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关羽刮骨疗毒竟没有疼痛感 真相全在华佗这里
刮骨疗毒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其实这件事并不是《演义》中小说的编造,而是明确记载于史书《》中的,陈寿所编写的《三国志》,被公认为非常可信的史家著作,很多事都有根有据可以考证,所以关羽刮骨疗毒的事情,应当是真实存在的。网络配图 书中原文是这样描写的: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右臂,箭矢竟然将右臂贯穿了,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他就觉得右臂中的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 箭头有毒,且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掉骨头上的毒,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 于是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为他做手术,关羽当时就和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上虽鲜血淋漓,流出的血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一边烧烤一边喝酒,和诸位将领相谈甚欢。网络配图 《三国志》中对这件事的记载,和《三国演义》中大同小异,《三国演义》中说是关羽打樊城时被弓弩手所伤,右臂中箭,翻身落马,关平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后至,为其刮骨疗毒,手术期间关羽和人下棋,谈笑自若。 但是分析来看,却是《三国演义》中对对这件事情的描写更为可信,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 《三国演义》中认为是关羽受伤后不久就做手术,这个说法相对于痊愈后再剖开做手术,似乎更为合理。网络配图 《三国演义》中提到医生是华佗(有史料说此时华佗已死,但是有争议),这也比较合理,当时一般的医生怎么敢剖开手臂刮骨疗毒呢!而华佗是手术治伤的开创者,所以他是有这个能力的,因此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一点,华佗是麻沸散的发明人,麻沸散应该是世界上第一种麻醉和镇痛药,虽然《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本书都没有交代关羽用麻沸散,但是从手术中镇定自若的情况来看,不用麻沸散这种镇痛药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为两本书中都交代关羽在手术中镇定自若,丝毫没有感觉疼痛的迹象,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人的神经很敏感,被针扎一下或者被人拧一下都会有疼痛的应激反应,华佗用刀划开关羽胳膊上的皮肉,然后还用线缝合,他竟然没事有一样感觉不到疼痛,这无论如何是不符合人的生理表现的。而考虑到麻沸散是华佗的独创,所以真实情况应该是华佗在关羽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他使用了麻沸散。这就和现代的医生在病情和用药上善意的哄骗病人一样的道理,华佗或是在敬酒或是先上药之类的一些行为中,巧妙的让关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麻沸散,才有了他刮骨疗毒镇定自若的故事。如果您觉得小编说的有道理,可以在评论区就您所认为的华佗给关羽用麻沸散的方法给大家讲出来,以求还原此事的真实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最怕出现的情况:关羽惹恼孙权丢了荆州
初看《演义》时,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则是坏人和奸臣的集中代表。黑白分明的幼稚,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再读《三国》,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差不多完全颠倒了过来。 且不说曹操,只说关羽。关羽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他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 有人说,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怕,这很耐人寻味。 诸葛亮怕关羽什幺?是怕他身在汉营心在曹?证据不足。他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但据此认为他卖国通敌,恐怕不妥。是怕他武艺不精,不能在两军阵前斩将夺旗?也不是。他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是怕他轻举妄动,不堪军国大任?还不是。不能谋而后动,并不是他的主要缺点。网络配图 到底怕他什幺?怕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怕他使自己的隆中对毁于一旦。怕他终究会成一块暗礁,撞沉联吴抗曹的联合舰队。而联吴抗曹,则使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根本大计。此计不成,蜀国难保,的殷殷心血将付诸东流。 说到底,是怕他搞不好与东吴的关系。荆州与东吴接壤,又是一块“借”而未还的有争议的地方。作为这个地方的边将守臣,最难处理的是保住荆州与维护孙刘联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策是既不伤害吴蜀联盟,又长“借”荆州还。这正是诸葛亮处理这个难题的一贯方针。 但诸葛亮害怕关羽不能贯彻这个方针。 他深知关羽其人,识小义而未必明大义,尽小忠而可能害大忠,逞小勇而未能奋大勇。 关羽浓厚桃园之义,却淡薄天下大义。否则,他不会再三阻挠,也不会刁难诸葛亮初行军令。他只知道诸葛避见乃兄,使三兄弟失了面子,不知道乃兄如果见不到诸葛,会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会在瓜分国土的军事竞赛中被淘汰出局,连最后一勺残山剩水也得不到。 不懂规矩,口称玄德,而不称陛下。关羽和都很恼怒。但两人要出的招数却不相同。关羽要处死马超,张飞则要作个样子给马超看。第二天上朝,马超不见关张二人在班,正自纳罕,一抬头,看见二公正站在蜀帝身后,垂手而立,甚是恭敬。马超深自惭愧,从此对玄德再不敢失礼。 可见,张飞识大体而关羽执小义。张飞比关公更懂得,得人和,是刘备与曹操、分庭抗礼的最大资本。如果因失礼而失人,刘备就会失去这个资本。况且蜀国偏居一隅,人才凋零,得失一员身经百战的虎将,关系军国大计。易张飞,刘备得义得计得人和;如果依关羽,刘备则可能失义失计失人和。网络配图 关羽降曹,曹操善待于他,此“义”(其实是计)不忘,故有华容放曹之举。联吴抗曹,对关羽来说,似乎是联疏(吴)抗亲(曹),此义(国家大义)不记,故有拒亲辱吴之举。 这正是诸葛亮最怕的。 怕关公守荆州,荆州与孙刘联盟不可兼得,却可能俱失。 既如此,换个人守荆州行不行?不行。荆州重地,非至亲之人,非文武双全之臣不能守。刘备至亲之人唯关张,关张之中,文武兼备是关公。 诸葛亮怎能不怕?在刘备看来,非关公不能守荆州;而在诸葛亮看来,关公最不能守荆州。但疏不间亲,此话怎好对刘备直说。 为了让关公地执行他亲手制订的联吴抗曹之基本路线,诸葛亮可谓。他智算华容,阳算曹操,阴算关公。他料定关公的“曹操情结”不解,不能真心联吴抗曹。所以,故意给关公一个放走曹操的机会,同时又要他立下军令状。 此目的有四:一是刹刹他的傲气,赢了他的脑袋,又还给他,是要折服他的心;二是抓抓他的把柄,提醒他注意,他有历史问题,他的历史不清白,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不让他执行重要军事任务,如果放走曹操,则又有了现行问题;三是解除他的“曹操情结”,放曹操一条生路,足以报答曹操所给他的一切,此后抗曹不会背不义的名声;四是小以大义,让他体会守小义(报曹)而损大义(误国)的真实后果。 尽管诸葛费尽心机,但关公有他自己的行为逻辑。逻辑的结果是腹背受敌:腹受国家之敌曹军,背受自己创造的敌人吴军。结局是丧师失地,败走麦城,穷途末路,军没身死。网络配图 这就造成了刘备的大不幸,逼着他面对自己一生最困难的选择:要顾孙刘联盟的大局,就不能为关羽报仇,不报仇,结义誓言(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便不能遵守,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人和;要报仇,就要伤害自己的立国之本——孙刘联盟。也许比较好的选择是做做样子的报仇。 刘备一生,也是个好演员,而且是个相当本色的演员,其主要演技是哭。痛哭了几场,便决定为义弟报仇。也许开始是演戏,但开场的精彩误了他。连胜过几战之后,真的进入了角色,以为甩掉军师这根拐杖,也能地灭了吴国。 结果自然是自误误国。 有了诸葛,才有联吴抗曹;有了孙刘联盟,才有赤壁之胜,才有吴国,蜀国从无到有,才有三国鼎立之势。 因为关公,才有荆州之失;有荆州之失义弟之死,才有猇亭之败,才有蜀国伤筋动骨大流血,从此一蹶不振。 有诸葛,才有三国,所以说三国成于诸葛;因关公,盟友相攻,蜀国败亡,所以说三国毁于关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