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代之一,大概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知名度就很高。
《》里一句话:“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意思是说,吴起的死是因为功劳太大;西施的死,是因为太美丽。
其他如庄子、、韩非子等典籍中都有提及。
然而,这个西施是不是与吴、越两国有关的那个人却是非常值得怀疑!后世的一些文章说是越王从民间搜求美女,得到西施以后将她献给吴王,以乱其政,今人据此把她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头号色情间谍,则未免有点儿言过其实。
一说,语出《庄子·齐物论》:、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就是说,像毛嫱、丽姬这样的女子,在人来说,她们是美丽的,但鱼见了会因为害怕而下沉到深处,鸟儿见了会飞向高空,麋鹿见了会迅速地逃离。
意为人和其它生物对于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后人把春秋、两汉一直到的美女组合到一起,显然有拼凑的意味,就像、、四大名阁、四大名塔等等。
正宗的史书如《春秋》、《左转》、《》等都没有记载西施这个人。
尤其是《史记》,它在记载女人的时候,只要有事,就会记载得很详细,像、、、等等,即便是其人没有大事,只要某个事件与这个女人有关,也会记下这个人的名字,如妲己、夏姬、怀赢、哀姜等等。
西施其人既然始终没有在记载中出现,充分说明围绕着她没有什么事件发生,或者说历史上一些大的事件与她无关。
今天的人们把西施说成是间谍,主要是依据《吴越春秋》一书的记载。
此书写成于初,距吴国灭亡已经有500年的时间,这当中传说和艺术加工的成分较多,作为历史却难以和《史记》等书相提并论。
不过,我们即便是假设真有西施这个人,她也确实是越国送到吴宫里去的,那么,西施也不具有间谍身份,越国复仇,吴国亡国都与她无关。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借越常逝世之机讨伐越国,结果在檇(音zui)李被越国打败,自己也中箭身亡。
吴王夫差二年(前494,越王勾践三年),吴国日夜操练士兵,准备报越国的一箭之仇。
勾践听说后,不顾大夫的劝阻,想先发制人,在吴国没有发兵时就前去攻打吴国。
吴王夫差出动了全国全部精锐部队迎击,并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
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国讲和,吴王开始没有同意。
后来,勾践让文种给吴国的太宰伯嚭献上了美女宝物,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给越国说好话,夫差赦免了勾践,撤军回国。
越国臣服于吴国,向吴国进贡是必然的,既然能够向吴国的大臣贡献美女,那么向吴王进贡美女也是少不了的。
但是,古人向人进献女子只表示臣服或者求和,意思是让胜利者多生子女,家国始终兴旺,并不会有也不敢有其他目的,越国也不会例外。
但西施不可能具备间谍身份,假如西施真的是越国作为间谍派往吴国的,那么她是怎样训练出来的?总不能找来一个农村女子派往吴国就能充当间谍吧?或者有人说,西施训练过,训练过三年!这种事情如果不是凭空想象,那也一定是虚构出来的情节。

对于女子的训练,一般只进行歌舞训练,为的是让他国国君或者大夫能够看得上这个女子,表示自己的“贡品”合格,也就是上供者“心诚”,除此再无其他。
否则,西施作为间谍,越国给她交代的是什么任务?更重要的是,是谁在给她交代任务?是勾践吗?吴国已经放了越国一条生路,勾践有必要这样做吗?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举国行为,一场大战过后,失败方的青壮男子几乎丧失殆尽,勾践是收集了残兵败将才凑足了五千人困守会稽山的。
这时候,勾践首先想到的是保留国家,也就是保留他这个国君的生命,其次是要有民,没有民,他这个国君同样也不会存在,这就是他提出“”国策的根本原因。
这时候他要是想着报仇,只能是藏在内心的最深处,稍微流露出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无异于自寻死路。
要知道,越国既然是举国投降,吴国是会派人在这个国家监视的。
所以说,勾践不会这样做,他也不会让别人这样做。
还有就是怎样向外传递情报?女子进入宫中,基本上就是与外界隔绝,不要说是越国人,就是吴国人也不是谁都可以出入吴宫的,这种比登天还难的情报传递,不是一个女子能够办得到的。
倒是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范蠡。
说是范蠡出主意让西施入吴,如何打探和传递情报都是范蠡所为,最终也是范蠡将西施带走了。
这说法当中有很多不通之处,西施经过三年练习歌舞然后入吴,这时范蠡正在吴国为人质,两年后才回国,因此,西施的被选中应该不是范蠡所为。
即便是范蠡回国后见到过西施,那西施入吴后也不可能见到范蠡。
范蠡作为附属国的一个臣子,要入吴必须提前告知吴国,进入都城必须要得到允许,其活动更是在吴国的监视之下,不用说是见西施,就是见西施的侍女也不可能。
也就是说,西施即便是间谍,也不是一个传递情报的间谍。
作为间谍,剩下的只有一个作用,祸乱朝政。
这当中又有两件事可做,迷惑君王荒废政务、杀大臣。
先说的被杀。
伍子胥曾经帮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并和一道协助吴王灭亡了楚国。
阖闾还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时候,伍子胥力争使夫差当上太子,夫差因而能够继位为吴王。
可以说,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的父辈,其功劳地位可以和后世的、这些个被称作“仲父”的人相提并论。
所不同的是,吕不韦和诸葛亮辅佐的是“孩子”,实际上握有王权,而伍子胥辅佐的是成年人的国王,这个国王不光有权利,还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人在越国的问题上总是不能一致,而这种分歧又总会影响到吴国的一些重大决策。
最初,吴国兵围会稽山,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是采纳了伯嚭的建议,和越国讲和了。
此后五年,夫差听说齐国发生了内乱,要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出面阻拦,说,勾践吊死扶伤,将打算有所作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
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出兵齐国,却取得了胜利,从此就很少听从伍子胥的建议了。

而这个伍子胥却仍然像一个长辈一样,总是喋喋不休地絮叨着“越国才是心腹大患”,这样的话在夫差听来实在令其心烦。
不胜其烦的夫差在此后四年准备攻打齐国时,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齐国,而这个伍子胥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大夫鲍牧。
这种事情在当时来说,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是人才的合理流动,发生在一个执政大臣身上无异于叛国。
吴国太宰伯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屡屡向夫差进谗言,最终导致了吴王赐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的死,是君臣政治见解不同的结果,是夫差要摆脱这个父辈老臣束缚的结果,也是伯嚭要取而代之的结果,绝对不是西施吹枕边风的结果。
最后就是,夫差荒废朝政了吗?让我们看看夫差的行动吧! 夫差七年(前489),吴国伐齐,在艾陵大败齐兵。
九年(前487年)讨伐鲁国,与鲁国订立盟约后撤离。
十年(前486年)夫差第二次伐齐。
十一年(前485),夫差第三次北上伐齐。
十三年(前483),夫差北上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
十四年(前482)再一次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
在古代,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以显示势力,盟主的用意是震慑入会者,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其他会盟国是为了国君的护卫和表示服从调遣,夫差也不例外。
一个江南水乡之国,八年中六次举国兴兵,北上会、战鲁齐,甚至兵指中原,这能说是荒废政事吗?要知道,古代的一次战争,从准备战争、行军进入战场到战争结束,往往需要几月甚至几年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夫差的亡国,不是在于他的懈怠政事,而是在于他的穷兵黩武,不恤民力。
越国正是利用夫差十四年吴国这次的会盟,出兵攻打吴国,并俘获了太子友。
吴国因为国王在外,国内又没了太子,国内空虚,只好派使者带着厚礼与越国讲和。
越国也考虑到暂时还不能灭亡越国,就同意了吴国的讲和。
但这个时候,两国的主次关系已经倒了一个个儿,吴国连年征战,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战争中死亡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越国手中。
夫差十八年(前478),越王勾践伐吴,在笠泽大败吴军;二十年(前476),越国再次伐吴;二十一年(前475),越国围困吴国三年,直到夫差二十三年(前473)灭亡了吴国。
我们不妨再问,夫差六次北上那八年间,西施在哪里?吴国衰落到灭亡这十年,西施又在干什么?尤其是最后越国围困吴都城这三年,西施又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西施不具有间谍身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炀帝有几个老婆 解析隋炀帝杨广的后宫佳丽们
隋炀帝有几个老婆?隋炀帝,他是第二位。从古至今,谈到帝王们的后宫,我们都会想到那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或者是后宫三千佳丽,那么这位史上著名的暴君他的后宫又是如何庞大的呢? 隋炀帝有记载的八个老婆:,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萧嫔,赵王杨杲之母陈婤,第六女陈氏,陈后主第四女王氏,李渊外甥女,唐同安长公主女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第十四女宁远公主,陈后主之妹容华夫人蔡氏崔氏,隋东郡公崔君绰女在隋炀帝的这些老婆中,其中三个都是陈朝的公主。 大隋开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由双方父母做主,13岁的“晋王”杨广娶了12岁的萧氏。他们共同生活到杨广被杀。618年春天,隋炀帝被勒死。作为“战俘”,萧皇后落在了权臣手里。 《隋书·列传》交代得非常艺术:“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胜利者霸占六宫,和隋炀帝生前一模一样。萧氏的处境可想而知,俘虏还能怎么样?甭耍娘娘脾气了,休说什么尊严、高贵;想活,就得逆来顺受。这个仪态万方的女人定然成了宇文化及的囊中之物。 常说,男人四十,。女人到这个岁数,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从“二八妙龄”起,十年就能消耗了她们一大半青春。只有非常奇特的女性例外,比如,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她生完孩子之后,仍叫恺撒和安东尼两位罗马英雄神魂颠倒。萧氏就是这种奇女子,步入中年,仍旧端庄、俊美。宇文化及从这位大美人身上,获取了帝王的幻觉。619年,他居然跑到魏县,关起门来当皇帝。 皇帝,永远是天下的“头彩”,除非足够强大,否则谁觊觎,谁挨揍。宇文化及的狂妄行为,马上招来灭顶之灾——争头彩的杀上门来。窦建德是农民义军的领袖,如今兵强马壮,腰杆儿粗得很呢。他自称“大”,口口声声为死去的杨广报仇。聊城一仗,窦建德动用抛石头的“撞车”,四面攻城。这种原始“土炮”,杀伤力强大,聊城随即失陷。 萧氏再次面临当俘虏的额噩运。这回,她想死了。既不哆嗦,也不哭闹,面无表情地等待死亡。所幸,抢救及时,而且碰上了“忠于大隋”的窦建德。萧氏用不着投井上吊抹脖子了,战胜者居然对她非常“礼遇”,《旧唐书·列传》里说:“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尽管没上绳索,未遭关押,窦建德还毕恭毕敬地给她施君臣大礼,萧氏依然未获自由。与其说她被解救,还不如说被“接管”。一个徒有虚名的前朝皇后,有什么资格在义军营寨里养尊处优呢? 传闻,窦建德霸占了萧氏,惜乎尚未见到过硬的文献。单凭《旧唐书》这段记载,就能猜个大概:“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有理由相,在窦建德那儿,萧氏似未受辱。这是义军的政治需要,也受周围条件的制约。其一,窦建德人品正派,还堕落不到霸占女俘的地步;其二,窦建德身边蹲着一只“母老虎”,老婆曹氏几乎寸步不离,看得很紧;其三,萧氏留驻时间并不长,约摸两三个月后,就被突厥人接走了。 突厥,野蛮的“胡俗”令中原人心惊肉跳。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儿子可以继承父辈的女人,弟弟能够再娶兄长的妻妾。胡俗当头,女性就更像牲口了。 突厥的义成公主,从窦建德手上要走了萧氏。20年前,把这位宗室之女,嫁给明可汗。后来,丈夫死了,便改嫁“儿子辈”的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从杨广那儿论,义成公主得叫萧氏一声“嫂子”。姑嫂重逢,也算有了依靠。 《隋书》一笔带过:“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不管情愿不情愿,萧氏就这么身不由己地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落难寡妇,没有挑拣的权利,命把你推到哪儿,就落到哪儿。谁都能猜到,可汗身边的女人必须无条件地“从其胡俗”,萧氏和义成公主共同纳入了处罗可汗的寝帐。后来,处罗可汗死了,姑嫂两个又顺理成章地嫁给他的弟弟——颉利可汗…… 萧氏早就断了重返长安的念头。既已国破家亡,江南春雨、中原杏花对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在这荒蛮的塞外,了此残生吧。所幸,还有个小杨正道做伴儿哩。杨门骨血,是她最后的一点安慰了。公元630年,年届花甲的萧氏,含泪回长安。此时,突厥大败,义成公主死了,颉利可汗遭擒。按理说,萧氏仍属“战俘”。她特殊的身份,居然赢得大唐礼遇。长安城里的萧氏,深居简出,又孤独地生活了18年。 “(贞观二十一年)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唐纪》里说,萧皇后死后,还是回到了丈夫身边,她当了半辈子“战俘”,心里装的还是杨广。倘若隋炀帝泉下有知,也该满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晋末年名将苟晞:曾经数次击败割据势力的宿将
苟晞(?-311年),字道将,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人。西晋末年名将,官至大将军、太子太傅、录尚书事,东平郡公。精通兵法,时人比之、。在中,先后投靠多王,战败汲桑、吕朗、刘根、公师藩、等,威名甚盛,人称“屠伯”。后被石勒击败被俘,不久后即被杀。 辗转八王 苟晞最初担任司隶校尉的部从事,当时的司隶校尉石鉴极为器重他。后又获东海王司马越引荐,任通事令史,后调任阳平太守。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冏击败的赵王,以大司马身份辅政,苟晞则参大司马军事、尚书右丞;后调任尚书左丞,并考察属下诸曹办公,下级官员都对他十分忌惮。太安元年十二月(公元303年),长沙王司马乂击败司马冏,苟晞亦因司马冏倒台而被免官,但不久即被随后上台的司马乂任命为从事中郎。 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越带北征邺城,讨伐皇太弟司马颖,苟晞任北军中候。晋惠帝兵败被司马颖俘获后不久,八月,王浚和东嬴公司遣乌丸骑、羯朱袭击司马颖于邺城,司马颖大败而挟晋惠帝退回洛阳。苟晞也此时则投奔范阳王司马虓,司马虓承制任用苟晞行兖州刺史。 比拟韩白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司马颖旧将公师藩因见司马颖被废,于是在河北地区起兵,牧帅汲桑亦加入,并且进攻多个郡县,逼近邺城,司马虓派苟晞和广平太守丁绍一同击退公师藩。次年,苟晞更在白马县攻击准备渡过黄河的公师藩,并将他斩杀。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汲桑作乱,自称大将军并称要为上一年被杀的司马颖报仇,并进攻邺城。新蔡王司马腾兵败被杀,邺城陷落,汲桑于是打算南攻兖州。太傅司马越知道后大惊,先命苟晞为前锋进讨汲桑。后见苟晞与汲桑部将石勒在阳平、平原相持并互有胜负,又领兵出镇官渡,声援苟晞。汲桑素来畏惧苟晞,于是在苟晞攻来时在城外设栏栅加强防卫,苟晞先让士兵休息,只派单骑向汲桑部众陈述祸福,汲桑部众大惊而退入城,后苟晞又领兵在东武阳击败汲桑,汲桑退走;及后苟晞追击汲桑和石勒,连破九垒(《》作八垒)。冀州刺史丁绍随后又击败刚重整的汲桑军,令事件得以平息。苟晞亦因而获升抚军将军,都督青、兖诸军事,封东平郡侯。因苟晞屡破强敌,建立起威名,当时的人更将他与和白起比拟。 内外争斗 司马越最初与苟晞交好,更结拜为兄弟。但司马越司马潘滔此时则建议司马越自领当时由苟晞所统的兖州,说兖州是军事要冲;又称苟晞有大志,不会甘愿只作臣下,长期统领兖州这个重要地区,一旦生变后果就会很严重。司马越亦同意,于是接纳潘滔的建议,自任丞相并领兖州牧,改苟晞领青州刺史、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并且升苟晞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封东平郡公,增加他的名号去讨好苟晞,但二人关系自此却出现裂痕。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潘滔及尚书刘望等诬陷苟晞,令苟晞极为愤怒,上表请求斩杀潘滔等人,亦请司马越的从事中郎刘洽为他的军司,但司马越都一概拒绝。苟晞于是与司马越正式决裂,自各州郡宣告自己的战功而陈述司马越的罪状。当时亦厌恶专权的司马越,于是下诏支持苟晞,又命苟晞进攻在境内叛乱的王弥和石勒。此时王弥将领曹嶷正攻打青州,负责留守的苟纯闭门固守,而曹嶷则集结兵力,连营数十里,苟晞回来后与曹嶷作战,成功击破。 次年正月苟晞再选精锐与曹嶷作战,但因大风扬起风沙令苟晞战败,只好弃城夜逃,并遭曹嶷追击,部众都向曹嶷投降。苟晞逃到高平,在当地募兵数千人。 此时,晋怀帝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司马越亦截获诏命,于是宣布苟晞的罪状,并命杨瑁和裴盾讨伐苟晞。苟晞派兵收捕河南尹潘滔,但被潘滔成功逃脱,另苟晞亦斩杀尚书刘曾和侍中程延。司马越见此而忧愤成疾,当年三月就在项县去世,裴盾等人亦被叛乱的王桑杀死,晋怀帝于是命苟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 骄纵自害 苟晞见当时洛阳正有饥荒,四周亦有乱事,于是上表请求迁都仓垣,并派从事中郎刘会率船数十艘,宿卫五百人和一千斛谷粮护送怀帝迁都,晋怀帝答应但朝中官员却因害怕潘滔而不肯迁都,宫中人员亦贪恋宫中财宝而不愿离开。晋怀帝最终还是决定到仓垣,但因没有足够士兵守卫,出宫不久就被盗贼掠夺,被逼折返。不久汉赵将领刘曜就率军攻破洛阳,俘掳晋怀帝,豫章王司马端和和郁等逃出洛阳投奔苟晞,苟晞置行台,立司马端为皇太子;而司马端又承制命苟晞为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苟晞原本出身寒微,今天身居重臣,因而十分自满,蓄养婢女千人、侍妾数十,纵情享乐而且刑罚和施政的很苛刻。阎亨上书谏止,更遭苟晞杀害。苟晞从事中郎明预知道后,即使抱病仍去见苟晞,以尧舜和纣王的对比劝谏他,终令苟晞面有愧色。但当时人心已离,无人再为苟晞效命,部将温畿和傅宣都已叛离,同时石勒亦攻灭苟晞的盟友王赞,并且袭击苟晞所驻的蒙城,苟晞被石勒所捕并署为左司马。一个多月后,苟晞和王赞图谋反叛石勒,石勒于是将他们杀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