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得到之前,还有个顶尖谋士叫,对这个化名“单福”的人也很佩服。
可是为了得到这个人才,就跟定计,绑架了徐庶的母亲,然后伪造了徐母的手书,把徐庶骗进了曹营,徐母为了不让儿子真心对待曹操而自尽了。
这时候人们就很奇怪了:徐母既然已经自尽,徐庶跟曹操已经有了“杀母之仇”而且了无牵挂,为什么不像关羽那样“逃归刘备”而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呢?难道他是准备找机会刺杀曹操替母报仇吗? 是翻开史料一看才知道我们都被《三国演义》骗了——徐庶进曹营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他说的话比谁都多,因为他的职务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说话换饭吃的,而他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也没有在母亲死后刺杀曹操或逃归刘备,也或许是另有隐情。
其实单福并不是徐庶的化名,他本来就叫单福,徐庶才是化名。
徐庶(为了读来顺口,我们还是叫他徐庶吧),本来是个剑侠,《魏略》记载他“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
”官府抓到徐庶之后准备当众凌迟处死,幸亏被同伙劫法场解救(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于是徐庶“改邪归正”,“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这才成了文武双全的一流谋士。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是百分之百的虚构,这一点从他后来的官职中就能看得出来,他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就是靠发言来吃饭的——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提意见。
徐庶在曹营先后当过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随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参与机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仅次于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领。
而更重要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陈琳替起草檄文骂曹操,称呼就是“司空曹操”。
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不会任命一个“一言不发”的人来当言官二把手。
事实上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说这个汉是倒说得过去,因为徐庶投奔曹操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大汉天子,曹操还是大汉丞相,徐庶在他那里顶多算是“身在汉营心在汉”。
而徐庶对大汉王朝的“忠贞”那也是远远比不上的,这叔侄二人都因为反对曹操称公称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则是在曹丕篡汉之后还当他的御史中丞。
的时候听说徐庶只是个御史中丞,还替他打:“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广元呢?”这说明在三国时期,谋士们都是打工仔,跳槽换老板都是正常现象,根本就没有“一言不发”的事情,因为每个三国枭雄都很知人善任,谁也不肯养一个废物。
徐庶在《三国志》里没有个人传记,但是从《诸葛亮》传里,却可以发现端倪: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 本欲与将军共图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也就是说,徐庶曾经跟诸葛亮一起给刘备打工,曹操也没有费劲巴力地使什么计策,甚至可能不太关注徐庶这个人,抓到徐庶的母亲,只是个意外收获。
而徐庶能够主动“诣曹公”,可能是另有隐情的。
我们知道,当阳长坂一战,刘备被曹纯率领的虎豹骑(曹操还没来呢)打得几乎,刘备的一些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曹纯抓去了(后来也没归还),要不是赵云保护甘夫人和杀出重围,刘备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徐庶的母亲自然没有资格得到赵云的保护,所以也被曹纯抓去了,同时被抓的刘备手下家属不计其数,战后甄别一下自然会分批释放——曹操虽然有些特殊爱好,但也不是滥杀无辜见到女人就留下的。
那么徐庶为什么一听母亲被俘就风风火火地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呢?我们必须看到,刘备当时几乎已经是“山穷水尽”了,要是没有插了一杠子,曹操灭刘备那就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刘备集团“破产”,那就是个时间问题。
而作为“择主而事”的汉末谋士,跳个槽换个主公,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另外一点就是徐庶在刘备阵营已经不是参谋长(谋主)了,取代徐庶位置的,就是他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当时刘备跟诸葛亮“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连关羽张飞都有点嫉妒(不悦),就更不要说曾经的第一谋士徐庶徐元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叶向高为什么要取个不雅观的小名来纪念自己的母亲?
此人是大明三朝首辅,却用着一个极不雅的小名,来纪念自己的母亲。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之后,大明最有理想抱负的首辅应是了,他在、景泰、天年间三度出任,叶向高不仅为官清廉,处事谨慎,而且也一心要挽救、国政日非的明室江山。可惜的是,纵然叶向高,但所遇到的都是昏庸之主,其抱负始终无法实现。 说起叶向高其人,就不得不谈谈他的出身,他有一个奇特的小名叫做“厕”。翻开中国几千年历史,将厕所这样污秽的字作为小名的,大概仅此一例了。但叶向高的这个小名,却是有一番故事。 叶向高是福建省福清人,那里是闽东近海地区。在明代,这片区域倭寇猖獗、海盗频出。叶向高的父亲叶朝荣,是广西养利知州,人到中年一直膝下无子,于是便在老家续娶了一位姑娘为妾。第二年,林氏怀孕,即将要临盆时,刚好赶上海盗登岸抢劫。 当地民众于是纷纷避走逃难,林氏也在难民的队伍之中,跑到中途时动了胎气,仓促之下,只得避到一家民厕中生产。在秽臭难闻的厕所中诞生的婴儿便是叶向高。 林氏在坐月子期间,一直逃亡在路上,曾几次突遇海盗,避入深林,同行的妇女为了自身安全,不惜让怀中啼哭的婴儿窒息死亡,这些难民们也要林氏效仿,林氏执意不肯,最后只得离开人群,一人逃入深山,等到海盗散去之后,林氏已经,双腿溃烂不能行走,而叶向高也是奄奄一息。 数十年后,叶向高登上了首辅之位,每当他回想起这段往事后,便会,他流泪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母亲。当母亲去世之后,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墓志铭,而他自己,依然用着“厕”这个小名,以纪念自己伟大的母亲。 古话说的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同样在叶向高身上得到应验。万历七年(1579年)叶向高高中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叶向高考中,授予,三年后任编修,此后调任南京司业。 叶向高初入仕途的经历和张居正惊人的相似,万历二十六年,叶向高调回京师任左庶子,这个官职属左春坊,是专门负责太子学习的机构。万历下诏让叶向高担任太子的老师,用明代官方语言来说就是“充皇子侍班”。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万历皇帝发了一道诏旨,任命退休在家的原于慎行、礼部侍郎李廷机、南京吏部右侍郎叶向高三人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入阁参与机务。同时,万历皇帝还将退休多年的大学士任命为首辅。 不过王锡爵坚决推辞不到任,于慎行勉强到任,但已病得下不了床,到了京城一个月就死于家中。李廷机一上任便受到言官的猛烈攻击,这样内阁的重担,实际上落到了叶向高的肩上。 叶向高之所以被万历皇帝选入内阁,第一是他的学问,第二是因为他一直远离权力中心,没有树敌结怨,任用他各派力量都能接受。但是在万历的心中,他所希望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像张居正那样精明强干励精图治的干臣,而是用来维持朝廷即将要败坏的局面,在后万历时代,首辅这个位置上,注定不可能再产生政治强人。 叶向高即使再有理想,在万历皇帝的消极怠政下也无用武之地 ,他所能做的只是一些的事。后来在万般无奈之下,叶向高,辞官回乡。光宗登基后,召回了这位印象颇好的老师,让他还朝,只是光宗的诏书还没到叶向高手中,便匆匆去世。 熹宗接任后,仍按父皇的意愿,促使叶向高还朝,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叶向高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北京,再次担任首辅。 虽然叶向高在担任首辅期间,遇到了重重阻力,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和周旋,这些天启朝的内阁和宦官之间的争斗暂时不表,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叶向高登上首辅之位三个月后,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给张居正彻底平反。 天启八年,叶向高在家乡病逝,享年六十九岁,我们用“孤臣白发三千丈”来形容这位三朝首辅叶向高的一生,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盈有一个强悍的母亲,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充满苦闷的,他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有权力的,在16岁的时候就被推上了统治帝国的皇位,他就是刘盈。他是的亲儿子。基于这样的家境,他本来应该尽情施展自己的身手,可是实际的权力却在自己的生母手中,他只是别人“口中的皇帝”,想要掌权是不可能的。 前195年,去世。在他身旁的除了吕后就是刘盈。后者天生性格就比较软弱,刘生前邦并不待见他。虽然是自己的大儿子,也是正妻所生,但时不时有废太子的想法。相反对赵王却喜爱有加。 吕后自然不愿意,找来了当时有名的四大贤者陪在儿子身边,造成了一副刘盈颇得人心的假象。基于此才顺利地继承了皇位。而在皇储争夺战中失败的赵王自然就注定了没有什么好的下场。惠帝元年,就被吕后召入了宫内,前者想尽办法想要杀掉他。但是儿子刘盈比较仁爱,一直没有机会下手。12月,趁儿子外出,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归来面对着弟弟冰冷的尸首,不知道刘盈对母亲是种什么样的看法。前192年,吕后把自己十二岁的孙女赐给了刘盈,只是为了把权力把握在自家的手中。但是这样违背常理的事情必然引起了惠帝的不满。短短3年就驾崩了,之后便安葬在了安陵。 而张皇后尴尬的身份让她死后也得不到该有的安葬规格。毕竟比丈夫多活了近20年,只是在安陵以西修筑了一块小小的陵墓。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时刘盈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吕后说了算。 和刘盈相比,吕后似乎更加成熟也更有胆识。而且前者也仅仅当了7年的皇帝,可是他并不是毫无作为。从安陵的面积就能看出来。刘邦之前因为修建长陵,加上国库本来就不充盈,生前甚至没有机会修筑长安城的4面城墙。死后留下了其中一面。刘盈即位后这就成了他的任务。用了4年多的时候,先后征发劳役3次,终于修成最后一面。让长安城受到了四面的保护,为他的皇帝生涯开了一个好头。 汉初一直遵循着休养生息的方针,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政事。但是在决策的阶段,还是由吕后和萧丞相掌控。惠帝二年,后者去世。死前刘盈曾拜访于他,向他咨询了用人的选择,竟然达成了一致,可见惠帝的也是相当会用人的。此人正是,不久在刘盈的支持下,就组建了这样一致工作团队,在位的几年里,朝里的风气一直不错。 可是这样一位勤勉的皇帝怎么在后来的描述里成了昏君呢?仍是因为吕后的做法。杀掉赵王后,前者还把他的母亲砍掉四肢,挖去双眼,扔在厕所内。就是出名的“人彘”事件,还专门让刘盈观看。 善良的皇帝因为这件事斥责吕后,这不是人的行径。此后便不再过问政事,整日饮酒作乐,加上疾病缠身,很快就走完了皇帝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