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武丁与妇好:史上最成功的一对帝后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

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她的名字叫“”,是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的商王之妻。

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

而且也是伟大的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网络配图 妇好,好姓(即子姓,中国多从女,为母系氏族余留),先秦时期我国女性的姓多写在后(如太姒、、、),故称妇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

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

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也是第二十位王盘庚的侄儿。

盘庚继位时,商王朝已经出现了内乱外患并举的迹象,盘庚为了摆脱困境,将商王朝的都城迁往北蒙(即今河南安阳)。

盘庚完成迁殷的壮举之后若干年,商王朝的中兴之王武丁接过了王杖。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的经历,与近三千年后的俄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丁的父亲小乙是盘庚的四弟,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继位为王。

因此在武丁小的时候,小乙将自己的儿子武丁送到民间去生活。

武丁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王族血统,而是象一个普通人那样学习各种劳作和知识,象一个普通人那样经历各种疾苦,从而为他未来继位中兴王朝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得到了筑屋奴隶出身的傅说为宰相。

武丁是个性非常强、也非常富于情感和壮志的君主。

妇好就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

她嫁给武丁之前的身份,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出身和见识。

网络配图 妇好十分的聪明,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

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武丁是她的丈夫,而武丁时代的赫赫武功中,有着妇好相当一部分的功劳。

——商王朝带着浓烈的母系氏族遗风,这几个形容词用在商王后的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九公斤,足见她的身体强壮。

而该兵器为大斧,更可见她的骁勇。

妇好和武丁,是一对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夫妻。

刚刚结婚的时候,武丁对妇好领兵作战的能力还不是非常了解,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外敌入侵,派去征讨的将领久久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

武丁对妻子的要求非常犹豫,考虑很久之后,还是通过占卜才决定让王后出征。

没想到,妇好一到前线,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取得了胜利。

武丁从此对妻子,封妇好为商王朝的统帅,让她指挥作战。

从此以后,妇好率领军队征讨作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立下了不朽战功。

其中,在对羌方一役中,武丁将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给了她一万三千余人。

这场战役,也是武丁时期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

她是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

其实要照我说,做王的人很应该象人家武丁学习,发掘自己妻子的潜力。

再忠心的臣子,也没有妻子那么靠得住,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

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女人们都教得把老公看得比天大呢。

网络配图 后来的们把老婆关在后宫,然后被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当猴儿耍来卖,实在是自寻烦恼。

那啥,就比木鱼脑袋的中国男人要想得明白,好朋友哪有老婆靠得住?你没见那些没了丈夫的黑寡妇,为了给老公报仇,宁愿去当人体炸弹吗?你给我找一个肯为好朋友去炸成碎片的男人来看看。

通俗来说,武丁和妇好,那是世上最愉快、最成功的一对儿,他们同心协力,将商王朝经营成了世上第一流的夫妻店。

妇好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战功之一,就是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征讨西北的内蒙古、河套一带的敌军之战。

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探寻:揭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封藩。燕王、晋王朱?、宁王朱权等率兵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周王朱、齐王朱榑等驻于内地各省,监督地方官吏。朱元璋规定,如遇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他的本意是企图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殊不知事与愿违。 皇位理应由的父亲继承,朱标作为长子,早就被立为太子。可惜他英年早逝,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把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储。网络配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长孙朱允炆即位。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此时已是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了,书生气十足而又,却缺少祖父与叔父们雄才大略的草莽习气。他在位仅仅四年,就被叔父——燕王朱棣赶下台,祸根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种下的。 朱元璋给儿子们封王建藩,并授予他们“清君侧”特权的做法,同样出身卑微的也采用过。刘邦建立后,立即分封同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与中央分庭抗礼。接受的“削藩”主张,引来了藩王的反叛——吴楚,他们的借口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建文帝即位后,那些分封于边疆及内地的藩王们,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个个拥兵自重。建文帝时时感受到有着皇叔身份的藩王们的威胁,不得不与亲信大臣、黄子澄、商量削夺藩王的权力。藩王们当然不会,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发难,其借口就是援引“祖训”:如遇奸臣擅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以“清君侧”。 于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起兵,发动了“”,借口是“清君侧”,其实是以声讨齐泰、黄子澄为名,矛头直指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焚死,一说逃亡,究竟如何,,这就是建文帝生死之谜的由来。网络配图 燕王朱棣为了夺取帝位,必须宣称建文帝已经死亡,否则他就不可能称帝。他在装模作样地多次拒绝大臣们的“劝进”之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的嫌疑,要摆脱嫌疑,首先必须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因此他既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也不承认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不是继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就这样,他成为的第三代皇帝——,第二年(1403年)改元为永乐元年。 明成祖朱棣为了粉饰夺取帝位的合法性,指使臣下掩盖历史真相,销毁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禁止关于这一事件的一切记叙。光有掩盖还不够,必须篡改历史。于是,这场政变被描绘成这样:建文四年六月,“靖难”的军队打到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 史家的已经显露无遗,对朱允炆既不称惠帝,也不称建文帝,而径直改称“建文君”,以表示他并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燕王朱棣则显得高风亮节,捐弃前嫌,立即派遣前往救援,无奈来不及,太监把“建文君”的尸体从火中找出,报告燕王,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这分明是史官的粉饰之言。网络配图 假如建文帝不“自焚”,也必死无疑。事实上朱棣上台后,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屠杀,被人称为“瓜蔓抄”。其残酷的程度可与乃父朱元璋惩处、党案相媲美。 明末文坛领袖的《有学集》中有一篇《建文年谱序》,这样写道:他在史局(国史馆)工作三十余年,,唯独对于“建文逊国”(官方对于朱棣夺取帝位的一种标准宣传口径)一事,搞不清楚,而伤心落泪。原因有三:一是《实录》无征,二是传闻异辞,三是伪史杂出。因此他称赞赵士喆所编《建文年谱》,荟萃诸家记录,再现真相,感人至深,“读未终卷,泪流臆而涕渍纸”。可见从明初到明末,始终有人在探求建文帝的生死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图帖睦尔与定安姑娘是什么关系?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爱情故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