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高祖刘邦鲜为人知的一面:汉高祖刘邦的杀降杀俘倾向

时间:2025-03-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的战力评估 自反秦以来,刘邦的余生基本上都在战争中度过,其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好象没有说法。

从他与对抗百战百败来看,估计后世对此评价不高。

刘邦得天下后,曾与群臣探讨项败的原因,推出了汉三杰论,在作战能力上首推。

而韩信在与刘邦探讨带兵能力时,也只说刘邦不过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

从这个记载来看,韩信应该还有所保留,也就是他的真实想法里,刘邦可能连十万人也带不了。

之所以要说这个数字,无非是要给刘邦留足面子。

刘邦对此并不服气,他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历史没有记录下刘邦对此有什么响应,或者认可了这个评价,或者他对这个问题不想顶真了。

于是造成了这样一个后果,即在后人看来,刘邦的强项就是会驾驭人,其作战能力则不值一提。

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其实际作战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后人的估计。

其实有关刘邦的作战记录还是相当多的,其作战之频、作战对象之多恐怕也是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

但在人们的印象里,最容易记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连子女及部队都顾不上,只顾一个人逃命了。

确实,比起刘邦取得的胜利来说,这些败仗场面在的笔下既精彩又传神,让人看过一次,就牢牢记住。

网络配图 但在整个秦楚之际,刘邦也就败给项羽一人,其它人则均败在刘邦手下。

如在反秦战事中,刘邦于起兵之初就在战斗中击杀泗水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军事长官。

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为刘邦部战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

在刘邦加入阵营前,项梁对秦作战还没有取胜的记录,只有项羽有攻克襄城的胜果。

而刘邦的加入,使得项梁部取得对秦作战的连续胜利。

《世家》记以《太公兵法》告刘邦,被刘邦用得很好,说明刘邦很有用兵的天分。

在最后的灭秦作战中,刘邦以不足万人的部队(郦食其语)完成了策应援赵、拱卫楚都、西进灭秦一连串繁重的任务,没有非常的军事才干是不可想象的。

有关刘邦的战力或可从平定天下后的几次作战中反映出来。

在刘邦死前,先后有击燕王臧荼、击韩王信之叛、击陈豨之叛、击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刘邦挂帅出战,说明在汉阵营中,其它的人(韩信除外,因其过早被废王为侯不受重用)的能力均不能让刘邦放心。

《高祖本纪》记其击陈豨时分析道:“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

”后果如其言。

黥布反时的心态也能说明问题。

黥布以为:“上(指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

”在黥布看来,汉阵营的将领除韩信、彭越外,均不在话下。

只有刘邦的本事值得顾忌,但他又太老,估计不会亲自带兵作战。

所以黥布反了。

可以肯定,在当时人的眼里,刘邦的作战能力是被相当推崇的。

但为何会留下与项羽作战百战百败的记录呢,原因只能是项羽的作战能力更高,刘与项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刘邦长期处在项羽阴影下,其作战能力根本显不出来。

关于韩信以为刘邦不能将兵的说法,《韩信列传》有一条反证,击陈豨时,刘邦先于全国军队到达时抵赵,问赵相赵地有无可用之人,周昌推举了四人,刘邦面试后骂道:“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

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

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击陈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

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表明刘邦能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权威手段调动当地士兵的积极性,可能也因此抵挡住了陈豨的凶猛攻势。

刘邦每每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应该与他善于激励士气有关。

仅此一条证据,就使得不善将兵说不那么可靠。

二、刘邦的杀降杀俘倾向 后世总结成败时,总不会忘记说残暴是造成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

而项羽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杀降。

其坑秦降卒、坑齐降卒,杀秦王及秦国宗室,尽失人心。

但刘邦的杀降杀俘就很少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严重。

网络配图 早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时,就有过共同屠城的记录。

如屠城阳。

因为当时有项羽在,或可将此罪行记到项羽的账上。

但刘邦入秦时的屠武关(《本纪》),就不能由项羽本分担了。

众所周知,当时战争的酷烈,使得获胜一方在经过艰苦拼杀后,往往做出极其残暴的举动,即屠城。

《项羽本纪》在汉四年,欲屠外黄事上,为后世留下了这方面的记录。

估计刘邦的屠武关及楚汉战争时的屠煮枣,性质与此相类。

但刘邦的问题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计划地杀害降将方面。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为汉军俘获的一方势力人物为数相当不少。

如、赵王歇、代王陈余、代相国夏说、雍王、齐王田广、塞王、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均属被俘。

然而除郑昌不详其所终外,其余均留下死于非命的记载。

首先,明确记为禽,又记为斩或死者。

如代相国夏说被擒(《淮阴侯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曹相国世家》记为斩;齐王田广为汉将所虏,而《田儋列传》言田横“闻齐王广死,自立为王”。

至于其何故而死则不可知。

类似情况有:章邯分明为都昌侯朱轸所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祖本纪》言其自杀;陈余分明为所虏(《张丞相列传》),《曹相国世家》等均言其为斩。

赵王歇为禽(《淮阴侯列传》),《陈余列传》则明言“追杀赵王歇襄国”。

两种记载之差异究竟其如何,今已不可考。

但笔者倾向于,这些人都是先被俘后被杀。

因为死是不可改变的最后结局,而被俘可能是死前的某种状态,如章邯的被擒,就是上了功臣表这样的档案材料,应该最可靠;而《曹相国世家》记曹参之功为得王二,即俘虏了两个王,应该分别是魏王豹和齐王广。

那么,上述人等皆有先俘后杀的嫌疑。

这些人都是一方领袖,杀掉他们可以减少敌对势力的凝聚力。

其次,明确被俘,又在相当一段时间后被处死,或死因不详者。

如魏王豹明确被俘,却未立即就死,只是在日后找理由将其杀害。

汉三年,楚围荥阳,刘邦与等人弃军出逃,留投降的魏王豹与等守城。

周苛即以“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为名,将其杀害。

此等手段类似于以出巡期间诛杀大臣事,刘邦亦不想让这类杀降事与己沾上边,所以杀魏豹的周苛或因此而立功,其子周成或也因周苛之功而封侯,除此之外,周苛确实没有值得称道的功劳,所谓的守城被俘不屈,可能传说成分大于事实成分,毕竟周苛不是守城的最高甚至重要的汉军首领,项羽未必肯开出那么高的条件来收买他。

在《功臣表》里有堂阳侯孙赤就是以惠侯的身份在荥阳被楚军俘虏并投降了,楚要封高官也轮不到周苛。

与此同类,故塞王司马欣之死亦属可疑。

史称其因汉胜楚于成皋,与曹咎同自刭于汜水上。

实际上,曹咎并非自杀,而是被斩。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则以曹咎为龙侯陈署所斩,这是陈署功劳薄上的记录,恐其斩曹咎事属实。

因此,《项羽本纪》言曹咎及司马欣之自刭,皆不可信。

再联系到日后汉王受伤入关,枭故塞王欣首之事,距其战败战“死”时间更已达数月之久。

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将一个死者首级或尸体完好保存。

如果不能保存,或就是能保存,枭其首于栎阳又有何意义呢。

一种更大的可能是,故塞王司马欣当时只是被俘,后被处死。

也只有在示众后的斩首,才能显出汉之武功,也可以地之民愤,顺当地之民心。

网络配图 司马欣之死,当为《》中隐而微之事,却仍属有蛛丝马迹可寻者。

而殷王司马卬之死,就毫无迹象留存。

自汉二年司马卬降汉后(实则为所虏),就在《史记》中失了记载。

而《汉书·高帝纪》却明确记其死于汉二年、汉从彭城败退后。

此事不见于《史记》,或另有所见。

如果班固所见不假,则司马卬之死与司马欣之死似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死得不明不白。

尽管刘邦的杀降属于微而隐,但事实俱在,不容置疑。

问题是,为何在放弃或失支抵抗后,这些人却遭到杀戮了呢?这个问题确实耐人寻味。

联系到汉定天下后,韩信、彭越之死,或可对理解这个现象有所帮助。

即,杀降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局面,如果这不是全部理由,至少是一部分人如此结局的原因。

魏王豹、代王陈余、赵王歇、齐王田广还有司马卬虽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但也都曾是领袖一方的人物。

尤其前二人,都具有一定的开拓能力,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从者云集。

这样的人之存在,总是让志在天下的刘邦心存忌讳。

而司马卬亦非泛泛之辈,在赵王武臣失败后,司马卬曾一度变成了一支独立作战武装,其在秦之腹地作战,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得到发展壮大。

更有甚者,其先反叛项羽,后因力不能敌,与项羽派来进攻的陈平媾和罢兵。

这等能屈能伸的功夫,与刘邦极为相似,刘邦容他不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至于章邯和司马欣,此二人是秦将,双手沾满了反秦武装的鲜血,刘邦对他们不仅在感情上不兼容,在理智上也不能允许他们继续存在。

故在俘虏二人不久,即将其处死,满足了刘邦及其部下感情和理智的需求。

还应该考虑到,赵地与齐地的平定,并非一帆风顺,如果让赵、齐二国之王留下来,对于二地的敌对势力来说,是留下了精神支柱。

故处死二人,或可使两地的平定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刘邦的杀降将,是有其政治上的考虑的。

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刘邦的本性残忍,而要与天下大势相联系来考虑,才能见其深意。

鉴于上述考虑,刘邦的杀降,或可包括共尉。

据《荆燕世家》,“汉王因使刘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

共尉已死,以临南郡。

”而《傅靳蒯成列传》则另有说曰:“()别定江陵,降江陵柱国、大司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生致之洛阳,因定南郡。

”江陵王,即临江王,江陵为临江国都。

则共尉并非战死,而是被生擒,《高祖本纪》明言,共尉是被“杀之雒阳”。

其实汉击共尉一事,本来就不合情理。

据《高祖本纪》,汉令卢绾、刘贾击共尉在汉五年正月后,其罪名是“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

而《秦楚之际月表》记汉五年十二月,“汉虏驩”,表明,汉击临江之事是紧接着项羽之死、楚地大定之后就进行的。

网络配图 《史记》以一事之始的时间记其最终结果的现象经常发生,此为其一例。

故临江之定或非此时的事,其始则可确定为此时的事。

《韩信卢绾列传》称:“汉五年冬,以破,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

”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十二月在正月前,汉击临江时间的不统一,表明了罪名的不成立。

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临江在楚汉战争中的立场。

尽管临江与汉、九江、衡山一样均为旧楚将而封王,但其没有在战争中帮楚是有一定根据的。

据《黥布列传》:“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则与项羽交好的楚军旧将惟黥布一人,其余三人,汉王刘邦已叛,临江王共敖与衡山王吴芮不执行项羽杀义帝的密令,估计也与项羽关系疏远。

而吴芮因与黥布的姻亲关系,在黥布归汉后,可能也有助汉的倾向。

据《汉书·高帝纪》,汉五年正月,劝刘邦即位的诸侯中有衡山王吴芮,而刘邦的答谢诏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

诸侯立以为王。

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

”则吴芮与项羽有积怨,并肯定至少在楚汉战争后期,加入到汉阵营。

而临江国可能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都处于两不相帮的境地,《高祖本纪》称其叛汉,只是欲加之罪的说法,不足为信。

何况此前临江没有助汉之举,就谈不上什么叛与不叛的问题。

事实可能是先发起对临江的攻击,然后再安上罪名,因此,战争的性质是统一而非平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彭城第一次世界大战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败 解析其失败的背后真相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汉高祖刘邦闻之则喜,刘备闻之则忧!两个同名战神的结局!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