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到底有多悲催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唐中宗李显,那真是一个悲催的,他也是被称之为“六位帝皇丸”男人! 何为“六位帝皇” 唐中宗李显,他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弟弟是,儿子是唐少帝李重茂,侄子是,他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加上李显自己,刚好是六位皇帝! 按照道理说,皇帝原本就是天下之主,全国应该属他权利最大,为何还能被一个女人控制? 其实说起来唐中宗李显原本是不可能当皇帝的!一是因为李显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按照古代立嫡的规矩,太子之位也不是他的。
二是因为李显在其他的皇子中能力并不出色,反而还十分的懦弱胆小。
但是偏偏就是这么巧,太子李贤谋反因而被李治废除赐死。
这一下子太子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储君,立太子的事情迫在眉睫。
他的两个皇兄一死一废,重任自然落到了李显身上。
在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洛阳驾崩,临死前李治立下遗诏命令李显继位。
名为皇帝,实为傀儡 这下子李显终于成为了皇帝,而且名正言顺。
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从此就可以掌控天下,那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李显这么想就有点一厢情愿了,因为即使父亲死了,但是还有一个比他父亲更厉害的母亲存在,并且当时的政事也全部都是由武则天掌控的。
为了摆脱武则天,李显试图组建自己的集团力量,于是重用韦后亲戚。
韦后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也是影响他一生的第二个女人。
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
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说不可,但是唐中宗显然没考虑那么多。
毕竟被压抑了这么久,现在一朝得势自然有些膨胀,于是不管不顾大臣的意见,一意孤行的决定提拔老岳。
大臣们一看,得这个事还是得禀报皇啊,于是告诉了武则天。
武则天一看,这小子翅膀硬想单飞啊?不存在的!接着没几天,唐中宗就被自己的母亲废黜了,皇帝李显也被贬为庐陵王! 李显二次登基,还被戴了绿帽子 李显被贬了以后,他的母亲武则天改国号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
武则天本想彻底把变成自己武家的天下,但是没办法自己作为一个女人。
儿子又是李家人,立自己的侄子为皇帝吧,又名不正言不顺。
再加上说的对啊,从来只听说过子女赡养父母的,从没听说过侄子供奉姑母的,毕竟本质上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啊。
于是,十五年后,李显在狄仁杰的帮助下重新成为了太子。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其他大臣以及羽林军将领,率领五百精兵进行兵谏,没办法武则天也已经是迟暮之年命不久矣,只好同意让李显二次登基。
果然,在李显登基后不久,武则天病逝! 李显重新当上皇帝,他的妻子也重新成为皇后,国家的第一夫人!但是作为唐朝的第一夫人,韦氏可没有母仪天下,反而背着李显和,两个人在后宫卿卿我我,给李显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
如果仅仅只是戴绿帽子,对李显来说也倒没什么。
打不了废了皇后重新立一个得了。
但是韦后可不是什么善茬,韦后背着开始了暗箱操作,安排韦氏家族进入了朝廷的中央机构,编制自己的关系网。
同时让武三思次子武崇训娶了,李家和武家再次和亲。
武三思又是韦后暗地里的枕边人,在韦后的暗示下开始肆无忌惮地扶植党羽,安插亲信,一时之间,把握朝政,气焰熏天。
唐中宗李显又被架空了,这是他第二次成为了傀儡皇帝! 被亲生闺女下药毒死 李显前后被母亲和妻子两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已经非常凄惨了。
但是这还没完,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安乐公主又开始搅局了! 根据《唐书》和《》的记载,公元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在一天中午给唐中宗送了一个有毒的馅饼,中宗吃完后,当天便毒发身亡。
这真是坑爹的亲闺女啊!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毫无疑问,唐中宗李显的小棉袄里装的是黑心棉!就没见过这么坑爹的,作为一个女孩生在帝王家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最起码吃穿不愁。
而且唐朝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朝代,女人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朝代,无论是人身自由还是婚姻自由都有很高的选择性,干嘛还要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呢! 结束语:唐中宗李显的一生是不幸的!作为一个皇帝,他也想矜矜业业的开拓一番事业,死后能被历史铭记。
但是实际上,他先后被母亲、妻子、女儿三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背叛,堪称一生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通过杀死自己亲生女儿来争宠?
一直以来,“为夺取后位,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正规史学著作的传扬。那么,“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究竟有无其事呢?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身后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围绕武则天的评价,妖魔化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则天的历述中,“武剥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从简至繁的记录变迁 大约在永徽四年,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一个公主,但中途不幸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开始的记载是很简单的,《唐会要》卷三“天后”条下是如此记载的:“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当时的武则天是昭仪,属于九嫔之首。这是她跟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李弘。 网络配图 根据《唐会要》的这个记载,武则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确实夭折,因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称作“暴卒”。武则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义的诉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责任推给自己的情敌王皇后。高宗看来是受到了武则天的影响,开始萌生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唐会要》一书,虽然是北宋编辑的,但是吸纳了时期苏冕四十卷的《唐会要》和时期崔铉的《续会要》,所以保存国史资料比较多,向来为学者所重。这里的记录,也相对稳重。当时,王皇后联合与武则天斗法,武则天悲情主义的战斗技巧适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毕竟是母亲丧女,说一些丧失理智的话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见受伤的母亲,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涌。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却没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武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日”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其中,后一件事是指武则天残酷对待失败了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绝襁褓之儿”,可能就是指扼杀亲生女儿的事。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写入《旧唐书》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日”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确凿证据女儿,推测起来大概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武后杀亲生公主的说法,但是不能落实,只好用这种更具有个人意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旧唐书》这种比较概括的说法,到了《新唐书》中凌空一跃,变成了非常具体生动的描写。《新唐书·后妃列传》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佯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娼,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在这里,公主之死的过程详细而生动。 《》的记载,直接继承了《新唐书》,文字如下:“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佯欢笑,发被观之,女己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仔细比较,《资治通鉴》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书》。皇后看望新生公主,离开以后,武则天偷偷杀掉公主,然后伪装现场。唐高宗到场,武则天假装欢笑,掀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亡。询问左右,大家都说刚才皇后来过。于是皇帝大怒,认为是王皇后“杀吾女”。王皇后自然无法解释,于是皇帝开始产生废立皇后的念头。以上基本情节,两书都是相同的,而且细节越发生动详细。 但是,细节越生动越详细,越发引人怀疑。且不说《通鉴》对《新唐书》这种细节修改,已经使得过程发生变化。我们要问的是,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图是什么呢?在中国古史研究中,曾经有过一个“层累地构造学说”,意思是古代的历史随着时间而越来越清晰,恰好证明是后人缔造的结果。文学史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和创造,最后的模样与初始状况相去甚远。宫廷秘史就符合了这种规律呢!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留下记录,那么后人是通过什么途径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细节呢?所以,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的历史事实,有着一个由简至繁的描述过程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提出疑问。 王皇后在武则天入宫前已失宠 网络配图 现在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对于王皇后地位的危机,多强调是小公主之死带来的后果。具体而言,就是唐高宗从此开始有了废后的念头。其实,王皇后的危机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的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 王皇后的危机,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王皇后出身太原,在当时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名正言顺,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证以《唐会要》的说法“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的记录是有根据的。武则天二进宫,是王皇后引进的,而王皇后的动机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因为她召武则天入宫,依然是与萧淑妃争宠的继续,“欲以间良娣之宠”。只不过事与愿违,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的恩宠虽然解除,但是武则天后来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 唐高宗不喜欢王皇后,才是王皇后的真正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危机,她的舅舅柳爽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酝酿确立太子之事。《新唐书》本传记录到:“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爽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爽与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显然,皇帝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纷纷出动,皇帝只好妥协同意。而立李忠为太子,文字记载很清楚,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网络配图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挽回壬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以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以来,道教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也就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如果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儿子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的更大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在李弘出生的这个时期,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的联盟斗争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胜利的一方属 于武则天。上文引证《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说明,各书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武则天作为当事人,唐高宗对待王皇后的看法以及皇帝与皇后关系的幕后因缘,都是应该的。王皇后从来没有得过高宗的恩宠,对于高宗而言,王皇后早就是昨日黄花。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如女儿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氏到底有多漂亮,能让关羽这么惦记她?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在打前,一再提醒想获得此人,他为何这样做,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俗话说:“家有丑妻,无价之宝,家有美妻,祸根之苗”。这句话虽然略显偏激,似乎对身为人妻的漂亮女人缺乏尊重。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家有美妻确实招人惦记,出现的麻烦事确实很多。 时期的秦宜禄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虽然寂寂无名,身无长物,却拥有一位的老婆。 杜氏有多漂亮?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史学家家考证,正史上子虚乌有的原型就是她。貂蝉号称“闭月”,是一个连月亮都羞于和她媲美的人,史上著名的之一。那么,她的原型杜氏的美貌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秦宜禄搂着漂亮老婆自个儿偷着乐,不让外人看见,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就完了,就不会有后来的一摊子烂事。但他偏偏不甘寂寞,跑到吕布账下,为吕布效劳。 《》曾对吕布作过这样的记载: 布谓太祖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 太祖日:“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 这里的“爱诸将妇”,就包括秦宜禄老婆杜氏。 建安三年十月,曹操和合力攻打吕布,重重大军将吕布围困在下邳城。吕布,只好找外援。于是他想起了,急忙让秦宜禄去找袁术求援。 当然,袁术是聪明人,他是不可能借兵给秦宜禄的。这下秦宜禄慌了神,央求袁术,我出发时可是立下了军令状的,并以我的妻儿为质。如果搬不到救兵,我妻儿命休也。 袁术听后哈哈大笑,不就是一个女人吗,我给你再找一个就是了,保证比你的杜氏身份高贵。于是,将汉宗室女许配给了他。 这边的吕布苦苦支撑,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异常艰难。 刘备的二弟关羽,这时候对曹操说:“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意思是说,我的妻子没生儿子,一旦下邳城得手,希望能娶秦宜禄的老婆。 曹操十分欣赏关羽的勇猛,对他提出的这点芝麻大的请求,爽快地答应了。 可是,关羽似乎不大相信曹操的为人,想确认一下曹操的承诺,“临破,又屡于公”。也就是说,等到即将攻破下邳城时,关羽又向曹操提出这件事。 关羽不提还好,一提,倒让曹操惦记上了,这秦宜禄的老婆究竟是何人,为何关羽对她如此念念不忘? 多疑的曹操“疑其有异色”,莫非这个杜氏真是个绝代美人? 等到终于城破时,“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果然,杜氏确实是个美人坯子,曹操一眼就被杜氏的容颜所吸引,完全忘记了关羽的屡次请求,毫不犹豫地“乃自纳之”,将杜氏和她的儿子留在了身边,甚至连招呼都没给关羽打一个。 关羽那边可是,你个曹贼这也太欺负人了,明明答应了我的,却背信弃义地将杜氏悄悄地据为己有! 于是关羽“心不自安”,从此和曹操结下了梁子。即便后来曹操想尽一切办法笼络关羽,都暖不了他那颗早已受伤的心,毅然决然地投奔大哥刘备而去。 我们再来说说秦宜禄,救兵没搬来,妻子被人霸占,心里那个郁闷,简直无以言状。曹操看着秦宜禄也够可怜的,就给了他一个“铚长”(铚县的)的官职,算是对他的些许慰藉。 秦宜禄也算是个聪明人,知道胳膊是拗不过大腿。妻子杜氏即便跳出了曹操的火坑,也逃不出关羽的魔掌。于是,咬碎钢牙吞肚里,前去当县令了。 后来,刘备和曹操一拍两散,刘备带着恰巧路过秦宜禄任职的地方,直性子的张飞嘲笑秦宜禄:“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 意思是说,你这个秦宜禄真是个孬种,曹操霸占了你的妻儿,你还在替他卖命,不感到脸红吗?干脆跟随我算了。 这个秦宜禄也许是被张飞骂醒了,答应投靠刘备,跟在张飞身后屁颠颠走了。 可是,才走出没几里地,秦宜禄就出幺蛾子了,他反悔了,“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这个行为直接惹毛了张飞,脾气火爆的他,一刀就砍下了秦宜禄的人头。 秦宜禄丢掉了性命,但杜氏倒是生活得有滋有味。还别说,曹操还特别宠爱她,三天两头的往她那里跑。没几年,杜氏就为曹操生下了两儿一女,分别是沛王曹林、中山王曹衮、。 最后说说秦宜禄的儿子秦朗。 秦朗在成为曹操的养子后,也颇得曹操喜爱。曹操甚至在众人面前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这明显是一种嘚瑟加炫耀。 后来的秦朗,在继父曹操的关照和培养下,成为了骁骑将军,金乡公主也嫁给了当时的美男子。 由此看来,这一家子中,秦宜禄确实是最惨的,妻儿被夺走骨肉分离不说,还落了个身首异处,死无全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