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顾横波是什么人?她为什么能成为一品夫人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指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

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自古江南多才子,但是事实上,才女也是不少的,即使在风尘之地,也出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女子。

在秦淮地区,有八个女子,她们分别是马湘兰、、、、、、,此八人因为自己的能力而被人们称为“秦淮八艳”。

便是这些出色女子之中的一员,此人才色双绝,堕入风尘,名动秦淮,最后却成“一品夫人”。

据清《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

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

顾横波是个工诗善画,善音律之人,而她最为擅长的便是画兰,能出己意,所画丛兰笔墨飘洒秀逸。

顾横波十七岁之时所作的《兰花图》扇面至今还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之中。

顾横波还曾经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因为胜出而被推为“南曲第一”(这里的南曲指的是卖艺不卖身之人)。

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与同为“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比较像,当时的人们称顾横波为“眉兄”,柳如是则自称为“弟”。

这样一个美貌并且才华出众的女子,自然是容易惹来风流韵事的,而顾横波便是一个如此受欢迎之人。

在所有的追求者之中,顾横波爱上的第一个人为刘芳,此人是个大户人家出身之人,家教也是比较严的。

刘芳与顾横波虽然有了感情,但是却不敢违背家中长辈的意见,将顾横波迎娶回家。

后来,顾横波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男子,此人便是龚鼎孳。

龚鼎孳或许不是个高雅之人,浑身都带着粗野气息,原本顾横波甚至都不想见他。

但是龚鼎孳却是个无赖,此人砸抢了眉楼,还留下了一句话:“顾横波既然见得刘郎,为何见不得我?我舅父远比刘家有权有势。

” 顾横波知道不见他,必然会有更加不好的事情发生,因此妥协了。

在后面的日子里,通过相处,顾横波觉得龚鼎孳或许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但是却是一个可以给自己避风港之人,于是便选择了嫁给他。

消息传到了刘芳的耳中之后,他发疯似地想要见顾横波一面,甚至说出了“曾言与子偕老,皆是山盟轻许?”的言论。

刘芳多年的暧昧,早让顾横波失去了信心,她不愿再和刘芳有所牵扯,最终刘芳苦留不住顾横波,选择了自杀。

时值乱世,攻下京城之时,龚鼎孳和顾横波选择了投井自杀,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俘虏,后来又成为了官员。

清兵击退了李自成之后,龚鼎孳选择了投降,并最终做到了的职位。

由于龚鼎孳的正室已经接受了的诰命,因此龚鼎孳便让顾横波接受了的诰命,成为了“一品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由崧:嗜酒如命在朝堂发疯,自顾不暇却还要选秀

南明为何无法偏安?嗜酒如命在朝堂发疯,却还要选秀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每每谈及南明,人们往往叹息于它未能行晋宋旧事,占据半壁江山而与满清隔江相峙,续我华夏衣冠。事实上,南明之所以早亡,和其最高统治者不无关系,南明“四帝一监国”中虽不乏以身殉国、死守江山社稷之人,但大多数都荒淫无能,生死存亡之际想的仍是荣华富贵,比如南明首帝——弘光帝。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一脉断绝,明朝众臣为稳定局面,随即拥立堂弟,帝之孙、福忠王庶长子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故后世多称其为“弘光帝”。从这一点来看,南明和极为相似,南继承的也是堂兄皇位,可惜的是弘光帝并无前人那样胸怀大志,其本性荒淫,上位不久便将南明带入无底深渊。 弘光帝的荒淫无度体现在其生平只好两“美”——美酒与美女。弘光帝嗜酒如命,每次喝到兴头上往往酒不离手,直到方肯罢休。据史料记载,弘光帝有天又喝醉了,竟然直接在金陵朝堂上耍起了酒疯,纵观二十四史,在朝堂公然饮酒的皇帝估计也就他一个。大臣见此情况,连忙劝谏:“陛下日理万机,一定要保重龙体,千万不可再这般饮酒了!” 弘光帝听后虽然酒劲未消,但也觉得有些失态,于是摆正衣冠后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朕很是欣慰,以后绝不再喝。”大臣得到弘光帝的回答后极为激动,随即大赞皇帝之英明,为了不得罪皇帝,还补充道:“自古英雄豪杰爱美酒,陛下作为天下最大的英豪,理应喝酒,但一定得适量,一天一杯便再好不过。”弘光帝此前所做不再饮酒承诺,本就是一时兴起而说,听到大臣的话后更是欣喜,觉得还有回旋余地,便连忙答道:“好,就依爱卿所言,每日只饮一杯!” 当着满朝文武说了这句下,弘光帝自然不会违背,连着几天都只喝一杯酒。但没两天,弘光帝就因喝酒太少而龙颜大怒了,侍奉他的宫女被他从早骂到晚。侍者急忙找来一个超大号酒杯,与其说它是杯子,还不如说是酒桶。弘光帝见此龙颜大悦,并重赏了小太监,南明大臣得知后,又规劝他戒酒,不能因酒坏事,但弘光帝对这些大臣的善意之举干脆无动于衷,只是拿“少喝无碍”搪塞他们。 扬州沦陷后,南明朝堂大乱,大臣们纷纷推诿扯皮,不愿承认罪责,甚至有大臣直接在朝堂大打出手。见状异常恼怒,大声呵斥道:“都给朕住手!”其他大臣本以为弘光帝会拿这两人开刀并下达抗清旨意,谁知弘光帝却说出一番令人倒地之语:“大选在即,汝等成何体统!”听完这句话,一些大臣赶紧进言:“陛下,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大选之事还是先搁置下来,日后再议吧。”弘光帝这才如梦方醒,明白自己还身陷囹圄后,他说到:“哦,对对,多谢爱卿提醒。”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君主如此昏庸无能,南明又焉有不灭之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为了夺得皇位,不顾叔侄之情取得皇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又命率军北伐,以副将军吴杰进兵定州,都督徐凯等屯沧州。十月,燕军破沧州,俘虏了徐凯、程暹以及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等。十二月,燕军进入山东,至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盛庸与铁铉于东昌“宰牛宴犒将士,誓师励众,简阅精锐,背城而战”,等待燕军前来厮杀。 这时,燕军屡胜轻敌,进至东昌,看到盛庸军,“即鼓噪前薄”,结果被盛庸所率的军队打得大败,朱棣的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冲出包围。朱棣回到北平后,总结了白沟河与东昌战役胜败的经验教训,说:“比者,东昌之役,接战即退,遂弃前功。夫惧死者必死,捐生者必生。白沟河之战,南军先走,故得而杀之,所谓惧死者必死也尔等奋不顾身,故能出万死,全一生,所谓捐生者必生也。”告诫将士说:“自今无轻敌,无选懊”,要奋不顾身,才能打败敌人。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又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败盛庸、吴杰、平安的军队,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河北郡县多降”。建文四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济南为铁铉驻守,城坚未易破燕军就绕过济南,攻破了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四月,燕军进抵宿州。平安率军跟踪至肥河,袭击燕军。总兵何福率军列阵十余里,沿河向东挺进,徐辉祖又率军前来支援,与燕军大战于齐眉山。燕军损失甚重,骁将王真、陈文、李斌以及都指挥韩贵皆战死。 当时正值暑雨连绵,道路泥泞,燕军北方士兵多不习惯,且又疾疫,多想北归。朱棣竭力设法稳定军心,亲信将领朱能并以之争来勉励诸将,说:“诸君勉矣!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岂可有退心!”两军正在肥河相持时,朱允炆左右的一批廷臣认为,燕军快要北归了,京师不可无良将,在此决战的关键时刻朱允炆竟下令把徐辉祖所统率的军队撤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 何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但粮运为燕军所截阻。燕军乘南军缺粮,军心动摇之机,全力进攻何福军,破灵璧,南军大败。“(何)福单骑走,(平)安及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皆被执,文臣宦官在军被执者又百五十余人”。平安在中,曾数败燕军,斩燕骁将多人,燕军中听到俘获了平安,“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 灵璧之战后,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衰。朱棣率军直趋扬州,攻下高邮、通、泰等地,到六月初三日,燕军自瓜洲渡江,这时南军已毫无抵抗能力。十三日,朱棣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和谷王橞开门迎降。朱允炆于宫中自焚死,“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为僧。朱棣便于南京即位,是为,也称明太宗,年号“永乐”。这就是上所谓的“靖难之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