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井上圆了有哪些轶事典故?他和姉崎正治有着怎么样的交集

时间:2025-04-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姉崎正治(Anesaki Masaharu,1873-1949),比井上圆了小15岁,几乎是晚井上圆了一代的日本宗教学家。

1886年东京大学改组为帝国大学时,井上圆了业已毕业。

而1893年,姉崎正治才进入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学习直至1896年毕业。

他之后陆续出版《印度宗教史》(1897)、《印度宗教史考》(1898)、翻译了德国哲学家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1842-1906)的《宗教哲学》(1898),著有《比较宗教学》(1898)、《上世印度宗教考》(1900)、《宗教学概论》(1900)等作。

姉崎正治1900-1903年期间赴德国留学。

1910-1911年间,他翻译出版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姉崎正治从1904年开始,长达30年的时间内担任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

其《宗教学概论》,堪称近代日本宗教学的滥觞。

姉崎本人更领有日本近代宗教学第一人的位置。

姉崎正治生平与井上圆了多有交集,如1896-1897年间在哲学馆讲授“比较宗教学”“言语学的宗教学”等课程,1898年多次在哲学馆宗教会讲演,主题诸如“的直观主义”“宗教病理学”。

他们也几乎同时与中国知识人康有为、梁交往。

1899年5月13日,姉崎介绍梁启超参加了日本哲学会春期大会,发表了《论支那》,并“与东洋文明国诸贤哲相见”。

相见的“贤哲”之一,就有井上圆了。

井上圆了还邀请梁氏参观了哲学馆。

1902年12月井上圆了到印度大吉岭拜访康有为后,1903年3月姉崎正治也到大吉岭访问了康有为。

然而,姉崎这样讲述他与井上圆了宗教学的差异,称“本来,宗教学的名称,在此之前,在井上圆了于哲学馆的讲义中,已使用了叫作理论的以及实际的宗教学的讲义,但其内容,和我们所说的所谓宗教学,全然不同”。

所谓“全然不同”背后,恰恰体现了19世纪80-90年代之间日本学术思潮的变化,特别是汲取域外西学的差异。

井上圆了在东京大学学习期间,日本经历着传播斯宾塞学说的热潮。

1881年开始,外山正一(1843-1900)以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学说为依据,在东大创立了社会学讲座;有贺长雄以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和《社会学材料集》为基础,在1883-1884年间通过东洋馆书店翻译出版了三卷的《社会学》,即《社会进化论》《宗教进化论》与《族制进化论》。

井上圆了的宗教观是建立在对斯宾塞学说中“不可知(the unknowable)”,“不可思议(inscrutable)”的理解之上。

而姉崎正治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外山正一的社会学讲义已经开始脱离斯宾塞的社会学体系,而转向了本杰明·基德(Benjamin Kidd,1858-1919)的社会进化论。

据姉崎回忆,基德“论述人类非理性所产生的光彩是转动社会的伟大的力”,令其特别感动,并刺激他开始修行宗教。

井上哲次郎(1855-1944)1890年留德归国后,为日本确立了输入德国哲学的方向。

姉崎正治师从井上哲次郎,其嗣后的宗教观更受到叔本华、哈特曼一系德国形而上学的影响。

可以说,从井上圆了到姉崎正治宗教观念的转变,体现着近代日本宗教学的历史演进过程和次序。

然而,章太炎却是先阅读姉崎正治的《宗教学概论》等著,后翻译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不同时间点接触姉崎、圆了的学说,之后受影响所创作的有关宗教学的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向。

姉崎正治的思想后发而先至,井上圆了的学说却先发而后至。

从姉崎正治到井上圆了,包含着章太炎对宗教与革命认知深入的过程;此一方向似乎是逆着日本宗教学发展的逻辑,然而,却体现了清末革命展开的内在理路和历程。

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评价井上圆了的《伦理通论》时,曾说,“此书以明治二十年出版,距今十有五年,就日本人读之,觉其已成刍狗,然适合于我国今日之用。

”在彼文化中“已成刍狗”的过往,如何与此文化的当下产生化学效应,正是学术思想跨域传播过程中,颇显吊诡而深具意味之处。

1902年2月章太炎第二次东渡日本,在梁启超的推荐下,阅读姉崎正治的著作。

同年他回国后,修订《訄书》,大量征引日本学者的著作,从中了解西洋近代思想,助成自己的学说。

其中,《原学》《清儒》《通谶》《订文》所附《正名杂义》《原教上》等多篇文章,皆有部分段落译自姉崎正治的《宗教学概论》及《上世印度宗教史》;《原教上》则几乎全部译自姉崎《宗教学概论》之附录——《宗教概念的说明契机》。

虽然说,庚子后,中国文化界对姉崎正治已有所了解,如文廷式《知过轩随笔》就记录了阅读《上世印度宗教史》的笔记。

但是,章太炎才是这一时期最关注姉崎的中国思想家。

不仅如此,在《訄书》重订本援引、吸收的所有日本学术著论中,姉崎的作品居于核心位置。

全部译自姉崎正治《宗教学概论》的《原教上》,是《訄书》重订本相比于1900年的《訄书》初刻本新增出来的篇目,它给章太炎带来了关于宗教观念的“地震”。

姉崎正治《宗教概念的说明契机》认为“喌法鬼神之容式,芴漠不思之观念,一切皆为宗教”。

这可以说是一个含义最为广泛的“宗教”观,举凡巫觋下咒驱鬼降妖、世人崇事鬼神,乃至种种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观念,均包括在“宗教”的范畴之内。

他“把所有的宗教同等视为人文史上的事实,作为人之精神的产物”。

如此的宗教观,取决于姉崎对宗教本质的界定。

《宗教学概论》深受哈特曼《宗教哲学》的影响。

姉崎早期通过哈特曼这一桥梁,来接受叔本华思想。

他用“表象主义”来解释宗教,所谓“表象主义”即是symbolism(今译为“象征主义”),指人类用直观、感性的形式,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表达内心的欲求。

表象主义定义下的“宗教”,其本质是意志的自我扩张,它以感性的现象、可见的形式作表象(亦即象征和表现的中介),来理解超验的神的存在,反映了人类企图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天性。

章太炎接受了姉崎如此范围广泛的宗教观,称“宗教者,人类特性之一端也”。

并借译文称颂道,“天下凡从生而不毛者,其所趋向无问为贞信荧惑,其事无问为喌法鬼神不也。

人心不能无嗜欲祈冀,思之至于热中,饮冰不寒,颎然佂伀,若有物焉,灵运而能直接于形躯者,则爱之任之惮之敬之,犹其在人格则有社会交际也。

有求而遇人,则凄怆也,悲泣也,欣凯也,鞠月卺也,跽拜也,此亦情之至也。

凡有血气心知者,孰不具斯机能矣!”天底下所有的人,内心都有“嗜欲祈冀”,由此而产生人性的各种外在形态,甚而产生神鬼诸信仰对象。

太炎这般称道姉崎的宗教观,乃是因为它吻合了彼时章太炎所代表的精英知识人对外、对内两种革命诉求。

首先,近代基督教强力侵华,致使教案频发,而传教士冠冕堂皇地宣传基督教的理由,包括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一神教是最高等的宗教,乃“文明”的表征。

中国则属于“无教”之野蛮国。

基督教的传入乃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

姉崎正治最广义的宗教观,将宗教视为人类的特性,指其存在于人类一切文明形态中。

他批评基督教自以为“文明”,蔑视“野人”之宗教,认为组织宗教与民间宗教其实并无贵贱、高下之分。

事实上,这就破除了基督教传教士的文野、贵贱观念,发出了东亚知识人共同的“革命”心声。

这是姉崎正治学说最吸引章太炎的地方。

译作《原教上》选译姉崎正治《宗教概念的说明契机》的主要内容,也是姉崎正治反击基督教传教士偏狭宗教观念的部分。

太炎夸赞道,“余闻姉崎生言教,齐物论而贵贱泯,信善哉。

” 其次,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章太炎誓言革命。

而推翻现政权的底层革命,困难的地方乃是凝聚人心,做好革命力量的动员和组织工作。

在中国以往的革命中,不乏利用谶语成功动员群众的例子。

如光武帝响应“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谶语,起兵光复。

虽说此类谶记只是“假设其事”,但由于“谶记既布,人心所归在是,而帝者亦就其名以结人望”,最终使谶记实现。

章太炎发现,《宗教学概论》的《宗教心理学》很好地解释了宗教观念的预言(“谶”)如何激发人的热情憧憬,并鼓动人实现胸中理念,从而改变历史的机制。

他将之大段翻译,并编入《訄书》重订本的《通谶》篇。

其文称,“《宗教学概论》曰:热情憧憬,动生人最大之欲求。

是欲求者,或因意识,或因半意识,而以支配写象,印度人所谓佗扌百斯者也。

以此,则其写象界中所总计之宗教世界观,适应人人程度,各从其理想所至,以构造世界。

内由理想,外依神力,期于实见圆满。

……世界观之本于欲求者,无往而或异。

……世之实验论者,谓此欲求世界观与设定世界观,梦厌妄想,比于空华。

然不悟理想虽空,其实力所掀动者,终至实见其事状,而获遂其欲求,如犹太之弥塞亚,毕竟出世。

由此而动人信仰者,固不少矣。

” 随机文章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揭秘世界上发现过美人鱼吗,澳洲发现超逼真美人鱼尸体(假新闻)五大外星灵魂的特征,不恐高/不喜欢汽车与竞争/能与海豚产生感应哥斯拉是好的还是坏的,曾帮人类击败恐怖怪兽拯救地球/亦正亦邪带电的都有辐射吗,十大最常见的放射性物品(猫砂/香蕉/旧陶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陆贽:唐朝历史上最清廉的宰相,连帝王都看不下去了

在古代我们都知道除了在整个国家中的权力非常大,还有许多的官位他们也有很大的权力,就像是古代的宰相一样。既然宰相权力那么大,那么他们的权力这么大,肯定生活也很好。但是我们这次要说的这位宰相却不是这样的,他十分的清廉,那么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到底是哪个宰相! 陆贽其实家里原来很富裕的,但是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庭就已经不再富裕,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母亲却很注重培养他。陆贽也很争气,之后的他也有了官职。因为当时的社会上存在了许多的矛盾,所以当时的也面临很多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陆贽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意见,为当时的那个情形做出了贡献。他的许多建议都被采纳了,而且因为陆贽的许多的建议也帮助了当时的唐朝,让当时的唐朝更加的安全。 之后的陆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了宰相,可是我们也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贪官他们都是宰相,但是陆贽却不是这样,他不仅不贪,他还很俭朴。他一心只为着百姓找想,自己的穿衣打扮都有些让人看得寒酸,根本就不像一个宰相的样子。就连当时的皇帝都觉得陆贽太节省了,说他其实可以不这样的,竟然还说出了这样的话,那就是“他其实可以稍微贪点儿”,皇帝竟然会说出来这样的话,所以也可以看出来陆贽是多么清廉还有节省的一个人了! 其实不仅如此,陆贽还有很多的政治上的政策,因为当时唐朝的经济还有政治都出现了问题,但是陆贽却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也提出了反天命,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举措;他还缓和了地主和农民阶级的一些矛盾;而且他还帮助了皇帝的权力得到了提高,削弱了藩镇的势力;还为唐朝招纳了许多的人才和积极鼓励大家都去进谏,提出自己的建议。可以说他为唐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十分值得大家佩服和学习! 所以对于古代的宰相,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富裕,挥霍,其实我们看到的陆贽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不要以偏概全,在古代还是有很多清官存在的,所以说陆贽也是很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上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洪秀全最后为什么会走向覆灭的是怎么回事?他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在古代历史之中,朝廷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一直都十分显著。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官民问题基本上可以成为影响当朝政局稳定与否的重大因素,在统治者不能很好的平衡这类关系之时,一些激愤已久的百姓则会趁势扶摇而起,以吸纳属于农民的军事队伍。但由于群众基础过于薄弱的原因,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不长久,如同细石在历史的长流中短暂的浮起拍打,终究没有形成影响一代政局的力量,而那发生在遥远的广西的金田起义却轰动了,形成了霸势一方的强大力量,今天就让小编带你走进那个时代,了解与反思历史的细节。 当时的清朝政府在面对对外的战争中十分力不从心,其实是无暇顾及对于做好国家内部民心安抚的工作的,殊不知在广西这个既是沿海边缘又是国家之西部的地方一股农民起义的势力正在慢慢滋长。此时的清朝政府已是荒淫无度,腐败不堪。为了充实国库,朝廷对于民间的压迫力度在此时更甚起来,不愿忍受如此艰辛的百民们纷纷站起来,反抗这迂腐的时代。 而为什么洪秀全能够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建立起如此稳固的农民政权以对抗强大的清政府呢?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又得从洪秀全本人的生平说起。他出生在广东,在与外界联系较为密切的这里,早年的洪秀全接受外来人员基督教义的洗礼,心中便留下了许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种子。后来,他还与其他好友一同前往美国学习圣经中的奥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闭关锁国政策已没有早期时的强力。壮年时的他回到广西,利用人们心中的积怨发动了农民起义。 但与其他短暂存于历史舞台上的农民起义不同的是,这次,洪秀全给起义军带来的不仅仅只有一股不愿屈服的士气,他还带来了一系列建立武装政权的实施纲领与制度创新。其称自己为,还封其他主要将领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他们带着自己的军队向前开进,逐渐北上,最盛时期甚至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他们还设立了都城,创设了属于自己的历法、军制等等。 如此组织严密,势不可挡的太平军为何最终还是被灭失在历史舞台中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洪秀全给自己以及其他将领封号时,仍采用天、翼的封建天人感应的思想,以神权为核心,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其起义仍存在较强的封建性与落后性。到了后期,跟随他们的起义军与百姓们也渐渐开始产生了怀疑,这样的变革是无法颠覆一个旧有的清政府的。其次,我们来看看他们当时推出的制度与文件的合理性是否得当。 其中十分有代表性的则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提出。前者推崇人人均等、耕者有其田,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的确体现出了广大农民几千年以来的强烈愿望,可是整体来看,这一制度是没有可行性的。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其触动的利益在一时无法撼动。而资政新篇是人们第一次提出的概念。可是这样对比来看,其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是否又和他们提出的其他制度,诸如制度的精神所违背呢?在同一个时代既想发展资本主义又要实现平均、平等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再次,我们看到天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们一方面推出大量制度以鼓动民心,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则也暴露了此次运动的矛盾性。得到权势后的他们,已然忘却了当初起义的初衷,开始过起荒淫的生活,也不再关心于民间的疾苦与慌乱。这也体现出作为初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农民阶级本身存在的落后性,没有长远的眼光,沉浸于现世的安乐。并且,他们在制度设计方面没有极强的理性,不能真正的考虑到现世的需要与历史发展的趋势,最终却只得作出自相矛盾的制度设计。 最终,在后人们的评价里,这次起义成为了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看到了它不足与落后的一面,看到了它暴力的本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改革与进取的可能性。无论怎样,其都是在历史舞台上第一次如此浩大的农民起义的短暂成功,在绵延的长河中,它打开了改变的可能性。 随机文章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眼睛能睁开呻吟声惊呆路人探寻空中猛禽的虎头海雕捕猎技巧,白头海雕vs虎头海雕谁更厉害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神秘的曼哈顿怪兽,外形似猪但有5根脚趾/疑为地球新物种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