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潘仁美的历史原型不仅不是奸臣,还是个大忠臣别被电视骗了!

时间:2025-03-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历史有一个有趣的发展现象,很多改编的戏曲杂说由于流传甚广,会在流传一段时间之后,改变后世对于历史的认知,明明是虚构的事件和人物,却被误解成真实的,有些历史人物也会遭遇这样的待遇,在民间口述历史中长期流传,并由此走样、变形,好的变成坏的,坏的变成好的,比如,《演义》的,《少年包青天》的,还有《》的潘仁美。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杨家将》中那个,导致杨继业撞死在碑前,甚至暗下杀手,弄死了杨家三郎和杨家七郎的大坏人潘仁美,其实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是的,你没有听错,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人名,这样一个人物,他的原型,是的官员,名叫潘美,因为民间的戏曲传说 ,生生把潘美的名声败坏了这么多年,好好的一个忠臣,竟然受到了后世那么多诋毁和憎恨。

被民间塑造的“大奸臣”潘仁美,造成了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

其实潘美此人,出生于乱世,长相十分俊美,倒是和他的名字十分契合。

后周时期,潘美和同为部下,所以两个人交情深厚,去世后,柴荣继承皇位,也就是,潘美在周世宗在位期间,立下过很多大功,深得他器重,后来周世宗病逝,军政大权落于赵匡胤之手,后来的事情,大多人都知道,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立为。

而潘美由于一直和赵匡胤相熟,自然被委以重任,赵匡胤虽然建立了宋朝,但天下并不太平,当潘美为赵匡胤的江山社稷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的时候,还效力于北汉的末代皇帝刘继元。

重点是,杨业,是北汉降将,宋朝的将士,大多数,并不信任他,也不希望杨业立功。

雍熙三年(公元 986 年)宋军北伐,由于所率领的东路军失利,致使潘、杨的西路军须掩护边民后撤。

当杨业提出避开辽军锋芒,采取一种稳妥的撤退方略时,遭到了王侁的激烈反对,而且王侁,他说出了导致杨业后来悲剧性的一句话:“杨将军不是号称杨无敌吗,怎么在敌人面前却畏缩不前了,是不是另有打算呀?” 杨业是北汉降将,这句话,几乎是在污蔑他的忠心,暗示他会投降于敌国。

他迫使杨业不得不以战死沙场以示清白。

潘美爱惜杨业,一直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将才,本来不同意他打头阵送死,由于王诜从中作梗,只得点头同意。

杨业和他们说好,他引兵至陈家峪,他们带兵接应,却没想到,他引兵至谷口的时候,没有一个宋军在。

原来,潘美本将人马带到了陈家峪等候杨业,等了一天,杨业还没来,王诜以为辽兵退了,他怕杨业抢了头功,就催促潘美把伏兵撤离了陈家峪。

后来的结果,就是如同戏文中说的一般,杨业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在辽营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的死,和潘美确实有关,但是潘美并不是故意要陷害杨业,他错在没有阻止杨业打头阵,错在听从王诜的意见退了兵。

潘美并没有谋害杨业的动机,这毫无理由,论官职,潘美是一品,杨业不过是五品,论资质,潘美是开国大臣,杨业是北汉降将,两个人之间,毫无利益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如何死的 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王武则天死因

武则天怎样死的:武则天,生卒于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出生于山西文水县东,父亲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正统的女,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和寿命最长的皇帝,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登基后废唐,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的武周王朝是上承,下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在接上来就由小编来探讨下武则天是怎样死的。 武则天晚年,一批男宠慢慢走进她的生活。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则天便有了第一个男宠,当时武则天还比较注意约束男宠,后来冯小宝因为任性使气,得罪了武则天最后被秘密杀死。武则天生命中的第一个男宠销声匿迹后,、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老病缠身的她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将二张兄弟当作耳目,二张兄弟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跟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无字碑位于武则天和高宗和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整个陵园规制仿照唐京长安城。墓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一个迷文字的女皇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也有学者认为,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把武则天列为“七圣”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欧洲没有史官,历史都是哪位记载的?

英国威廉一世与的时期是公元十世纪开始的,中国与之对应的是,那么宋朝有什么史料呢?人陈傅良曾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纪。”以下根据陈高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部分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中国古代的史料绝对不是只有后代人才能编纂,以宋代为例,从政府到知识分十分重视当代史的编修工作。其中宋朝政府编纂的当代史包括: 1、起居注,从淳化五年(994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末年,三百年的时间里,起居注基本上都延续了下来。 2、时政记,指的是从唐代继承下来的,由宰相记录皇帝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的记录,“每月封送史馆”,是为“时政记”。由于宋代掌握行政的中书门下与掌握军权的枢密院分班奏事,故宋代有中书时政记与枢密院时政记两种。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起,历代皇帝的时政记也没有断绝。 3、日历,是编年体的史书,除依据起居注和时政记外,还包括了诏令文书等,记载大臣去世时还附有传记。日记内容丰富,卷帙浩繁,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日历就有1000卷之多。 4、实录,根据日历编成,体裁也与日历相似,两者的差别在于日历(以及起居注、时政记)带有原始资料、档案的性质,而实录则带有修纂成的史籍性质,因此较为简练,且允许臣僚参阅甚至抄录。从到都有实录。 5、国史。是宋代编纂的本朝的纪传体正史,体裁也有本纪、列传、志之分。宋代共有四部国史,包括:《三朝国史》,记载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共150卷;《两朝国史》,包括仁宗、英宗两朝,120卷;《四朝国史》,包括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350卷;《中兴四朝国史》,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卷数不明。国史也是后世纂修《》的重要依据。 而至于私人修史就更多了,后面提到的《续长编》、《东都事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是私人修成。 至于宋史的重要史料如下: 一、基本史料 《宋会要辑稿》,徐松辑自《》,分十七类: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800万字,包括皇帝诏令、臣僚章奏、地方报告等。 《文献通考》,马端临著,分二十四门: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470余万字。本书实际上是从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但有关宋代的内容占全书一半以上。 《玉海》,宋末王应麟撰,分二十一门: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符,120万字。 《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著,是记载北宋一朝的编年体史书,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仅注文就有70余万字。作者取材十分丰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 下面还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官修《宋史》等就不介绍了…… 二、一般史料 1、编年体:《皇朝编年纲目备要》(30卷)、《皇宋十朝纲要》(25卷)、《要录》(16卷)、《中兴两朝圣政》(64卷)等 2、纪传体:《东都事略》(130卷)、《隆平集》(20卷)、《名臣碑传琬琰集》(107卷)等 3、政书:《宋大诏令集》(240卷),这个特别说明一下,这个收集了北宋太祖至徽宗年间诏书三千八百余篇。 4、文集:这个实在太多了……宋人文集已经散佚了很多,但流传下来的部分仍然惊人,仅清代《四库全书》“别集”类著录的已有388部(注意,是“部”)、5000多万字,内容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凡是作者所经历、思考、听闻等,无所不包。比如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有《元丰类稿》50卷,司马光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传家集》80卷,有《临川集》100卷,有《东坡七集》109卷……这还不算,建国以后,大陆学者经过了20年努力,编成了《全宋文》,全书收文17万余篇,作者近万人,字数约1亿,分装360册…… 5、地方志:宋代地方志流传至今的不过三十几部,但我们知道,中国地方志纂修的时候,是不断在前朝的基础上加以考订完善的,所以后代元、明、清的地方志中,同样保留了大量宋代地方志的记载。宋代修的地方志,比较有名的如《太平寰宇记》200卷,《元丰九域志》10卷,《舆地纪胜》200卷,《咸淳临安志》100卷。 三、其他史料 除了以上史料外,宋代还有很多专门方面的史料,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其卷数了(太多了)。 如目录书,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可窥见当时两宋图书出版业之兴盛;法律书,有《宋刑统》、《庆元条法事类》、《名公书判清明集》,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司法的原则与运行;城市风貌的记载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基本可以复原两宋京华鼎盛之景;中外关系、民族关系的书则有周去非《岭外代答》、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等,这类记载不仅在中国史研究意义重大,对研究周边国家的历史也是不可缺少的;自然科学类的书则有如陈旉《农书》、李诫《营造法式》、《洗冤录集》、秦九韶《数学九章》等;石刻资料有《金石萃编》、《江苏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等,其中许多都是在文献资料没有记载的,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 以上的史料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位答主会觉得“关于西方史料比关于中国的史料丰富的多”,还是我孤陋寡闻,英国威廉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史料确实多于这些?好像这位答主是把中国的史料直接等同于正史,也就是钦定的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了,要知道,这二十四部正史,只占了中国史料的极小部分啊! 他说: “我认识的一个中国朋友在英国读历史博士。他研究的东西包括16世纪人们对通奸这种行为的态度。他可以去翻英国地区几百年前的公告。” 现在我指着上面介绍宋代史料的这段文字告诉你,不要说晚到16世纪,研究宋史的如果想研究“通奸”这个话题,他可以上到皇帝诏令(查阅《宋大诏令集》),下到街头巷议(查阅两宋方志的“风俗”部分或宋人文集),中到官员审判流程(查阅宋代司法史料如《名公书判清明集》)、百官议论(查阅大臣的文集),可以说整个帝国的方方面面,只要你想,除了现场图像还原不出来,都能给你找到记载。 好,你说中国人史料造假,我就不说什么中国人记史求真的特点了,就算你没学过考据,如此丰富的史料来源,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不同地方出现的史料都会有所记载,你连对比都不会吗?那么请问这位答主是怎么研究西方史的? “连六经都能失传,你觉得中国人很擅长保存以前的东西?” 先不说六经里只有乐经失传,中国人怎么就不擅长保存了?在注释的帮助下,你现在还能读懂《尚书》吧?就算没有注释,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人也能理解个大概吧?那已经是三千年前的文章了,你说中国人擅不擅长保存?更何况别忘了清代还有个逆天的乾嘉学派,生生把散佚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都复原了,前面介绍的《宋会要辑稿》就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辑出来的,二十四史里的《旧五代史》也是这么重见天日的。这些人除了擅长保存东西,更擅长考据求真,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多少史料都得以去伪存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史料,基本都被他们甄别了一遍。 总之,要说到史料,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没有比得过中国的。这不是盲目的民族自豪,而是实打实的。 随机文章孟郊是唐朝哪一个时代的诗人?宋朝的政经情势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多米尼加神奇的沸水湖,世界唯一常年沸腾湖水(湖边温度高达90)人类起源于3次地球浩劫,三次浩劫后人类幸存发展出现代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