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亨的不幸和困局是什么?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不幸和困局:遇上,才逃脱父皇的掌控,走向帝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曾在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形象地叙述了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有一段具象化地呈现了天宝时期安史之乱的情形:“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整个盛唐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但是晚年的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

在快要击溃叛军之时,他听信谗言将两位反叛的中流砥柱——和封长清斩首示众。

后来长安沦陷,在群臣、宦官宫女的拥簇下,唐玄宗和杨贵妃等皇室贵胄从延秋门出逃,一路向西,逃离了长安。

到了马嵬坡时,饥肠辘辘的将士们接连几日都在逃亡,早已受不下这窝囊气,谁曾想这盛世长安居然落入叛军之手,于是六军皆愤怒不已,陈玄礼认为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转告太子李亨,大伙儿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后来就上演了一场历史上十分凄美的爱情故事——玄宗忍痛命令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北上灵武。

那么为什么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选择与父亲唐玄宗分道扬镳? 原因有三。

其一,刚刚我们提到了,陈玄礼想要杀杨国忠的意图是请李辅国转告给太子李亨的,而不是直接在六军中选择一位的人物去直接向皇帝请命呢?很显然,李亨和唐玄宗父子之间是有隔阂、矛盾的,另外,此时的臣子们对唐玄宗有了一些不满,纷纷投向太子党。

这一点可能是唐玄宗选择和李亨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此时的唐玄宗和李亨在对局势分析和做法上已经出现了分歧。

李亨自然是想“重拾旧山河”,而曾经“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唐玄宗面临着江山和美人都脱离自己掌控的双重困难,早已被压垮,没有了壮年时候的气势。

两相对比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唐玄宗继续西进,进入暂时安全的蜀地,李亨东行,召集将士勤王。

最后一点当然也是李亨为自己铺路所需。

曾经唐玄宗狠心杀掉了李亨的三个兄弟,这可是骨肉亲情,他都能下得去手,可见唐玄宗心中是多么在意权力和地位。

身为太子,尤其是对亲生儿有如此高警惕的皇帝手下的太子,李亨面临的局面多么危险和憋屈可想而知。

而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的爆发,自己率兵清理乱局,一方面立功,二方面积攒人气,与自己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

天下人明眼看着都知道这些,自然为他以后走向帝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肃宗李亨是幸运也是不幸的。

幸运在于他遇上了安史之乱,让他得已逃脱父皇的掌控,拉开与父皇的距离,为自己走向帝位奠定基础。

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唐玄宗这样淡漠父子亲情的皇帝,不幸的是他要靠安史之乱才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代帝王反贪力度仅次明太祖朱元璋的帝王是哪位?

: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比雍正仁慈,但实际上,乾隆朝对贪官的惩处远严厉于雍正朝。雍正年间,惩贪实行“完赃减等条例”。凡贪污挪用公款的犯官,如果在一年之内将所贪的公款全部补赔,就可以免死减罪发落。 乾隆却克服巨大阻力,毅然废除了“完赃减等条例”。不管你家里多有钱,贪污白银只要满了一千两(相当于今天的二十万元人民币)即判处斩首,绝不宽贷。这一改革,使清王朝的惩贪力度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使无数贪官人头落地,家破人亡。凡贪污或索受贿案件,承办大员一旦查有实据,立即请旨将犯官革职、查抄,籍没家产异常迅速、严密而彻底,贪官污吏的下场不仅身首异处,而且家产无论精粗多寡一律入官,真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中国历史上,惩贪之严厉者,除外,乾隆可排第二名。 乾隆前期惩贪,不管面对何人,绝不手软。慧贤皇贵妃十分受乾隆的宠爱,她的弟弟高恒仕途也颇为顺利,乾隆二十二年出任两淮盐政这个肥缺。然而此人操守不佳,就任不久,“收受商人所缴银两至十三万之多。”案发之后,毫不宽贷,将这位小舅子立即处死。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至亲,杀掉高恒之后,皇帝于心颇为不忍,对高恒的后人相当照顾。十年之后,高恒之子高朴得以出任叶尔羌办事大臣。不料此人颇绍祖风,到任不久就私役回民开采玉石,转往内地私卖,把钱装入自己的腰包。事发之后,皇帝一面痛惜不已,一面又说“不能念为慧贤皇贵妃侄而稍矜宥也”。降旨将高朴即于当地正法。 总结乾隆年间,封疆大吏以侵贪立案查处者多达三十几起,其中明正典刑或赐令自尽的有二十余名,平均一两年即有一名省级军政大员因侵贪或徇庇侵贪而正法,这是前代所罕见的,也是有清一代所仅见的。因为乾隆前期抓紧了吏治或者说反腐败这个关键,所以才能迅速把清王朝推向了盛世之巅。清人章学诚认为,那时的乾隆朝确实可称为清明盛世。学者赵翼也说,乾隆中前期,秉中枢者俱洁身自好,政治基本清廉。而尹壮图后来也评价说,起码在乾隆三十年以前,大清确实处于史上前所未有之盛世,“州县俱有为官之乐,闾阎咸享乐利之福”。 然而,乾隆五十五年时的大清政局,已经沧海桑田,不复当年模样。先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经常出入中国的朝鲜使臣的见闻。乾隆五十五年到中国进贡的朝鲜使臣回国后这样向他们的国王描绘大政治局面:“(清帝国)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贪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李朝实录》)及至乾隆六十年,他们的评价更是发展为“贿赂公行,庶官皆有定价”(《李朝实录》)。 中国人的说法当然比朝鲜人还要激切。章学诚说:“自乾隆四十五年以来,……上下相蒙,惟事婪赃渎货,始加蚕食,渐至鲸吞,……贪墨大吏胸臆习为宽侈,视万金呈纳,不过同于壶箪馈问,属吏迎合,非倍往日之搜罗剔括,不能博其一次,官场如此,日甚一日”。洪亮吉则说,乾隆晚年,官员中洁身自爱者与贪污者之比,是一比九或者二比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字定公,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 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 时期,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 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名,在浙江东部)长。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兄长遇刺,孙权接掌东吴。当时东吴虽占有吴郡、会稽郡等六郡,但地处僻远,且多为各武装势力占有,危及内部统治基础。吕岱建议孙权要巩固已有领地,然后再,以与曹操和争霸。他又在余姚召募1000余壮士,编练成一支劲旅。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县发生叛乱,他奉命带领这支队伍前往征讨,很快平定了叛乱,被升任为中信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戎马生涯,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位于南通中央公园的吕岱雕像 收长江三郡与开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奉命率领孙茂等10员将领,配合大将夺取了蜀国刘备的长沙、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桂阳郡。接着又会同,镇压了勾结蜀将的安成(县名,在今湖南东南部)长吴砀和中郎将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这一年,正是蜀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征南将军步骘担任交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时,采取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了高凉(郡名,在今江西安宁)的钱博,镇压了发动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叛乱的王金,因功“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正当吕岱在两广地区逐步开拓疆土之际,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把合浦以北的海东四郡析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为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时,派陈时为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这时,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发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对此,吕岱,上书孙权请命,并亲率3000名水军,“晨夜浮海”,抵达合浦会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击破士徽的余党甘醴、桓治等,因而吕岱被“进封为番禺侯”。随后,吕岱又率领大军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从而稳定了整个交州的局势。为了加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国,“南宣国化”。朱应和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共百数十国,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群岛)诸国,还带回乐人及地方特产。史载:“扶南、林邑、明堂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吕岱的这一功绩,首开我国人民与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贸易往来,他派遣使者出访南方各国之举与东汉时派遣甘英出使中亚各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与齐名并官拜大司马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南面称帝,国号吴,与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因吕岱安定南疆的贡献,特召吕岱驻兵长沙沤口。其时,武陵一带少数民族暴乱,吕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进行征讨,稳定了湖南东部的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吕岱驻兵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次年夏天,庐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广东番禺)的罗毅,相继举兵叛乱,会稽的治铁业者也跟随隋春叛乱,吕岱奉命亲率刘纂、唐咨等部,分兵进剿。他对“已降复叛”、“负险作乱”的李桓、罗厉坚决予以镇压,而对“即时首降”的隋春奏封为偏将,“使领其众,遂为列将”,他的这种策略,得到孙权的夸赞,在其诏书中说:“非君规略,谁能枭之?……自今以去,国家无南顾之虞;三郡安然,无术惕之惊……”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吕岱接任职务,与陆逊并驻武昌,是年农历十月,吴将廖式与弟廖潜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兵围零陵、桂阳诸城,有“众数万人”,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上书请命征讨,孙权“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吕岱经过一年血战,终于镇压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回师坐镇武昌。这时,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吴国张承在给他的信中称赞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将他与陆逊并举,誉为西周的贤臣旦和召公奭。 赤乌四年,吕岱奏请孙权,回乡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自此,如皋这一带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无人区,才重新有人类居住而再现生机,从而结束了历时57年之久的人烟荒芜的时期。 赤乌八年,陆逊病故,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吕岱统率右部,迁为大将军,其辖境从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吕凯升为副军校尉,监军蒲圻。 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封吕岱为大司马,这时吕岱已92岁。 吕岱的为人与家乡人民对他的景仰 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他,官至侍御史。但吕岱偶有过失,徐总是当面指责,有人认为徐原太过份,而吕岱总是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吕岱一生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年余未能照顾家用,妻儿饥乏。孙权知道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吕岱病故,享年96岁。遗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吕凯遵嘱,“以素棺疏巾布礼”,归葬如皋高阳荡。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伟大的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