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立太子、选继承人这是每个帝王都会做的事情。
可是儿子并不是一个,选谁作为继承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也不例外,作为一方霸主他没有将作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为了册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看法。
崔琰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崔琰引用《春秋》,标榜一定要册立来继承魏国大统,并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扞卫曹丕。
曹植是曹操看好的热门人选,更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违反人情的事情呢?网络配图 首先是性格使然。
崔琰此人身材高大,仪表出众,胡须长达四尺,就算是闲居家中也是正襟危坐,极有威严。
能够留四尺长的胡须那是要何等细心。
在《》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匈奴使者来访,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不够体面,于是让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旁边。
等待使者拜见之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有和评价,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为了衬托曹操,不过也证明崔琰长相不凡,气度高雅。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崔琰就是一个处世严谨,脚踏实地的人。
可是曹植呢? 《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
曹植是个才子,生活中一点架子没有,做事情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等好友喝酒高歌,不知道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
曹植的生活中,喜欢的是随着感觉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和崔琰的严谨完全不同。
其次是崔琰的价值观念使然。
崔琰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天下,是百姓。
当曹操大败之后,查看冀州的户口,非常高兴的对臣下们感叹,哎呀呀冀州果然很大啊,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呢!崔琰听了,迎头给曹操泼了一瓢冷水,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网络配图 现在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痛苦,冀州刚刚平定,你曹操不去关心百姓,了解风俗,却关心什么军队,实在是让冀州百姓失望啊!当时所有的臣子吓得半死,谁敢这么触曹操的霉头啊。
还好曹操大度,反倒自己认错了。
崔琰在批评曹操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想到的只是百天下。
而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崔琰也没有计较什么曹植是不是自己的侄女婿。
崔琰一腔忠义,正直无私,让百官震撼。
连曹操也感叹崔琰“公亮”,这样正直无私的人太少啦!而最重要的还是崔琰的政治倾向使然。
曹植有才,可是曹植在写诗歌的时候很厉害,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怎么样呢?曹植为人任性而行,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写诗词歌赋和喝酒上,不务实事,甚至做出一些越轨不合礼法的事情。
像曹植就曾经乘车在只有可以通行的驰道上奔走,让曹操大怒,并表示从此之后再也不会相信曹植,相信任何儿子了。
可是曹丕呢?网络配图 曹丕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猎,生活细节上有些缺点。
可是当崔琰义正词严的告诉曹丕不能如此的时候,曹丕非常谦卑的回复说:“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
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曹丕表示,以后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曹丕心中有政务,并且听得进他人的建议,对于礼法是非常看重的。
当然,曹丕这个人很虚伪,很多事情都是做出来给世人看,给曹操看的,可是,当虚伪可以给国家给百姓带来好处的时候,那也未尝不可。
于是崔琰毅然选择了处世严谨,善于纳谏,有心国事的曹丕,而放弃了好酒轻狂,放诞任性的侄女婿曹植。
人品成为了继承人必备的品质。
曹操虽然一直比较喜欢曹植,但是奈何曹植身上有很多缺点,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所以曹操最后听从劝告,选曹丕为继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网络配图 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许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这件史实,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居大威胁,消除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优容”,实际上是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而李渊、李世民父子认识到由于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怒气,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突厥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网络配图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为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此时,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中间又出现分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从617年到629年的这十二年里,雄材大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自己心中隐忍了十二年的阴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命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造出“”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十二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乌龙!一代奸雄曹操的锦囊妙计竟被算到了诸葛亮头上
导读:从公元215年到公元217年,当时江湖上三股最强势的军事集团首脑,、和,都亲自上了战场厮杀。这是此前极少见的事情。此前,三个大佬虽然也经常性地统兵迎敌,但三个大佬同时出来开打,却很罕见。这是因为地缘政治变化的缘故。由于刘备拿下了西川,导致了天下形势倒转,刘备以西川为柄、荆州为刃,直逼曹操和孙权的心脏,让这俩大佬再也坐不住了。 最先坐不住的,是曹操。当时曹操生怕刘备养成气势,急忙去攻取汉中,临走时心想:我现在坐不住,孙权他肯定也坐不住,肯定是吓得夜夜连做噩梦。网络配图 我去抢汉中,孙权肯定也琢磨要在我身上切块肉,以抚慰他那颗受伤的心。他会切哪块肉呢?嗯,多半是合肥,合肥最肥……那我得给合肥的守兵,留下一个。历史上,曹操首创锦囊妙计,结果被后人硬栽在身上。就是这样不尊重曹操的专利发明,实在是让人郁闷无语。于是曹操写了个锦囊妙计,让人给守在合肥的、和送去,然后就匆忙向汉中进军。果如曹操所料,这时候孙权也在琢磨:“不行啊,现在我江东太危险了,一定要在江北再建立块新的根据地,否则的话,兵出荆州,刘备兵出蜀川,那我就死翘翘了。”在江北建立新的根据地,选择什么地方呢?合肥如何?就合肥了。 于是孙权亲自带队,统兵十万,来抢合肥。孙权这边有十万人,合肥的守兵,有多少呢?七千人!张辽、李典和乐进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下黑压压的吴军,用颤抖的手打开了曹操送来的锦囊妙计。只见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由张辽和李典两人单独出去迎战,乐进率全体将士守在城里,不管张辽和李典的死活。当时李典一看这怪异的锦囊,顿时就脸上变色。这叫什么狗屁锦囊?居然是让他和张辽出去送死,还不让带士兵的。史书上说,城中众将一致认为这是曹操脑壳进水了。只有张辽,他拿着这锦囊琢磨好久,才突然醒过神来。他说:“我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是说我们根本守不住合肥,实力相差悬殊啊。如果想等救兵,那更没指望。等救兵来了,合肥也归了孙权了。这唯一的办法,就是趁孙权刚刚来到的时候,让我们先冲出去跟孙权单挑,打他们个猝不及防。先把吴军的锐势压住,安定我们城里的军心,然后再在城里死守,估计就是这个意思。”网络配图 他说完了,大家却不做声。因为乐进害怕,而李典最讨厌张辽,不乐意理他。张辽急了,说:“,如果没人支持我的计划,那我就一个人杀出去。”到了这步,李典没办法了,就说:“好吧,我跟你一起出去。”当天夜里,张辽就宰了一头牛,然后堵在厨房门口:“士兵们听了,你们谁要想吃牛肉,就先过我这一关,不过我可要告诉你们,吃完了牛肉,你们可能就死定了,想吃不想吃?”是夜有八百人,宁死也要吃牛肉。吃完了牛肉,天已经亮了,张辽身披铠甲,带八百名食牛肉壮士杀出城来。他手持大铁戟,一马当先,冲入孙权的阵营,连杀了几十人,其中还有两名将领,然后冲入了孙权的阵营。八百壮士齐声呐喊:“张辽张辽,呜嗷呜嗷……”直冲到了孙权的大旗下。孙权刚刚起床,闻听吓坏了,急忙逃到一个坟包上,让卫兵们用铁戟保卫着他。张辽去大吼大叫:“孙权,你给滚出来,有种你跟老子单挑,看老子不打死你!”网络配图 孙权喃喃地道:“有没有这么野蛮呀,人家还没有刷牙呢。”这时候东吴兵将急忙赶来,将张辽团团围住。张辽转身,率几十名部下杀出,还有许多人困在里边,就一起喊叫:“张辽,你不管我们了吗?那未免太不像话了……”张辽又转身杀回来,带着八百壮士,就在孙权的阵营里横冲直撞。这八百人走到哪里,只见孙权的军队没命也似的飞逃,没人敢跟他们交手。从早晨直杀到中午,直到张辽说:“饿了,先回去吃饭……”率八百人返回城内,孙权的十万人马,这才长吁一声:“妈呀,这个张辽太野蛮了,差点没吓死我们。”只有孙权傻傻地站在坟包上,始终不敢下来。他想,让张辽来了这一手,只怕这个攻城,麻烦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