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可怕的太监当了宰相一年内连杀两个帝王

时间:2025-03-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咱们今天说的这个人简直比、阎乐还让人不可思议,因为他竟然设计害死了当时的太子,然后又害怕当时的怪罪于自己,就杀了皇帝,之后呢拥护一位幼帝上位,还被他给杀了,而且在这期间,他的权力简直大到不行! 生性阴险暴躁的宗爱 这个人叫做宗爱,是北魏时期的,是因为犯罪而成为阉人,后来历任办理杂务的职位直至任中常侍,451年正月,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上举行盛大集会,颁赏朝中群臣,封宗爱为秦郡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武帝南征时,太子监管国政,拓跋晃为政精明,洞察细微,而宗爱生性阴险暴躁,行为多有违法的地方,拓跋晃因此常常对他表示怨愤。

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在东宫任职,很受拓跋晃的宠信,都掌握不少权力,而且都与宗爱的关系不和睦,450年的时候,宗爱由于惧怕仇尼道盛等人揭露他的行为,于是编假话向太武帝控告二人有罪。

太武帝非常气愤,下令将仇尼道盛等人绑到街市上斩首示众,东宫内的官员们有很多被牵连进去,也都被斩首,太武帝为此非常气愤,拓跋晃也因此忧愤而死。

后来,太武帝慢慢知道拓跋晃并没有犯法,因此感到非常后悔,宗爱害怕自己事发而受到诛戮,于是就图谋叛逆。

宗爱弑杀太武帝 452年三月初五日,宗爱弑杀太武帝,太武帝死后,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侍中薛提等人,没有宣布太武帝的死讯。

兰延、和疋二人商议认为太子拓跋晃之子年纪尚小,打算立太武帝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于是征召拓跋翰入宫,把他安置在一个秘密房间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薛提却认为拓跋浚是嫡亲皇孙,不应该废黜,应当选为继位人,而另外求取国君。

兰延等人反复讨论很久也没有决定下来。

宗爱得到消息,自认为他已得罪于太子拓跋晃,而平时一向就讨厌拓跋翰,只跟太武帝幼子南安王关系密切,于是宗爱就把拓跋余秘密迎来,从中宫小门进入后宫,然后假传赫连皇后的命令,召见兰延等人入宫。

兰延等人认为宗爱的地位一向很低,所以根本没有怀疑其中有诈,全都跟随宗爱进宫。

宗爱事先安排三十名宦官手持武器在宫中埋伏起来,兰延等人入宫,就把他们捆绑起来并在殿堂上杀死。

宗爱又在永巷杀死拓跋翰,而拥立拓跋余为帝,改年号为永平,拓跋余任命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封为冯翊王。

宗爱立拓跋余 宗爱自从拥立拓跋余之后,就身居宰相高位,总管三省政务,负责皇家的安全事务,随意召唤公卿大臣,专权跋扈,一日比一日厉害,朝廷内外都畏惧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都认为宗爱必定会像赵高、阎乐篡权的危险,拓跋为不安,怀疑宗爱将要作乱,就想谋划削夺他的大权,宗爱知道后非常愤怒。

永平二年(452年)十月初一日,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拓跋余,拓跋余死后,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拥立拓跋濬为帝,是为文成帝。

文成帝即位后,便诛杀宗爱、贾周等人,都动用五刑,灭其三族。

由此这个才算消停下来,真是可怕的太监,一年之内竟杀了两位皇帝,还害死了太子,简直是逆天的节奏呢! 不过像这种大逆之臣,人共株之,所以最后的下场也是罪有应得不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建立的是汉朝,为什么三国却是称为魏蜀吴?而不是魏汉吴

我们都知道,末年,天下大乱,,自称西汉皇族后裔,以恢复大汉为己任。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魏王废黜,称帝改元,代汉建魏。 后世为了将曹丕建立的王朝与其他国号为“魏”的王朝区分,称这个王朝为曹魏,也就是加了皇族的姓。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当时已经自封为汉中王的刘备,听说汉献帝已经遇害,就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改元,国号仍然是“汉”。 以“汉”为号的王朝很多,后世为了区分,将刘备建立的王朝称为“蜀”或“蜀汉”,还有“刘蜀”、“季汉”等称呼。 刘备控制的区域主要有汉中、巴、蜀、南中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蜀,这也是曹魏贬称为“蜀”的原因,“季汉”则是根据之前的西汉、东汉顺序排下来的。 曹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吴王称帝改元,国号为“吴”。 后世为了将孙权建立的王朝与其他国号为“吴”的王朝区分,称这个王朝为孙吴,也就是加了皇族的姓,还有一个东吴,是根据中孙吴的位置。 至此,三国已经形成,从古到今,我们的统称都是魏蜀吴,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呢? 可能有聪明的朋友已经反应过来了,就是曹魏和孙吴的国号都有体现,刘备的“”却用了“蜀”,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是如此,让刘备父子恢复大汉的努力成为笑柄呢? 悦史君认为,这笔帐要从《》的作者陈寿开始算起。 刘备建立的“汉朝”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短的,而且没有史官专门修史,更是导致资料缺失。 曹魏和孙吴则都有官修的“魏书”、“吴书”,还有私人写的史书,客观上史料要丰富一些。 陈寿本是蜀汉的官员,经历了蜀汉被曹魏攻灭、曹魏又被西晋取代,成为了西晋的官员,在孙吴被西晋攻灭后,开始收集三国资料,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也是官方认可的史书,但也是在这里,陈寿分别列为“魏书”、“蜀书”和“吴书”,也就是说刘备建立的“汉朝”被称为“蜀”。 陈寿本身是蜀汉人,写作《三国志》的时间距离蜀汉灭亡才20多年,他当然知道刘备建立的是“汉朝”,而不是所谓的“蜀”。 悦史君认为,陈寿之所以要把刘备建立的“汉朝”称为“蜀”,就是因为他在西晋为官,西晋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曹魏、西晋都贬称刘备建立的“汉朝”为“蜀”,陈寿出于现实考虑,也就在《三国志》中写成“蜀书”了。 可怜刘备父子、诸葛亮姜维等人一直以大汉为号召,国号也始终是“汉”,但后世却因《三国志》的缘故,称呼他们为“蜀”,也是一种悲哀。 更让人觉得无奈的是,翻遍二十四史,除了刘备一朝,其他王朝都没有这种情况,典型如五代时期的南唐没有被称为“吴”,北汉也没有被称为“晋”。 这么看下来,更是为刘备君臣抱屈啊,毕竟“魏汉吴”才符合实际情况嘛! 随机文章为什么要警惕人工智能,未来25年超级人工智能诞生(超越人类成上帝)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揭秘三峡压新主四川出天子,网络谣言阴谋论骗取不明真相民众回光返照一般持续多久,短则几小时/长则一两天(身体抗拒死亡爆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推动全球人类文明发展(西方崛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齐桓公任用的改革家 齐桓公传奇人物

改革 大难不死逃回齐国即位后,面临的却是一个留下的烂摊子,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连年征战,大国兼并小国。齐国国力急剧衰退,社会动乱不断,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威胁,面临着被强国吞并的危机,形势可谓万分紧急。 齐桓公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国君,他本来想让鲍叔牙为国相,但是鲍叔牙深知自己能力不够,他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虽然管仲曾经险些害死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为了复国大计,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命人用计从鲁国接回了管仲,并且让管仲为国相,放手让管仲着手进行改革。 果然管仲不负众望,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齐桓公也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可谓功不可没。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伟人。他被尊称为,他的学说被集结为一书,成为春秋众多流派之一,他还把他的治国理论运用在治国理政上并且,他被成为中国第一,同时代的周游历国却始终不得志,因此非常羡慕管仲。管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后世影响深远,管仲被称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人”,他的思想是深刻而务实的,即便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齐桓公任用管仲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往事。当初齐国内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各自带着自己的心腹逃往别国避难,公子纠带的是管仲,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带的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在逃难过程中,擅长射箭的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服上的带钩,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命。 幸好公子小白吐血装死才逃过一劫,从此公子小白就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后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管仲不得已和公子纠一起逃往鲁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幸好在鲍叔牙的一再劝说之下,齐桓公这才答应放过管仲,把他从鲁国押解回国,也幸亏鲍叔牙这人有识人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管仲,只有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所以主动让出相位,而管仲也对齐桓公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全心全意辅佐国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内积极发展经济,使齐国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走向了全盛时代,管仲提出的很多改革思想也为后世所借鉴,开创了时期一系列改革的序幕,推动了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可以说管仲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人物。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品格也成就了他的千秋霸业,成为后代明君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