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代史上第一次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自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1899年G.N.寇松勋爵任英印总督。

他把孟加拉分割为东孟加拉(包括阿萨姆)和西孟加拉两个省,利用分而治之的手法,挑动徒与穆斯林的宗教对立。
孟加拉人民立即掀起反分割斗争。
当时,米鲁特城的印度士兵不满殖民当局约束他们的社会习惯和宗教活动,认为殖民者往枪弹上涂抹猪油和牛油“既侮辱了伊斯兰教,也侮辱了印度教”。
运动背景 为此,进行了武装起义,并迅速得到了该城居民和其它地方雇佣军的积极响应,起义队伍先后攻占了德里、勒克瑙及坎普尔等地。
虽被英军镇压,但它标志着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次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沉重打击。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殖民者调整了殖民政策,开始以资本输出的新形式继续剥削印度。
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印度的萌芽和发展,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印度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1885年,印度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建立。
其最初的目的是想通过宪法形式在印度实现立宪和代议政治,以维护本国的民族利益。

后来,国大党的政治活动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印度要求民族独立的代言人。
在资产阶级成长的同时,印度的无产阶级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印度另一支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在这一时期相继举行过近30次罢工活动。
至此,印度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发展 1905年8月7日加尔各答万人大会决定以抵制英货和开展斯(自产)运动迫英撤销分割计划。
10月16日分割法生效当天,加尔各答举行国丧日,全城总罢业。
以蒂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极端派提出斯瓦拉吉、斯瓦德西、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4点纲领,力争把运动引向革命道路。
1906年运动扩展到全印。
在孟加拉 ,提出反对种族歧视的政治要求,农民也踊跃参加各种集会。
到处出现工会农会组织。
1906年国大党年会首次通过争取印度自治决议,还通过争取斯瓦德西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的决议。

1907年运动进一步发展。
在旁遮普,极端派领导人L.拉伊、A.辛格领导农民进行抗税斗争。
5月1日拉瓦尔品第的群众同警察发生武装冲突。
为抗议当局迫害运动领导人,加尔各答群众9~10月接连举行集会示威,10月初的示威演变成街垒战。
结果 殖民当局实行分化瓦解政策 。
1906年英国自由党政府宣布准备实行立法会议改革,扩大印度人代表名额。
温和派于是与当局妥协,在1907年国大党年会上制造分裂 ,把极端派排除出国大党。
1908年殖民当局逮捕南印度极端派领导人契·皮莱,封闭进步报刊,颁布刑法补充条例,取缔义务纠察队,最后,以“煽动叛乱”罪,逮捕B.G.蒂拉克,判处6年监禁。
持续3年之久的民族独立运动失败。
随机文章养蜘蛛会认主人吗,蜘蛛生性凶残是不会认主人的远古恐龙为什么那么大,富氧环境加没有生长抑制基因造就巨大身材神仙下凡投胎的特征,脚踏七星游历红尘修炼(尝遍酸甜苦辣修大道)美国下一代超音速武器,80亿美元研制6倍音速侦察机/领先他国20年黄河水为什么流不完,水的来源很多/历史曾多次断流/最长226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锡克教: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从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1539)算起,到戈宾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上师。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上师。戈宾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按照教条,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阿底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该教的创始者那纳克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那纳克上师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得信之后,,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上师那纳克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上师那诺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他们说成是刽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那纳克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爱憎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那纳克上师格云游到哈里杜瓦尔,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那纳克上师便也站在恒河里,面朝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他问:“你面朝东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那纳克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那纳克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那纳克驳得。 那诺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那诺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她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那诺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那纳克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那纳克上师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纳克上师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那纳克上师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上师,那纳克在世时,亲自把上师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那纳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上师。从此上师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寺。寺身镀金,故以金寺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这项工作到第五代上师阿周那代瓦时才正式竣工。 阿周那是拉姆·达斯的小儿子(1581~1606),阿周那任上师期间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达南达南和斯里哈尔高温德普尔这样的城市,编辑了古代的典籍,还竭力向锡克教徒灌输了英雄精神。后来由于被莫卧尔怀疑,而残遭杀害。至此,结束了锡克教和平发展的道路。 阿周那临死前任命儿子哈戈宾德(1606~1644)接任,为第六代上师。由他开始,锡克教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了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第七代上师由哈戈宾德的哈尔·拉伊继位(1644~1661)。他被莫卧尔皇帝囚禁于德里后,任命次子哈尔·克里香为继承人(1661~1664),他13岁不幸夭折,死于天花。他的继承人是第六代上师哈尔·哥宾德的次子氐戈·巴诃杜尔(1664~1675),当时正值统治印度,锡克教徒处境险恶,最后上师氐戈·巴诃杜尔被迫自杀,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 他死后,由戈宾德·辛哈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上师。他在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上师制度。自上师那纳克死后,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上师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事化。从第六代上师哈戈宾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装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到戈宾德·辛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锡克”的真正含意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这种教育远在第一位上师那诺时就已开始,到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时又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并率领这支军队同莫卧尔军队展开了长期斗争。戈宾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带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示区别于其他教团。有种说法,认为这五件东西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 到1699年,上师戈宾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尔·萨哈布召开了8000人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卡尔萨党,以便用武力对付各种灾难,保卫锡克教。同时还给男性锡克教徒取了一个共同称号叫“辛哈”(雄师)。锡克人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的教育有关。 戈宾德·辛哈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和被压迫的人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最后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岁。 戈宾德·辛哈死后,称锡克教领袖为“上师”的传统便宣告结束,而以锡克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但锡克军先后在锡克教领袖班达·威拉克和兰季德·辛哈的领导下,仍然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在锡克人的整个历史上,班达·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的和尚,上师戈宾德·辛哈在临死前不久才结识了他。他对高温德·辛哈曾发誓过,“我一定要结束莫卧尔人的暴行”。 班达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聚集起的锡克军,在斯尔京德地区把莫卧尔军打得,吓得莫卧尔人不得不从德里调兵遣将。班达又浴血奋战,达数月之久。最后,班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里受到了,终于惨遭杀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分成了12个支派,这些支派叫米斯尔。其中一个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锡克人聚集在一起。 兰季德·辛格个子瘦小,独眼,勇敢而善骑射,在阿姆利则的哈里杜瓦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尔·萨哈布寺(Harimandir),在庙顶镀了一层金,这就是著名的金寺。 这个时候,对锡克人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莫卧尔,而是英国人。此时英国人已经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个印度。但他们还不敢觊觎旁遮普。 兰季德·辛格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同英国人结盟而不是结仇。于1809年4月同英国人签订了阿姆利则条约,以累季河为界,双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这期间,他还让英国人为他训练军队,发展武装。但到后来,英国人公然违约,兰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对英宣战。 1839年6月27日,兰季德·辛格逝世之后,由他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格继位。从此以后,旁遮普动荡了十年,内部,勾心斗角,被英国人利用。结果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并被押送英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所领导的自由运动中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斗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独立作出了贡献。 随机文章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为什么不去水星探索,公转速度和超强太阳风成为阻碍巡航导弹的制导过程分析,惯性/GPS/地形匹配混合制导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耆那教: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
耆那教(qí nà jiào),又称耆教(英文写法:Jainia 意为圣人)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创始人称作大雄,其教徒的总数约400万人。 耆那教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同时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耆那教(英语Jainism;汉语拼音qí nà jiào),是起源于的古老宗教之一,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 该教有独立的信仰和哲学。相传该教有24祖之说,其中多数无可考证,至第23祖白史婆时,耆那教开始初步形成教团,至第24祖筏驮摩那时(Vardhamana ,前599年—前527年),耆那教开始正式兴起,他早于的始创人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义主要由他建立。 耆那教自称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相传原有24位祖师,最早的创始人名勒舍婆,但无可考证。目前有历载的是二十三祖巴湿伐那陀(又译白史婆)和二十四祖筏驮摩那。后者生于古印度离一个王族家庭,属种姓,是释迦牟尼同时代人,佛教称他为尼乾陀·若提子(意译离系亲子);耆那教徒称他为大雄(Vardhamana Mahavira。?-前475年)。 印度的耆那教历史悠久,它产生于约公元前8世纪。耆那教的第24祖筏驮摩那(Vardhamana)被尊为该教真正的创建者。“耆那”(jaina)是由“jin”演变而来,其意为“战胜欲望的胜利者”,是他的称号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 实际上,正统耆那教只是把大雄当作一系列创始人中的最后一个,在耆那教的创立过程中,有23个已先于他。 大雄于公元前599年诞生在古印度距吠舍离(Vesali)45公里的贡得村,其父母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贝拿勒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他家庭富裕,生活奢华。 大雄婚后生有一女,但他并不感到幸福,他父亲死后,当他大约30岁时便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不幸的宗教途径。第一年他先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库马罗等地,公元前568年来到那烂陀,途中艰难跋涉,衣服破烂不堪,从此裸体行乞。在那烂陀他偶然遇见了蒙克利·高夏勒,两人结伴同行。在与高夏勒共同生活的5年中,他们曾多次被当作密探、盗贼而受到诬陷,后因两人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大雄独自来到了罗啥。他每年除四个月的雨季时需要居住在一个地方外,其余时间都是到各地漫游。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苦行修炼,长达12年之久。当他苦修到13个年头时,终于在吠耶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罗树下觉悟成道,时年42岁。 大雄成道后,先后组织教团,宣传教义,进行活动,长达30多年,他于公元前527年死于巴瓦,终年72岁。他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今天印度的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的西北部、北方邦的东部和奥里萨邦等地区。 耆那教最初的活动中心是恒河流域,公元前3世纪,由于摩揭陀地区12年连续发生灾荒,于是耆那教开始由北南移,转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区。 公元1世纪左右,它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后来两派又继续分裂。白衣派主张男女一样能获得拯救,各种姓一律平等,否认裸体的必要性,主张僧侣穿白袍。允许出家人占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许男女结婚生育等。这一派主要活动区域是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等地。天衣派较为保守,注重苦行,歧视妇女,禁止妇女进入寺院和庙宇,对白衣派的主张均持反对态度,要求僧侣基本上裸体,只有最伟大的圣人才能全裸。这一派主要活动在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以及北方邦。 从公元8~12世纪,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而得到发展,如在卡纳塔克、古吉拉特等地分别修建了不少耆那教寺庙,使非暴力思想广泛传播。到12世纪后,随着当时阿富汗军事力量的入侵和伊斯兰教的传入,耆那教徒大批被杀,不少寺庙被焚,致使耆那教遭到很大破坏。13世纪时耆那教处于衰微状态,但在南印度的泰米尔纳杜和卡纳塔克等地的耆那教仍有些秘密活动。从15世纪中叶至18世纪,耆那教在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改革运动。最初由古吉拉特的白衣派所发动,其领导人为郎迦·辛哈(lonka singh),故称郎迦派运动,此运动以反对偶像崇拜和繁琐的祭祀仪式为宗旨,起了一定作用。后来于1652年又出现了以罗瓦吉(lavaji)为领导的斯特纳格瓦西派运动(sthanakavasi),继续从事宗教改革。与此同时,耆那教的裸体派也出现了改革运动,如北印度的裸体派分支毗娑盘提派(Bisapan-thi),提出建筑富丽堂皇的寺庙和供奉更多神明的主张。其主张遭到以特罗般提派(Terapanthi)的强烈反对,明确地反对偶像崇拜和繁琐的祭祀活动,对耆那教的巩固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耆那教徒一般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诸如当兵、屠夫、皮匠等,甚至也不从事农业。在他们看来农夫犁地也会伤害虫类等生物,所以耆那教徒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的较多,由于他们讲究诚实和道德,他们成了印度优秀的商人或著名财团。著名的瓦尔昌德、达尔米亚和贾恩三个财团的家族都是耆那教徒。 17世纪以后,在近代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耆那教又揭起改革的旗帜,出现了由多第毗阿领导的郎迦斯运动;18世纪又有维拉吉领导的斯特那迦瓦西派运动。他们主张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教义,并对后期奉大雄为偶像进行崇拜等现象进行了批判。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科学传入印度后,以耆因为代表的耆那教改革家们,企图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来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概念。在印度约有教徒300万人;白衣派流行于古吉拉特地区,空衣派流行于米索尔地区。大部分教徒是商人、工厂主和城市中的富裕居民。他们建立了几十个组织,如耆那教友谊协会、耆那教青年大会、世界耆那教传教会等,并修建了很多庙宇、道院、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校,出版宣传教义的书刊。在国外也有不少组织,如英国有耆那教兄弟会,联邦德国有传播耆那教教义的图书馆。过去,在中国天津也有耆那教的传道组织。印度耆那教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国际宗教会议,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 随机文章在杨家将演义中的萧天佐怎么死的?尴尬!乾隆惨遭改名「弘历鲑鱼」 后裔气炸:你全家都鲑鱼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克莱因瓶为什么装不满,克莱因瓶只能存在于二维的平面画中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