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陈寿,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是提到他编撰整理的《志》,相信大家无人不晓,小布不在这里赘述太多。
这本书跟《》、《汉书》、《》并称“前四史”,其地位和价值在史学界难以撼动。
但蜀国不设立史官,所以陈寿只能自行采集,编撰整理后,得出《蜀传》十五卷。
陈寿的师父,便是蜀国的大儒谯周。
谯周字允南,201出生于蜀地巴西西充国的一户,其父谯岍,精通河图纬书。
他自幼跟父亲学习,观星和图谶预言之术。
父亲不久亡故,谯周也没有因此荒废学业,他在儒学上修为很高,忠君爱民的想法也为其日后积极反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谯周 虽然小说《三国演义》中谯周,虽然以天命论,劝说刘璋向已经兵临成都城下的开门投降。
但实际上,刘备入主成都的时候,谯周不过13岁,刘璋再怎么昏聩,也不会听从的高谈阔论,所以那一段其实是罗贯中老爷子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目的还是坐实一件事情,谯周这个人是一位坚定不移的投降派。
小说中的谯周听闻被所废,便联合和许婧,谯周以夜观星象,天象祥瑞为由,跟众人上表劝进拥戴汉中王。
在的时候,又以天象之说,劝说诸葛亮不要轻举妄动,诸葛亮反而任命其为太史(实际上,蜀国不专门设置史官),让其留守后方。
其实历史上的谯周出仕较晚,登基坐殿的时候,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
劝学从事属于当时的学官,从属于典学从事。
换句话说,就是诸葛亮一手将谯周从庶民中提拔起来,让他让到教委的工作,诸葛亮对谯周有知遇之恩。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谯周听闻这个消息,星夜出发,兼程前往五丈原奔丧。
也不知道是何缘故,刘禅禁止官员前往五丈原为诸葛亮奔丧,后人有的认为,是刘禅在发泄诸葛亮专权时的不满;也有人认为,刘禅这么做,是在稳定人心。
但谯周行动迅速,没有受到旨意的影响。
接任益州刺史后,谯周担任典学从事,成为益州当地学者之首。
诸葛亮死后,刘禅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过着的生活。
谯周上疏给刘禅,让其学习先主刘备,不爱女色,不好声乐。
刘禅厌倦,将其任命为太子府家令。
诸葛亮去世后,继承其遗志,开始主持北伐,从239年开始,到262年为止。
姜维先后发动了11次北伐,虽然大大打击了曹魏势力。
但是蜀国历经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国力消耗过度,百姓不堪重负。
一向主张儒家思想的谯周看到后,在257年反对,并同尚书令陈祗在朝堂激烈辩论,回家后,谯周写下《仇国伦》。
邓艾 屁股决定脑袋,蜀汉连年征战,耗费钱粮,这些触及到益州士族集团的利益,他们以谯周为领袖,积极反战。
而升禄大夫后的谯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开始的改变后主。
公元263年,邓艾、钟会分兵伐蜀,钟会被姜维阻兵剑阁,邓艾带领四万军兵从阴平,绕到蜀汉腹地江油。
领兵御敌,却错失良机,又因轻敌殒命沙场。
邓艾大军虽兵临成都城下,但此时已是强弩之末。
蜀国虽然国小民穷,主力部队远在剑阁,但是刘禅如能发动城中百姓,协防固守成都,成都城高池深。
如果坚壁清野,等到周边郡县勤王援军到来,还不得而知。
姜维 但谯周在会议上,力排众议,极力劝谏后主刘禅开门投降。
在谯周以为代表的益州士族集团看来,季汉穷兵黩武,民生凋敝,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与其执行焦土战略,打得鱼死网破,不如开门迎降,还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家业和财产。
所以谯周等人反对刘禅流亡吴国,和出奔南中的计划。
而刘禅也不是什么硬朗的鹰派领袖,听到能够保全性命的办法,当然执行。
邓艾也没想到,自己能兵不血刃的进入成都。
邓艾立下如此殊荣,谯周功不可没。
刘禅 但让谯周没想到的是,钟会、姜维之乱,让益州士族集团蒙受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虽然以保全有功,封谯周为阳城亭侯。
但实际上对刘禅和幸存的蜀国老臣并不放心。
谯周和等老臣,保护刘禅前往洛阳,廖化病逝,谯周在汉中病倒,无法跟随车驾行动。
在病中时,谯周写下“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八个字,预言司马昭在八月离世,到了八月,晋文王司马昭果然薨逝。
司马昭 公元269年,陈寿向老师谯周此行,当时身子骨还硬朗的谯周匠人说出“命不久矣”的话,还拿、、等人举例。
陈寿怀疑老师用家传的方术,预知寿命。
270年,谯周去世,时年70岁。
传统文人对谯周所为非常不齿,认为其劝降君主,有违纲常。
所以古诗中,嘲讽谯周的诗句,如“千里山河轻,两朝冠剑恨谯周”,“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之类,不胜枚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网络配图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彤贵妃深受宠爱是后宫二把手,为什么死后会葬在砖池内
她深受宠爱是后宫二把手,却无故连降三级,死后葬入低下的砖池内,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皇宫中,没有谁能久宠不衰,尤其是那些以色侍人的,色衰而爱驰,而后宫的很多女子凭借着自己漂亮的资本轻松赢得过的专宠,却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宫新来的更加年轻漂亮的女人而慢慢被皇帝冷淡,然后孤苦度过一生,今天湘妹子要和各位讲的是帝后妃中的一个女人,在道光帝后妃嫔中,久宠不衰不被降级的女人很少,而她就是其中一个,曾经被纳为专宠,而后又连被降三级,她就是道光帝的。 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四月十九日,比道光帝要小35岁,郎中玉彰的女儿,道光十一年(1831年)入宫,此时的舒穆鲁氏只有15岁,初入宫时赐号彤贵人,第二年便被晋升为彤嫔,道光十三年(1833年)再次被晋封为彤妃,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诏封彤贵妃,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她从一小小贵人直线升到了贵妃之位,可见其在这段时间里十分受道光帝宠爱。 道光帝在孝逝世后不再立皇后,本来贵妃在后妃中是位居第三等,因为没有皇后,所以贵妃也就是仅次于皇贵妃位居第二,当时宫中的皇贵妃是博尔济吉特氏,后宫事务也是由她主持,所以彤贵妃相当于是宫中的二把手,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办了彤贵妃的册封礼,这一天,她正式被册封为彤贵妃,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好运刚刚来临,却突然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十日,彤贵妃被降为彤贵人,这一下连被降了三级,一下子又回到了刚入宫时的封号,年轻的时候可以凭借美貌轻松晋升,可现如今已经将近三十岁的彤贵妃,再怎么会保养也比不上新进入宫的年轻漂亮的后妃,所以一直到道光帝死,她也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 直到帝即位,她才从彤贵人晋升到彤嫔,帝即位后,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十六日再次晋封她为彤贵妃,第一次从贵人到贵妃只用了6年时间,这次却用了24年时间,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少个20年呀? 光绪三年(1877年)彤贵妃逝世,金棺安于田村,九月三日由田村奉移,九月八日葬入砖池内,正常来说,妃以上的级别都应葬入石券地宫,而她身为贵妃却葬入低下的砖池内,真是可怜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