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十六国时期的君主,自幼独眼,经历有才当上。
他身材魁梧,力大无比,可以匹敌,是战场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但是他当上皇帝以后兽性暴露,种种行为,残忍至极! 《》记载:生剥牛羊马,火焰鸡豚鹅,是他最喜欢的把戏,看着这些动物疯狂地挣扎,耗尽身上最后一点力气,知道死亡,苻生却在拍手称快。
后来杀虐动物无法带来快感,他便变本加厉,开始对杀人,在朝堂上,刀剑、斧棒、钳剪一直戴在身旁,看哪位不顺眼就割了耳朵,砍了手脚。
有一次苻生大设宴席,请群臣喝酒,让他的尚书做酒监,就是劝大伙喝酒,结果救过三巡,一个个都精神的很,会喝酒的人,于是苻生拿来弓箭就把尚书射死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尚书办事不力,那么久都没有喝倒下一个,于是群臣全部往死里喝,没有一个还醒人事的,苻生这才高兴了。
苻生,十六国中前秦开国君王第三子。
史书说他“生无一目,幼而无赖”,他爷爷很讨厌他。
一次,苻洪当苻生的面问侍从:“我听说一个眼瞎的小孩只有一行眼泪,对吗?”那侍从也毫无心肝,顺口就答“是的”,苻生在旁听了,立即抽出佩刀往脸上瞎眼部位一戳,鲜血顿时汩汩直冒,说:“这也是一行泪!” 苻洪,用鞭子抽打苻生,苻生倔强地说:“我能忍耐刀槊砍,不堪鞭子捶打。
” 苻洪骂他:“你再是这样,我就要把你送去当奴隶!”苻生竟答:“那可不就像(后赵开国君主)那样吗?”苻洪的部落正归属后赵,而当时后赵皇帝心中其实十分忌惮苻氏的势力。
苻洪听了苻生这可能招惹灭族的话震惊了,光着脚就跑来捂住苻生的嘴巴。
苻生天生异像,只有一只眼睛。
因为这幅尊容,当苻生还是个小正太的时候,就经常被人调侃。
戏弄他的还不是别人,正是亲爷爷苻洪。
苻洪有次和孙儿苻生开玩笑,“吾闻瞎儿一泪,信乎”,爷爷我听说独眼龙只能一只眼睛流眼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苻洪这话等于当着蒋校长的面说灯亮,苻生虽然小,还是有尊严的,当即怒了,立马拔出佩刀。
不过这时的苻生,还不敢将刀架到爷爷脖子上,而是自残。
苻生拿刀去捅自己瞎了的那只眼,“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泪也’”,将眼睛刺得鲜血直流,对爷爷示威,“这是另一只眼在流泪,您老人家看看”。
看到苻生竟敢和自己叫板,苻洪暴跳如雷,立马搬出家法,用鞭子使劲的抽孙儿。
苻生忍住痛,大叫“性耐刀槊,不堪鞭棰”。
苻洪对苻生的父亲苻健说:“这个孩子狂妄背理,应该趁早除掉他;否则一定会。
”但苻健没有听。
石虎死后,后赵陷入内乱,大杀羯人。
氐人首领苻洪及其子苻健率众西归,在长安建立氐人政权——秦,史称“前秦”,苻健称帝。
后东晋大将伐秦,被苻健坚壁清野,桓温因粮草不继而退兵。
前秦在五胡十六国站稳脚跟。
苻健本应是一代守成令主,可惜寿命不长,三十九岁就驾鹤西去。
本应是太子苻苌即位,可惜,他在和桓温的对抗中壮烈牺牲了。
于是苻健把位子传给了他的第三子苻生,正是这个苻生差点让前秦走向灭亡。
首先,苻生的皇位得来不义。
太子死了,本该老二或者皇帝喜欢的儿子接替,不过苻生却到处散播谣言说:“三羊五眼”。
什么意思呢?就是三只羊只有五只眼,意思是少一只眼睛。
原来苻生是个怪物,从出生就只有一只眼睛。
他散播谣言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自己做太子才是天命所归! 当苻生长大后,封淮南王。
他力举千钧,手格猛兽,勇冠天下。
东晋桓温帅十万兵北略秦,苻生单骑执刀驱入晋军,搴旗斩将者前后数十,如入无人之境。
此后晋兵一见苻生便。
当时秦太子为苻苌,却在桓温入关时中流矢而死。
苻健便立苻生为太子。
后来,苻健死,苻生于当日登基,改元寿光。
群臣进谏说:“先帝刚晏驾,不应当日改元。
”苻生,叱退群臣,令嬖臣追究出这是右仆射段纯的主意,便立即将他处死。
此时,苻生年仅21岁,独眼皇帝开始了他的嗜杀生涯。
杀人总是有原因的吧?可是这件事对于这位苻生陛下来说,却不能以常理论之,因为他杀起人来是不需要理由的。
之前出演的电视剧《》中名叫“陈长生”,他总说这是因为师父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可是,叫做“长生”的人,却并不一定都像陈长生那般善良和单纯,也都不一定能长生。
苻生,便是那个自打出生起,就只有一只眼睛的“长生”。
“长生”是苻生的字,他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
继位后的苻生“兽性”大发,这才让他出了名! 苻健一死,苻生就登基上位,并立马改元。
大臣们劝诫苻生不可为之,苻生立马杀了带头的人。
一次外出游玩,路上一妇人为自己战死的大将儿子求封赏。
苻生听后不仅不怜悯其孤苦无依,反而嫌其啰嗦,一箭就把老人射杀。
大臣们见苻生如此残暴,也不敢直言相劝,就委婉的说:国家将有大丧,皇上应该仁义爱民,多多积福。
大臣们不说还好,这一说苻生也听出了言外之意。
苻生是天子,怕“大丧之说”对自己不吉利。
没多久苻生就拿着快刀杀死梁皇后,又命人将三位顾命大臣斩首,杀死这几个有地位的人,他认为这下子就可以破了“大丧之说”,确保自己平安无虞。
五百多条人命啊!有宫妃的,有大臣的,有奴仆的,有百姓的,这是苻生继位不久就创下的杀人记录。
登基的那天便是他的父亲苻健去世的日子,苻生不按惯例坚持改元,大臣段纯反对,他立刻就杀死了段纯; 大将强怀,其后代的妾氏生活艰难求助于苻生,希望苻生给儿子封号,苻生当街便射穿了妇人的脖子; 有臣子夜观天象,预言国有大丧,苻生带着刀就冲进梁皇后寝宫,砍下了起身迎接他的梁皇后的头; 丞相雷弱儿揭露受宠的奸臣,苻生不满,杀死雷弱儿以及他的九个儿子二十三个; 苻生怀疑广宁公鱼遵要造反,就把他杀死,鱼遵的七子十孙全数被屠。
前秦定都长安,苻生经常出宫巡游,把长安大街当成战场,无辜的行人当成敌人,很快就杀的路上人迹稀少,没人再敢出门。
某天,苻生心情不好,不知道发了什么疯,顺手一刀就把皇后的脑袋砍了下来。
随后,又跑到后宫,亲手杀死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
据统计,包括妃嫔、官员和佣人在内,一口气随机杀死了五百多人。
这些人的死法也极其惨烈,有随机锯断大腿,剖腹、砍头,甚至还有灭绝人性地挖出妃嫔腹中的胎儿(他自己的小孩),简直就是禽兽中的禽兽,杀星中的杀星。
苻生杀人从来没有缘由,并不是你惹他不开心他才会杀人,有时候即便你没有招惹他,他同样会把你杀掉。
比如有一次他心情不好,便直接将皇后杀死。
而在杀死皇后之后,他突然被皇后那双白嫩的大长腿所吸引,他觉得皇后的大长腿异常美丽,所以便用随身携带的锯子将皇后的大长腿锯下来。
他觉得这还不够过瘾,所以便采用同样的方式杀掉了宫中嫔妃及宫女300余人,然后再将她们的腿全部放进收藏室,以供他时常欣赏。
苻生对待所有人都如此残暴,像他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善终的,后来他的兄弟先下手为强,将他杀死,夺得皇位。
举国上下终于得以解脱。
如果喜欢这样的内容,不妨关注野史“小女子”吧!更多历史奇闻异事,第一时间送达。
最怕老婆皇帝?最窝囊皇帝?最短命皇帝?史上最全皇帝排行榜 古代给皇帝剃头,分分钟要掉头?唯有做到这三点,方可保命! 史上第一人渣皇帝,没有能超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1406年至1430年6月的24年间,永乐大帝共搞了八次海陆大阅兵和军事演习,既震慑了帖木儿帝国反明复元的企图,疏通了海运通道,惩治了海盗,又威服了亚洲40多个国家与中国友好相处。 第一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六年 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阅兵是由三保率领的240多艘海洋战船和27400多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驶向了南洋,对东南亚沿海各国起到了震慑威服的作用。另外,对于当时想从陆路进攻大的帖木儿帝国也是个很大的震慑,他们非常害怕明朝海军陆战队从西南海岸线登陆阿拉伯半岛抄了帖木儿帝国老窝后路。这是因为: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在击败控制阿拉伯半岛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鞑靼/">鞑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50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另外,又在海上用兵准备抄他们的后路。后来有人说: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正是被海陆夹击计划吓死的,这才让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第二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七年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9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威服天下远航准备。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渤尼(今文莱)、(今泰国)、(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仍然有200多艘战船并27000多名海军。 第三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九年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再次带领庞大的无敌舰队从太仓刘家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暹罗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二年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宣威式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天带领浩浩荡荡船队再次南巡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六年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奉命率领浩荡的海军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为基地,开展对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动。据载,郑和最远到达莫桑比克海峡。起初先是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根据时局的需要明成祖命令郑和再率无敌舰队护送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陆军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第八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三零年 随着陆军骑兵大检阅之后,所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时,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于1430年6月29日带领庞大舰队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信徒终生愿望的麦加朝觐。 总之,通过海洋无敌舰队和如狼似虎的陆军骑兵操练狩猎等多种形式的大阅兵,使得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成了当时真正能够威震天下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前秦的崛起:揭苻坚是如何成就一代大帝的?
也是个想做大事的人,但得到之前,做事总难以找到方向,得王猛之后,犹如黑暗中看见明灯,又如德遇,信心十足,做事有了明显的方向感。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苻坚让王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行政挑起来,整肃内部,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典范,为此,苻坚罢掉了原办公室主任程卓,换上王猛。有苻坚的支持,王猛上任后,立刻着手改革,他的改革循序渐进,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分七个步骤: 1、精简现有公务员,废除无用的岗位;2、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公务员;3、大力发展农业和桑蚕业;4、建立信仰,树立礼教;5、发展教育,建设学校;6、树立新道德风尚,表彰忠义节操;7、帮助绝祀的世族承袭香火,使家族道德体系在基层得以传承。改革一定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王猛的改革也是如此,当他的改革遇到阻力时,苻坚出面了,他斩杀一位重量级太子党高官以示自己为改革保驾护航,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整个国家走上良性轨道,开始国富民强。网络配图 王猛用以上七个步骤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国家获得了实效,自己也获得了苻坚和这个国家大部分人的支持,他立刻乘热打铁,将改革推向第二个阶段,这是攻坚阶段,即建立法治。 建立法治,不在于法律条纹的精密,而在于法律的执行,而法律的执行就一定牵扯到人,因此推行法制的最大阻力是“人”,而有资格做这个“人”的只有官员和豪强,因此第二阶段的法制,实际上就是冲着官员豪强去的,这个回合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人头落地,王猛的改革,不是通过触动对手的灵魂,而是触动肉体来推行的。 王猛是道家人士,没有儒家那种“仁义”的温情,信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唯一的准绳就是法。史载:王猛以苻坚的舅舅强德为突破口,将强德当街斩杀,陈尸于市,由于是先斩后奏,苻坚救之不及。 这是和的做派,绝不是王猛,没有苻坚的同意,王猛连敌国来的都不敢擅杀,更不可能瞒着苻坚斩杀他的舅舅,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可能是和王猛、苻坚演了回双簧。网络配图 接下来“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 一连串动作下来,满朝震栗,官场风气为止一变,官场风气一变,民间风气立刻好转,民风由奸猾变得淳朴,道路上路不拾遗,晚上夜不闭户。 苻坚见此,大为感叹:“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由此,王猛一年中连升五级,官至国防部长兼总理,时年三十六岁。内政清明,国家富强,苻坚野心勃勃,开始要武力攘外了。内政靠王猛,攘外也要靠王猛。 王猛有苻坚的支持,先向东北破匈奴,而后向东南攻略的荆州,再向西南攻秦岭,又东扩至蒲阪,声威大振。这时,燕国内乱,慕容垂父子来投,慕容垂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气度不凡,圈内人都知此人是帝王之种,而且苻坚早有图燕之志,也正是忌惮慕容垂才不敢轻易对燕国宣战,此次慕容垂来投,苻坚自豪感顿生,幻想着和慕容垂强强联手,共取天下。秦国的老百姓对慕容垂父子的仰慕之情,也如涛涛江水,见慕容垂父子来投,无不兴高采烈。 王猛自然知道慕容垂对苻坚的杀伤力,因此坚决要求铲除慕容垂父子,但无论他怎样向苻坚进言,平时言听计从的苻坚此次却一反常态,坚决不采纳。网络配图 苻坚如此的行为,大概是因为自己出身氐族的自卑,对汉文化有种莫名的崇拜,知道汉文化中,君主要有宽以纳士的品性,因此将这条条款用到了教条的地步,慕容垂终得以封侯拜将(自大和教条是苻坚的两大缺点,王猛去世后,这两个缺点让苻坚摔得很惨) 自古法家变法都是以强力、果断著称。但同样的,这样的变法也极不稳定,很容易就会出现反弹,苻坚也不例外,经历过的惨败后,苻坚被部下杀死。实在是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