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中国第一祸水”妹喜的故事:亡国祸水始于伊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喜素来被称为“中国第一祸水”,人们习惯性地将夏亡国的多半责任归咎于喜。

可是就算没有喜的出现,灭亡的事实仍不会改变。

一个国家腐朽的根源是制度,而不是女人。

世有佳人 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国君,他即位以来轻仁德,尚武功,以暴治政,使得整个华夏大地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很多部族为了免遭桀的不断侵略而选择妥协,每年会向夏朝朝贡。

东方的部族势力孱弱,不敢与夏为敌,也选择了朝贡之路。

不过施氏贡献出的不是珍奇异宝,也不是奴仆封地,而是的美色。

桀暴政好色,每年都会有一些部族上贡美女,但是像施氏部族中如此美艳的女色却是的。

施氏献出的美女名叫喜,关于她的来历和身份,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

有史料记载她出身低贱,是一介平民,也有史料记载她是施氏部族的王室成员。

喜貌如初发芙蓉,自然美态,,,一亮相就将其他妃子比了下去,自然得到了桀的宠爱。

桀为了让喜欢喜,无所不用其极,对她的任何要求都极力满足。

有了桀这样的宠溺,喜变得骄横便不意外。

有了喜相伴,桀终日沉溺在歌舞、酒池之中,尽情释放心里开闸的欲念,将朝政大事抛诸脑后。

而此时夏朝的朝臣们,要么灰心失望,远走他乡;要么倒戈相向,准备起义;要么跟着桀、喜一起胡混过日。

总之,朝堂上下人心尽散,桀亡国已是注定之事。

历史传说 其实关于喜,正史鲜有记载,大多出于《列女传》、《帝王世纪》等书中。

因此,今人看到的关于喜的历史或许有些偏颇,并不完全客观。

不过对于一个跟亡国之君整日享乐的女子来说,历史从来不愿意给她宽恕。

由于正史对喜鲜有记载,所以流传到现在的喜版本有许多,不管是她到桀身边的目的,还是对她的评价,都不相同。

不过流传最广、最有趣的,还是间谍一说。

拥护此说之人认为喜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阴谋,是外族推翻暴君计划中的关键一步,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国语·晋语一》中记载:“昔伐有施,有施人以喜女焉;喜有宠,于是乎与比而亡夏。

” 伊尹是成就帝王之位的功臣之一,有“第一”之称。

当年伊尹见桀气数已尽,便向汤献计,佯装叛商前往夏,并很快跟喜取得灭夏共识。

于是,喜的任务除了要混淆桀的视听之外,还得从中甄别一些有利于汤攻夏的讯息。

有了喜和伊尹的通力合作,夏朝想不亡也不行。

这样看来,喜是商汤灭夏的一大功臣,可是最后也难逃被杀的命运。

《·殷本纪》注引《淮》说:“汤败桀于历山,与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

”后人大多认为,商汤赐死喜,一来是宣诏天下,新君不会沉溺美色,不会重蹈桀之覆辙;二来是喜知道太多汤的隐秘之事,不得不死,正应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

因为喜之死众说纷纭,所以才有了另一个版本的立足之地,即喜帮助汤是为了报复。

这个说法的佐证是《竹中纪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当年夏桀攻打岷山,岷山国主为了自保,也献出了两个绝代佳人,琬和琰。

据说这两人也是能歌善舞,媚态万千,把桀迷得。

桀为了表示对她们的珍爱,特地在苕玉和华玉上刻上了两人的名字。

新人得宠,旧人得愁,喜从此被冷落在洛水一带。

后宫之中争宠夺爱本就是常见之事,得宠者,失宠者妒火焚心。

喜眼见自己的一切都被琬和琰夺去,心里渐渐生恨。

此时恰逢伊尹来夏刺探国情,喜便自然而然与之交好,把一腔妒火都变成灭夏的决心。

也许在喜看来,只有将桀变成一个亡国之君,才不会有人跟自己争抢。

喜一边将军情透露给伊尹,帮助商汤大军摸清夏的软肋;一边在国内大肆宣扬,说桀做了一个梦,梦见西方有个太阳,东方也有个太阳,两个太阳互相争斗,最后西方的太阳胜利了,东方的太阳陨落了。

当时,商在西,夏在东,西日获胜,预示着商会取代夏的地位。

这样的言论传出后,百姓坚信夏灭亡指日可待,而汤则会成为新的领袖。

民心所向,再加上舆论引导,商汤很快获得了出兵的正当理由,桀随亡。

喜的报复算是成功,但她没有想到的是,桀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是没有资格再享受荣华富贵的,甚至连性命都不保。

于是,当桀被流放历山的时候,喜也有一定的悔意,自愿跟随桀一同赴死。

独特的癖好 一个祸国殃民的绝色美女,似乎总是有一些的不良习惯。

传说特殊的癖好:听绢帛撕裂的声音,看人们在酒池里寻欢作乐,戴男人的官帽。

《帝王世纪》记载:“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据说喜有一次听到绢帛撕裂的声音,便沉迷于此。

桀为了博美人一笑,便从国库里搬出大量的绢帛,命宫女撕给喜听。

国库绢帛不够,桀便横征暴敛,增重百姓的苛捐杂税,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因为喜喜欢看人们挤在酒池喝酒,桀于是下令在宫内挖了一个大池子,里边注满美酒,源源不断,不会干涸。

平时,桀会与喜坐于龙船上,在酒池里行驶,又命三千宫女一齐起舞,二人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

然而喜并不就此满足,她让桀找来三千臣仆,在酒池里放纵喝酒。

臣仆一醉,,甚至有许多人醉死在酒池边,喜这才莞尔一笑。

至于喜戴男人官帽,恐怕就不是一个习惯那么简单了,其背后隐藏的是渴望政治的男儿心态。

这一点十分符合喜是间谍的说法,她从出现就带着政治任务,可见骨子里透着一丝舍身忘己的英雄气概。

但大多史学家认为这一点恐怕是《列女传》的杜撰。

不管喜是以间谍身份来到夏,还是以被朝贡的奴隶身份来到夏,都带有很明显的俘虏色彩,归根结底,她也只是个无法自由生活的可怜女人。

而桀也成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暴君,荒淫无度,最终丢掉了国家,也丢掉了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八个名人:被国人“黑”了上千年

中国历史真象一个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有人被洗白,也有人被抹黑。下面就为大家说道说道那些被抹黑的历史人物。 一、:一说起纣王,立刻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中的暴君。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中,商纣王不仅是中国古往今来昏君、暴君的〝代言人〞,而且已经成为邪恶势力和罪恶人性的象征。直到今天,经过从西周起至今后人三千多年的加工和渲染,纣王的形象已经被定性了。 纣王是的亡国之君,他的名字并不叫纣,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也叫帝辛。〝纣〞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丑恶谥号,〝残义损善曰纣〞,也就是指凶恶不义的意思。其实帝辛也做过功在千秋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开拓了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当时这些地区生产力低下,小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正向中原地区伸展,纣王的祖父、父亲都在步步退让。 直到纣王时期,组织大规模军队与之对抗,最终平定东夷,打到长江下游,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一带,这为后来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创造了先决条件。的弟子之一子贡就为纣王平过反,他说纣王的罪行不像史书所言那样夸张。帝辛的罪状是“千年积毁”的结果,是“层累地选成”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问:谁在抹黑帝辛? 哪些人参与“千年积毁”的“选谤”队伍?仔细分析帝辛罪状的累积过程,剖判其背后的目的与利益取向,结合“层累地造”的年代,这些人便再难躲着在阴暗的角落里,其身份亦呼之欲出,清晰可见。 抹黑帝辛的第一类主力是灭商之后的西周,当时的西周崇尚神学,如同历代朝代般,为了给自己的国家打出顺应天意的口号,那么自然要将前代国家抹黑,让人民都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这样就可以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作用。 二、:《》中,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兵讨时,家人移居舒县。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交好。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虚构了较多的情节,如,周瑜的主张不太明确,是战是和踌躇不定,诸葛亮借修筑之事,智激周瑜,坚定周瑜抗曹的决心。是与〝三气周瑜〞、〝〞、〝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人。其实大都督年轻有为,气量宽宏,而且是赤壁之战大破曹操的第一功臣(说真的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而且毕生都没跟诸葛亮交手过,两人有没有见面还是个未知数。 三、:隋炀帝的恶名,最早可以追溯到瓦岗军首领李密发布的《讨隋炀帝檄文》,历数了隋炀帝十大罪状,如弑父、乱伦、嗜酒、劳民、滥赋、兴役、征辽、滥诛、卖官、无等等,总之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与文献皇后次子 ,第二位。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开创制度,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后来的史书及小说也不同程度地对隋炀帝进行丑化。最终,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君的形象定格。隋炀帝杨广虽然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并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是个政治和野心都高瞻远瞩的人。不仅修文藏书、开创科举,还大力提拔寒门子弟、打击豪门世家,且大力开拓西域,使四方诸国诚服。修大运河,创下绝世伟业。虽然因为穷兵黩武、急功近利、耗尽民力、苛捐杂税等终让他走上亡国之君的道路,但是他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昏君。 四、法海:法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的阻止许仙和白娘子相爱的顽固和尚。但据史料记载,法海原为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后在金山寺出家,一生潜心于佛学研究,成就颇高,可谓一代禅宗大师。而且在冯梦龙的原著《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的故事中,法海也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以慈悲为怀。可是《白蛇传》却彻底扭曲了法海高僧的形象,他成为了封建的、黑恶势力的代表。 五、刘:在狸猫换太子被黑得那叫一个惨。狡猾,嫉妒心强,为了后位不择手段,陷害。但事实上她常与汉之、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对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所谓李宸妃只是身边的宫女。至于争后之说的事实是,本身就是要立刘娥为后,只是刘娥无所出,于是找此宫女当代孕。之后此女受封,在宋仁宗继位后,刘娥还让晋升为李宸妃,她去世后并以皇后之礼下葬。不过另一方面,她确实干涉朝政,把宋仁宗弄得很压抑。 六、:提起庞太师,你是不是就会想起《少年包青天》里的那个总与、八贤王等人作对的大奸臣?没错,这位也是被文艺作品黑的极惨的一位。庞太师,名庞籍,北宋人。先后担任过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枢密使、宰相等。还是韩琦、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等人的恩师。据《宋史》,庞籍是一位刚正不阿、廉政爱民、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忠臣、好官,〝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对其一生的最好总结。另外,电视剧中的八贤王其实也并没那样高大上,这位王爷在23岁时就病逝了,没有什么功绩。 北宋仁宗年间外戚张尧佐,小心谨慎,十分通晓吏治,熟悉法律,因是外戚而被任用(其侄女为温成皇后,为仁宗所最爱),很快就地位显赫,位极人臣。他才是诸多小说中“庞太师”的原型。而“庞太师”三个字只是个作家编出来的名称代号。庞籍只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号入座”而已,错只错在小说家们不该让那太个“庞”。历史上曾经有包拯多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口水溅了仁宗皇帝一脸,最终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三侠五义》中以这段历史为原型,改编出了包公与庞太师的故事。 七、潘仁美:在任何一部有关〝〞的文艺作品中,潘仁美都会出现,他被作为奸臣的代表,与杨家作对,,致使自杀殉国。可是作为潘仁美的原型,名将潘美应该是一个屡建战功、的忠臣良将。至于潘美致使杨业死亡这一说法,也被史学家否定。《宋史》记载,杨业的死,应该是当时的监军王?的错误战略造成的,而潘仁美因为无法反抗王?所以没能及时发兵救杨业。当时,潘仁美也收到了降职处分,但主要责任并不在他。所以,文艺作品中所说的潘仁美公报私仇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八、尹志平:尹志平,金末及元代蒙古时期著名全真道士,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在金庸的《》中,尹志平成为了暗恋小龙女并乘机玷污小龙女的猥琐男。而实际上,尹志平是一个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不慕荣利,甘居淡泊的道士,全真道在其掌教之后更是得到了鼎盛发展。后来,金庸先生也觉得自己这样写一位的古人不好,遂将原小说中的〝尹志平〞改为了现在的〝甄志丙〞。但是恐怕有很少人会注意这样的细节,在我们心里,提起尹志平,大概第一印象还是《神雕侠侣》里面玷污小龙女的猥琐道士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二流将军”威灵顿何时打败过拿破仑?

,他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威灵顿公爵的创始人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就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却被人冠上一个“二流将军”的名称。那么到底威灵顿算不算一个二流将军呢?其实威灵顿算不算一个二流将军这个问题还要从他打败开始说起。因为威灵顿在一个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从而让拿破仑的崇拜者非常气愤,所以威灵顿被冠上了一个“二流将军”的称呼。其实,根据历史来看,威灵顿将军根本就不是什么所谓的二流将军,反而,他是非常厉害的。因为,威灵顿不过只是因为用钱买到官位,但是他在正式加入英国陆军之后,他首次参加战争就在战争中脱颖而出,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威灵顿一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争60多场,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为英国赢得许多的荣誉。 威灵顿将军过人之处不仅是在军事方面,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也是非常厉害的。威灵顿进入政界以后,凭借自己对政治方面的敏感,加入了托利党,因为他对党内做出的许多的贡献,故而,威灵顿曾经两次出任过英国首相,同时,威灵顿也成为了托利党的最后一位首相。待英国发生政变以后,他又非常聪明的退出政界,之后,威灵顿凭借他对英国军事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而成为了英国陆军总司令。由以上可以看出,威灵顿根本就不是一个二流将军那么简单。 威灵顿,出生于1769年,他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以及政治家。1787年,威灵顿通过捐官的方式让英国人民认识了他,而他也因此得到了少尉军衔,同时加入了英国陆军,从此他走上了他的军旅生涯。拿破仑他出生于1769年8月15日,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法兰西帝国的缔造者,并且拿破仑也是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拿破仑在位期间,多次镇压了叛乱,因而,他对法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就这样两个英雄人物,威灵顿和拿破仑打了几场战呢? 关于威灵顿和拿破仑打了几场战这个问题,根据历史记载,两人之间一共打了两场战争。第一场战争在伊比利亚半岛进行的,发生时间是在1808年1813年之间。第二次战争发生在滑铁卢战争中,英国和荷兰对战法国的战争,发生在1815年,这场战争最后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然而,滑铁卢战争的失败,也同时标志着的灭亡。根据以上来看,威灵顿的一生和拿破仑总共进行了两次战争。威灵顿和拿破仑在历史中都是的人物,因此,无论他们之间究竟经历了什么,无论他们之间的战争谁胜谁败,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一生都在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奋斗,因此,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也都是不可替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