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乡隆盛为什么会是征韩论的重要人物呢是怎么回事?他是如何成为“背锅侠”的

时间:2025-04-0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若您认为公开派遣使者(前往朝鲜)有可能遭到暴行杀害,那么无论如何也请派我前往”,“不需要派遣副岛君(外务卿副岛种臣)这么杰出的使节,死亡这等小事我便能应对”。

提到日本对外侵略史,西乡隆盛都会成为“”重要人物。

按一般说法,西乡隆盛不惜以自身性命为赌注挑起战端,“征”伐不愿开国的朝鲜,然而却遭到大久保利通反对,认为应先重视内部事务。

双方争执之下,西乡隆盛在明治六年(1873)带着支持者下野。

日本绘制的征韩论论证的明信片 “征韩论论争”在明治初年极富盛名。

有认为西乡隆盛代表旧士族利益,反对新体制废除武士特权;有联系到岩仓使节团(1871-1873)出海旅行,恰好西乡隆盛与下野者都是“留守组”,大久保利通等胜利者是“外游组”,便认为“留守组”趁着“外游组”不在的时候违反规则、擅自开展改革,引起双方矛盾。

各家说法虽有道理,但通过近年日本史学界解读,以上说法多少都存在问题。

征韩论作为一种侵略思想确实存在,但西乡隆盛也确实不是征韩论的主导者,“征韩论论争”引发的“明治六年政变”充斥着吊诡色彩。

西乡隆盛书信真意 还要从文本入手:西乡隆盛写文首那段话,究竟是为什么。

明治五年(1872)9月,明治政府接收对马藩管辖的釜山“草梁倭馆”,改名“大日本公馆”,改派外务省官员负责对朝贸易。

然而朝鲜与日本江户幕府200多年来仅维持“通信”关系,加之草梁倭馆所有权属于朝鲜政府,只是借用给日本商人,日本这一举动也被认为极为无礼,日朝关系陷入紧张。

明治六年(1873)5月21日与31日,“大日本公馆”驻勤的外务省官员发电东京,提到由于三井组商人冒充对马商人遭到检举,朝鲜政府极力管制公馆的贸易活动,朝鲜还张贴告示,要求日朝贸易恢复为经由对马商人的“通信”制度,顺手揶揄是“崇洋媚外”。

紧张背景下,日本正院(相当于内阁)举行数次审议。

参议(相当于内阁成员)板垣退助提出派遣一个大队(营)士兵前往朝鲜保护日本侨民与公馆,太政大臣(相当于首相)三条实美更提出派遣两个大队,西乡隆盛反对,提出派遣使节谈判。

,西乡隆盛就在7月29日先给板垣退助写了封信。

文首语就在下面这段话的后面。

“一旦派兵进入,对方必会要求退兵,那时如果不宣布退兵就等于开战端。

窃以为这就与初心有所不符,无异于酿成战祸,应立即先派使节前往为宜。

若如此,对方还有暴行之事,那我们也就有了征讨之名”。

由于西乡隆盛“使节论”提到未来可能“出兵”,长期被认为是“征韩论”打个伏笔,期待朝鲜将自己杀掉以后能有大义名分。

然而问题在于,朝鲜即便愤恨日本无礼之举,也并没有威胁到草梁倭馆的日本官商人身安全,“朝鲜会杀掉日本使者”并不存在必然性。

从信件上下文来看,西乡隆盛明显是反对出兵,只是为了劝服板垣退助而不得不有所迎合,提出若“”可以有理有节,若真有“暴行”、“暴杀”也可再兴兵进攻。

西乡隆盛 按照西乡隆盛在正院审议发言,自己会身着“乌帽子”、“直垂”等日本传统礼服前往朝鲜谈判,这时候“如派遣陆海军前往朝鲜国”会让朝鲜官民产生“疑惧之心”,与“吾朝廷最初对朝鲜国的德意相违”。

由于西乡隆盛思路最为理性,8月17日,正院审议决定,派遣西乡隆盛作为使节前往朝鲜商议贸易事务。

纵观西乡人生经历,多少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幕末第一次长州征伐(1864)时,西乡隆盛两度主动作为使者进入敌阵,用自身诚意劝服长州藩投降;(1868)期间,西乡隆盛更出面与幕府方面的胜海舟达成协议、促成江户无血开城,后来又促成庄内藩和平归附。

综合既往表现,西乡隆盛即便在拥有军事优势情况下也倾向于和平解决,更何况日本军事力量也没有显著强于朝鲜,内政改革仍是一团糟,很难想象一向谨慎的西乡隆盛会成为“征韩论”追捧者。

那这么一个明显没有“征讨”意味的决策,又为何会酿成“明治六年政变”呢? 还要从岩仓使节团回国说起。

诡异的对立 虽然当代常以“开眼看世界”、“日本欧化第一步”来评价岩仓使节团,但在时人眼中,这次使节团出访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外交失败。

明治4年(1871)7月出发的岩仓使节团并不仅是一次游历,其出使主要目的是寻求与欧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

结果刚到美国,使节团就发现“条约改正”只是日本一厢情愿,美国无意取消对日本的不平等政策,甚至无意与日本使节团进行礼仪之外的交涉,使节团副使木户孝允在日记中感叹:“今日之事总之有失轻率,不可不为将来所慎。

” 岩仓使节团 首站美国告负,岩仓使节团陷入尴尬,只得将主要任务从“条约改正”修改为考察各国国情,最终使节团的出访时间累积为20个月,超出原计划近乎一倍。

出于对使节团失去信心,除正使岩仓具视(右大臣)一直带队之外,副使大久保利通直接在明治6年(1873)5月底回到日本。

历来认为,“外游组”大久保利通归来以后发现“留守组”在国内激进改革,造成大量政治事件,便认为“留守组”违反了“大事要等外游组归来再办”的约定,进而在朝鲜出使问题上与西乡隆盛对立。

然而事实上,这段时间大久保利通不但没有过问政治,反而在8月16日前往关西旅游散心——第二天恰逢正院下令,允许西乡隆盛出使朝鲜。

不仅大久保利通,事实上7月回国的副使木户孝允也没有理会朝鲜问题,而是把精力投在解决长州阀内部事务上;9月13日岩仓使节团大部队归来以后,岩仓具视本人更与三条实美一起忙着重组政府。

一直到10月初,主要政界人士并不认为西乡隆盛出使朝鲜是个大事,也就谈不上什么对立。

事实上,当时新政府最主要矛盾集中在佐贺阀与长州阀之间。

岩仓使节团外游期间,佐贺阀的司法卿江藤新平先后查处长州阀的陆军大辅(陆军大臣)、大藏大辅(财务大臣)井上馨所涉丑闻,长州阀连失重镇,藩阀整体有消亡之虞。

岩仓使节团归国后,长州阀就希望立即启用大久保利通,进而将江藤新平等人逐出参议行列。

只是大久保利通沉浸在使节团失败阴影里,一直不愿重归政界,局势僵持下来。

这时候,西乡隆盛与朝鲜问题便成为这对矛盾的破解良方。

按照最早计划,西乡隆盛预计在9月20日启程出使朝鲜。

但岩仓使节团归来以后忙着处理“未决百事”,一直到9月底都无人过问,西乡隆盛便前往诘责三条实美。

具体指责内容不甚明了,但9月28日三条实美给岩仓具视的信件提到“朝鲜事件,西乡非常急迫,昨天说的话很让人痛心”;岩仓具视立刻在9月30日拜访西乡隆盛,也遭到一通痛斥。

由于三条实美性格犹豫不决,岩仓具视又对朝鲜问题不了解,西乡隆盛这么一诘问反而让两人产生压力,不知应该如何处理,只得与长州阀商议。

为了提升大久保利通回归政界的重要性,长州阀开始向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夸大“出使朝鲜”的危险性,让这两位公卿意识到现今政府内部无人能够阻止西乡隆盛,必须请回大久保利通,辞退支持西乡隆盛的参议(主体为江藤新平)。

事实上如今将“遣韩”等同于“征韩”的既定思维,最早也来自于长州阀这番宣传。

10月8日,岩仓具视与三条实美亲自邀请大久保利通回归政界;10月10日,大久保利通提出“请书”,表明自己“尊奉(三条、岩仓)御旨趣而只得从命”,尽力将出使朝鲜一事延期处理。

从这一时点开始,本为制衡佐贺阀而复归的大久保利通,却阴差阳错负责起处理西乡隆盛出使事件。

10月12日,大久保利通进入正院就任参议,“征韩论”之争也迎来高潮。

“背锅侠”西乡隆盛 10月14日正院审议开始。

西乡隆盛针对出使朝鲜的方案加以说明,大久保利通则提出著名的“征韩论反对七条”来反驳,以“遣韩”=“征韩”逻辑出发,认为目前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要求使节延期出行。

但由于西乡隆盛反复说明出使只为“增进友谊”,大久保利通的论辩有些站不住脚。

随即江藤新平发言:如果相信“朝鲜有可能野蛮杀害西乡”,那么战争必然无法避免,那么从根本上就不应该提出“遣使延期”,而是“不再顾及西乡的反对,停止遣使,并决定讨伐朝鲜,若能如此倒也是另一条道理”。

换言之,如果相信日朝关系已经到了必然“暴行杀害”的地步,那么大久保利通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全面准备战争,而不是延期;既然提出“延期”一说,那就证明大久保利通本身也并不认为朝鲜一定会杀害日本使节。

日本画家绘制的正院审议锦绘 这番论辩本身虽然精妙,但也将“征韩论论争”上升到派系层面:毕竟江藤新平才是大久保利通与长州阀的真正目标,现在他跳出来支持西乡隆盛,那就更不能让出使朝鲜成功——然而现在已经找不到能驳倒西乡隆盛的理由。

10月15日审议中,西乡隆盛认为已经说完想说的话,便没有出席,而是改为提出了一封“始末书”,详细阐述自己对出使朝鲜的看法: “之前审议曾有人提议派遣护卫兵一个大队前往(朝鲜),但我提出派兵绝不是好事,很有可能引发战争,这与我们最初想法相违背,因而只是提出公开遣使……即便对方有可能断交而派兵组织,若不能确实了解其意,那么仍然说不上是尽人事”。

话说到这个份上,全场便无法提出异议,大久保利通也沉默下来,当日正院审议正式批准西乡隆盛出使朝鲜。

有别于西乡隆盛坦荡取胜,大久保利通却颜面尽失,一怒之下递上辞呈。

为留下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旋即将全部责任推给三条实美,宣布要辞去右大臣职位。

三条实美看到局势突变,自身难以承受而暴病,不久后去世,太政大臣一职便交给岩仓具视代理。

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征韩论”,内在基础却是清除佐贺阀,一旦“征韩论”没有压下去,政治结果便是佐贺阀继续坐大。

岩仓具视便借“代理”之机公然违反议事规则,将正院决议(出使朝鲜)与“自己意见”(出使延期)各修书一封呈给,仰赖“圣断”;同时修书大久保利通,要他防范西乡隆盛向明治天皇“直诉”。

明治维新虽然号称“”,追求“天皇亲政”,但实际运作中并未有任何议案实际由天皇决策,而是由明治元勋议论完成,天皇予以形式追认,这也为日后君主立宪制打下基础。

把这件事上交天皇,岩仓具视是摆明要尽全力阻止西乡隆盛,以挽救大久保利通的政治生命。

10月23日,西乡隆盛并没有“直诉”,而是要求辞去一切职务。

在胜负未分的这个时点,西乡隆盛并不是因败而退,反而更像是以退为进,以辞职来给天皇传息。

不过天皇还是无法忽视公卿岩仓具视的意见,只得在10月24日要求出使延期。

既然天皇公开推翻正院决议,就等同于对全部参议发出不信任信号。

按惯例,全部参议均提出辞职,手握选择权的岩仓具视便批准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5名参议辞职,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则保留下来。

不惜以赶走老友西乡隆盛为代价,大久保利通歼灭了佐贺阀核心江藤新平,长州阀得以保留实力,这为日后山县有朋、两位大佬统治日本打下了坚实基础。

身披明治元勋霞光,西乡隆盛的都难逃政治捭阖,他本身也容易成为“背锅侠”。

这次出使问题被扭曲成政治路线冲突,他背起“征韩论”之锅;后来他回到鹿儿岛开设“私学校”,也被反对新政府改革的旧士族看中,背起“西南战争”之锅,最终在城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随机文章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秦始皇陵是谁设计的,大秦丞相李斯/80万人建造40年完工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神仙修炼层次境界,鬼仙/人仙/地仙/金仙/大罗金仙/圣人/天道圣人水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水星不适合人类居住环境(昼夜温差巨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独孤皇后的女婿14岁就当父亲,古人结婚为什么这么早?

最近热播的历史剧《》吸引了不少人对历史的讨论。独孤皇后,是、元老的女儿,独孤皇后十四岁就嫁给了当时同为大贵族的,两人的爱情故事简直甜蜜无比。就是独孤皇后和杨坚最喜欢的一个女儿,杨丽华长大后,杨坚把她嫁给了当时的北周宇文贇。 宇文贇的父亲是北周最有作为的好皇帝宇文邕,宇文邕壮志未酬身先死,36岁便早早病逝,他的儿子宇文贇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是为帝。 宇文贇13岁多一点就被立为太子,同时也有了太子妃,但他当上皇帝没几天,他和朱满月的儿子就出生了,也就是说,这个小皇帝,14岁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 在今天,14岁的孩子还一边打着王者荣耀一边备战中考,绝大多数还在上初中,结婚生子,距离现在14岁的孩子真的是遥遥无期,一般至少都得10 年。看到别人14岁就当父亲了,千万不要羡慕,还是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好高中吧! 其实,古代早婚早育这种事很常见,一般都是结婚早,但生孩子比较迟一点,毕竟身体不能承受,但也不缺乏像宇文贇这种,身份尊贵,家人可能早早就给他安排了婚事,不过一般女的都比男的大一些,所以这样就不奇怪宇文贇14岁就有儿子了。 古代人早早结婚是有原因的,特别是老百的孩子,他们很可能被抓去服兵役,如果不要早结婚生儿育女,等到被抓去服兵役,很可能就有去无回断子绝孙了,所以古代的父母一般都会给孩子早早安排婚事。如果在古代30岁还没结婚,这基本上就是一辈子光棍了,女的更不用说,25岁以后没嫁出去都会成为别人的笑谈。另外,古代医疗技术落后,人均寿命不长,所以古代人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早,更不用说结婚这种事了。 像这些皇室家庭、王公贵族,他们让子女早点结婚生儿育女一般还有其他的考虑,古代绝大多数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封建家庭一般都是母凭子贵,所以那些年纪轻轻的女的就为他们的丈夫生下第一个儿子,像皇帝家的,都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那么他们的母亲自然会成为以后的皇。像前面提到的皇帝宇文贇,就是长子,他的儿子,后来的宇文阐,也是长子。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霍金突破摄星计划,找寻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太阳的寿命还有多少年,科学推算太阳的寿命100亿年(剩50亿年)小行星带是怎么形成的,或为太阳系第十颗大行星爆炸形成/专家猜测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读懂能超过世上99%的人(人生最高境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晚清为什么发生大旱灾?李鸿章挪用军饷救灾

1876年初春,京师。 接连几个月都没下一场雨了,京师和直隶地区人心惶惶。朝廷也注意到这种现象,于5月11日颁发上谕,称:“京师入春以来,雨泽稀少,节逾立夏,农田待泽孔殷。” 对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经济来说,洪灾和旱灾都很麻烦,因此,朝廷很关心,迅速出台了处理措施:祈雨。朝廷命令5名大臣,怀着虔诚的心情祈雨,希望上天开恩,普降甘霖。 然而,祈雨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旱情一直持续到冬天,让当年的秋粮颗粒无收。甚至连与直隶相邻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旱情,出现庄稼大面积歉收的情况。 1877年,一场罕见的大旱灾爆发。由于大旱灾从1877年横跨到1878年,而1877年是丁丑年,1878年是戊寅年,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 粮食没有收成,灾民只好吃草根树皮度日。在1877年春天,灾民还能吃上草根树皮,到了夏天,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后,就出现了买儿卖女的现象。《申报》记载: “到处灾黎,哀鸿遍野,始则卖儿鬻女以延活,继则挖草根拨树皮以度餐。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路旁倒毙,无日无之。”每天都有人,因为饥饿,倒毙于路旁,触目惊心。 饿死还仅仅是第一步。当所有能够果腹的东西,都被搜刮干净后,必然出现“人相食”现象。具体现象咱就不说了,太惨烈,怕您的心脏承受不了。只说一份数据:美国学者、华洋义赈会秘书沃尔特·马洛里在《饥荒的中国》中透露,“丁戊奇荒”导致900万——1300万人死亡,“一八七六至一八七九年间……因受饥饿疾病及强暴之侵迫而牺牲者,约有九百万至千三百万人之多。” 山西巡抚在《请饬拔西征军饷疏》中,描述“晋省(山西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曾国荃将这场大旱灾称为两百年不见的大灾荒。 “丁戊奇荒”最严重的地方是直隶地区,直隶地区的最高军政民长官是直隶总督。当时,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直隶地区广大民众的“父母官”,有的责任赈济灾民。 怎么赈济灾民呢?无外乎两个办法。一是直接筹措、调集粮食。二是多方筹资、购买粮食。 在筹措粮食方面,直隶地区是没有粮食了,直隶地区周边各省也没有粮食了,李鸿章只好奏报朝廷,调集其他省份的漕米。从1877年到1878年,两年间,在李鸿章的争取下,朝廷拨付了共计21万石漕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 在筹措资金方面,李鸿章首先向朝廷伸手,要了14万两银子赈灾款。那时候,朝廷财政吃紧,户部也没啥“余粮”,这些钱拿出来后就再也无能为力了。李鸿章只能另外想办法,比如,请兄弟省份支援。1878年,李鸿章收到来自江苏、上海、两淮、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省的赈灾款,共计11余万两银子。李鸿章还破天荒地接受外国援助,在华人聚居的地方筹措善款。 为了赈灾,李鸿章甚至挪用了军饷。 1877年,李鸿章挪用了司道库及练饷制钱、藩库地粮银、练军饷共计36万两银子。1878年,李鸿章再次从北洋海防经费中拨付了8万两银子,用于直隶地区赈灾。 “一方有难,。”江南士绅纷纷慷慨解囊,捐粮的捐粮,筹款的筹款,且开设了许多粥厂,收容逃往江南的灾民,谱写了一曲的赞歌。 李鸿章在“丁戊奇荒”前后全力赈灾,收到了一定效果,减少了灾害的损害程度,应该值得肯定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盘点,最近160万公里每4年造访地球一次全球热气球惨剧事件,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13人死亡/判刑2年现实中修仙渡劫的例子,陆家嘴有人亲眼目睹修仙渡劫(谣言)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