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成灾的真相是什么是怎么回事?真相有几点

时间:2025-03-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

天会六年(1128年,即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南宋东京留守“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下,约在卫州(今河南汲县)和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之间人为决河,使黄河向东流豫、鲁地区,“自南清河(泗水)入淮”。

从此,黄河开始离开了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南流入海的趋势日益增强,同时也拉开了金代黄河多次的序幕。

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朝政府将其扶植的刘豫伪齐政权废除,“河遂尽入金境”。

4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金与南宋议和,签订“皇统和议”(又称“”),规定“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自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5还规定宋割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市)二州之半予金,即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金与南宋的疆界。

从此,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金政权统治范围,黄河成为金朝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金代关于黄河泛滥的记载较少而且内容简略,即便如此,就以上这些史料仍不难看出,黄河在金代泛滥的间隔时间非常短,甚至有的时间段里年年发生洪灾。

每次洪水泛滥都给金代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引起了社会波动。

金代黄河灾患基本集中在河北东、西路,山东东、西路,大名府路,南京路,即今天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水以北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造成金代黄河下游频频决口、改道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第一,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后,流经了四个高度不同的区域:即从海拔2000米——5000米的青藏高原,到海拔800米——2000米的黄土高原再到海拔1000米——1500米的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海拔200米以下的华北平原。

2 8这样,在两个区域相接的地方,由于落差悬殊,河道陡降,形成许多峡谷。

如黄河水在青海龙羊峡,从海拔3000米以上奔腾急下,一泻千里。

可是到河南孟县以东,骤然降到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水流减缓,所挟泥沙逐渐淤淀,河床不断抬高,成为“悬河”,自然容易淤决泛滥。

总之,黄河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是水少沙多、降水量在时间和地域分布很不均匀以及河沙输送极不平衡。

第一,黄河上中游地区森林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含泥沙量过大,是造成黄河决溢改道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本是森林广袤的国家,在六七千年前,森林和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4;其中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3 2但自战国时期开始,平原多被开垦,林区缩小。

在秦汉时期至北朝时期,平原森林砍伐殆尽,已无成片林木存在。

在至,由于采伐范围不断扩大,山地林木遭到严重破坏。

所以,黄河中游地区森林面积的减少,是使黄河水患萌于周,浸淫于汉,横溃于宋金的重要原因。

第二,由于金朝先后与南宋政权和蒙古政权处于对峙的状态中。

统治阶级为了确保自身的长久统治将黄河也视为可以利用的战争工具,以致黄河在金朝的初年和末年多次出现人为决口或改道以阻敌兵的情况,如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堤,以阻金兵。

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正月,金朝为防蒙古军进攻都城开封,遣完颜麻斤出等率民万人,于开封西北“决河水卫京城”。

二月,另一支蒙古军、汉军昼夜围攻归德府城,“攻城不能下”,蒙古军遂于归德凤池口(今河南商丘西北二十余里)决河,“水从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睢水道”。

3 3从此,这条岔流不再由归德至丰县之东入泗,第一次自归德府南入睢水,即经夏邑、濉溪,以及宿县之北,至宿迁入泗水。

天兴三年(1234年),南宋军入汴,蒙古军决汴城金寸淀黄河水以灌宋军。

而朝廷则根据统治阶级需要和战争状况来决定堤防的修葺和加固。

所以说,统治者对黄河堤防的破坏,更是造成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的直接原因。

在金代,战争因素成为左右黄河是否发生灾害的重要社会因素。

另外,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金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不发达,土堤和埽坝工程不够牢固,防洪标准不高,金朝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不当也都是黄河决口、泛滥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在后文中将会详细论述。

所以,黄河在金代多次出现灾情险况,尤其是使黄河下游河段成为极不稳定的河道。

随机文章“海禁令 和“迁海令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佐助通灵外道魔像为何没出现,鸣人和佐助谁更厉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苏轼要多次推荐宋朝大奸臣高俅?真相是什么

对真的是大奸臣吗?为何还要多次推荐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中的恶人高俅是一个出了名的,以陷害忠良为乐的人。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提到他,就会和小人,恶人等划上等号,他也几乎成为了奸人的代言人。但是这个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历史上有真人吗?真人的品行又是什么样的?其实在历史上的确有高俅这个人,根据历载当时十分的欣赏这位少年。一想到能让苏轼这样的人物看重,那么他也肯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水浒中高俅与现实的完全不同,首先定义是一个泼皮户,是一个就会算小聪明的人。 机缘巧合之下,有人把它推荐给了苏轼,之后他又被推荐给了当时的驸马。通过驸马他又结识了端王,后来端王继承了王位,他也非常走运的和端王一起得到荣华富贵。文学作品里的他只是一个运气很好,不学无术的的人,但是事实上的他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能让苏轼看重的人肯定是不会差的,其实高俅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因为政治不和的两派互相争斗,苏轼也无故经历了多次贬谪,聪明的他也知道必须为自己做打算,多培养一些能用的人才。 正巧他被贬为知府小官的时候遇见了高俅,见他十分的有才气,就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的头头,但是因为政见不和,拒绝并疏远了他。但是苏轼没有放弃,又把高俅推荐给当时的驸马爷,成为了府上的,住了好几年,在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很受欣赏,最后一直升迁,他的家族也因此得到了皇家的庇护。而苏轼则是一直在被贬,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而此时的高俅呢,虽说一直受到恩宠,但是并未忘记苏轼的恩情。 据史料记载,高俅也曾帮过苏轼,但是奈何朝中派系斗争激烈,稍微有点动作就会引火上身,高俅也不得不模糊自己的立场。不过虽然苏轼被流放,但是他的孩子却得到了很好地保护,有的后来升了大官,其实这都离不开高俅的帮助。根据历史记载可知高俅是个出身很贫寒的人,最后能够在上流占得一席地位,其中肯定离不开苏轼的多次推荐,将其送入宋朝的高管文人圈中,我们都知道宋朝对文官的重视程度,他这样做也是帮了高俅很大的忙。而苏轼的这一个举动不仅帮了高俅,也同时保护了自己的子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成灾的真相是什么 真相有几点

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天会六年(1128年,即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南宋东京留守“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下,约在卫州(今河南汲县)和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之间人为决河,使黄河向东流豫、鲁地区,“自南清河(泗水)入淮”。从此,黄河开始离开了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南流入海的趋势日益增强,同时也拉开了金代黄河多次的序幕。 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朝政府将其扶植的刘豫伪齐政权废除,“河遂尽入金境”。4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金与南宋议和,签订“皇统和议”(又称“”),规定“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自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5还规定宋割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市)二州之半予金,即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金与南宋的疆界。从此,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金政权统治范围,黄河成为金朝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金代关于黄河泛滥的记载较少而且内容简略,即便如此,就以上这些史料仍不难看出,黄河在金代泛滥的间隔时间非常短,甚至有的时间段里年年发生洪灾。每次洪水泛滥都给金代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引起了社会波动。金代黄河灾患基本集中在河北东、西路,山东东、西路,大名府路,南京路,即今天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水以北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造成金代黄河下游频频决口、改道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第一,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后,流经了四个高度不同的区域:即从海拔2000米——5000米的青藏高原,到海拔800米——2000米的黄土高原再到海拔1000米——1500米的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海拔200米以下的华北平原。2 8这样,在两个区域相接的地方,由于落差悬殊,河道陡降,形成许多峡谷。如黄河水在青海龙羊峡,从海拔3000米以上奔腾急下,一泻千里。可是到河南孟县以东,骤然降到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水流减缓,所挟泥沙逐渐淤淀,河床不断抬高,成为“悬河”,自然容易淤决泛滥。总之,黄河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是水少沙多、降水量在时间和地域分布很不均匀以及河沙输送极不平衡。 第一,黄河上中游地区森林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含泥沙量过大,是造成黄河决溢改道的最主要原因。中国本是森林广袤的国家,在六七千年前,森林和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4;其中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3 2但自战国时期开始,平原多被开垦,林区缩小。在秦汉时期至北朝时期,平原森林砍伐殆尽,已无成片林木存在。在至,由于采伐范围不断扩大,山地林木遭到严重破坏。所以,黄河中游地区森林面积的减少,是使黄河水患萌于周,浸淫于汉,横溃于宋金的重要原因。 第二,由于金朝先后与南宋政权和蒙古政权处于对峙的状态中。统治阶级为了确保自身的长久统治将黄河也视为可以利用的战争工具,以致黄河在金朝的初年和末年多次出现人为决口或改道以阻敌兵的情况,如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堤,以阻金兵。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正月,金朝为防蒙古军进攻都城开封,遣完颜麻斤出等率民万人,于开封西北“决河水卫京城”。二月,另一支蒙古军、汉军昼夜围攻归德府城,“攻城不能下”,蒙古军遂于归德凤池口(今河南商丘西北二十余里)决河,“水从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睢水道”。3 3从此,这条岔流不再由归德至丰县之东入泗,第一次自归德府南入睢水,即经夏邑、濉溪,以及宿县之北,至宿迁入泗水。天兴三年(1234年),南宋军入汴,蒙古军决汴城金寸淀黄河水以灌宋军。而朝廷则根据统治阶级需要和战争状况来决定堤防的修葺和加固。所以说,统治者对黄河堤防的破坏,更是造成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的直接原因。在金代,战争因素成为左右黄河是否发生灾害的重要社会因素。 另外,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金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不发达,土堤和埽坝工程不够牢固,防洪标准不高,金朝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不当也都是黄河决口、泛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后文中将会详细论述。所以,黄河在金代多次出现灾情险况,尤其是使黄河下游河段成为极不稳定的河道。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为何能创立霸业?四川兴文天坑群的地下王国,深达100米的坑底被动植物包围海底龙宫塞班岛蓝洞,美丽景色散发死亡的气息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曝光中国异能人士公开,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异能人士(电人/万磁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