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人嗜咸,北人嗜甘”是如何回事?

时间:2025-03-3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历史上,南北口味差异较大,有“南人嗜咸,北人嗜甘”之说。

这和现在甜党、咸党的地理分布很不一样。

1. 南人嗜咸?北人嗜甘? “南人嗜咸,北人嗜甘”之说在古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揭示了古代社会饮食口味南咸北甜的巨大差异。

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中记载: “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剱四瓮,又何嗣嗜糖蟹? 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 这说的是明帝喜食蜜渍鱁鮧,时吴郡进贡的螃蟹里是加糖的。

据此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南人嗜咸,北人嗜甘”。

其实,蜜蟹并非为迎合帝王“嗜甘”口味而特制的。

蜜蟹的制作,主要是为了保鲜。

北魏贾思勰《》“藏蟹法”云: “九月内,取母蟹(母蟹脐大圆,竟腹下,公蟹狭而长)得则着水中,勿令伤损及死者,一宿则腹中净(久则吐黄,吐黄则不好)。

先煮薄糖(糖,薄饧),著活蟹于冷糖瓮中一宿。

煮蓼汤,和白盐,特须极咸。

待冷,瓮盛半汁,取糖中蟹内著盐蓼汁中,便死(蓼宜少着,蓼多则烂)。

泥封二十日。

出之,举蟹脐,着姜末,还复脐如初。

内著坩瓮中,百个各一器,以前盐蓼汁浇之,令没。

密封,勿令漏气,便成矣。

特忌风里,风则坏而不美也。

” 糖蟹 在螃蟹中加糖有增加美味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利用糖的防腐功能。

糖的防腐原理与盐一样,当高浓度的糖水或盐水进入食品内液后能使食品内、外部产生浓度差,从而使食品在渗透作用下脱水,形成细菌不易生长的环境,达到防腐目的。

糖蟹(蜜蟹)也并非南方人所独有,《》记载沧州(今河北沧州)贡品中有糖蟹,江陵府贡品中也有糖蟹。

可见,用糖蟹来证明“北人嗜甘”是不严谨的。

时期,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很少提及菜谱中使用糖,有力地说明在中国北部地区,糖仍非主要的调味品,如此,“北人嗜甘”的说法鲜有说服力。

宋代施宿对“南人嗜咸,北人嗜甘”这一说法也曾提出质疑: “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然古所谓糖蟹,如何口嗜糖蟹,钟谓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之类,皆谓糟蟹耳,当时语如此,沈存中以为蜜渍鱁鮧之比。

又云北人嗜甘,故鱼蟹加糖蜜,皆非也。

好食蜜渍鱁鮧,乃宋明帝,岂北人耶?” 由此可见,宋明帝喜食蜜渍鱁鮧,隋炀帝喜食糖蟹并不能代表其嗜甘,更不能代表“北人嗜甘”。

相反,宋代曾言“予少嗜甘,日食蜜五合,尝谓以蜜煎糖而食之可也。

”又曰“吾好食姜蜜汤,甘芳滑辣,使人意快而神清。

”作为南方人的苏轼,可谓嗜甘矣。

酱方 从《新雕皇朝类苑》、《梦溪笔谈》、《历代诗话》三段史料对比来看,关于“南人嗜咸,北人嗜甘”说法,其实均应来自同一史料,只是在成书过程中的互相援引。

同时,不应忽略的是《新雕皇朝类苑》关于“南人嗜咸,北人嗜甘”说法记载中的“大底”二字。

“大底”即表推测之意,可见江少虞只是推断,并无进一步考证。

因此,仅凭此史料即认为我国古代饮食习俗上存在“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巨大差异的说法,实难成立。

2. 糖在烹饪中的运用 糖在中国古代有饧、饴、餔、柘浆、石蜜、糖霜、砂糖、乳糖、蜂糖、崖糖等名称。

最早的糖产生于先秦时期,由谷类制成,相当于今天的麦芽糖。

大抵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从东南亚或印度东部,甘蔗引入中国南方。

其后逐渐成为制糖主要原料。

中国何时能自制蔗糖,这个问题学术界曾有过论战。

20世纪60-80年代,吉敦谕与吴德铎展开激烈争锋,二者分别认为蔗糖的制造始于与唐代,季羡林则提出“中国蔗糖的制造应始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一个时代”,刘士鉴在同意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能自制沙糖,唐初借鉴天竺技术,使制糖工艺得到改进,糖的产量迅速提升。

可以明确的是,自汉代以来,用麦芽糖腌制肉、鱼和贝类等食物已经很普遍。

隋唐时印度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量来华,在异国情调的影响下,富裕阶层增加了对甜品的消费,“蜜笋”和“蜜姜”大受欢迎。

但糖仍然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食品。

13世纪中叶有两本烹调书籍提及糖的使用: 一本有16.9%的食物用了糖,另一本达25%。

宋元时期,糖主要应用于蜜饯制作。

正如上文所说,糖有防腐性,用糖腌制水果、食物,能掩盖水果酸味和过熟的味道,同时防止细菌的生长,延长容易腐烂的果物的储藏时间。

3.《易牙遗意》中的甜食 《易牙遗意》是一本仿古代食经之作,囊括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诸药等内容。

作者韩奕是苏州府吴县人,他的父亲是名医,而韩奕也子承父业,以医为业。

有趣的是,《易牙遗意》“脯鲊类”、“蔬菜类”记载了49 种菜肴制作方法,明确提到用盐者33种,约占67.35%,用糖者7种,仅占14. 29%,用盐进行调味的比例远远大于用糖。

今天,以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地区常因为菜品甜腻而被不吃甜的小伙伴吐槽。

但从《易牙遗意》所载菜点制作工艺上看,在宋元时期吴地菜点中,糖在菜肴烹饪上用于调味所占比例较小。

不过,糖在糕点、面饼制作上还是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

《易牙遗意》“蔬菜类”之“糖蒸茄”记载: “每五十斤用盐一两……沙糖二斤,醋半锺,浸三宿,晒干……压扁收藏之。

” “酿瓜”记载: “用盐出其水。

生姜、陈皮……沙糖拌匀入瓜内,用线扎定,成个入酱缸内。

” “糖桔”记载: “洞庭塘南桔一百个,宽汤煮过……皮上划开四五刀,捻去核,压干,留下所压汁,和糖二斤,盐少许,没其桔……日晒,直至卤干乃收”。

又法云:“只用盐少许,以甘草末,略以汤浸其桔,取起,晾干。

以火熏之。

” “糖脆梅”记载云:“官成梅一斤……滚糖浆,候温,浸一宿漉出。

再将糖浆焯过,沥干,待梅并糖浆温并浸梅在糖浆内……三五次则佳矣。

” 书中还有不少蜜饯的记载,如“蜜梅”、“糖杨梅”、“灌藕”、“甘豆糖”、“凉豆”、“玛瑙团”、“糖姜”、“糖煎冬瓜”、“蜜橙”等等,种类甚是丰富。

在糕点制作上,甜味还是很有存在感的。

“酥饼”的制作方法是用“油酥四两、蜜一两、白面一斤……蜜用二两尤好”。

“风消饼”则“用糯米二升,捣极细为粉,…… 蜜半…… 与粉饼擀作春饼样薄皮”。

“松糕”用“陈粳米一斗,沙糖三斤”。

“生糖糕”用“粳米四升,糯米半升……蒸时用糖和粉,捏作碎块,排布粉内”。

苏式海棠糕 所以,《易牙遗意》“炉灶类”、“糕饵类”所记25种糕点、面食制作方法,用糖者20种,在糕点中占80%。

糖在面点中使用比例大于在菜肴中调味所占的比例。

可以说,糖虽然在中国有悠久历史,但在唐宋之前并未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食品之一,在饮食习俗上更未形成“南人嗜咸,北人嗜甘”的南北格局。

随着制糖技术发展,糖产量大大提高,糖成为主要调味品之一。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秦始皇所建立的王国为什么只有短短的几年就灭亡了?英国男子发现木乃伊猫,30年前就变成天然的木乃伊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史上最“可敬”的太监,读错一个字救了近千人性命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长达5000多年历史,而其中的2000多年则是在封建社会之中渡过的。而在封建社会,天底下权势最大的人就是了,他们享受着天底下最荣华的富贵,一句话就可以决定数万人的生死存亡。而随着皇帝地位的尊崇,也催生出了一种职业,那就是。太监之所以会存在,就是为了更加方便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而且太监存在的历史也是非常久的,长达数千年。 然而,在大家讨论到太监的时候,对他们的印象都不太好,因为历史上就有很多心肠歹毒的太监,并且还借着自己的权势,去祸乱朝纲,危害百姓,中饱私囊。像历史上有名的、、等人就是非常坏的典型,他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危害到了王朝的稳定,间接导致了王朝的灭亡。而且,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之中,太监往往也都是反派角色,让人们非常得厌恶。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极个别人,就去否定整个群体。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是存在一下心地善良的宦官的,像发明了纸的,先后7次下西洋的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太监。而今天笔者就要来和大家说一位,堪称史上最“可敬”、“可爱”的太监,他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故意读错了一个字,救了近千人的性命。而他就是张居翰。 张居翰出生在唐末年间,虽然他成为了一名宦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办事认真、的处事风格,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而一开始的时候,张居翰的主子是晋王,后来又被调到了晋王儿子身边。等到唐庄宗继位之后,张居翰就已经做到了枢密使的职位,一个宦官能做到这样的高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即便张居翰拥有了权势、地位,他也没有,变得目中无人,反而是做人越发低调,做事更加得勤勤恳恳。有一次,派兵去攻打蜀国,而蜀国的君王,在看到的唐朝大军时,觉得自己敌不过,便决定像唐朝投降。因为古代有不杀降军的规矩,所以王衍只要投降了,就会成为唐朝的子民,虽然失去了权势,但是却可以保全性命。 但是,有一个别国的皇帝生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换做是谁,心里也不会舒服。所以唐庄宗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只要王衍还在一天,那么自己就会担心一天,为了彻底解决后患,唐庄宗就决定下旨杀了王衍人。而我们都知道,虽然王衍不再是皇帝了,但是身边的随从还是非常多的,即使是遣散了一部分人,也还是有着1000多号人存在。而且,当时去宣旨的张居翰,在看到圣旨之后,便知道了,唐庄宗这是打算将这1000多号人,都给杀死。 而这个时候的张居翰便有一些于心不忍起来,毕竟这可是1000多人的性命啊。而且其中有很多的下人,都和他的命运非常相似,都是无辜之人,却要因为皇帝的猜忌,而失去生命。并且,当初唐庄宗是许诺了王衍,会留下他们的性命,现在又出尔反尔,难免会让他们心生怨气。 于是,张居翰在宣读圣旨时,就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圣旨上的原句:“将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故意念错,改为了:“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也就是这“行”和“家”的一字之差,直接挽救了近1000多条无辜的性命。在后来,唐庄宗也知道了这件事,但是圣旨已经宣布下去了,这个时候在取更改也不合时宜,而且先前是他反悔在先,便就此作罢。 此外,对于张居翰篡改圣旨这件事,唐庄宗也没有过多的怪罪,因为以张居翰平日里的功劳来看,是可以抵得上这一次犯错的。但是,张居翰自此后,便不再像以前一样,得到唐庄宗的重用了。而在唐庄宗死后,唐明宗登基称帝,张居翰便向他提出了告老还乡的意愿,此后张居翰便在长安隐居了下来,一直到他因病离世。 从张居翰的一生来看,我们还是非常相信那句“好人有好报”的,因为他的善心,使得他的余生可以安然度过。并且,我们也能从他的事迹之中得出,在看一类人的时候,不能抱着以偏概全的想法,即使这类人里有许多的坏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他们之中的好人。就好比我们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光光盯着他的缺点、短板不放,也要时常换一个角度,去看看他身上的优点、闪光点! 随机文章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对瓜农称讚不已 回宫路上竟令:杀了他中国汉朝简介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太岁是什么东西值钱吗,有抑制肿瘤的效果(价格在1-4万左右)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被压迫一千年通过智慧活下去(崇拜知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的草包将军,打了一辈子败仗却被“封神”

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长的历史,有些人位高权重,但是却因为能力有限,做出了一些让人感觉很无奈的事情。今天小编给大家聊一聊,历史上最大的草包将军,看看他有着什么样的“英雄事迹”呢?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西汉的一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叫李广利。可能大家听过百战百胜的将军,但是百战百败的将军绝对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位末期的军事统帅李广利却完成了这一罕见的军事记录,竟然打了一辈子败仗,这样的神操作实数难得,让人“心服口服”。 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长兄,是昌邑哀王的舅舅,李广利和,相比,简直一个天生一个地下。卫青和霍去病两位统帅横扫漠北,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将草原野狼打的嗷嗷叫。有了卫青和霍去病大军有横扫千里的实力,于是汉武帝渐渐的依赖上了,他认为只有外戚才能真正的领兵打仗,于是李广利就开始了他一步升天的将军生涯。李广利在卫青去世之后接替了大将军的位置,当时的李广利享受的是卫青打下的疆土,形势一片大好。不管是匈奴还是西域,都已经战战兢兢,强大的有着强大的军力和财力,可以说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到时李广利确实没有领兵打仗的天赋,自从李广利出场,差一点将将整个汉朝都拱手让出。二征大宛,李广利率领6万大军出塞,结果的是,虽然最终大宛还是投降了,但是汉军的损失却高达六分之五。但是这样的战绩也并没有改变汉武帝的想法,竟然还敢让李广利三征战匈奴,当时的汉武帝对李广利还是满满的信心,希望李广利能将匈奴一网打尽。 一战匈奴的时候,李广利率领3万大军大战右贤王,当时被匈奴的人重重包围,差点长埋于此。不禁让小编想起了霍去病当年的威风凛凛。二战匈奴的时候,汉武帝动了真格的,将21万大军交给了李广利,和匈奴单于10万大军在内蒙古展开了大战,双方开始了拉锯战,这种情况李广利立即宣布撤军,汉军被一路打一路退,经过后方部队的浴血奋战,总算是将部队带回来了。三战匈奴的时候,李广利率领7万精兵,在内蒙古再次和匈奴开战,这次就没有前两次幸运了。开始假意失败,节节败退,之后来个“包饺子”,汉朝7万大军,李广利随之也投降与匈奴。 三征匈奴让汉朝的实际大打折扣,精兵可谓是十不存一,汉武帝开始暂停了对匈奴的战争,但是老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朝没有因为李广利的失败而终结整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最“完蛋”的统帅,没有一次彻头彻尾的胜利,他的名字叫李广利。重用李广利也是汉武帝最大的决策,真不知道这样的无能之辈为什么能手握西汉军权数十年,可能他是的大舅哥吧。 随机文章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吗?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重庆神秘天书之谜,打开书页竟然一个字都不认识秦始皇陵是谁设计的,大秦丞相李斯/80万人建造40年完工俄罗斯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号称最先进导弹(实际不如战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