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残忍!杀人如麻变态君王竟将妃子肢解做琵琶!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提到,那真是一个超级大暴君,杀人如麻,不管是牢狱中的俘虏、囚犯;还是朝中的王公大臣、宗室贵胄,只要他看不顺眼的,说杀就杀,毫不含糊,而且杀起人来还有一套狠毒的招数:抽筋扒皮、剖心挖腹、焚烧、投水、热锅煮人、大锯锯人等等。

网络配图 高洋认为热锅煮人、大锯锯人这两种刑罚别有意思,于是他玩出了一个的新花样:在金銮大殿上设置了一口大锅和一把大锯,每逢自己喝醉了酒,就用这两样东西杀人来取乐。

因此每次文武百官上朝的时候,都会提前和家人告别一番,安排一切身后事宜。

因为他们害怕万一在金銮殿上玩丢了小命,最起码对自己的家人也算是有个交待了。

高洋如此凶残暴虐,简直就是一个疯子,一个禽兽,与魔鬼无二。

另外,高洋对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也同样毫不留情,残忍地将其杀掉,这其中到底有何缘由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薛氏原是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的一位出色的名妓,清河王好色,曾招她陪酒取乐。

后来高洋见到了她,很欢喜她,于是纳入后宫封为嫔妃。

不久,她的姐姐也被高洋纳入后宫。

网络配图 话说平秦王高归彦与清河王高岳曾有过节,于是高归彦就借机报复高岳,向高洋挑拨高岳,并且说高岳曾和薛氏发生过关系。

而此时,恰好薛嫔的姐姐又来要求高洋封其父为司徒。

高洋大怒,说:“司徒是朝中的重要官职,哪是你想求便能求到的?”说完就亲自动手用锯子将她锯死。

高洋听了平秦王高归彦说清河王高岳曾与薛嫔有过关系后,妒火中烧,命高岳自杀。

而此时的薛嫔又有孕在身,故而高洋没有杀她,后来薛嫔生下孩子后,被斩首,高洋将其尸肢解,并把血淋淋的头颅藏到怀里,又把薛嫔腿骨做好的琵琶放入袖子中,然后去了东山参加宴会,在宴会高潮时,高洋忽然从怀里掏出人头来丢到了桌子上,在场的人个个吓得胆破心惊,四散而逃。

网络配图 高洋看到他们的样子,乐得开怀大笑,自己则不慌不忙拿出薛嫔的大腿骨做成的琵琶,自弹自唱起来,并且痛哭流泪地说:“如此佳人再也难寻觅,太可惜了。

”据《》记载:所幸薛嫔,其被宠爱,忽意其经与高岳私通,无故斩首,藏之于怀。

于东山宴,劝酬始合,忽探出头,投于柈上。

支解其尸,弄其骨毕为琵琶。

一座惊怖,莫不丧胆。

帝方收取,对之流泪云:“佳人难再得,甚可惜也。

” 杀人如麻的暴君高洋,竟如此反其道而行,搁在现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变态的疯狂者、暴虐者,可称为典型的“疯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位“疯暴”的君王最终也因酒精中毒而死,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自卑变态:为什么让文人成为了“冤死鬼”

在取得帝位以后,不断加强的权力。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中书省,罢置丞相,政事归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集于皇帝一身。又相继制造、之狱,株引牵连,杀戮达五六万人,把和他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宿将诛杀殆尽,从而解除了武臣对皇权的威胁。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向文人开刀。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又是从“贼”出身登上皇帝宝座的,因而一班前朝过来的文士还不愿和新朝合作,不肯出来做官。以致朱元璋下令把“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列入法律条文,加以惩处(见《明史刑法志》)。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已经出仕的文人,也并不放心,疑心这些人用文字对自己和朱明王朝进行讥讪诽谤,所以特别注意奏章的字里行间有无这类文字。 我们且看他用什么手段置人于死地。一、以附会字形加罪于人。当时有一位高僧,法名来复,朱元璋请他吃饭,来复谢恩诗称:“全盘苏合来殊域,玉婉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朱元璋见诗大怒,曰:“汝诗用‘殊’,谓我是歹朱耶!又谓‘无德颂陶唐’,欲以陶唐颂我,而未能也。何物奸僧,大胆如此!’遂斩之。”(《小史》卷一)这位和尚虔诚地拍马屁,万没想到朱元璋用字形分解法来加罪于他,结果自己的身首也被分解了。 又有一位中书舍人詹希原,字写得很漂亮。朱元璋命他书写太学“集贤门”门额,因“门”字右直微钩起,朱元璋就挑了眼,说道:“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我贤路耶!”遂杀之(马朴《谈误》卷四)。“门”字右直挑钩,是规范书体,千古如此,怎么到了朱元璋那里就不能挑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自己所写的“门”字,也是“右直微钩起”(见吴晗先生《朱元璋传》卷首所附朱元璋的亲笔书影)。如此,则朱元璋应自履其罪了。 二、用同音、方音曲解文义而加罪于人。明初名儒卢熊以印文篆书“兗”字类“兗”字,上书请改正。朱元璋看了大为恼火,说道:“秀才无理,便道我兗(滚)哩!”几被祸(《水东日记》卷四)。卢后仍坐累而死。 其他如浙江府学训导林元亮为海门卫作《增俸谢表》,内用“作则垂宪”被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贺表》,内用“垂子孙而作则”被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节表》,内用“仪则天下”被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司作《贺正旦表》,内用“建中作则”被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贺正旦表》,内用“睿性生知”被诛;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州作《贺正旦表》,内用“圣德在秋”被诛。以上诸条,朱元璋用他所操的淮南方言,读“则”、“贼”同音,“作则”即“作贼”,这不是在骂他曾做过“红巾贼”么?“生知”被读作“僧知”,“圣德”被读为“僧得”,这不是揭他早年曾当过和尚的老底么? 三、疑文字触犯皇权而罪人。苏州知府魏观,因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上修建知府衙门,犯了皇权忌讳;高为魏观作《上梁文》,内有“”字样,被认为有不臣之嫌,魏观、高启均被腰斩(见《明史桂彦良传》)否则又成一血案。 朱元璋所加给表文作者的罪名,均无事实根据,是道道地地的冤案。表文的作者本来是颂扬朱明王朝强盛和朱元璋的圣明,且文词也都是一般常用的套语,并无反明思想和讥刺之意,这一点与后来的清代则大不相同。清代文字狱,无论牵连之广,杀戮之惨,均远远超出明初之文字狱。但就事实而言,文字狱虽也有一些系附会而成的冤狱,但有不少案件所加的罪名却有一定事实缘由。文章的作者或不奉清朝正朔,或斥满人为夷狄,或语含讥刺等。写书或传布之人,不少是有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的,因而形诸文字,表现了对异民族统治的反抗。明初的情形则不然。朱元璋推翻了的统治,汉族士大夫对元朝没有那么强烈的留恋故国之情,“以夏代夷”,在他们看来是顺天应人的,因而不存在像清初那样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明初的文士之所以不愿与朱明王朝合作,一则是耻仕二姓的思想在起作用。二则是一班士大夫还在观望,若贸然出仕,万一朱明王朝短命,则终身背上“以身事贼”的黑锅。三是明初用法严酷,许多当官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保不住脑袋,这也使不少文士逡巡却步。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士大夫阶层与朱明王朝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还不至于对朱明王朝反抗、讥讽。 朱元璋出身微贱,父祖辈均是佃户,他本人从小跟着父祖为人佣作,后来当了和尚,又参加了被称为“贼”的起义军。虽说后来登上皇帝宝座,但对自己“下九流”的出身和经历,总觉得不光彩,因而总怀疑别人揭他的短。在这种神经质式的疑心的驱使下,看到臣下的奏章表文,居然处处都在讥和尚、骂盗贼,处处在诅咒朱家王朝短命。这种自卑感的变态表现,则是朱元璋本人经常把“朕本淮右布衣”、“江右布衣”之类的话挂在嘴上,临死时还说:“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见《明史他人讲,则是别有用心地刺毁朕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趣谈:盖世英雄一代奸雄曹操的“可爱”与“奸诈残忍”

说起呢,只要在中国如果有谁不知道这个“家伙”那是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当然曹操留给我们国人的印象,就如《演义》里的那个奸诈阴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近年来有“挺曹”和“黑曹”两派,我呢,偏向于“挺曹”一类的吧!或许最早的黑曹派就是罗贯中吧!呵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嘛,国人应该抱着一种公正客观的心态去了解,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历史人物!也就是“莫以现代人之心,去度古代人之腹”!进入正题吧!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虽然最后让司捡了便宜,但不可否认他为统一全国和促进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就连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鲁迅先生都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罗贯中从“拥刘反曹”的观点出发,把曹操描绘成一个的大奸大恶之徒,这就让后世读者产生了错觉。 国人应该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去看,应当对曹操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评价!然而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早已离开了历史上的真实范畴,而被塑造成了一个“奸诈虚伪”的典型了!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具有欺诈残暴的特点,民间传说和野史更把这一特点突出和无限放大。其实曹操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阴谋家野心家,为了夺取统治政治权利,他和历史上的所有阴谋家一样,善于使用两面派的做法。网络配图 他笼络人心,假行仁义,最初以铲除,光复汉室的名义取得了一些智囊家的信任,并且在短时间内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本身就代表着曹操的“聪明”。他假行仁义的例子很多,就如曹操强迫老百姓敲冰曳船,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亡,他命令士兵追杀,但又对“自首”的老百姓说:“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逃往山中躲避,休教我军士擒获。”呵呵,这样老百姓被抓住,只能怪他们没有藏好,而曹操也落了个关怀百姓的好“名声”?果然虚伪!又比如,曾当面羞辱过曹操,曹操怀恨在心,誓杀之!曹操找了个机会趁机把祢衡派去荆州劝说,欲借刘表之手杀之,而在祢衡临行时为显示自己的仁义,“却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想杀人还装得很像好人?这白脸唱的,呵呵! 曹操一贯奸诈圆滑,玩弄权术。自己的马践坏了老百姓的麦田,他又想到个“割发代首”?有模有样的表明自己和普通士兵一样“遵守军令”?关于曹操“割发代首”本人要细说,呵呵!曹操“割发代首”严军纪,对于这件“匪夷所思”的事后世人们的议论并不一样。有的认为这是曹操善于机变之术,但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是曹操与身居来的奸诈,也有的认为曹操表现了军纪严明,这件事含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简单的认为“发”不能“代首”,“代”了就是奸诈,那是粗浅的解释。而我认为这件好笑的事情正反应了曹操善于见机行事、借物权变的智慧!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麦田。操唤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挚所佩剑欲自刎!众急救之。曰:‘古者春秋 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裁?’操‘沉吟良久’,乃曰:‘即春秋有‘法不加于尊’,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投掷于地曰:‘权割发代首’”?!我嚓,如此脸皮,我想曹操此时心中会在想“幸好孤有一郭嘉啊”!网络配图 本来曹操马践麦田,既不是有意,也不是疏忽大意,而是事起突然,来不及制止。这样本人并无大过,只要曹操说明情况,做适当处理就行了,也不是不能服众。无奈曹操脑子第一时间想到了这是个沽名钓誉的机会,但让曹操生气的是,那个行军主簿头脑太愚钝,机械的只知道说:“丞相岂可议罪”?而没有领会曹操的意思,曹操的心里一个‘急’啊,心想:‘孤身边怎么用了这么个迂腐之人’。而此时曹操又不便为自己说谅解自己的话,于是形式上逼着他虚伪的作出“欲自刎”状?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天使郭嘉出现了,郭嘉这小子头脑还是很灵光的,他引经据典像模像样的劝说曹操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裁?”曹操见有了“依据”,当然见好就收,心想“这他妈的太危险了,差点要了的命!回去开了那个主簿,害的老子下不来台,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郭嘉这小子聪明,回去好好提拔!”因此曹操“沉吟良久”是在为自己“开脱”然急智不如郭嘉,这次事件是“权术之王”最精彩的一次表演,只不过像这样的权术表演,无论是从主观意图中看,还是从客观效果来看,都是正确的,证明了曹操具有随机应变的超凡智慧的! 再比如,中,因为家人在那里犯事了,来投靠曹操,曹操呢表面欢迎,实际上则是口是心非,步步设防,对许攸充满疑惑。虽然曹操“一会儿挽留”,一会儿“俯首帖耳”,做尽了亲密无间的样子,而后是一连串的谎言。总之曹操明明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却总爱装着公而忘私的样子;明明是一个残忍的刽子手,却总要显示自己的“仁爱善良”!完全实践了思的那句名言“野心是一切虚伪和谎话的根源”!曹操的言行是很符合这一特点的!说完了曹操的“可爱”现在说说他的残忍吧! 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本质特征!曹操的性格诡异多变,阴险狡诈!曹操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他为了镇压在许都纵火的乱党,在校阅场立下红白二旗,下令“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于白旗下”!众官以为参加救火必定无罪,三分之二的人站在了红旗下。而曹操却说:“汝等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杀光了站在红旗下的三百多人。曹操为了防范有人行刺,又“假装梦中好杀人”,拔剑斩了替他盖被子的近侍!粮草不济之时,又斩了 分粮官来平息众怒!最令后人发指的是曹操杀了吕伯奢的事件!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遂投奔吕伯奢庄上,吕伯奢盛情款待,而曹操却疑心吕伯奢,竟然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误杀,索性连吕伯奢也杀了。网络配图 在杀了吕伯奢一门后,曹操说了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的利己主义性格的残忍体现!而最后在曹操这句话对立的基础上说了另外一句话:“我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刘备突然发现了一个“窍门”,只要一切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来做事情就可以收买人心,还可以获得地盘,原来一切都是这么的简单廉价!突然想到原来自己一直是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曹操为刘备找了个好门路!孟德兄一生最大的失算就是自负可以制得了那个他所认为“愚钝木讷”的贤德兄,曹操带着杀心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岂不知曹操的安得什么心思,假装“闻雷失色”让曹操产生了错觉,“遂不疑贤德”了!刘备心想:“和老子玩阴的,你还嫩了点,老子没有其他什么本事,就靠着这招混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备独有的“普世价值的仁义观”才是“玩阴的高手”!刘备则实践了的一句名言“文明时代愈是向前发展,它就愈是不得不给它所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伪善是反动统治阶级粉饰其罪恶统治的自我装点,刘备正是具备这个特点的!原来孟德贤德两兄弟才是恩格斯两兄弟的导师啊,呵呵,真是耐人寻味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