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孝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490年,冯死,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

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北魏孝文帝“迁都”决议投票时,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是举手赞成,太子元恂居然公然和自己的老爹“叫板”,那么,这是为何?对此事的解释中,传统观点认为:太子没有理解迁都和汉化的伟大意义,所以,公开表示反对,甚至,最后升级为“叛乱”这种激烈的形式。

其实,真实的原因,还要从二者之间的矛盾中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前,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

老爹积极推行迁都,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

政治斗争中,最难调和的就是“路线斗争”,牵涉着无数人的自身利益,所以,它也决定着政治的大方向。

元恂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向皇权的挑战,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撬自家老爹的“墙角”。

那么,他为何还会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北魏的上层阶层中,反对“迁都”和“汉化”的意见,依旧是主流声音。

当时政权的主要力量,并不在皇族成员的手中,皇族以外的鲜卑贵族把持着朝政。

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扰自己“被汉化”的命运,甚至,更希望这种情况被逆转。

这些反对力量,大致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阻挠: 第一种是温和的方式,通过讲道理的方法,想通过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来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则是激进的方式,公然表示反对,甚至,使用暴力方式。

孝文帝对待这种“反抗”,当然,也就表现出两种方式: 他也会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他的决策是英明的,不会危及国家的利益。

至于那些公开反对者,他也毫不留情,“以暴制暴”。

所以,这种情况下,反对一方的力量必然会抱成团,向国君展示出他们的“反对声势”有多么浩大。

太子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说服了。

那么,最终谁会胜出呢? 其实,在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

做的只是维护自身的利益,每个人对结果的判断都不一样。

按照常理而言,儿子应该和父亲同心,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点更为一致,只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让这个选择有点“困难”了。

反对的一方,当然不会放过太子这么重要的人物,会有各种声音围绕在他身边。

比如说:你的父皇执意迁都、汉化,这是一条没有结果的决定。

当然,你如果愿意和你父亲站在一边,下一任的国君自然是你。

只是这个举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等等。

最终,太子选择站在了他父亲的对立面,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夺权”。

当时形势很明显,如果,反对的声音占主流,他老爹最好的下场就是提前下台,下场差一点没准还会死于非命。

如果,支持的声音为主流,太子则是必死无疑。

只是,这个时候唯有孝文帝最清楚力量会向哪边倾斜。

当时,汉民族借着自己人口数量的优势,让汉文化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影响力的面积越来越大。

虽然,北魏帝国是以鲜卑民族为中心建造,但是,文化的渗透是“无形”的,就算是上层社会的鲜卑族,也不免被汉文化所“同化”。

但是,迁都代表着整个汉民族全体利益。

与此同时,孝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必然会对其他鲜卑贵族的权力进行“限制”,所以,迁都也代表了皇族的利益。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的去除皇族以外鲜卑贵族的势力。

所以,迁都作为一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结果,太子被废,那些挑起叛乱的鲜卑贵族被成功镇压。

迁都成功的事实证明,在当时,如果反对的力量真如那些人想的那么强大,那么,有太子的加盟,有穆、陆两大豪门代表人物的加盟,“反迁都叛乱”就不会这样被消灭了,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军事上的“较量”了。

当时的孝文帝,只是想“收一收”这些鲜卑贵族的“权力”,并不是想从根本上拿掉他们的权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法律层面保障“门第制度”就看的很是清楚。

于是,一般的鲜卑贵族们,在经历过这种失败后,也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了。

只是,在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多年,这个一度鼎盛的帝国坍塌了。

后世对其功过是非有不少评述,“改革”思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和族情,否则,只会坏了自己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拓跋休是什么人?北魏安定王拓跋休生平简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宋都之危:宋太祖赵匡胤提出迁都绝非一时心血来潮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机会故地重游。 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 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太祖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太祖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后,终于由太祖的弟弟劝动了太祖,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 网络配图 这就是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如果是不太熟悉历史的人,初听这个故事,也许会得到以下一些印象:一,宋太祖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一样,想起一出是一出,明显带有孩子气,很不好伺候;二,这个皇帝又算是很讲民主的,赌气归赌气,最终还是能听从臣僚的反对意见,放弃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作为皇帝,这已经殊为不易;三,没能迁都洛阳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后阶段里一个比较重大的遗憾。 比较而言,宋太祖确实算得上仁厚之君,同时也确实有难伺候的一面。不过,研究和关注的人普遍认同赵匡胤提出迁都绝不是一时,而他的这一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是整个国家的重大遗憾。如果当时真的将国都迁至洛阳,或许两宋绵延三百年受困于北方边患并两次亡于外族的悲剧命运就可以避免。 从地形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无险可守的。如果仅从这种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当然会有这之外的其他原因。 开封在战国时曾为魏都,当时叫大梁,后又改称汴州。开通的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中后期,北方,战乱频仍,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汴梁则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颇具帝都风范。 再经过赵宋王朝十几年经营,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何况此时的洛阳(包括长安)由于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条件。而事实上,长安自唐后、洛阳自后晋迁都开封,都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王朝的国都。 网络配图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宋太祖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 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太祖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 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不管太祖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太祖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网络配图 在最终做出妥协时,太祖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开封终于在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当年,在从洛阳返京途中,行至巩县(即今巩义),太祖前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了祭奠。在陵园神墙的角楼上,他怅然四顾,思叹良久后,抽出一支雕翎箭,张弓射向远野。看着那支箭在远处无声落下,他长叹一声,告诉身边众臣:人生终须有归宿,今日箭落之处,就是我死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那个玩具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并为自己的陵墓命名永昌。这就是传说中太祖永昌陵的来历。 那支利箭脱弦之初可以射穿敌人的铠甲,而最终却免不了凄然无力的坠地,一代圣主的故事至此也即将落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