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发生后二年,正平二年(452)拓跋焘死。
他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南征北战,亲冒矢石,统一了北方,可称赫赫武功,但国内消耗也很大。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440-465)即位。
这时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开始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役。
拓跋焘时曾发动一次废佛运动;这时又恢复了。
文成帝在位14年,和平六年(465)病死。
文成帝的皇后(442-490),因死后溢为文明太皇,又称文明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女政治家。
从文成帝死后,她实际掌握政权达20年,对北魏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冯太后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
祖父和伯祖是北燕国王,父亲冯朗降魏后,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犯罪被诛。
冯太后生于长安。
姑母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昭仪(妃嫔称号),因而她在宫中受到姑母的传统文化教育。
14岁时被文成帝选为贵人,4年后被立为皇后。
文成帝死后,子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即位,年仅12岁。
这时垂相太原王乙浑专权,阴谋。
24岁的冯太后面对乙浑的专横,并不畏惧。
她拉拢一部分鲜卑贵族元巫等人,密定计谋,终以谋反罪名把乙浑杀死。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冯太后表现出她的机智果断和政治才能。
乙浑死后,冯太后临朝称制。
她有决断能力,生杀赏罚,很快就能作出决定;又提拔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赏赐臣下也很大方,动辄百万,因而得臣下拥护。
但冯太后私生活放荡,有不少男宠,如李弈、王睿、李冲等。
天安二年(467),献文帝生子(467-499),即后来的孝文帝。
二年后立为太子。
北魏制度,子被立为太子,生母即赐死。
所以,这一年孝文帝生母即依旧制赐死。
拓跋宏改由冯太后抚养。

这时,她不再临朝称制,让献文帝当政。
献文帝也是一个很能干的人。
虽然年轻,但勤于政事,刚毅果断。
他与冯太后在权力上是有矛盾的。
献文帝并非冯太后所生,其母是李贵人。
这种矛盾越来越发展。
凡冯太后信任的人,他多厌恶疏远。
凡冯太后不喜欢的人,他却常加以重用。
但是献文帝毕竟斗不过冯太后,皇兴五年(471),孝文帝刚满4周岁,在冯太后压力下,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
5年后,终于被冯太后鸽死。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重新临朝称制,被尊为太皇太后。
这次便不再还政,直到太和十四年(490)她病死。
长达20年之久。
北魏前期社会阶级矛盾很尖锐。
据统计,道武帝24年中有起义8次,明元帝15年中有起义14次,太武帝29年中有起义15次,文成帝14年中有起义7次,献文帝6年中有起义5次,孝文帝29年中有起义34次。
这些起义中最大的一次是太平真君六年(445)爆发的关中卢水胡人盖昊起义。
参加起义的各族人民达10余万。
迫使太武帝御驾亲征,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盖吴牺牲时才29岁,是个农民起义英雄。
除了阶级矛盾外,鲜卑贵族内部有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民族矛盾,特别是鲜卑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也很尖锐。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统治,冯太后和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前期的改革主要是颁行傣禄和实行均田制。
北魏前期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傣禄,因而许多官吏靠搜括和剥削、经商自肥。
他们往往是“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个别清廉的官吏则“妻子衣食不给”、“使诸子樵采自给”。

吏治的败坏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引起人民不断反抗,也使国家赋税收人不足。
太和八年(484),北魏正式颁行俸禄制度。
官吏按季受禄;以后贪赃绢一匹处以死刑。
这规定执行得是比较认真的。
献文帝舅舅李洪之,当时任秦益二州刺史,因贪污被送至平城。
孝文帝集合群官,当面斥责,然后命他在家自尽。
实行均田制后,又规定按官位高低授给傣田,多者15顷,少者6顷,不许买卖,离职时交给下任官吏。
傣禄制的实行,使官场风气有所好转,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其他各项改革的推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除了颁禄以外,冯太后还实行过其他一些改革。
如延兴四年(474)下诏“罢门房之诛”。
即除了谋反、大逆等罪外,只处罚罪犯本人,不连及家族。
太和七年(483)下诏“禁止同婚”,这是移风易俗,实行汉化的先声。
冯太后对孝文帝影响很大。
一方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亲政后的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从小受到冯太后的汉化教育。
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是严格的,曾作《劝诫歌》300余章、《皇浩》18篇教育孝文帝,内容都是儒家知书达理的一套。
这些汉化教育成为以后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思想基础。
冯太后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文帝在位时即为冯太后造陵,历时九年(481-490)。
现冯太后的永固陵在山西大同市西北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
结构坚实,墓前有大量建筑遗址。
为最大墓葬之一。
1976年发掘清理,有石俑、铁矛等遗物。
随机文章隋朝隋炀帝朱贵儿的生平事迹盘点世界六大沉船,英国用客轮偷运武器连累乘客(1200死)俄罗斯不明飞行物干扰导弹中心,300米飞行物险酿核战争探山东双乳峰诅咒,挖山者接连死亡/外形似少女的双乳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孝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490年,冯死,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北魏孝文帝“迁都”决议投票时,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是举手赞成,太子元恂居然公然和自己的老爹“叫板”,那么,这是为何?对此事的解释中,传统观点认为:太子没有理解迁都和汉化的伟大意义,所以,公开表示反对,甚至,最后升级为“叛乱”这种激烈的形式。 其实,真实的原因,还要从二者之间的矛盾中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前,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老爹积极推行迁都,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政治斗争中,最难调和的就是“路线斗争”,牵涉着无数人的自身利益,所以,它也决定着政治的大方向。 元恂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向皇权的挑战,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撬自家老爹的“墙角”。那么,他为何还会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北魏的上层阶层中,反对“迁都”和“汉化”的意见,依旧是主流声音。 当时政权的主要力量,并不在皇族成员的手中,皇族以外的鲜卑贵族把持着朝政。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扰自己“被汉化”的命运,甚至,更希望这种情况被逆转。这些反对力量,大致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阻挠: 第一种是温和的方式,通过讲道理的方法,想通过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来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则是激进的方式,公然表示反对,甚至,使用暴力方式。 孝文帝对待这种“反抗”,当然,也就表现出两种方式: 他也会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他的决策是英明的,不会危及国家的利益。至于那些公开反对者,他也毫不留情,“以暴制暴”。所以,这种情况下,反对一方的力量必然会抱成团,向国君展示出他们的“反对声势”有多么浩大。 太子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说服了。 那么,最终谁会胜出呢? 其实,在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做的只是维护自身的利益,每个人对结果的判断都不一样。按照常理而言,儿子应该和父亲同心,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点更为一致,只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让这个选择有点“困难”了。 反对的一方,当然不会放过太子这么重要的人物,会有各种声音围绕在他身边。比如说:你的父皇执意迁都、汉化,这是一条没有结果的决定。当然,你如果愿意和你父亲站在一边,下一任的国君自然是你。只是这个举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等等。 最终,太子选择站在了他父亲的对立面,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夺权”。当时形势很明显,如果,反对的声音占主流,他老爹最好的下场就是提前下台,下场差一点没准还会死于非命。如果,支持的声音为主流,太子则是必死无疑。 只是,这个时候唯有孝文帝最清楚力量会向哪边倾斜。 当时,汉民族借着自己人口数量的优势,让汉文化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影响力的面积越来越大。虽然,北魏帝国是以鲜卑民族为中心建造,但是,文化的渗透是“无形”的,就算是上层社会的鲜卑族,也不免被汉文化所“同化”。 但是,迁都代表着整个汉民族全体利益。与此同时,孝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必然会对其他鲜卑贵族的权力进行“限制”,所以,迁都也代表了皇族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的去除皇族以外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迁都作为一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结果,太子被废,那些挑起叛乱的鲜卑贵族被成功镇压。 迁都成功的事实证明,在当时,如果反对的力量真如那些人想的那么强大,那么,有太子的加盟,有穆、陆两大豪门代表人物的加盟,“反迁都叛乱”就不会这样被消灭了,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军事上的“较量”了。 当时的孝文帝,只是想“收一收”这些鲜卑贵族的“权力”,并不是想从根本上拿掉他们的权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法律层面保障“门第制度”就看的很是清楚。于是,一般的鲜卑贵族们,在经历过这种失败后,也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了。 只是,在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多年,这个一度鼎盛的帝国坍塌了。后世对其功过是非有不少评述,“改革”思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和族情,否则,只会坏了自己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宗室元恂为什么年仅15岁被孝文帝亲自赐死?
北魏元恂,生于公元482年,原名为拓跋恂,字宣道,为孝文帝和所生,是北魏宗室。但生下来没多久,因母亲林氏被赐死,一直由年轻的嫡祖母冯抚养长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493年七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后因迁都洛阳后,就命元恂多次回平城(也就是旧城),大师冯熙为元恂的舅父,但因孝文帝身为,不能降低身份,去给冯熙奔丧。于是就命元恂前去代父哀思,还告诉他还能祭拜林氏的陵墓,这样以尽孝心,全家亲近些。所以只要到了孝文帝微服出巡的时候,北魏元恂就得留守于洛阳,主持祭祀典礼。 北魏元恂长得壮硕无比,厌书籍,因常年居于北方,所以很不习惯洛阳地区湿热无比的天气,经常想着能够回南方。元恂身边有个身边的侍从官,叫做高道悦,经常劝他读书坚忍,知书达理。导致元恂对这个侍从官很是怨恨。有次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在金庸城内,与侍从密谋,亲手杀死了这个侍从官高道悦。后被尚书传信报给前在嵩山的孝文帝,孝文帝闻后十分震怒,但又对此皇太子感到惋惜和痛心。下令封锁消息,嵩山之行之后,回京召来元恂,痛斥元恂的罪行,甚至还与王宗贵族亲手惩罚元恂,杖责一百。 北魏元恂就从一个皇太子被贬为庶民。被随意流放到河阳,变相地囚禁监守,只能食以饱腹,衣有温饱。元恂似有悔改之意,每日吃斋念佛。 公元497年,受奸人李彪给孝文帝告发,元恂仍有谋反之心,被刺赐死河阳,平常入葬。 元恂之死 北魏元恂,原名为拓跋恂,原是孝文帝的第一位皇太子,可是元恂年仅15岁,最后却被孝文帝亲自赐死,元恂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今的不少史学家发表相关言论:元恂之死在于反对其父孝文帝的改革,元恂之死是的大义灭亲之举。但实际实为冤案,除了有元恂自身的原因外,还与他为身处皇室之家的原因。 元恂出生于483年,他出生于历经改革时期的魏国背景下,旧记记载,在冯太后权倾朝野的十五年里,对元恂十分的溺爱,因自小被冯太后一手抚养长大,冯太后犹如元恂的亲祖母。同时也暗示了元恂的政治命运会受到的兴衰的影响。 公元490年,冯太后离世。冯氏对于元恂的保护层,迅速地减弱了,冯氏没落,让元恂的处境变得不利。元恂就由孝文帝来教习监督,孝文帝对这个皇太子的学习管理要求严格, 令他学习儒家经典,培养他的能力。 元恂自幼因冯太后的溺爱,养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厌烦学习与教习的性格。再加上孝文帝监管时期,对元恂极为严格要求,但开导不足,这一反差让元恂一度产生了逆反心理。孝文帝对他已经略感失望,父子关系有些隔阂。 史学家都曾评论,元恂之死就源于他反对,实际上还有冯昭仪的后宫之手的推波助澜的陷害,后元恂逃至少北方的鲜卑族,以求躲避冯昭仪的迫害,没有退路的和孝文帝成为了反面,正历经改革时期,此番作为必引起杀身之祸。 元恂之死,对外是密谋大罪,实质是冤枉元恂,为保当时的皇太子之位,实质是北魏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元恂评价 北魏元恂,生于公元483年,是孝文帝和林氏的儿子。虽然林氏被赐死,但依照旧制,元恂仍为皇子,由冯太后代为抚养。由于十几岁便被赐死,历史学家对元恂评价较少,元恂自幼被冯太后抚养,年幼时期的元恂,正是冯太后权利斗争的稳定时期,再加上冯太后对元恂宠爱有加,甚至溺爱,在此期间,冯氏家族对元恂构造了一护稳稳的保护层。 造成了元恂的嚣张跋扈且懒惰任性的性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冯太后离世之后,冯氏家族日益没落,让元恂的处境十分不好。冯氏家族的兴衰让元恂的政治命运有了重大改变。 元恂后由孝文帝教育期间,冯太后培养的性格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孝文帝严格要求和冯太后的宽容有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父子之间感情隔阂。 目前史学家关于元恂评价,对于元恂叛变密谋,改投奔鲜卑族,希望得到鲜卑贵族的一个保护,也可以借此躲避冯昭仪的陷害,恰恰落入冯昭仪的圈套,置自身于死地。 据《魏书》记载,对元恂评价,于元恂之死全部归结于反对父亲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而大举地赞扬孝文帝的功德,颂其大义灭亲,实质是因冯氏家族迅速的衰败,没能有强大的助力支持者,从而死于皇室继位斗争中,为北魏皇权斗争中的牺牲品,保全皇太子元恪的地位,从长远来看,消除元恪皇位的隐患,稳定了北魏政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