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官员百姓大不同: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的冰火两重天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开国君王中,争议较大的也就是了,有人说他是暴君,也有人极力夸赞他!究竟哪种说法更为正确呢? 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位佃户的儿子,要钱没钱,要知识没知识,甚至贫困到了要饭的地步。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完成了史上最难完成的身份转变,从乞丐,成为了一代开国帝王!不可谓不令人惊叹。

一:霸业要从基础做起 话说当时元末群雄并起,可是真正能成气候的着实没有几个,这正如当时一位儒士所说的一样:“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而朱元璋在其中却是标新立异的存在,他的军队有纪律,能打仗,而且每占领一地还努力恢复当地的民生,并且专门派遣了一位大将专司兴修水利之事。

所以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最关键的是,他的军队对百姓可以称得上秋毫无犯。

而这也都是因为朱元璋御下有方,严明军纪的效果 。

为此朱元璋可谓是,甚至早在郭子兴手上的时候,朱元璋就一直在整顿军纪,也正是因为他的军队军纪好,还给自己招来了一位大才,这便是后来的大明宰相。

那么朱元璋为了整顿军纪都干了那些事情呢?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出了营门去溜达,看见了门外一小孩在哭,上前问原因,小孩说:“我的父母都在军中,父亲喂马,母亲被掳,不敢相认。

”朱元璋一听,大为恼怒,这不是败坏自己军队的名声吗!于是次日一早直接下令放还军中妇女,与夫者相认,一时之间家人相认,场面热烈,不少人喜极而泣。

这件事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不少百知道了这个军队不一样 ,不欺负老百姓。

同年六月朱元璋攻占了太平,进城后让人四处张贴榜文,明令不许掳掠,不许杀人。

可是偏偏有一位士兵顶风作案,怎们办?杀头呗!于是大庭广众之下,“咔嚓”一声人头落地。

此后全军肃然,无人敢犯百姓,民心归附。

第二年三月朱元璋攻占了集庆(今南京),又开始出兵离集庆不远的镇江。

朱元璋担心军纪,临行前还一再告诫说:“吾自起兵,未尝妄杀。

今尔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者罚毋赦。

”那么效果究竟怎样呢?《大明太祖高实录》记载:“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在乱世之中能约束士卒,严明军纪,不妄杀,最后才得了天下,建了大明。

而这位泥腿子出身的皇帝究,会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呢?又能把自己的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呢? 二:治国下重手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治理天下可不能靠当初骑马作战那一套,为了治理国家,朱元璋也开始释放自己的大招。

治国要反腐,要说起朱元璋的治国方法,反腐是必须提到的,老朱原本就是一位农民,所以他也就非常痛恨贪官污吏,这些腐败的官员在他看来全都该杀,于是在朱元璋的时代,反腐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异常严厉。

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州判刘汝霖与户部尚书郭桓勾结贪污税钞,朱元璋大怒,下令追查。

这一查还真的查出了大问题,这些家伙不但贪污了浙西的秋粮一百九十万石,还向浙西各府索要了五十万贯钞,甚至还把手伸向了南京应天府周围几个府的官田。

最后查证出来贪污的粮钞多达两千几百万石,接近洪武朝一年的赋税! 朱元璋对此绝不姑息,六部有犯赃查六部,布政司有犯赃查布政司,府有犯赃查府,州有犯赃查州,县有犯赃查县,最后牵连的官员及其家属人数多达数万。

这件事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有人私下说朝廷打击的人数太多了,朱元璋知道后直接写文驳斥,大致意思是,我杀那些贪官时,你们动了恻隐之心,可是那些贪官侵占民财时,也没见对百姓动过恻隐之心!你们帮助贪官说情,却对百姓漠不关心,那和那些贪官又有何区别呢?! 按说,办完了这个大案后贪官们也该怕了,可是没等多久又一件大案发生。

这一件案子牵扯到了工部,有人收买工匠,收受贿赂,到最后追查下来,又牵扯到了无数的官员。

就连朱元璋也不由得感叹“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又至”。

为了杜绝这种贪污大案,朱元璋也发了狠,不但鼓励老百姓举报贪官,还鼓励老百姓进京告御状,对于那些已经发现的贪官剥皮充草,执行鞭刑打死为止。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为此朱元璋又编撰了一部区别于《大明律》的法律《大诰》,共有三本,其中涉及到整治贪官污吏的内容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给所有妄想贪污的官员上了一道紧箍咒。

治国要种田。

说起洪武大移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很多人绝对听过这句话“祖上来源处,山西梧桐大槐树。

”元末的时候天下纷争,百万人次的大决战都有好几场,所以大量的人口涌入较为平稳的山西。

等到了,朱元璋这一看,不行呀!有的地方那人少的都快赶上深山老林了,怎么办?移民!把人多地方的百姓给人少的地方迁。

但是,中国人的恋家意识是非常浓厚的,正所谓落叶归根,谁也不想死了以后被埋在外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更好地激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朱元璋给予了诸多的福利,不但规定你自己开的荒地属于你,而且还免税三年,不派徭役。

百姓们一看顿时兴奋,与其在家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不如去外面闯荡一番,这时候官府再组织一番,于是水到渠成。

解决了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等待效果慢慢显现了。

可是,国家还有军队这个花费钱粮的大户,养活军队花费实在太大,朱元璋于是大力发展军屯,让军队自己养活自己。

可是光有军屯也不够呀,所以“开中法”应运而生。

《.食货志》中说:“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

”简单点来说就是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军以换取盐引。

古代盐铁本来就是官营的,利润巨大,现在有换盐引的方法,顿时让无数商人。

就这样,朱元璋无比漂亮的解决了种田问题,还让军队这个大的吞金兽不再显得那么的消费国家的钱粮,一举两得。

而除了反腐,种田这两个问题,一个国家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户口问题,朱元璋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着实花费了不少精力,那么他是怎样处理的呢? 治国查户口。

昔日战国时期,秦国为何能以一国之力横扫六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做到了编户其民,使得国家掌控了许多的隐匿人口,国力暴增。

朱元璋也做到了这一点,他命令官员将他所管的百姓,每家人口多少,都写下来给那百姓一个户帖,最后派大军下去州县一一户比堪和。

到了洪武十四年,又在这个的基础上编纂黄册,各地的府,州,县和户部都有一份,官府就以此为依据审核赋税,又过了八年,朱元璋又派了国子监的学生到各地去丈量土地,登记户主及他的土地情况,画成图册,最后这种图册便被叫做“鱼鳞图册”,真正做到了编户其民。

三:百姓很重要 自古以来百姓就无权无势,可是碰见朱元璋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一切似乎有点不一样了。

官员贪赃枉法,老百姓可以绑了官员,然后头顶一本《大诰》送到南京来治罪,地方官府,沿途关隘皆不得阻拦。

这可不是说的玩的,还真有人这样干了,朱元璋知道后不但接见了此人,还赏赐银两,免赋税,给全国人民树立一个正面典型。

可能在当老百姓的时候朱元璋也受够了下乡官吏的苦,在《大诰》规定:“官吏,皂吏不得下乡扰民,有贪婪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这几个狠招下来,老百姓还怕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员就怪了。

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权利,朱元璋还在村中许民众自行推举木铎老人,类似于现今的村长,可是政治地位却不是现在的村长可以比的,因为他“权侔县令”,县令不法,老人便可以处置县令。

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明朝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地受到了这个新建王朝的好处,而朱元璋也因为有了民心开创了洪武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英雄狄青为什么抑郁而死 死因竟是祸起于相国寺

是北宋名将,当年在西北时就威震西夏。他临阵时,喜欢披散头发,带铜面具,冲入敌阵,威不可挡,西夏将士看见他就跑,“临阵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对于狄青的军事才能,很早就有人很赏识。朝廷大臣尹洙有一次和狄青谈兵法,发现狄青不只是会冲锋陷阵而已,居然还懂战略战术,于是向、推荐了狄青。这两位也很赏识狄青,说:“此良将材也。”范仲淹还对狄青进行了军事理论培训,特意给他开《春秋》课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不少兵法知识。网络配图 事实证明,狄青不只是会冲锋陷阵,也不只是会战术,而且他很有战略眼光。他在西北征战,以及在广西昆仑关平定叛乱的事迹就不重复了。狄青的战略眼光也很高远,在平广西叛乱的时候,交趾国愿意出兵相助,也觉得是件好事,同时打算赐交趾缗钱三万作为军费。 狄青富有远见,极力反对这种借兵的做法,他上奏说:“本来内乱就够麻烦的了,如果再借兵的话,很可能添乱。”朝廷听从了狄青的建议,没有借兵。狄青平定叛乱后,大家都很佩服他的“远略”。网络配图 狄青为人谦虚,很低调,从不争功,为什么最终却抑郁而死呢?原因在于宋朝一向轻视武将,怕他们夺权。狄青因为功劳大,进入了朝廷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于是引来同僚的猜忌。有一年,狄青的一只狗不知什么毛病,长了角,本来很无聊的一件事,却有人上奏,觉得狄青有异象,要赶快抑制这股苗头,最好的办法是将他逐出枢密院,下放到地方去,名义上是保全狄青,其实是排挤他,朝廷没有答应,觉得这样做可能太迷信了,“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再接下来又发生一件事。嘉?年间,京师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狄青毕竟是个武人,不知道相国寺的地位,这是皇家寺庙,狄青却在大雄宝殿上活动,“行止殿上”,被认为很不恭敬。于是,反对狄青的人逮着机会攻击他。朝廷于是将狄青降级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下到陈州去。网络配图 没多久,狄青嘴上长毒疮,病死,享年不过五十岁,大家都估计他是抑郁而亡的。狄青死后,朝廷还是很怀念他,将他的画像挂在宫中,亲自为其写祭文。 当然,和比起来,狄青已经算是善终了。宋朝对名将的猜忌,始终存在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汉奸吴三桂犯了什么致命错误,得必须杀死朱由榔?

你真的了解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如果不杀死,清廷不敢削藩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吴三桂是一个反复不定的人物,他曾经反明降清,后来又反清自立为王,最后被清廷消灭。提到他,很多人也认为他是一代枭雄,但是他一生中犯下了最大的一个错误,那就是杀了南明最后一个朱由榔。如果不杀掉朱由榔,历史可能会重写。 应该说,如果不是吴三桂的投降,满清未必能够挺进中原。 满清平定中原后,让吴三桂在云南贵州做了平西王。但是,清廷对吴三桂始终是不放心的,比如说吴三桂坐上平西王后,朝廷就让他的儿子做了驸马,加少保兼,居住在北京城。 但是,对于这个掌权者,满清统治者如鲠在喉,既要重用,同时又防着。针对他,不少满清高层认为应该早日除掉,但是迟迟没有下手,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明朱由榔潜入到了缅甸境内,认为吴三桂还有利用价值,派他剿杀朱由榔! 那么,朱由榔是谁呢?他是南明末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汉族帝王。明神宗朱翊钧之孙,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1655年,李定国把朱由榔护送到云南昆明,居住在孙可望的秦王宫。但是,孙可望一直想自立为王,于是孙可望和李定国打了一仗,结果孙可望败了,于是孙可望降清。孙可望降清后,把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滇黔虚实尽为清军所知。 1658年,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南,云贵沦陷。永历十三年(1659年),朱由榔在李定国的保护下,由昆明撤到永昌(云南保山县),又由永昌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缅甸境内,被缅甸达收留。 这个时候,吴三桂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他不去攻打朱由榔,任由朱由榔发展,那么自己就永远有利用价值,然而吴三桂没有这么做,他攻入缅甸,王莽达之弟王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 王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王莽白将永历帝朱由榔献给吴三桂,皇统彻底灭亡。 1662年6月1日,永历帝朱由榔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其身亡处后改名为逼死坡。 此事刚刚过去11年,清廷在1973年开始削藩,1678年,吴三桂势穷病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