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的政体由执政制改为君主立宪制,溥仪也从伪执政改为伪。
成为伪皇帝后,溥仪颁布的第1号帝室令中就规定了“尚书府典守御玺、国玺并掌关于诏书、敕书以及其他文书之用玺事务”。

网络配图 “国玺”和“御玺”什么样 在一些电视剧和历史故事中,“御玺”常常是争夺皇权必不可少的要素,很多精彩故事也常围绕其展开。
在民间,人们对“御玺”的认识常常是以讹传讹,戏说的成分非常大。
比如,电视剧《隋唐演义》中,就有一出瓦岗寨首领李密派王伯当用“传国玉玺”换回萧后,、程咬金、等瓦岗将领因此与李密反目的剧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会注意到“御玺”与“传国玉玺”中的“御”和“玉”两个字了吧!两者有什么不同呢?“玺”是印章的意思,“御玺”的“御”指的是皇帝个人专属专用,“传国玉玺”中的“玉”应该是表明“传国玺”的材质是“玉”。
由此,我们再举一个比较现代一点儿的例子,比如一家单位既得有单位的印章,还得有法人代表的印章。
单位的印章相当于“国玺”,法人代表的印章相当于“御玺”。

由此,大家也就可以了解伪满洲国尚书府的主要职能了,它负责掌管伪满洲国的“国玺”和溥仪的“御玺”。
网络配图 据文献资料记载,伪满洲国“国玺”印文图案为85厘米的正方形,上面写着“满洲帝国之宝”;溥仪“御玺”是82厘米的正方形,上面写着“皇帝之宝”。
“国玺”和“御玺”均为碧绿色的玉制品,带有兰花纽。
溥仪用印程序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伪满洲国尚书府大臣是一个闲得不能再闲的闲官。
第二任尚书府大臣袁金铠是一位,他闲着没事常常为皇后婉容抄写唐诗打发时光。
尚书府大臣虽然是个闲职,但是工作却不能有丝毫怠慢,因为他负责伪皇帝颁发的诏书、叙勋状、任命状以及伪满政府所颁发的一切重要法令、章程、规则的用印工作。
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小事。

大家对“叙勋状”可能不太了解,它是对外交往的国书。
尚书府大臣每个月月底要列表统计用印的次数和缘由,奏报给溥仪。
网络配图 溥仪十分重视“国玺”和“御玺”的使用情况,因此,他对用印之事管理得十分严格。
平时,溥仪把“国玺”和“御玺”都放在身边,由随侍严桐江保管,出宫的时候也要带在身边。
尚书府需要用印时,由专人持尚书府大臣的“请玺牌”找溥仪取印,用完后立即还给溥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时,北京紫禁城还存有多少银两?
1912年2月12日,小溥仪在隆裕的主持下发布《逊位诏书》,从此让出天下,在紫禁城内过着“蜗居”般的生活。 因为顺应历史潮流,溥仪得到了政府的优待,主要有两条:一是每年拨付400万元供溥仪花费,二是皇帝尊号得以延续。 民国时期的溥仪保留了皇帝的面子,但早已失去了皇帝的里子。这不仅是说他不再统领天下,而是手里头缺钱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民国政府每年给他400万元,还不够这个小朝廷挥霍的吗?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年400万是给足了的,而且是给的少拖欠的多。民国政府自己都揭不开锅,靠借外债度日,当然没有能力支付这一笔款项。 那些年,小朝廷的开支很惊人,每年高达360万元。所以,溥仪在逢年过节或者办大事的时候,常常捉襟见肘,不得不典当宫内宝物应付。 1922年他大婚时,需要一大笔钱,民国政府只拨给他10万元和一封优待岁费不能发足的道歉信,剩下的只能自己想辙。内务府把40多箱宫中珍玩抵押给英国汇丰银行,筹得40万元,才凑足了婚礼费用。 不过,说皇家的“穷”,跟普通百姓的“穷”并不是一个概念。咱们来看看,到溥仪被驱逐离开时,紫禁城银库里还有多少存银? 大家都知道,1924年率国民军控制了北京局势,他对紫禁城里还有个皇帝深为介意,于是派部将鹿钟麟驱散这个小朝廷,修改1912年签订的优待皇室条件。 11月5日上午,鹿钟麟奉命进宫行事,态度强硬,要求溥仪带领宫内人员立即离开。溥仪迫于国民军的兵威,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就范,接受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于当日下午仓促离开紫禁城,到醇王府暂住。 国民军拿出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重点内容是:废除皇帝尊号,溥仪成为普通国民;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 因为走得十分匆忙,溥仪没有来得及收拾自己的金银细软。后来,他派内务府大臣绍英与鹿钟麟商量,请求取回宫里的私产。 得到允许后,溥仪不仅取回了自己的衣物、用具等物品,还运出了紫禁城银库内所存的银两。 紫禁城银库有里外之分,经鹿钟麟清点,里库存银有6333斤(合101328两,当时一斤等于16两),外库存银864斤(合13824两),两库合计7197斤(合115152两)。 这些银两多数为元宝及大小银锭,其中最大的元宝重达400两,悉数由溥仪搬运出宫。 为什么宫里还能藏着这么多银两?因为民国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已改用银元,不再使用银两,所以储藏20多年并未动用。要不然,早被花光了,也不至于像绍英向鹿钟麟汇报的那样,小朝廷欠债不下5万元。 此外,敬懿太妃出宫时运走寿康宫存银1.03万两,荣惠太妃运走重华宫存银1.5万两。 出宫之后的溥仪过上了“自由”的日子,但也常常靠变卖从宫里带出的宝贝维持奢侈的生活。更糟糕的是,他还伺机有所作为,结果在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走上了邪路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目的关于秦始皇的东海求仙记?北极有过企鹅吗,专家认为北极没有企鹅(大海雀并不是企鹅)美国仙人洞木乃伊之谜,是美洲最古来的木乃伊(距今9400年)地震和火山爆发有什么关系,庞贝古城消失前10年发生1000多次地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末代帝王溥仪如何三次登上“帝王”的宝座
导读:1918年的北京,在各色人物尽情表演的大舞台上,有一个小孩子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他时常骑着自行车,在锯掉门槛的巨大庭院里转来转去。他就是躲在紫禁城里的清逊帝溥仪。溥仪的确是个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代,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当了三次“皇帝”的人。 溥仪第二次当皇帝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当年,张勋率领“辫子兵”气势汹汹地进入北京城,到处叫嚣着“奉还大政”。那时,北京满大街嚷嚷着“大清复辟啦”,穿着袍褂的前清遗老遗少地走在街上,脑袋后面拖着已经消失了好几年的辫子——那是他们不失时机地赶到店铺里订做的。而一度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内,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在小皇帝的心里无疑盼望着复辟的成功。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张勋的“辫子兵”与段祺瑞的军队打仗时,有告诉溥仪说,宫里供着的关帝显灵了,昨天晚上帮助张勋的军队打仗,关帝的坐骑赤兔马都跑出汗来了。溥仪急忙去看,说是不是真的。 可是,12岁的溥仪跟着太妃、王公、师傅、太监们高兴了没几天,形势就变了。段祺瑞重新执政,“辫子将军”张勋和他那支的军队终于被赶了出去。经历过这次复辟的溥仪虽然还未成年,但他也从失败的痛苦中感受到一丝希望:看来天下渴望复辟者,他重新登上皇位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溥仪怀着对祖先的无限崇敬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辛亥革命夺走的东西再夺回来! 对紫禁城里的人来说,1918年并不存在,他们称其为“宣统十年”。他们也并不关心在那高高的宫墙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心中所想的就是两个字“复辟”。然而,高墙外面的变化却正在发生着。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在闹个不停,各路军阀打打杀杀,北京的政权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溥仪在一天天长大,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他很清楚,形势如此复杂,与其这样被动地熬日子,何不想办法去找洋人帮帮忙?再有势力的军阀,也得怕洋人! 因此,溥仪一心一意想出洋。 然而他知道,有那一大帮王公大臣的反对,想走出宫去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摇大摆地出洋了。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与弟弟溥杰合谋,把宫里最好最值钱的东西以赏赐溥杰为名, 运出去存到在天津租界的房子里,以备将来逃出王宫时可充作经费。但不知是谁连夜放了一把火,把存放宝物的建福宫统统烧了个干净。其实在溥仪的内心深处,也许巴不得这把火再烧得大些,能给他烧出一条逃亡的道路,因为此时被高墙环绕的紫禁城,在他眼里已无异于一座监狱。他没有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24 年10 月,发动“北京政变”,第一个行动,就是驱除满清小朝廷出宫。11 月5 日早晨,北京警备区总司令鹿钟麟等人带领军警进入紫禁城,把皇宫与外界相连的电话线统统切断,然后直奔储秀宫,找到了正在与“皇后”婉容吃水果的溥仪,限令他3小时之内出宫。溥仪狼狈地迁出了皇宫,回到他的老家——原先的醇亲王府去了。冯玉祥的行动,在客观上倒是为溥仪第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创造了机会。刚刚出宫时的溥仪,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在他身边的人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主意。表面看,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顺应形势,放弃帝王尊号,老老实实当个蛮有些积蓄的普通老百姓;他还可以寄希望于支持自己的军阀,指望他们掌握政权之后,恭恭敬敬地把自己请回紫禁城去;他也可以按照原来的想法,“借外力谋恢复”,出洋争取外国势力的支持。 溥仪自己,自然是倾向于“出洋”的。他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恢复祖业”!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自北京至天津,一步步走进了日本人为他计划好的圈套。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一个多月,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偷渡出津,辗转到达东北,重新成为一个“国家元首”。奇怪的是,这个国家不是原来的“大清国”,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满洲国”;那“首都”也不是在沈阳而是在长春;溥仪当的也不是皇帝,而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新国家执政”。 对于这种安排, 溥仪一万个不满意,但是溥仪很会自我心理调节,他决定忍住委屈把这个机会作为将来登上皇帝宝座的阶梯。1932 年3 月8 日,溥仪乘专列到达长春,穿着西式大礼服举行了就职典礼。 这个“满洲国”,既不是封建君主制,也不是民主共和制,而是被日本人独出心裁地称之为“执政制”。其实说穿了,溥仪根本没什么“政”可执,他根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后来,日本人出于形势的需要,居然决定让满洲国实行帝制,而且承认溥仪是“满洲国皇帝”。更让溥仪的,是在经过协商后,竟同意他穿龙袍祭天!1934 年3 月1 日,溥仪在长春郊外杏花村那个用土垒起来的“天坛”上,穿着真正的龙袍举行了告天即位的所谓“古礼”。他身上的那件龙袍可不简单,是皇帝曾经穿过的,在太妃身边珍藏了几十年,这次是专程从北京取来的。这是溥仪第三次当皇帝了,这一次比以往的哪一次都排场,都威风。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总算尝到“”是什么滋味了。 其实,溥仪当“满洲国皇帝”那十几年,是他一生中最让人恶心的一段时间,他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奴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溥仪作为证人出庭的时候,曾经含着眼泪“控诉”日本人如何威逼和迫害自己,但是没有人同情他,因为在他“统治”东北的十几年里,老百姓受尽了苦难,他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一天,正在逃亡途中的溥仪发布了所谓的“退位诏书”,就此彻底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按旧时算法,这一年他恰好40 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