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这一走,让李选侍着实受到了惊吓,在朱常洛的宠幸下自己虽然已经享受到了皇太后的权力,但是自己的名分还只是个后补妃子,这个名分说白了只是个初级的职称,更别说皇太后的尊位了。
而且李选侍也不可能指望让太子给她追封皇太后的头衔,这种恐惧缘于李选侍之前种下的恶果。
之前李选侍和一起在太子宫中混的时候,王才人因为是太子的亲生母亲,而成为太子宫中除了太子妃外,地位最高的女人。
王才人母以子贵,引起了李选侍的嫉妒,后来李选侍极尽心思,得到皇帝朱常洛的宠幸,便经常以侮辱太子生母为乐,还经常殴打王才人以示其威。
王才人受李选侍终日虐待,身体日益虚弱而逝去,临终前咬字清晰地说“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
李选侍在害死了太子生母后,又从老皇帝那争取到了太子的抚养权,企图将权力继续管制在自己手里,对其严加管教,太子朱由校从小受虐,日渐养成了恐惧杀母仇人的懦弱性格。
在老皇帝逝去后,李选侍更是把太子紧紧地拽在自己手里,就赖在皇帝的发布权力中心乾清宫不走了,在集团的协同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守乾清宫。
这时候太子就成为了谈判的筹码,而太子因为恐惧李,在身边没有声援的时候,也不敢发出一点抗议。
大臣们担心李选侍专权,便想方设法救出太子,他们先是以看望先帝遗体为由,突破了手拿棍棒的们的层层封锁,闯进了乾清宫。
李选侍无奈,只得与大臣们逢场作戏,举行了庄严肃穆的遗体告别仪式。
在遗体告别式的时辰里,通过安插在李选侍身边的一个叫王安的太监,说服了李选侍,带出太子,出席告别式的最后一个仪式,也就是新帝登基。
但李选侍半途生悔,担心太子与大臣碰面后局势有变,喝令太子返回休息。
内应王安感觉不对,立马拉着朱由校冲出内宫。
太子一出内门,大臣们,拉胳膊的拉胳膊,抱大腿的抱大腿,托屁股的托屁股,把朱由校弄上辇车落荒而逃。
太子有了众大臣的辅助,李选侍自然无能为力,只得落魄搬出,没几天工夫,李选侍居住的哕鸾宫居然着火了,着实报应,自然也不敢再打皇太后的主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不一样,武周王朝灭亡后,李唐王朝的新任李显称武“则天大圣皇帝”,给她一个充分的历史认可,唐中宗还下令今后每十天要率领所有的文武大臣去看武则天一次。
太上皇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待遇,唐朝太上皇比较多,因为政变比较多。
武则天的唐玄宗也当过太上皇,从来也不去看唐玄宗,唐肃宗喜欢小公主整天抱着小公主上朝,一个大臣劝唐肃宗说当年皇上抱着你就像你抱着小公主一样疼爱,你怎么能不去看看他呢。
说得唐肃宗满脸羞愧,羞愧之后照样不去,关系很差。
太上皇没有得到的待遇,武则天得到了,皇帝每十天率领文武大臣去看她。
武则天临死之前做了一个聪明的决策,回归母亲和妻子的身份,奠定了她在唐朝的地位。
武则天对中国历史有贡献有善政,奠定了她在中国整个历史的地位。
武则天死之前最后一个政治遗嘱是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袝庙是把自己的神主放在唐朝的宗庙中,归陵是要回到的乾陵,去帝号是不当皇帝当则天大圣皇后,我们第一眼看上去是武则天妥协了,回到皇后的位置上了,看上去是妥协了,但是聪明的妥协。
政治家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妥协,任何国家之间谈判要有坚持也要有妥协,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武则天的妥协将自己从离经叛道的皇帝回到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是唐高宗的合法妻子、儿女们合法的母亲。
百善孝为先,古代最讲究孝道,儿子不可以否定母亲,儿子孙子不可以否定自己的祖先,所以武则天在唐朝地位很高。
武则天的灵寝回到唐高宗的乾陵,后代不可能开棺戮尸,动她的灵就等于动唐高宗的灵,即使母亲背叛了父亲,儿子们都不可以再动父亲的灵寝。
因为古代父亲是至高无上的,是家里的天,皇帝是整个国家的天,她的归灵使唐朝人都无法动她,且对她的评价很高,这是她的地位被保持在唐朝的理由。
唐朝延续了280多年就结束了,后来明清不再是王朝,但历史上对武则天都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在官方史书中武则天一直保持着皇帝的地位,武则天对历史有贡献有善政,对中国的发展有帮助有好处。
武则天最大的善政就是人材政策,使得人材流动起来了,最大的贡献是制度。
在武则天之前是贵族社会,贵族社会不需要科举,贵族的儿子天生就是当官的料,武则天认为没有经过检验谁都不能当官,科举制是最好的检验标准,科举制度不是武则天创立的,但是武则天充分发展起来的。
武则天认为父子相承的官位制度不行,她亲自在洛阳对全国的考生进行考试,那时全国有几万考生,所有的考生在她眼前过,她亲自主持考试,把好的考卷贴到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让人们知道她选用了什么样的人材。
科举制在人们的心目中神圣起来了,突破了父子相承的当官制度,通过考试考上去的会被认为有本事,白衣卿相是武则天大力提倡的结果,使得所有人不论出身是什么都要接受统一考试,出现“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局面。
所有人都看到上升的希望,本来比较保守的官僚选拔制度就调动起来了,对中国古代的意义特别大,影响了中国以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科举考试到清末才结束,从武则天以后一千多年都是靠这个制度在选拔人才。
今天的高考仍是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机制,大多数领导也是通过高考走上领导岗位的,英雄不问出处,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精神,能够做到这样的社会是接近现代的社会,不考虑财产不考虑身份,有民主化的倾向。
武则天的第二个贡献是经济政策,使得老百姓也流动起来了。
武则天之前唐朝有一个土地分配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的中心原则是把老百缚到土地上,你名下有多少土地,到年终要按土地的指标向你收税,你要无偿给我提供劳役,对农民有束缚作用也有帮助作用。
后来束缚作用越来越强,人都被束缚在土地上,要老实地待在土地上,对经济有很大束缚。
武则天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登记制度慢慢不再进行,不再清查户口清查土地,老百姓可以进城打工,可以到其他政府没有控制的地方开荒,很多老百姓进入洛阳、扬州这样的大城市做小买卖,城乡经济流动起来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土地利用率都加强了,她的经济政策也使当时的经济活跃起来,创造了50年人口翻一番的成就。
当时唐朝面临的问题是人少地多,控制不了那么多土地,经济国防受影响,是努力增加人口的时代。
明清提倡寡妇守节,唐朝不是,为了刺激人口增长,规定法定婚龄是男15女13,在民间比这还要低,的女儿11岁就结婚了,就是为了刺激人口。
武则天通过这样自由的经济政策让老百姓受到的束缚减少了,人口增加了。
大唐王朝显得非常活跃,整个社会的流动非常活跃。
这个活跃给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长安成为当时一个国际都会,开元盛世用的宰相都是武则天时期培养出来的,都是科举制度选出来的。
因为武则天有这样的历史贡献,因为她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所以虽然是中国历来讨厌女性干政,但到时候历史对武则天还是有比较中肯的评价,说她是“求材贵广、考课贵精,累朝赖多事之用”,她培养的人才汇集好几个时代,在她统治的时代老百生活很安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为清王朝的开拓者,用自己的能力为清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而作为一个常年位居高位之人,他们往往在感情上都有所缺失,最佳的表现便是很难爱上一个人。
但是对于皇太极而言,他却有一个真心疼爱的女子,此人名为海兰珠。
不过,虽然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之中最爱的女人,但是却因为一些原因,一些人而不能被立为皇后,有些许的可惜。
皇太极对海兰珠是真的喜欢,从对其的封号便可以看出,海兰珠的封号是宸妃。
宸在中国古代大有讲究,其意味着帝皇,而宸妃,便是指的帝王的妻子。
但是,海兰珠却又并非是皇后,而这便是可以看出海兰珠在皇太极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只是个妃子,但是确实皇太极心目中唯一的一个妻子。
皇太极确实很喜欢海兰珠,而海兰珠也用相应的态度来对待皇太极。
在海兰珠的眼中,与其说皇太极是,倒不如说他是自己的夫君。
也正是因为这种宛如普通家庭的状态,让皇太极觉得十分新鲜,并且越发疼爱这个女子。
此外,皇太极还将海兰珠立为了四妃之首,除了皇后之外,她便是宫中最大的,并且,皇太极还将海兰珠居住的东宫赐名为“关雎宫”。
《国风周南关雎篇》,诗序注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也就是说,这表现出了男女之间最为真挚的情感。
那么,为何皇太极这么爱海兰珠,却没有将其封为皇后呢?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26岁了,并且她一进宫便深受皇太极的喜欢,皇太极甚至还想将海兰珠的儿子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皇儿福薄,不到一岁的时候变夭折了。
到了海兰珠33岁的时候,皇太极正在外征战,听到了爱妃不久于世的消息,他立即赶了回来,但是却没有见到海兰珠最后一面,因此惋惜不已。
为了表示自己对海兰珠的重视,皇帝将其封为了“元妃”,意为正妃、原配,但是终究不是皇后。
也就是说,虽然海兰珠深受皇帝的宠爱,但是皇太极终究还是没有想要将其封为皇后,而原因便在孝端文皇后的身上。
哲哲与海兰珠属于同一母族,并且是海兰珠的长辈,同时此人还是一个贤良之人,颇有美名,直到海兰珠去世之前都一直健康地活着。
倘若皇太极为了海兰珠而废了哲哲的话,将会给海兰珠带来巨大的祸端,因此他没有这么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