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海盗吴平的宝藏:破解南澳岛藏宝秘诀就能找到

时间:2025-02-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千古流传的宝贝也是不计其数。

看过海盗电影《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大家一定都对探险寻宝十分感兴趣。

的确,在我国不少地区一直有宝藏藏匿的传说,就比如说广东汕头南澳岛上有许多大海盗吴平藏的奇珍异宝,当时吴平被和剿灭后将自己全部财产藏起来,随着他的死宝藏藏匿地点也下落不明~~只留下生前的藏宝秘诀。

大海盗吴平是福建诏安梅岭人,是南澳岛有名的海盗王。

吴平与倭寇相勾结发展人数过万一直动摇明朝安危,在1565年时,由福建总兵戚继光与广东总兵俞大猷两人联合剿灭了海盗吴平,至今生死下落不明。

在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合击中,传说其匆匆将劫掠来的金银珠宝埋藏在某个神秘地方。

随着吴平的死,宝藏的秘密也随同吴平深埋在地下,只留下一段充满玄机的歌谣…… 南澳岛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东部,南海和东海的交界处,是广东唯一一个横亘在北回归线上的海岛,自古以来一直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

这里除了美丽的风景,吸引人们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藏在岛上几百年而从未被发现过的宝藏。

据说,谁能破解大海盗吴平“吾道向南北,东西藏地壳,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的谜语,就能找到他埋藏在岛上富可敌国的巨大宝藏。

相传南澳岛上藏有富可敌国的巨大宝藏,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关于宝藏的说法从末年就开始在南澳岛流传,到了明代,又出现了海盗藏宝的传说。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寻宝者纷至沓来,但结果都一无所获。

南澳岛上到底有没有宝藏?如果有宝藏的话,在这个面积仅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这么多的财宝又会藏在哪里?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南澳岛都是个让人感觉轻松愉悦的小岛。

但在历史的记载里,这个小岛却是“海贼”的同义词,是不时惊扰闽粤地方官员乃至中原王朝的一个噩梦,特别是在明后期,此地海盗活动的频繁程度与规模,均堪称“中国之最”。

汕头南澳岛由37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有一个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小岛,人们称之为“金银岛”,据说是明朝年间大海盗吴平藏匿金银的地方。

金银藏匿何处?当地流传着一句藏宝秘诀:“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

”涨潮的时候水浸不到,退潮了倒被水淹三尺。

有人推测,这该是有淡水的地方。

但岛上哪有淡水来淹呢?吴平死后,金银迄今没有人找到。

这仍然是个千古之谜。

吴平被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人围剿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清剿海盗。

吴平为了躲避官兵的追逼,在背靠高山悬崖,又有虎屿、猎屿两个小岛作天然屏障的南澳筑营扎赛,过了一段还算太平的日子。

但,潮州州总兵俞大为征吴平,率三万兵马围攻南澳。

虽然与朝廷的兵马实力相差较大,但吴平仍凭借地理优势,与对方对峙了三个月。

朝廷看到此情形,又命浙江总兵继光前往助战。

嘉婧四十四年,戚家军到达南澳,安营扎赛。

成继光到达后,与俞大猷定下计策,一是是封锁港口,以防吴平逃脱;二是从背后攻击吴平,攻破吴平所倚仗的地理优势。

果然,吴平战败,不过,他仍由海路潜水有组织地撤到了海南岛。

虽然俞大猷的部将汤克宽、李超的追击都被吴平躲过。

然而,吴平海盗集团毕竟只是一些散兵游勇,是无法与当时的朝廷相抗衡的。

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吴四十五年四月,吴平率残部辗转至安南(今越南)万桥山,终于被汤克宽在万桥山歼灭,吴平生死不明。

至此,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荡平。

一说有人在南直隶与浙江一带见过他,他已经成为大商人了;二说他在海岛中困饿而死。

但吴平到底是死是活,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

南澳岛宝藏与南宋末年小帝王南逃有关 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告诉我们,有关宝藏的传说与南宋末年小帝王南逃有关。

七百多年前小帝王赵昱和他的弟弟被元兵追杀,从临安一路向南逃,一直逃到了今天的南澳岛。

一般说来,帝王出逃都会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那么南澳岛传说中的宝藏会不会就是这个逃亡中的小帝王所遗留下来的呢? 在南澳岛东南部的云澳湾有一组雕像,雕像表现了南宋小帝王赵星与大臣等人在南澳岛生活的场景。

不久前,本地旅行部门在为这组雕像群清理地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建筑遗址。

据《南澳志》纪录,南宋小帝王赵星和他的弟弟太子赵,爵曾经在南澳岛栖身了十五天,假如面前这个地方是小帝王栖身过的太子楼的话,这就与民间的传说,因为传说中的藏宝地就在离太子楼几十米远的一堆巨石中,但要想获取巨石中的宝藏,必需要破解这组摩崖石刻上的文字。

因年月长远,石壁剥蚀严重,此刻巨石上总共只留下了35个文字,并且笔迹残破不全,很难辨认,险些让人无法读懂。

本地人讲,南宋末年逃亡南澳岛的小帝王,眼看追兵步步迫近,决定在脱离之前把一部分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留在南澳岛。

为了日后能从新找回这些财宝,便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下文字,既是记号,也是获取宝藏的窍门。

然而小帝王脱离南澳岛后不久,就在元军的追杀之下投海自尽了,于是宝藏就成了千古之谜。

就在距离石刻和太子楼遗址200米的海边,有一口古井,相传是南宋小帝王逃到南澳岛时挖掘的,后人称作“宋井”。

虽然古井与海水相隔咫尺,但井中涌出的却是甘甜的淡水。

此刻这口井已经成为本地一个旅行景点。

宋井的管理职员告诉我们,凡是来这里的旅客都会尝一尝这清冷的井水,因为这井水可以清心明目。

其实,当初在清理宋井的时候,文物部门发现了很多宋代瓷器碎片和宋代铜钱。

证明,这一带正是当年南逃的南宋小帝王栖身和活动的地方。

那么,石壁上的神秘文字,是否能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样,引领我们打开宝藏的大门呢?很多专家学者对摩崖石刻作出了种种推测。

南澳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张益欣先生以为,石刻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檄文。

泰国崇圣大学的郭伟川教授以为,该石刻的文字“非诗非文”,“应为谶纬之言、扶乩之语”。

虽然专家学者对摩崖石刻的含义,但今天的南澳人却更愿意相信这就是打开宝藏的窍门。

就在众多学者对石刻上的文字的时候,南澳岛上另一个关于寻宝的谜语,也同样让专家学者绞尽脑汁:“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箭三枝,银三碟,金十八坛。

”听说谁能破解这句谜语,谁就能找到明朝大海盗吴平的宝藏。

大海盗吴平的宝藏藏匿地点 放下吴平的结局不说,只说吴平作为一个大海盗,他的财宝一定不少,可是这些财宝去哪儿了呢?据传,当初吴平看到朝廷不断发兵围剿他的海盗组织,他也知道只凭自己这些人是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于是就将他多年来掠夺的财宝埋藏在南澳岛上。

当地也流传着一首有关吴平宝藏数额的歌谣:“九瓮十八缸,一缸连一缸,谁人得的着,铺路到潮州。

”这18缸财宝到底埋在南澳哪里呢?除了吴平和他妹妹,现在无人知道。

不过,有人根据一些资料与当地的传闻,说宝藏可能藏在吴平寨村。

吴平寨村在今南澳岛的深澳镇,它是目前可知的第一个以海盗名字命名的村落。

既然是用海盗名字命名的村庄,那么在寨内藏宝,也就不失可能性了,毕竟自己的地盘还是易于看护财宝的。

但当地渔民却说,现在的吴平寨村早就不是当年的寨子了。

而且当初他们盖新房的时候,除了一些残存的围墙和石基废墟,并没有发现任何宝藏。

他们只是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也只记载着朝廷清剿威胁海防控制的大海盗吴平的经过。

如此看来,要解开大海盗吴平的宝藏之谜,只能从谜语入手了,有研究者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了解到,这个谜语其实还有上半段:“吾道向南北,东西藏地壳。

”这30字宝藏歌谣的谜语的不全与谜面的扑朔,让南澳岛的宝藏更加迷离,也更加激起我们的探索欲望。

南澳岛的宝藏到底有没有?如果有,在哪里?又是谁所藏?历史总留下无数迷题,这些迷题都需要人们们耐心、细致地探索。

大海盗吴平为什么要将宝藏藏在岛上? 海盗吴平为何将金银财宝埋藏在这个小岛上?这有一段历史: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朝政溃烂,民不聊生,闽粤沿海出了个大海盗吴平,他是福建省韶安县梅岭人。

此人身段矮小,却机警灵活,出没于南澳岛与金门岛一带水域,势力衍生到台湾和东南亚。

传说他擅长潜水,能从南澳潜游到七八里远的岛。

后来他看中了南澳岛,在此,并在现今的深澳筑营。

那边后有高山悬崖,前面海滩宽广,又有虎屿与猎屿两个小岛作天然屏障,确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那时南澳尚未设总兵,这一带就成了吴平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当年吴平扎营之所。

为荡平这股海寇,明朝廷委派潮州总兵俞大猷剿灭。

俞大猷遂率兵3万围攻南澳。

吴平依附土堡木城、水寨掩护,负隅抵御,俟官船迫近,木石弓弹齐发,官兵措手不及。

溃退时,官船的船舵又被吴平筑于海湾水下的石篱卡住,,乃至损兵折将,未能取胜。

如此坚持了3个月,朝廷闻奏急派浙江总兵戚继光前去助战。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将门身世,智勇双全,通晓兵法。

他曾在闽浙剿寇,战绩卓著。

这次他接获圣旨,即领兵五千驰援。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戚家军到达南澳后在今南澳东南边云盖寺一带安营扎寨。

戚继光一边探测地形,一边与俞大猷联系。

一天夜晚他梦见,得蒙指点:“将军破敌,只在智取,若从后攻,必然可胜。

”本来吴平屯兵安营于临海处,背后是金山,山势嵯峨,荆棘丛生,无路可通,疏于警备。

戚继光与俞大猷联系后,俞遂率兵从正面强攻,戚自己则亲率三千精兵,,披荆斩棘,取道山后。

军力部署完毕,铳炮齐发,前后夹攻,吴平惶恐,弃寨而逃,被杀被俘达3000人,官军。

那时吴平见局势已去,惦记十多年来打劫的财宝,便与妹妹将金银财宝分装成18罐,用小船运到此刻称为金银岛的小岛掩埋,以待来日有时机再挖出来。

到达小岛后官军追赶喊杀声四起,也许吴平思量到妹妹被官军俘获后会造成不良后果,遂将妹妹杀死并与金银埋在一起。

1566年5月,戚继光部将傅应嘉,探得吴平已逃至海南岛,又集结几千人马重操旧业,于是官军再次征讨。

此次战役吴平又败,后投海自尽。

吴平既死,金银岛藏金埋银之事也就无人知晓了。

几百年过去,人间几经沧桑,这个小小的金银岛却由于以上的历史后台原由,又有藏金的传说,加之岛上巉岩高耸,石洞迂回曲折,高低起伏;岛外白浪澎湃、海鸥低翔,风景委实迷人,更有吴平妹妹的石雕塑像和《金银岛纪事》、《南澳吴平堤》等碑记,亭榭小桥、石洞山泉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人上岛猎奇揽胜。

结语:看完上述为大家揭秘的大海盗吴平的宝藏之谜,宝藏究竟是不是藏在南澳岛上至今还是个谜,如果能够解开他生前留下的藏秘诀说不定就能找到大量金银呢~~ 随机文章如何分辨明朝的官阶?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佐助通灵外道魔像为何没出现,鸣人和佐助谁更厉害揭秘盗墓四大门派是哪四大,摸金/发丘/搬山/卸岭谁最牛叉揭秘史前最大的动物第一名,新西兰大鱼龙体长38米(重331.5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江南四大才子各擅长什么?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简介

刘恺威版唐伯虎《》近日正在热播,我们都知道江南四大才子分别为唐伯虎、、、。他们是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但很少有人注意这四个文人究竟最擅长哪些?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祝枝山】:他家学渊源,专攻书法,亦善诗文,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特别,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亦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文征明(文徵明)】: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作画方面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其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文征明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 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其书法初师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第一”之称。 【徐祯卿】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 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崇祯皇帝帝为中兴大明如何躲过色情致命诱惑

,即登基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满清劲旅,。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此时社稷零落,山河破碎。作为希望成为中兴大明王朝一代明主的,虽然决事果断,雷厉风行,但却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重用、杨嗣昌、一代名臣,但是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而一旦翻脸,严酷无情,大加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屈杀忠良、重挫军心的严重后果。他虽然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水火;他寡情薄恩,翻脸无情,但也温柔多情,体贴他人,与皇后互敬互爱,感情甚笃;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直至后来煤山自缢殉国。 据有关史学家分析,崇祯是中国古代最勤政的皇帝。有史书记载,他十八岁登基,二十多岁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现出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上称其“,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最为难得的是,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为朝野上下称道。《明史》就评价崇祯说:“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执政初期,率领满清八旗骚扰关外,以致,民不聊生。对此,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不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失守,京畿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更是,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但不幸的是,袁崇焕后被崇祯皇帝以诛杀、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于北京。 虽然,大明王朝对满清的大规模军事活动也曾取得几次胜利,但却重挫了大明王朝的重装部队,以致最终无力打垮农民起义军;而农民起义军强渡黄河,连续发动的,更是大大削弱了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与皇太极的内外夹击,让明军腹背受敌,无疑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进程。曾经强盛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而朝廷中的两党分庭抗礼,将要成为压垮大明王朝大厦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的崇祯皇帝在文官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决定诛灭以为首的集团。 当时,少年登基的崇祯皇帝深感阉党之祸已经成为危及大明王朝的毒瘤。于是,即位伊始,他就是大力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这也是崇祯皇帝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尽管决策已定,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露出声色,只是静观魏忠贤一伙人的行动,等待着清除魏忠贤的最佳时机。 以魏忠贤为首的明末阉党集团,从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专权时代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纷纷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一些谄媚之臣到处不惜耗费数千万民脂民膏为他修建生祠。他自称,,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面对崇祯皇帝临朝强势主政,魏忠贤不得不以守为攻。他采取了“柔性进攻”的方式,他像章鱼似的伸展开了巨大而柔软的触臂,想通过“温柔”的进攻,以便把崇祯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好色,难道只有崇祯皇帝不好色?魏忠贤采取用致命的美色催情诱惑作为征服崇祯的绝招。 就在崇祯登基之后的几天中,魏忠贤就送上了四个绝色美女在崇祯身边侍候。崇祯本来不想接受,但恐引起魏忠贤的疑心,便欣然接受了。这四个女子进宫后,崇祯皇帝就命人脱光她们的衣服,搜遍全身,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只见她们每人的裙带顶端里都佩有一颗米粒大小的香丸。这种香丸被人称之为“迷魂香”,异香扑鼻,让人迷醉。男人一闻到这异香,顿时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性欲。崇祯皇帝深知其害,立即命人销毁了这几颗迷魂香丸。 一天晚上,崇祯同大臣们议论朝政后,自己静坐休息一下。忽然间,他闻到飘过来的一股奇异的香味,他顿时感到一阵强烈的性欲冲动。他立即命人寻找香气的来源。他们找来找去,都没有发现有人焚烧香炉。最后,才发现有一个小太监躲在宫殿角落的夹壁中,手持一支点燃的“迷魂香”。经过审问,才知道他是魏忠贤派来的。这不由得让崇祯皇帝加快了清除阉党的步伐。 不久,崇祯皇帝便抓准时机清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捕治罪。在其自缢而死后,便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集团遭到了致命打击。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曾一度使大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然而,令崇祯皇帝始料不及的是,清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却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以致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除了打击农民军和抵御满清入侵之外,不得不将更多的心力都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 为了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崇祯皇帝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后,又重用了另一批太监,给予他们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太监又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太监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太监权力再次膨胀,朝野上下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之下,崇祯皇帝不断反省,曾四下“罪己诏”,以便缓和朝野上下日益加剧的矛盾。 对于崇祯皇帝拒绝女色的致命诱惑,就是一些野史上也能找到踪迹。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寝食难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崇祯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父亲田畹下江南挑选美女。田畹寻遍江南,最后强征之一的进京,准备将她献给崇祯皇帝。其时,陈圆圆的美名早己名动天下,她“每一登场,雪明花艳,独出冠时,观者魂断”。崇祯见了陈圆圆,也觉得名不虚传,与后宫嫔妃相比,别有风韵,更显惊艳。但是,这位大明的皇帝却没有“魂断”。 据《演义》描述,田畹向崇祯献媚说:“此女雅善歌笙,并工诗画,超凡仙品。藩府不敢私有,特进诸皇上。”然而,崇祯却说:“此女诚佳人。但朕以国家多故,未尝一日开怀,故无及此。国丈老矣,请留殊色以娱暮年,可也。”可以想见,当此江山风雨飘摇之际,崇祯四下“罪己诏”,甚至减膳撤乐,怎么可能容许一名美冠天下的风尘女子入宫?就这样,崇祯皇帝再一次躲过美色的致命诱惑,但是,他却无法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灭亡。 虽然,崇祯皇帝期盼着自己能够中兴大明王朝,无奈前几朝,当时又值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蜂起,北方的满清又不断进攻辽东,觊觎关内,加上崇祯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使大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但是,编纂的《明史》依旧评价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可以说,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许多史学家都认为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崇祯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正是崇祯一生的真实写照。 崇祯皇帝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但是,他依然逃脱不了亡国之君的命运。而最终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破北京之时,崇祯皇帝宁可在煤山自尽,也没有把当时军队中军力最为强大的宁远铁骑调进中原围剿李自成农民军,严格遵守了自开始的历代对天下臣民的承诺,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