,所以司马懿独揽大权之后,他被调回了朝庭,担任闲职,司马懿去世之后,他则被卷进了反抗司马家族的“谋反”行动,最终被司马师诛杀。
至此曹魏嫡系将领中,再无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蜀国大将姜维北伐的目的是要灭亡魏国吗
众所周知,北伐最后的结果是比较失败的,估计姜维自己也知道自己北伐不会取得什么成果,至多不过是拖延几年蜀国的寿命,那么姜维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以至于他的一生总共北伐多达十余次,北伐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来北伐虽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却是唯一的选择,蜀国地处偏僻,人少,人才更少,相持下去迟早会灭亡,所以北伐是不得不进行的,北伐的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不断的进攻来找到魏国的破绽,希望求得生存机会。其次姜维怎么说也是继承了的遗志,两人亦师亦友,可以说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对于姜维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的情感上他就不能抛弃北伐这个诸葛亮的遗志。 再来姜维当时的身份也是比较尴尬的,他本来是魏国的将领,是被诸葛亮招降的,为此诸葛亮还放弃了进一步攻打曹魏,可以说姜维这个降将的身份对于他的制约是很大的,虽然他一直是被诸葛亮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但是其实蜀国上下对于他都有着一种排斥心理,为了自己个人政治上的需要,他也得继续坚持北伐,否则他的价值体现不出来。 而且当时蜀汉内部的矛盾是很大的,因为蜀汉立国的根本是光复大汉,但是当时灭亡已经很久了,百姓已经不渴望汉朝了,而朝廷内部也是有着不同的声音,而自古以来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当年的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等等都是如此,所以说姜维的北伐也是为了缓解政治上的压力。 兵力 姜维北伐是时期有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上对于姜维的这些北伐也一直是褒贬不一,推测不断,而在诸多的揣测质疑之中,姜维北伐的兵力多少就是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焦点,那么姜维北伐到底动用了多少的兵力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姜维的兵力一定不多,在诸葛亮的时候,蜀国数次北伐就没有多少兵马,也就是5-10万之间,甚至有可能更少,只有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可能聚集了将近10万的兵力。而到了姜维北伐的时候,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蜀国的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姜维可不是诸葛亮,没有诸葛亮的那个声望,也不可能调动太多的兵马,在早期的时候每次出兵还有压着他,史书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兵不过万人。”就是说早期的时候姜维手下的士兵还不到一万人,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对于魏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威胁。 等到费祎死了以后,姜维总算是解放了,能带的兵多了一点,但是其实也是有限的,顶多也就是5万左右的样子,从《魏书》来看,姜维统帅“步器四五万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错,而且众所周知,古代打仗所说的兵力一来多有夸大之处(从气势上吓到敌人),再来其实有不少人都是运粮的后勤兵,所以姜维手下真正打仗的甚至未必有4,5万人,而到了后期,随着一次北伐的失败,姜维的兵权也被分去了一部分,手下的兵力更少,估计也就2万左右的样子。 姜维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纵观史书,对于姜维的北伐有着很多的记载,而且后人对于姜维北伐的评价也有不少,其中姜维北伐失败的原因一直以来也是人们的焦点,这里小编我就来说说自己的一些见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蜀国本身的国力远远不如曹魏,自古以来,战场上面可能有不少以弱胜强的,但是姜维的北伐归根结底是两国国力的综合交锋,这样的情况下,以弱胜强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而且蜀国在失去荆州之后就一步步开始走下坡路,单单有一个益州的蜀国无论是兵力还是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劣势,所以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这一点其实诸葛亮、姜维都知道,但是北伐也是不得不做的。 第二点就是姜维的身份,姜维是一个降将,在蜀国的威望本来就远不如诸葛亮,再加上当时蜀国内部政治非常昏暗,无能听信宦官,使得姜维不能全力发挥。 第三点是因为当时蜀国内部的人才极度缺乏,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老一辈的已经老的老,死的死,而新的还没有出现,不只是朝中没有好的文官,就连带兵打仗也没有人可用,所以才有了“蜀中无大将,作先锋”的说法。 第四点,也是因为姜维面临的敌人其实很强,先不说魏国本身国力的强大,邓艾、钟会,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可以说魏国一代一代都有人才挺身而出,也让姜维一直都没有什么收获。最后一点就是蜀汉的旗号就是恢复汉朝,而当时汉朝灭亡已经很久了,人们对于汉朝早就没有留恋了,再加上魏国的各项制度也都比较完善,人民也都比较信任曹魏,所以说姜维的北伐其实是违背了民心的,有着这样多方面的劣势,姜维的北伐又怎么可能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北朝时期最倒霉的帝王,一场演讲导致国家灭亡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场成功的演讲可以振奋人心,改变事物发展的轨迹。反之一场失败的演讲,也会让原本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场失败的演讲导致了国家战败,国君最终也被杀害。这个倒霉的国君就是高纬。 高纬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庸而又无知的皇帝。这么一个昏庸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好色的皇帝,在他当皇帝期间,广招天下美女,纳入后宫,封为。相传他的后宫嫔妃多达500余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他的众多嫔妃当中,最出名的当属。 冯小怜的美堪比,家有美妻岂可自知。对于这个美女,高纬总是把她带在身边,一刻也不离左右。有一次为了炫耀自己的美妻,高纬竟然让冯小怜脱光衣服,睡在金銮殿上,让大臣们参观,留下了“”的“笑谈”。 “玉体横陈”这件事很快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很快也传到了敌国国的皇帝耳中。当时的北周皇帝早就对北齐。只不过是碍于出师无名,再加上北齐有着这样的名将,因此不敢轻举妄动。“玉体横陈”这件事给了北周皇帝一个灭北齐的借口,当时北周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分兵三路直扑北齐。 很快北周大军就攻陷了北齐军事重镇晋州。作为北齐的大将斛律光深知晋州的重要性,便组织大军准备反攻。当时的斛律光制定了挖地道的办法攻城。本来他已经派兵偷偷从城外挖了几条地道,想通过地道把军队送进城,奇袭北周大军。奈何此战法被高纬、冯小怜所知,冯小怜一心想去参观地道。无奈之下,斛律光只能暂缓攻击,但是战机往往稍纵即逝,失去了战机后,北齐大军反而被敌军击溃。 在这种被困的情况下,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士气了。当时的北齐军队连续打了几场败仗,最需要的就是提升士气。为了鼓舞士气,斛律光建议高纬到军营里做一次演讲,以此鼓舞士气。令斛律光不曾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决定,最终导致北齐的亡国。 对于平常只会喝酒享乐的高纬而言,又怎么会演讲呢?斛律光当然也知道高纬“不学无术”,于是连演讲稿的内容都已经事先准备好了。不仅如此,斛律光还千叮咛万嘱咐:“万岁在演 讲的时候,一定要,要打动将士们的心弦。演讲结束,万岁还需要亲自到战地医院,看望安抚伤员!” 虽然斛律光的安排已经是十分完美了,但是一场演讲最关键的还在于那个演讲的人。然而这一次负责演讲的高纬,自己却是十分害怕。这也不怪他,谁让高纬平常除了与宫女们嬉戏 之外,还从来没有在那么多人面前演讲过。高纬内心上是拒绝的,但是,无可奈何之下,他依旧是带着自己的宠妃冯小怜以及诺干。 早在军营中,等待这高纬前来检验的士兵们都是士气高昂,直到中午高纬才携冯小怜等人姗姗来迟。站在点将台上的高纬,看着台下这十万大军,特别是在十万大军齐呼“万岁”之后,更加紧张。握着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高纬居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无奈之下,只得望着士兵们发出“嘿嘿嘿”的声音。高纬这一笑,逗乐了同在台上的冯小怜,紧接着冯小怜也跟着傻笑,随行的太监也开始傻笑。 台上的人一笑,台下的将士们也跟着傻笑,本该严肃的演说竟被数万笑声给掩盖。高纬傻笑之后,什么也没说便搂着冯小怜的腰,穿过士兵队伍,上车走了。 于是乎本该激励士气的演说变成了士兵们傻笑瞻仰皇帝宠妃冯小怜的美貌的闹剧。事后北齐将士们无不心寒:自己在前方卖命,而皇帝却在后方玩乐。如此昏庸的皇帝,还用得着给他卖命吗?于是当天晚上,便有士兵打开城门,让北周军队得以进城。 邺城失陷,高纬匆忙当中把皇位传给了 8 岁的儿子,自己则是带着冯小怜逃走,最终在青州被北周的军队追到并杀害,而北齐数十年的基业也毁于一旦。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那场失败的演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